第26章 隋朝的创制

北魏自孝文帝大规模汉化之后,统治阶层中不愿意汉化的鲜卑军事贵族,出现了强烈的反弹,最后北魏分裂,形成东西两部分。西部统治者宇文氏建立北周政权,最终统一了北方。宇文氏的成功在于,既保持了鲜卑人的战斗力,比照鲜卑人原来兵牧合一的军事组织,建立府兵制,同时力求保持鲜卑的简朴作风,甚至恢复原来鲜卑人的鲜卑姓,强令进入军队的汉人改鲜卑姓,呈现出鲜卑化的迹象。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模仿西周官制进行改革,恢复六官制,力求制造直接承袭华夏正统的印象。而且,经过改造的府兵制,逐渐剥夺了各府将军的掌兵权,将府兵直接置于皇帝控制之下。就这样,在汉化与鲜卑化之间走钢丝的宇文氏获得了成功。但是,走钢丝维持不偏不倚相当困难,周武帝以后,继承者滑向了鲜卑化的一边,结果激起了已经势力很大的汉人普遍的不满。身为外戚和勋臣的杨坚,乘机代周而立,建立了隋朝。

隋朝的开创者对于制度建设从建国伊始,就表现出空前热情,显示出新朝气象。

首先,恢复并且健全了三省六部的中央机构,确立了中书省(时称内史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权分立制衡机制。尚书省各部分工也进一步明确和固定。经过一个不长时间的过渡,形成了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和工部的六部行政部门,每部下辖四个司,六部共二十四司。各部所辖的司,均跟本部事务相关,形成一个整体。隋朝在那个时代,应该是世界上分工最明晰的政府。后来的唐朝,只是将民部的名称改为户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变化。三省六部进一步确立之后,原属九卿范围的各个监寺的地位继续下降,沦为可有可无的辅助性机关。这样的六部与监寺格局,奠定了此后官僚制帝国的基本行政架构。这种架构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年,才被从西方引进的新式现代政府体制所取代。

其次,隋朝整理了魏晋以来混乱的地方区划,废除了所有的侨立州郡,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改革后的州比秦汉时的郡还要小,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势力,以便于中央管理,但也使得地方区划过小,难以形成自主性。

其三,隋朝开创了科举制,这是官僚体制的最大转变之一。隋文帝杨坚虽然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却回到了汉代地方推举的老路上,这实际上已经行不通。隋炀帝杨广,虽然被正史讥为空前的昏君和暴君,但在制度创新上,却有独到之处。正是他开创了考试取士的新制度。隋炀帝登基不久,就下令十科举人,其中就有“文才秀美”一科,而且是最为隋炀帝所看好的。随后2十科减为四科,还是有“文才秀美”科,即进士科,进士科的取士,以考策论为主,考试在中央政府举行。汉代实行察举制的时候,也有考试,但是取舍主要依靠地方推荐,考试只是辅助手段(实际上,就是九品中正制下,世族子弟为官者也要多少显示一点文才才行),而科举制虽然也要靠地方推荐,但考试却是取舍的主要手段。从此,中国选举制度开辟了以考试作为人才取舍主要标志的科举时代。当然,南朝末年整个士林雅好文章辞赋,蔚成风气,影响到北方。上流社会以文采相尚,也对以文选人的选举制度的产生有促进作用。隋炀帝本人也具有相当的文才。据说,他曾经夸口说,就是跟士大夫们比文才,他也应该做皇帝的。有几个比他诗做得好的大臣,都被他借故杀掉了。这虽然表现了他的残忍,但也说明他的确非常重视文才。这也为后来整个社会重视诗歌、重视进士科的风气开了头。

隋炀帝爱做诗文,但有人超过他,就感觉不快。司隶薛道衡有佳句过之,遂寻事杀之。薛死后,炀帝还恨恨地说,看你还能作“空梁落燕泥”不?隋炀帝一次作《燕行歌》,令诸文士和之,著作郎王胄之作与炀帝不相上下,由此被嫉恨,王胄居然因此丢了命。王被害之后,炀帝也恨恨地说:“庭草无人随意绿”这样的诗句你还能写吗?(刘餗:《隋唐嘉话》上)

其四,隋朝完善了府兵制,建立健全了掌管与训练府兵的折冲府。在中央一级设置十二卫分管兵府,使寓兵于农的府兵体制更加制度化。

其五,隋朝整顿了长期以来混乱的律法。本着从轻的原则,删繁就简,制定《开皇律》,共有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12卷。这部法律废除了车裂等酷刑,而且将死刑终审权收回中央,死囚须经大理寺复核才能执行。后来影响很大的唐代《贞观律》、《永徽律》,实际上都是《开皇律》的修订。其法律精神一直延续到清代。

最后,隋朝还开始着手重建礼制,清除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痕迹,比如恢复汉姓,恢复汉族文化习俗。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礼制。实际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了极个别以外,大多都有自己的礼仪规矩,但是隋朝以继承汉人正统自居,故而强调要恢复周礼。但实际上,据陈寅恪先生研究,隋朝甚至后来的唐朝所实行的,不过是南朝礼仪和北齐礼仪的复合体。

隋朝虽然完成了大多数制度的创制工作,但是,由于隋炀帝这个精力过于旺盛、却又少不更事的年轻皇帝的缘故,结果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显然,作为一3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国度,尽管幅员广阔,国力强盛,但如果一味地大兴工程,盲目地对外开战,还是很快就会耗尽国力的。好在继起的唐朝几乎完全继承了杨家开创的制度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在政策上又刻意避免了前朝之失,结果成就了历史上的盛世。

第8章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2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40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5章 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24章 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61章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2第67章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2第15章 王霸之道两汉5第8章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64章 明朝的监察制度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38章 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36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40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64章 明朝的监察制度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3章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64章 明朝的监察制度第78章 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56章 政治中枢的变迁1第55章 绝对王权明第78章 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39章 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21章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56章 政治中枢的变迁1第9章 法家帝国秦1第67章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2第37章 武化结构与秩序第20章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30章 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66章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1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9章 法家帝国秦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64章 明朝的监察制度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41章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18章 三国第46章 草原帝国金第78章 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39章 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18章 三国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55章 绝对王权明第48章 猛安谋克制度第25章 考试帝国隋唐第10章 法家帝国秦2第14章 王霸之道两汉4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65章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第13章 王霸之道两汉3第23章 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10章 法家帝国秦2第25章 考试帝国隋唐第77章 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26章 隋朝的创制第28章 科举制度1第26章 隋朝的创制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53章 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15章 王霸之道两汉5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21章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36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53章 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43章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1章 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2章 前封建时代第9章 法家帝国秦1第51章 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60章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1第34章 隋唐的司法制度第28章 科举制度1第22章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36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13章 王霸之道两汉3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10章 法家帝国秦2第41章 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79章 清朝的新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