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基本上承袭明制,六部直接受命于皇帝。但六部的领导体制和职能都有所变化。清朝的六部,是满汉两套长官,即一个满人尚书,一个汉人尚书,侍郎也是满汉各二,尚书和侍郎同为“堂官”,共同负责部务。六部堂官以下的属官,从堂主事、郎中、员外郎到主事,也同样是满汉各半。官员虽然满汉各半,但权力关系却不对等。一般来说,满人长官的权力要大得多,各部、司的大印,例由满人官员来执掌。但是,由于文化层次的差异,政治经验的不同,汉宫的办事能力(尤其是文字能力)一般要优于满官,所以,在具体的行政操作层次,满汉权力大体上还是平衡的。但是,这样的安排,人口少得多的满人,人仕机会显然要比汉人大得多。

明清制度架构虽然一样,但由于皇帝的行为不同,政治操作的习惯各异,所以,六部的权限职能也有所不同。明代的吏部权力最大,吏部尚书不仅负责官员的升迁,而且是六部领袖,可以主持廷议和廷推,可以与内阁相抗衡。但是,清代的吏部,不仅官员升迁的权力已经被皇帝和军机处拿走,而且也不是六部领袖,所有朝廷的议政会议,都由皇帝自己亲自主持,吏部尚书只是各部堂官的一员而已。吏部的职能,只是负责官员的考核,为官员的升迁降黜提供参考意见,兼代办理官员上任离任的手续,开捐时办理相应手续,安排候缺的次序。

清朝的兵部,权限也有所缩减。军政、军令自有军机处管,兵部所能管的只有武职将领的考核,为升迁提供资料。工部的事务也不多,历来繁重的河工,已经另派河道总督管理,只有宫殿修缮的时候,他们才有点事做。礼部的学校事务,多半由朝廷派出的学政管理。科举考试也是皇帝另派主考、副主考操办。部里剩下的只是些朝廷的礼仪事务。

但是,刑部的事务比较繁多。由于清代皇帝亲掌司法,所以必须为他准备周全的刑狱资料。而且为了防止皇帝抽查,凡是报到刑部的司法案件,资料必须详尽而合乎法条,否则,一旦被皇帝查出毛病,事情就麻烦了。具体说来,刑部要负责各地司法案件材料的审核,负责律例的修订,还要负责各地死刑案件的审理。最后一项事务是跟皇帝直接有关的,所以必须小心谨慎。刑部秋审处必须提前将全国的死刑案件研究清楚,提出案件简要的“说帖”(案件介绍),然后才能提交三法司审理,最后由皇帝勾决。三法司和皇帝的审理,实际上都要看秋审处的意见。所以,至少刑部的秋审处必须由精通刑狱的专门人士来担任。秋审处有八个司员负责秋审,人称“八大圣人”,据说2个个精通法律,而且性格刚直。

六部中事务最为繁忙的要数户部。户部负责全国的财政收支,既负责赋税和漕粮的征收,也负责各个项目的钱粮发放。比较起来,户部的所属机构是最多的,设有14个分省区的清吏司,专门负责各省的赋税和财政项目的报销。清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地方财政基本处于无权状态,所有收入都要上交,任何一项事务的开支都要向户部报销。户部还负责军队开支、钱币铸造和发行、国库管理。户部的长官跟其他部也不一样,除了尚书和侍郎之外,还有一个负责漕粮储运的仓场侍郎,官衙设在通州。另有一个管理三库的衙门(银库、缎匹库、颜料库),由管库大臣负责。

清代是中央集权程度最高的朝代,集权的主要体现就是财权的集中。清朝的财政体制就是要地方一点可供自由支配的财权都没有,凡是大一点的举措,须由中央批准,在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中。地方没有财权,便如婴儿断不了奶一样,根本没有可能作出出格的举动,更谈不上反叛了。当然,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弹性也没有了,行政的效率自然也受到影响。当然,地方政府也不是一点应对之策也没有。户部虽然控制着所有的财政支出,但仅仅一个户部事实上是无法对项目的开支进行有效监控的。只要有项目可以报销,经手人必定虚报,所以,凡是有兴兵(镇压小规模反叛)、工程、赈灾等事项,只要给户部经办人员疏通好了,那么支出肯定要大大超过实际花费。地方政府如此,其他部门也一样,凡是有项目的地方,钱粮就溢出得多,因此河道总督往往是最肥的肥缺,清人笔记里记载了很多关于河督奢费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清朝财政体制的问题。

六部的尚书、侍郎,皆各部之堂官也。往例,堂官至,则衙役呵殿而入,惟工部,则司官均趋门外站班,若外官之于上司焉。他部皆否,但有呵殿耳。光绪丙午后所设之新部则无之。

堂官至,则掌印、主稿率全司司官鱼贯而出,至堂檐下,书吏捧稿,每人而授之,使呈堂焉。受之者,莫知内容,亦勿庸知也。至堂上,则堂官整冠迎之,立而画行,司官雁行立,画毕,敬还司宫,不敢久阅以烦司官也。有问,则掌印、主稿肃以对,对毕,率其曹出,有随班上堂数年,不得与堂官交一语者。

凡指麾一切者,谓之当家,部事向皆满尚书当家,汉尚书伴食而已。四侍郎则更不事事,有半月不入署者。若管部为满大学士(注:清朝有时另派人为管部大臣),或汉人而兼军机,则实权在管部;若汉大学士管部,尚书则满人而兼军机,则管部绝不过问3。盖视乎地位势力而有异同也。然亦有以侍郎当家者,赵舒翘、沈家本之在刑部,皆以深明旧律,为尚书所不及,实权乃渐集于侍郎。盖因其人而生权力也。非当家之堂官,值司官来请画稿,不敢细阅,谓之画黑稿。故有任堂官数年而不知部事为何物者。

掌印,佩司印之输也。其事为至荣,皆旗人,恒以绣荷包佩腰间以自表异。虽尚有帮掌印,掌印未至,印不得启。汉人终身无佩印鍮者,有之,则在丙午后矣。主稿率以汉人充之。(徐珂:《清稗类钞》第三册)

清代六部体制的变化,事实上是皇帝集权趋势所导致的。皇帝能够直接管的事情,就直接拿到军机处。如果需要专业技术的参与,直接管不了,那么就将技术**务都集中到个别的部,如户部和刑部,以便就近掌控。从某种意义上说,户部只是皇帝的“总会计事务所”,而刑部则是皇帝的“司法顾问处”。六部没有对各地督抚直接发布政令的权力,所有来自中央的政令,都要由皇帝发布。六部如此,原来对应六部的六科给事中谏议的功能也就只好退化了,变成了普通的御史。如钱穆先生所云,清既无宰相,六部亦几下侪于具员。君权集中的程度较明代还高。小说.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2版)

第76章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76章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2章 前封建时代第62章 明朝的兵制第17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39章 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8章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2第4章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49章 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25章 考试帝国隋唐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24章 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28章 科举制度1第72章 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55章 绝对王权明第76章 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23章 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66章 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1第68章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44章 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40章 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11章 王霸之道两汉1第64章 明朝的监察制度第12章 王霸之道两汉2第2章 前封建时代第14章 王霸之道两汉4第20章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54章 元朝的兵制第36章 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43章 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77章 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50章 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77章 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33章 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18章 三国第70章 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73章 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39章 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61章 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2第45章 宋朝的兵制第74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第46章 草原帝国金第31章 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42章 宋代的地方官制第74章 转型的阵痛晚清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58章 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3章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变第57章 政治中枢的变迁2第7章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1第6章 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28章 科举制度1第63章 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25章 考试帝国隋唐第19章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12章 王霸之道两汉2第72章 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变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变第16章 王霸之道两汉6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变第59章 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21章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47章 金朝的政府特色第64章 明朝的监察制度第14章 王霸之道两汉4第9章 法家帝国秦1第20章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44章 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7章 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1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14章 王霸之道两汉4第46章 草原帝国金第75章 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20章 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16章 王霸之道两汉6第65章 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第32章 府兵制及其畸变第46章 草原帝国金第52章 投下分封制度第3章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22章 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80章 清朝的新政2第37章 武化结构与秩序第27章 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4章 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69章 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16章 王霸之道两汉6第71章 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3章 封建时代的过渡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