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乙未宫变(中)

“臣等恭请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恭请太后老佛爷吉祥。”

皇上、太后已然坐定,众大臣们立刻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两侧的学子们也学着样子跪下。可不见皇上让平身,太后也不说话,大臣们也不敢起来。一时间,整个大殿内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终于慈禧耐不住说话了:“都起来吧。都说一说,让皇上听听这天下人的心思。”

“谢太后。”大臣们刚起来徐桐就要站出班来。

“是呀。”光绪先说话了:“既然要听天下人的心思,这里还有三千学子,不如让他们也来说上一说。”

“荒谬。”徐桐出班奏道:“金銮殿乃国之重地,所议者皆事关朝廷决意,岂是贩夫走卒也能议的?更何况这三千余人,能识字的怕是没有几个,又如何议得了这天下大事。”

光绪站了起来。“徐大学士所言谬也。来,都来告诉徐桐徐大学士,你们谁不识字。”光绪自动过滤了前半句话,却抓着后半句说起事来。

这些学子们当然都能识得,要是连字都识不来如何看图,如何工作,又如何有资格公派留学。学子们七嘴八舌的说起话来。

“够了。”慈禧重重的呵停了学子们的声音地:“这乱哄哄的还议什么政。”慈禧心中那个恨呀,第一回合就先败一局。徐桐忠心忠亦,可说话确差了许多。你少说一句话会死呀。

徐桐是不明白这道理,反到如同二楞子般伏倒在地:“启禀太后。今日是皇上亲政以来第一次朝会,身为大清臣子实有许多话要说。自甲午以来,皇上施政屡屡失当、祖宗成法随意更张,只知一味仿效洋人。对外,却对洋人一味软弱迁就,失我大清威严。对内,置朝纲与不顾,推行所谓新政,将群臣之言于置若罔闻。更是与洋人签定丧权辱国之条约。以至于百官离心,天下士子寒心。长之以往,国将不国。”说着,徐桐从怀中掏出一份折子,将皇上新政引来的种种弊端一一言表。徐桐口沫横飞的说了半个时辰,字字句句都直指皇上而去。

徐桐一言如同洪水开闸,一时间众多大臣们纷纷出班,高举早已写好的折子,一同声讨皇上新政。

“太后明鉴。新政之弊已动摇国本,再不挽回则恐我大清危亦。”徐桐深深伏下。

“荒谬。荒谬。荒天下之大谬。”?吏部右侍郎汪鸣銮出班呵道:“既然诸位臣工认为新政如此不堪。为何平日不见诸位劝言进谏。且不言新政利弊,试问诸位自位列臣工以来,可为大清做了什么?终日听曲押妓,却在此地大放撅词。诸位臣工扪心自问。还要不要脸!”

汪鸣銮直言反对让徐桐下不了台,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甲午年,皇上被困田庄台之时,日本要求割让辽东、台湾、澎湖。朝堂上就是他与众臣相抗,言之皇上必胜而海疆重地不可弃。辽河战后皇上未回京之时,他反对太后主政,力陈太后要让政于皇上。今日又是他第一个走到了台前。

“汪大人,先不论所谏之对错,身为臣子本当直言进谏。而皇上也当听听群臣谏言。”徐桐得意的看着四下与他同谏的众多臣工:“汪大人岂能不见。”

“直言进谏?”汪鸣銮冷笑道:“拥兵于侧。逼迫皇上于前。这叫直言进谏?我看你们是想谋逆。我大清何以出了尔等不忠不义之臣。”说罢转向太后:“朝堂议政从无陈兵于侧之理,请太后罢殿外之兵,再议朝政。”

“汪大人,你岂不见这周边是皇上侍卫。为何不请皇上也罢去侍卫?”徐桐反击:“臣奏汪鸣銮咆哮朝廷,恳请太后罢免汪鸣銮。以儆效尤。”

“这处为皇家大内,他们是内宫侍卫。内宫侍卫职守皇家大内,敢问徐大人此有何不妥?到是徐大人能否解释明白,这些本当驻守甘陕边疆御敌于外之部队为何会出现在皇宫大内之中?”

“自然是奉调至此。”

“奉何人调派?可是太后否?”

“非也。”徐桐这下也聪明起来,知道不能提到太后:“所奉者,礼亲王爷。”

世铎顿时脸黑一片,这是明着要拉本王下水呀。只听见汪鸣銮在问他,调兵进京可有皇上旨意,可有调兵虎符为证?当然是没有,也不能搬出太后。但解释不清楚,可就是个私调边兵的重罪,这是谋反要灭九族的。黑着脸的世铎只能勉强解释说:“本王乃当朝王爷,又是领班军机大臣。不过调数千兵而已,又岂能没权。”

“大清国哪条律例规定了王爷这领班军机大臣有调兵之权。王爷可知私调边兵乃谋逆之罪。”

下面吵起来。为了世铎有没有调兵权,汪鸣銮一人与众臣雄辩。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怕也没有如此激烈。光绪乐了。本来要陈奏皇帝新政弊端,却被汪鸣銮拐带到世铎私调边兵的罪名上去了。

“闭嘴。”慈禧怒了。说了许久却半分没有说到点子上,满朝大臣却还在不停纠缠。如此臣工能成什么大器。

太后发怒了,徐桐等人也反应了过来。载漪出班:“太后,新政弊端颇多,当以立即停止。以示朝廷法度。”

“臣附议。臣以为,且不论新政之利弊,但新政也是朝廷法度之一,若是不妥自当取缔。”翁同龢站了出来。看看台上的皇上,看看今日之局势。已经破釜沉舟之境还有何顾虑,无非一死耳:“然,朝廷法度岂容他人藐视,否侧长之以往岂非让世人视朝廷与无论物。臣以为当先振朝纲律法,再行取缔新政。礼亲王私调边兵入京,乃谋逆大罪。故,臣请太后下旨诛世铎九族。”

载漪又说错话了。帝党一派都明白今日太后为自己训政谋划,所以他们就打定了胡搅蛮缠的策略,让太后不能成功。只要过了今日,这天下还是皇上的。

只见世铎怒指翁同龢:“翁同龢,本王虽与你政见不同,但也从未在背后下过黑手。你何故要诛本王九族?”

“回王爷,方才众臣工们皆要振朝纲。示法度。下臣也是奈,只是王爷私调边兵,实在于法不容呀。还请王爷至九泉之下,莫怪于我。要怪就怪那些非要振朝纲,示法度之人好了。”

“本王调兵是奉太后旨意。”为了九族之命,世铎也拼了。

“请请王爷出示太后懿旨。若无,只能请王爷见谅了。”

看着哭倒在地求救的世铎,慈禧怒不可耐:“就是哀家给礼亲王的懿旨。你还有何话可说。”

“即是太后有懿旨,那礼亲王爷自然无罪。微臣是按朝廷法度办事,还请王爷见谅。”?翁同龢话题一转:“朝廷自有法度。太后辅政期间。可行皇帝事。自然可调天下兵马。可微臣不知当皇上亲政后。太后依然还有调兵之权之法度。所以,为朝廷法度森严所虑,还请太后……”?翁同龢跪下不说了。

翁同龢这是在逼太后罪已,如此一来就更无训政之可能。慈禧眼中之怒若能变成火。绝对能翁同龢化为灰烬。可又偏偏说不出什么来,只能四下张望,让明白之人来解围。

“翁师傅口口声声朝纲法度,可知皇上最是不顾这朝纲法度。且看这周边三千余人,翁师傅可知他们出国游学是如何得来的吗?是皇上把京城至上海、至广州、至哈尔滨的铁路全部买给了洋人。不仅如此,还换什么黄金,又租出了地。据我所知,此刻的外务部长唐绍仪正与洋人谈要将上海至长沙的铁路买与洋人。唐绍仪,你出来说是也不是。这何此是不顾朝纲法度。这就是买国求荣呀。”

徐桐话才一落,顿时满场惊呼。就连那听政的三千学子也开始议论纷纷,原来他们能出国留学,是皇上如此大的代价还回来的。顿时就有人高呼:“请皇上收回曾命,草民等不去了。”

“皇上你听到了吗?”徐桐接着奏道:“启禀太后。方才诸位臣工已陈新政诸多弊端。臣以为,国势衰微确当求振兴之法。然,皇上年青毫无理政经验,行事却又颇为急躁。此已至国家存亡之关头,微臣斗胆请太后以数十年治国经验为我大清把稳朝纲。”

众人一听纷纷跪谏:“请太后训政,振兴朝纲。”

重请训政,当以三辞三请,以示谦恭。但今日这局面却大大不同,若是今日稍一退让就再无机会。所以慈禧也不客气,直接就问:“皇上所行真当豪爽。皇上也听到了众臣们的谏言,这会儿是怎么个说法呀。”

唐绍仪正欲出面说明,不是卖铁路而是合作,大清拥远所有权而洋人仅仅是经营权而已。刚想走出来,就看到皇上望着他摇头,所以他退后了。

“都听到了吧,为了能让你们出国留学,朕和国家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卖国求荣呀,好大的罪名呀,朕是背不动了。”光绪望着台下的学子们:“泱泱中华以诚信立国,数千年来言而必行。如今合约已成,却要背信弃义,如此中华立国之本何在?告诉朕,我们能不能背信弃义?”

学子中只有几个回答:“不能。”

“是呀,不能。一撇一捺写人,堂堂正正做人。不仅不能背信弃义,也当知道大清是不敢背信弃义呀。英国的军舰是我大清的数倍,若我大清背信弃义而引来英国的报复,那损失的将会更多。何况还有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代价已经付出了,所以朕恳请你们万不能轻言放弃。朕忍着洋人在大清本已瘦弱的躯体上割肉喝血,就是为了能让你们去学习。所以,请不要浪费学习的机会。大清贫弱,各行各业都须要能够顶天立地的带头人。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每一份努力就会在将来变成沉甸甸的果实。朕要看着你们学成归来,为大清建出一条条比洋人更强大的军舰,看着你们带领着强大的舰队遨游大海。如果你们现在就放弃了,那军舰怎么办?舰队怎么办?难道我们就只能看着在自己的领海内,洋人开着军舰耀武扬威吗?你们说,我们能就这样放弃求学的机会吗?”

“不能。”声音大了许多。

“我们是去求学呀,是求人家教我们呀。不付出点代价人家能答应吗?所以,在未来三年多的时间里,请不要虚度光阴。用心去学。将洋人选先进的技术知识都满满的装进你们的大脑,待你们学成回来能重建中华。那时,你们就去建军舰造大炮,把朕当年丢掉的卖掉的,给十倍、百倍、千倍的抢回来。”光绪猛的站了起来,手指四方大声问道:“你们能做到吗?”

“能。”回答的响彻天空。

“哈哈哈哈――”光绪仰天长笑,一把将龙冠摔在地上:“如此,朕愿足以。”清脆的破裂声让顶戴断为两节。

“皇上――”看着摔掉龙冠的皇上,帝党及学子们全都跪在地上。学子们没有想到,为了能让他们留学海外。皇上不仅对洋人委曲求全。皇位也变能了代价。

“草民等定尽心学习。不负皇上厚望。但求学成回国,再报皇上恩典。”一人说话后就是千人应答。慈禧脸全黑了,皇上输了朝局但却赢了民心。

“好,只要你们用心去学。学成为祖国效力,若有我泱泱中华威震海外之时,朕就是付出的再多也是值得的。”光绪走了下台阶,也慢慢的解开了龙袍:“只是方才答应你们的我却又做不到了。不是我言而无信呀,实在是力所不及。只望你们学成回国后,能不忘出国求学是祖国不惜代价换来的就好呀。”

“草民等不忘父母养育之恩,亦不忘皇上教导之恩。”

光绪走下台阶,走进人群:“去吧,都去吧。带着祖国盈盈嘱托。念着祖国期盼之心。去吧,去踏上你们茫茫的求学之旅。我在这里等你们回来,等你们去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华。”

“草民等恭领皇上圣旨。”三千学子跪了一地。

穿过人群的皇上没有回头,龙袍缓缓飘落于身后。皇上的背影是如此孤独、如此沉重。金水桥上,皇上没有回头。只是独自默默的前行,甘军也不敢阻拦。只听见皇上沉沉的说道:“海外求学辛苦,还望大家能携手团结一致。三千人去,三千人回。我不希望在回来的人中,会少了谁。待你们学成归国,就把你们的双脚扎根在这片大地上。用你们的双手去劳作,用你们的头脑去建设和武装这个国家。然后,你们抬起高贵的头颅,挥舞你们的双拳,再亲口清清楚楚的告诉西方列强们:这个世界需要用心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如此,吾愿足矣。”

“皇上――”唐绍仪第一个冲了几步跪下来:“微臣誓死效忠皇上。皇上――”

“微臣誓死效忠皇上。”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帝党一派全部跪下起誓。

“草民誓死效忠皇上。”三千学子一同跪下起誓。

“哈哈哈哈――”快要步入午门的光绪高举着双手大声说道:“你们要效忠的不仅仅是朕这个皇帝,还效忠这个国家、效忠这片土地,效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华民族呀。记住呀,你们一定要团结呀。”

话才说完,光绪已然走过午门。一曲明快的歌声从午门传了进来。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八千里山川河岳像是一首歌,不论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

一样的泪,一样的痛。曾经的苦难,我们留在心中。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手牵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第128章 伤员第361章 北方攻略第72章 第一次交锋第59章 时代的差距第98章 谍战第366章 谁主浮沉第423章 骑兵的战争第412章 战争的号角第108章 漂亮的“t”字第97章 太平洋舰队第210章 坍塌的海参崴第402章 大海战的序幕第39章 李鸿章的心思第202章 大事小事第254章 一线生机第427章 一定会咬钩的诱饵第65章 新年快乐第196章 各方反应第371章 由小见大第260章 英国在南洋被抢走的财宝出现了第300章 零九章 不约而同第156章 不变的姓氏叫中国第74章 月黑风高夜第430章 中国的野心第356章 日本大屠杀第258章 史上最大抢劫行动(2)第183章 群斗第21章 八旗子弟第394章 商人的野望第177章 寒流第43章 谁是谁的无间道第8章 最快敛财手段第136章 混乱的战局第153章 烤肉的味道第407章 追击第404章 舰炮逞凶第243章 十年之后抬头相见第166章 海军变革第256章 大清变样了第418章 乱战第179章 再进一步第229章 材料革命第300章 零七章 读书人的节操第129章 无怨无悔第202章 大事小事第145章 噩耗不断第136章 混乱的战局第428章 战略的目的第222章 “朕求你们了”第18章 夜宴第155章 变天了第300章 三十五章 纳妃这事还没完了第149章 生产建设兵团第50章 插曲第265章 对准英国的军舰,撞上去!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350章 搅局者第370章 汉国度的传承第245章 惊天巨案第185章 哗然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战争第403章 空军逞能第272章 南巡的目的第114章 改变的底气第300章 三十五章 纳妃这事还没完了第393章 隐秘之事第377章 9月12日第300章 三十七章 悲喜各不同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36章 教育与品牌第365章 天崩第300章 二十一章 恐惧的种子第258章 史上最大抢劫行动(2)第357章 竞争第267章 被羞辱的英国第99章 宣战第215章 增援奉天第169章 忧虑第252章 大清国的国际抗议第235章 大 跃 进第160章 谈判在继续第160章 谈判在继续第300章 四十二章 罗斯福之死第259章 多事之秋第71章 我的新军,我的军第280章 皇帝遇刺第58章 第一场雪第379章 一年与一天第414章 历史上的第一次空中补给第45章 海军准备第77章 国家尊严第235章 大 跃 进第300章 四十五章 美西战争第423章 骑兵的战争第299章 公私分明第300章 四十章 一声巨响第200章 令人烦恼的钱第284章 皇后的人选第217章 皇上,你的将军还没有全部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