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二十六章 存亡之道

中医讲究的是望闻问切,但中国自古又讲“男女授受不亲”。平民百姓不讲究这个,所谓病不讳医嘛。但皇宫里不行,规定及为严厉,即便是宫内女眷生病,太医也不能手触手地给女眷们进行诊脉。只能把一根丝线由太监递到挂着帷帐的房间里,系在女眷的手腕上,另一头留在屋外太医的手里,而负气的妃子们常常把她那头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医能不能诊出她的病……实际上系与不系都不能通过丝线切得脉象,而传说中真正悬丝诊脉好像只有一个――孙思邈。

唐太宗的大老婆长孙皇后重病,孙思邈被召进宫中给皇后治病。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别说见了,更是不能接近的。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隔着罗帐,捏着这条线为娘娘“切脉”。然后还真就治好了长孙皇后的病,这就是悬丝诊脉的来由。只不过在光绪看来,孙思邈是医圣,但悬丝诊脉大有做秀之嫌。实事上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

所以说太医们在这里不过只是走了一个形式,做了一个秀。他们之所以敢给女眷看病,是因为他们事先已经千方百计地通过贿赂贴身太监,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诊脉,只是在静思默想着如何下药。事关皇家的隐私,太医们如何给女眷们看病的细节,对外界来说一直是个谜,太医们不便讲,也不能讲。知情的太监自然也不敢讲。中医不是玄术,只能说太医看病的难处了。

当然这对当皇帝的光绪不是谜,对于太后强烈要求的悬丝诊脉光绪直接无视。拉着跟丝细能看得出个屁病。在光绪强烈的鄙视下,悬丝诊脉无疾而终。从此宫内女眷都是真接让太医切脉,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尤其是皇宫禁地规定更为严厉,所以光绪变通是让人在女眷的手腕上盖上一块丝巾。

太医恭谨的给帝后及两宫太后请过安后,跪在皇后面前伸出三根指头轻轻的搭皇后的手腕上。良久后,三位诊过皇后脉像的太医退至一旁,一言不发的鄙视着同来的林联辉、金大廷等学习西医的医生。

林联辉、金大廷二人面面相觑。不是他们没带诊病设备,而是不敢用。谁敢把听诊器放到皇后胸口上,还要命不要命了。所以他们只能摇摇头。

光绪笑了,这次给皇后诊脉之所以中西医都派出顶尖人员,不仅仅是因为皇后身体不适两宫太后大发雷霆,更多的是中西医之间争论优劣的结果。

西医起源于理发师,现代西医是以解剖生理学、细胞学等等做为基础,讲究的是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研究,注重的是实证性规则。中医起源没人知道,最早有记录的就是神农氏尝百草。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中医的医就是“意”,这个意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性和经验性。比如,像把脉这种事,那就全凭经验,同样的浮脉或洪脉,它主什么病,虽然有一些医书的根据,但更多的却是凭经验,凭感觉,这里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语达。这与西方实证性的规则是不相符的,也是西方科学很不满意的地方。

按照中医的观点,立秋前后许多药物性质是完全不同。早一天采摘和迟一天采摘区别很大,那么这种差别能体现在中药化学检测中吗?一种草药在立秋前和立秋后它的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吗?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直接体现在中药里。但西医不同,这种差别是西医所没有的,同样一种化学药品使用时一般也不分时令、季节、地理环境。所以对于学西医出身的人来说,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说明中医药。那中医基本上属于瞎胡闹。但事实又证明,不论你解释得了还是解释不了,中医一直在有效地使用着。

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信奉人类的智慧,在对付疾病的过程中,用所谓的科技来唱主角戏,甚至唱独角戏。所以对同样一种病也就只有一种治法。中医则不然,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医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地位,在对付疾病上,医生甘心当配角,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与疾病搏斗的战争。

在中医看来,西医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饮鸠止渴”的方法,跟本不注重人跟本就是一个整体。中医驳斥西医就跟本不懂肃本清源。大谈气为何物,讲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这让研究药物活性成份、讲究实证性的西医们感觉如玄学般的玄幻。

出于思维方式上的本质区别,中西医之间的争论跟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争不出结果的中西医们已经发展到对对方视若无睹的地步,这不是一个好现像。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有着包容性。中西医本各有优劣,相互之间的不交流只能造成彼此的敌视。于是,做为皇帝的光绪就需要出现调解,就有了这次中西医同来为皇后诊病之事。

光绪不认为皇后有什么大病,只是近日操心教育普及在京城第一次铺开显过于劳累,加之有孕在身所以显的憔悴罢了。光绪更想借着这个机会来调合中医西之间的矛盾。但两宫太后不这么认为,皇上的肚子就是天底下第一大事。

东太后慈惠怒了,一巴掌拍在案上瞪着林、金二人骂道:“你们就这样给皇后瞧病,那瞧出病来没有。洋鬼子的玩意儿没一个靠谱的。”说完对着太医问:“皇后病情如何?”

太医们面露喜色,不动声色的鄙视一眼林金二人后奏道:“娘娘身体无恙,只是近日操劳国事过于劳累。只须多加休息注意膳食,无须用药。”

得,这就要火烧连营了。光绪一听太医的话。立马站起来就要走。

“皇帝这是要去哪呀――”慈惠阴沉的声音传来,光绪只能停下来,低头不语。只听慈惠说道:“皇后有孕在身你不知道?有孕在身的妇人不能劳累你不知道?这教化天下是你皇帝的任为何要皇后出面?……”

慈惠说个不停,也许是见皇上低头不语。感觉更气了。一根指头就伸了过来,没去点皇上的脑袋,到是不停的在光绪身上戳个不停,嘴里也说个不停。也许慈惠是说累了,也许是慈惠见说了没用。重重的哼了一声端起茶来饮而尽。

这边慈惠刚刚停嘴,那边慈禧就接上了,她没说皇帝,到是对着皇后斥责一翻:“皇后最大的责任是要让皇上子嗣昌盛,这教化天下自有百官……”

光绪低着头,对着枣儿抱歉的笑了一下,杨枣儿见状,含笑着也低下头来。那一抹羞涩,直让光绪神情摇曳。光绪还在恍惚中,自然没有听到两宫太后严厉斥责并要求皇后不许再参于朝政。一心安胎,生下孩子后想干嘛再干嘛。但两宫太后转而开始训斥寇连材、小喜鹊没有伺候好皇后,光绪也可当做没听到。但太后要召来李鸿章要严加斥责光绪就不以假装没听见了。

“额娘,枣儿不是参于朝政,只是领教育部侍郎职,使其母仪天下名至实归……”光绪话没说完,又被哼了。

李鸿章此时正为忙的焦头烂额。当初国际白银对黄金为1:15时,皇上同意以1:16.5的比例向国际兑换黄金。表面上看大清国好像吃了很大的亏,但如今白银对黄金已经下跌到1:20,若非皇上有先见之明。大清将这样的国际贸易中必然亏损更多。可惜的是,当初包括他李鸿章在内都没有发觉这个问题,对于皇上强行兑换黄金之事包括他其实都是有抵触情绪的。可如今发现皇上圣明了,可也晚了。国内搞对外贸易的商人早已经使用新币进行国际交易。可对国内却使用白银,一进一出之间损失的都是朝廷。为了弥补这个损失,李鸿章打算让户部拿出更多的黄金做用于发行更多新币却被户部顶了回去。明年就是白银退市、新币正式启用的年份了,一年半的过渡时间到了,这时增发货币会让货币信誉受损。

从户部这找不到突破的李鸿章在卖飞艇时也不顺利,列强们纷纷摆起架子。从头到尾就只提想看看,连买的话一句不提。如今对日作战已接近尾声,将士们回国后必定会迎来一波军功奖励,这些都要朝廷拿出真金白银的。舰船维护、官员年终俸禄……

焦头烂额的李鸿章着急忙慌的朝瀛台而去,才进了主楼礼刚行了一半,请安的话都没来得及说就被两宫太后一顿训斥。

“朝廷养着你们这些大臣有何用,但凡皇后腹中龙嗣有点意外,砍了你们都算是轻的,尤其是你李鸿章。做为百官之首,朝廷就没有一个可为皇上分忧的了……”

没搞清楚情况的李鸿章被骂的一头位雾水,可满堂除了皇上站着都跪了一地,他只能跪着听训。等他听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两老太太也骂累了。让小喜鹊扶着皇后上楼休息,临走还不忘瞪一眼光绪。

上楼的脚步声音停了,光绪长出一口气:“都起来吧,老李受累了呀。”

“老臣是无妨,到是今日太后如此一翻说教,教育部没了娘娘主政怕是要乱一阵子了。老臣见娘娘行事雷厉风行也颇有章法,若是男儿身再培养几年,将来也是国家栋梁之材呀!”

“那是――也不看是谁的媳妇!”光绪满脸自豪的坐了下来,也让寇连材去搬来凳子来。光绪心里明白这不过只是李鸿章的恭维之词,皇后那点事光绪哪能不清楚,基本都是光绪在后面给皇后出主意。光绪示意众臣都坐下说话,李鸿章却说朝务繁忙欲先行告退被光绪拦了下来:“朝堂上的事先放一会儿,朕这里有件事关中华存亡的大事。”

一听说事关中华存亡,李鸿章一脸惊骇的站了起来。做为一国宰相、统领天下百官的他竟然闻所未闻?而中西医生们却纷纷起身告退。

“都坐下吧,朕之所以认为事关中华存亡。也是从中西医之争发现的。准不准的也不一定,你们先将之间的争论说给李相听听,让李相判断一二。”

学西医的林联辉讲述了西医对中医的看法,太医院更是直接对西医表示蔑视。光绪与李鸿章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着。直到两边有吵起来的架势,光绪才出面制止,然后一言不发的看着李鸿章。

如果单是评论这中西医孰优孰劣,李鸿章自认为自己也能评判一二,但这里与中华存亡有关系吗?李鸿章思索良久后谨慎的回奏道:“老臣以为。西医更注重的是表像。比如咳嗽,西医就只针对咳嗽,止住咳嗽就算是治好了。然中医却不同,更注重的是由表及里,医治的是造成咳嗽的成因。老臣以为中医当更胜一筹。只是未能从中看出事关中华存亡之事,还请皇上明示。”

“先说这医学之事。诚然朕也认为中医更佳,却不代表着西医一无事处,如果你们仔细看下朕的布置就知道。在军中,一线交战阵地上的医护兵,全部都是学西医出身的。但后方医院中却以中医为主。为何?”光绪絮絮叨叨如聊天般,没有主次想到哪说到哪。

西医擅长手术治疗中医擅长调理养生是光绪的看法。西医对于外伤、传染病,有独特的办法,但西医对于慢性病是束手无策的,几乎都是采用“饮鸠止渴”的方法。在科学还没有发展到治愈这类疾病的地步,对付这些疾病只能终身吃药。但中医不同,对于防疫、急救、手术上,中医是难望其项背的。却对于这些慢性病却有独特治疗理念与方法,往往也颇见成效。

“战场交战时将士们受伤需要西医来帮助取出弹头并尽快止血,这个中医稍差。但在后方医院中。论调养将士身体,西医就略显无力。你们其实用不着非要争论出一个高低,只能说是适用的方向不同。在认清彼此的情况下,如何扬长避短将自身发挥光大才应该是我们所需要考虑的。但朕从中看出一个问题――时间。不是治好一个病所用的时间,当然表面看西医好像更快一此。朕看到的是学习所用的时间。”望着满堂都是迷茫的脸孔,光绪只是一笑:“能进宫为皇室诊病应该说这里的医生都是大清国内最好的医生,但看看你们的年纪。学中医的都已经年过半百,而学西医的不过三十出头。为何?因为学西医的只需要知道手里的药能治什么病就好,但中医却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农业社会生活的步调慢,因为农作物的生长时间慢,不能拔苗助长。所以我们讲的是厚积而勃发。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无论为了国家安定还是追赶西方列强,中国必然要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就会成为必然。然而,工业社会讲的是速度,讲的是效率。”

“这里就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一个老中医需要数十年的经验积累行能独立行医,而一个西医却只需要几年的学习就可以开药治病。速度和效率必然导至人们希望能在更短的时间里产生更大的效应,如此这个社会就会人心浮燥。大家可以设想一下,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还在苦苦积累中医经验之时,一个西医却早已扬名立万。如此一来,还有多少年青人去学中医?没了传承的中医还会有未来吗?”

“国家工业化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因为国家安定才是百姓最基础的福址。自古以来,中国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无论官员还是百姓总是希望财富越多越好,财富的多寡都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其中一种表现,这无可厚非。但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效率带来的短期化效益必然增多,越多的人就会以短期化效益带来的财富做为衡量的标准。一但财富成为社会地位高低的唯一标准,那还有多少人愿意传承中华文明中的厚积勃发。”

“朕担心的是将有无数人会为了财富而不择手段,朕最担心的是中华千年传承会被西方文化所掩盖。以至于整个社会到处充肆着来自西方文化的表现。如此一来中国还叫中国吗?如此一来中华存亡何去?”(未完待续。)

第87章 严复为官第300章 四十三章 菲律宾改名叫吕宋第31章 水师操演第418章 乱战第300章 四十章 一声巨响第44章 皇宫内外第130章 突围第352章 神秘的龙族第372章 势在必行第247章 科举大考第47章 开学之日第109章 去死第123章 断后第355章 八国联军第365章 天崩第214章 军事总动员第355章 八国联军第196章 各方反应第174章 欺人太甚第429章 表演第141章 军事与政治第52章 国家为重第20章 皇上的棋局第420章 夺桥之战第249章 国家级别的面试第105章 旗正飘飘第279章 不安的心第232章 进京,需要用炮火开路第255章 对荷兰宣战第357章 竞争第35章 容闳回国第95章 云涌第390章 准备就绪第166章 海军变革第70章 留下他第34章 想摸鱼,先搅水第300章 三十五章 纳妃这事还没完了第349章 被蹂躏的美国第349章 被蹂躏的美国第248章 别喊口号第207章 朝鲜事变第400章 雪原突击战第425章 羁縻州政策第259章 多事之秋第429章 表演第232章 进京,需要用炮火开路第209章 突袭,目标海参崴第300章 三十三章 博弈日本第258章 史上最大抢劫行动(2)第126章 急转直下第245章 惊天巨案第154章 利益的纠结第251章 风雨飘摇第203章 日俄密约第209章 突袭,目标海参崴第278章 商税与国债第382章 全民备战第254章 一线生机第74章 月黑风高夜第364章 我是谁?第202章 大事小事第36章 教育与品牌第251章 风雨飘摇第235章 大 跃 进第183章 群斗第69章 现在、马上、立刻、NOW第300章 日本舰队回来了第98章 谍战第380章 斯拉夫人的拳头第267章 被羞辱的英国第244章 下南洋,就从海盗开始第112章 遗召第382章 全民备战第229章 材料革命第275章 深夜茶话第255章 对荷兰宣战第185章 哗然第141章 军事与政治第175章 日本疯了第385章 中俄海军的第一次交锋第392章 朝贡的意义第284章 皇后的人选第380章 斯拉夫人的拳头第300章 一十九章 向日本本土进发第363章 家事 国事 天下事第276章 决不让英雄在九泉下流泪第300章 一十六章 最后的围剿第300章 一十七章 胜利的喜悦第27章 纷乱第75章 杀人放火时第298章 皇室产业第110章 伤离别第85章 李鸿章的难题第295章 疯狂的尼古拉二世第100章 一溃千里第300章 零三章 国朝大事第300章 三十三章 博弈日本第96章 战争开始了第68章 谁才是倒霉的人第300章 一十三章 第一轮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