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阁下,我想知道,在我们中华受到敌人进攻的时候,我们最信任的盟友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帮助?”李峰轻轻地笑着说道。
而希特勒在看到李峰递给他的情报后,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英法美倭苏五国已经基本上结成了同盟,虽然英法不希望苏联在欧洲方面有所扩张,但是,却希望看到苏联在远东方向对新崛起的中华帝国施加压力。
而现在,在中华帝国存在利益最多的国家就是德国,可以说,没有与中华帝国的全面合作,德国就不可能这么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当然了,他希特勒就不会得到那么多的公民的认可,更加不可能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
如今,德国国内的容克地主及重工业巨头,在中华都有着非常大的利益,在知道中华帝国第一,第二舰队被打击时,就有很多人向希特勒提出,对远东盟友进行强有力的支援。
现在,李峰已经当面提出来了,希特勒也当是送个人情。
“李将军,请你放心,作为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当看到我们德意志最亲密的盟友遭受可耻的入侵时,我的心情是非常愤怒的。
所以,我打算,命令德军进入奥地利,并进行一系列的动作,以牵制英法苏。同时,我相信,中华帝国需要海军方面的援助,我们德意志新成立的大德意志航海集团将会派遣他们的工程师以及技工前往中华,帮助中华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舰队。
当然了,我还会多派出一些我们德意志海军教官前往中华,帮助你们训练海军士兵及教官。”
对希特勒的回答,李峰表示满意和感谢。
“谢谢皇帝阁下对中华的帮助,我们中华有句古话叫‘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皇帝阁下,我会让历史证明,中华与德意志是最好的盟友。”
轩辕历1937年9月15日,德国国防军开进奥地利,德意志与奥地利合并。
对于希特勒在欧洲的动作,英法德国为了压制中华,纷纷采取了退让。
轩辕历1937年12月16日,德国吞并苏台德区,并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进一步的领土要求。
面对德国的步步进逼,斯大林不得不从远东将军队撤往欧洲方向。
轩辕历1938年1月1日,斯大林以波兰派兵首先入侵苏联为由,发动苏波战争,并迅速占领了波兰近三分之一的的领土。
英法与波兰名议上是盟友,但是又希望苏联在远东方面以陆军牵制中华,为了让苏联有安全感,因此,明里对苏宣战,暗地里却压制波兰,逼波兰让出被占领土以平息战争。
波兰政府拒绝英法的提议,苏波战争持续扩大。
*
1937年11月23日浙江杭州失陷,英法美苏四国大使照会阿正政府要求结束战争。
1937年12月25日阿正接受四国提向的‘在谈判桌上解决问题’的方针与倭国政府代表团在南京开展谈判。
同日,李峰在德国发表‘在敌未出国门前绝不轻言谈判’的演说,随后轩辕雅在山西发表拒绝与倭国谈判的讲话。
1937年12月26日,六国会谈不了了之,随后倭国向中华宣战,加大对阿正方面的进攻。
1937年12月30日,倭国炮轰南京城,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
轩辕历1938年1月14日,倭国于济南城下击败阿正五十万大军,随后兵分两路,进击安徽,江苏两省。
在六国会谈还没有开始时,也即是1937年11月份,淞沪会战,阿正以失败告终,为了防止国都被攻击,阿正方面就此开始准备在上海以西仅300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卫作战。
12月30日,倭军下达进攻南京的作战命令,南京保卫战开始。
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指挥15万中华军队抵抗作战。阿正当局在战役组织指挥上出现了重大错误。
战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后决定突围时又未拟定周密的撤退计划,更没有经过参谋作业,致使守军在突围中,自相践踏,争相夺路,损失特别残重,中华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
1938年1月17日,南京沦陷,不足五万人的倭军入城,由此开始了连续一个多月对三十多万战俘平民震惊世界的大屠杀。
早在1937年12月1日,倭国大本营下达了《大陆命令第八号》“命令:中支那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克敌国首都南京”。
详细部署则命令按“参谋总长指示”办。
进攻南京的倭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会战后大部在休整,只有三个师团争先恐后地杀向南京。
若按这一标准推算,从正面进攻南京的倭军约有5万人,从南京外围迁回的约有两万多人,共约七万多人。
上海淞沪会战失利之后,阿正明知道南京很难守住,但是依然坚持守南京,原因有三,其一,南京是中华帝国的首都,如果他丢失了南京,那他将在与李峰的争权中落在了下风。
毕竟李峰连年征战,为中华帝国开拓疆土,而他却连连失地。自然会受到置疑。
其二,阿正希望济南能够打胜,介时就可以调济南的大军支援。
其三,只要南京坚守时间一久,倭军久战不下,自然疲惫不堪,那时以济南几十万大军及南京守军一举战胜倭国,夺回淞沪,以减弱因为失去广东,福建两省而带来的国内舆论的压力。
更何况,只要他取得胜利,他就可以用扩大战果的理由,堂堂正正的邀请李峰的军队帮助他反击倭军,而不用担心李峰的军队会抢他的地盘。
毕竟,如果李峰这么做了,国内的舆论会对李峰非常的不利。
因此,在淞沪会战失利之后,阿正就积极准备南京保卫战。然而,英法美苏四国抛来的‘和谈’让阿正以为可以依靠四国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因此,南京城的防御工事的修建又缓了下来。可是‘和谈’因为李峰的一个演讲而告吹,缓了十多天的工事修建才又重启,然而,这时倭国已经调好了军队准备发动进攻了。
当时阿正相信凭借南京工事及几十万大军,足以让南京固若金汤了,同时,也相信,只要南京城坚守下来,李峰在其他方面对倭国人施压,倭国人就会自己撤退。
因此,阿正曾电令新任命的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如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层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一大变,而我野战军亦可如期来应,不患敌军之合围矣!”
派谁守南京?在开战之初有三种说法:其一,阿正提出要守,唐生智赞同。其他人不作声(基本就是反对守)或反对。所以唐为司令。
其二:阿提出要守,问谁可挑起担子。众人皆沉默。阿正怒,曰:“那就我来守吧!”老唐实在看不下去,就跳了出来,结果是可想而之的。唐是于11月19日成为卫戍司令,此时离正式开打只有不到20天。
其三:12月8日阿正问众人谁愿守南京?无人答,阿正大怒,说那么我来守吧,如果我牺牲了,你们继续抗倭。唐此时才跳了出来。
对于南京城,计划守多久?在11月21日,阿正和众人出城看了地形,阿正认为:至少可以守两个月。
11月24日阿正在师以上军官会议上说只要坚持到济南援军到,他必亲自带队解围。唐在会上说誓与南京共存亡。但会后又对阿正说:“没有你的命令,我决不会下令撤退。”
南京保卫战的计划不是死守,有阿正下令即可撤退这个活口。但实际执行时却变成了死守。大概唐只记得自己的豪言壮语了。
唐下令:所有南岸的船(包括卫戍长官部)均交36师控制,以坚定死守的决心。城外的部队不许退入城内,城内的部队不许出城。
北岸胡宗南的第一军可以射击偷渡江北的船只。这方法尽管死板,但如果真能贯彻,孤注一掷绝了大家撤退的念头,反而可以一门心思的死守。
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唐的长官部偷留了条小火轮,各师均偷留了船,但只有师旅长们知道,所以高级军官从一开始就给自己留好了后路。只有前线的帝国士兵们是真正抱定死守的决心!
南京的守军10万余,装备也不错,尽管多数是淞沪打残撤下来的部队,如果死守打巷战,守一个月应该不是问题。真到巷战是,双方搅在一处,倭军的炮火优势便没有了。事实上,南京保卫战12月30日打响(以外围战开始算)到轩辕历1938年1月15日下令撤退时,南京的防守态势并没有极度恶化。真要是下定决心死守,倭军不损失几万人根本拿不下南京。
而倭队就那么一点,死守极有可能变成胜利。
然而,到底是谁下令撤退的?1938年1月9日济南形势突然恶化,本处于防守状态的倭军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突然进攻,将几乎没有任何防御工事的阿正几十万大军击溃。
尽管赫梦龄率领的第九军奋起反击,给倭队以沉重打击,但是,山东败局已定,因此,阿正坚守南京并取得胜利的信念受挫了。
因此,11日阿正开始通过顾祝同下令撤退,唐生智怕担负责任,并没有立刻撤退。
阿正只好亲自下令。
唐不但向部下出示了阿正的命令,而且让各位军师长们在下令各部队撤退的会议记录簿上签字盖章,让大家捆在一起。
奇怪的是为什么只守了11天阿正就下令撤退?当时的大盘并没有崩溃,巷战还没有开打呢?
这是个迷。据说,桂永清反对撤退,说他的左翼防区没有问题,光华门也守住了;只有中华门有危险,但还有紫金山北麓的预备队可调;12日时阿正方面的中华军队还有预备队没有用!
下令撤退时南京被攻破了吗?
答案是没有。
11日南京城没有被攻破,这是南京保卫战最大的悲剧之一。
1月12日倭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没有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12日凌晨的具体情况是中华门方向没有失守;光华门方向,倭军进攻,城外的87师261,260旅的阵地“屹立不动”(261陈旅长语)。
87师的中山门阵地也没有丢;水西门方向受到的压力叫小,守军是51师306团。12日下午倭军曾攻破中华门与水西门之间的城墙,但被306团敢死队消灭,12日夜敌人也没有攻入。
紫金山第一峰,第二峰均在中华军队的手中。乌龙山要塞也基本未遭攻击(12日倭军的小炮艇刚到乌龙山附近水面)。直到13日下午,江心洲(长江中的一个岛)的芦苇丛中还埋伏着112师的一个团,还在准备伏击倭军的登陆部队,他们根本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
而又是谁组织撤退的呢?
答案是,没有高级将领组织指挥撤退。
12日5时开完撤退会后各部队即自行突围。以至於12日城外的守军发现叶肇的66军在出中华门还蒙在鼓里。最可恨的是部分高级军官开完会后独自悄悄逃过江,根本没有通知部队的士兵!
教导总队的部分将领们逃走时,底下的团长还在指挥战斗,一直到12日晚8:30,总队的四个团长还在紫金山开会。直到夜里12点才开始突围。
71军军长王敬久,87师师长沈发藻12日下午逃走时,也没有通知城外的部队,直到12日傍晚261旅发现城墙没有人防守了才明白过来。
万式炯一直战至13日中午,也没有接到撤退命令,后来听说倭军坦克已经到了长官部门口,才知道头头们已经都撤了。(万称自己是南京保卫战最后撤退的部队)。宋希濂的部撤退时居然下令关城门,过江后又下令烧船,根本不管其他部队的死活。
十数万守军的土崩瓦解:绝大多数部队都往下关跑,为什么?因为军长师长们都知道,那儿有他们偷偷保留的船!所以都往下关撤,部下听说长官往下关去了,自然也就跟过去了。就这样,几万中华军队,无数民众便涌向了下关,可是挹江门的36师却不放军队通过,因为按计划,从下关撤退的只是长官部和36师。於是发生枪战,部队混作一团。最后终于被人流冲开了挹江门,但地上的尸体有好几层!
多数部队开始撤退时还能保持建制,但到了挹江门下就瓦解了。冲出挹江门的中华帝队只能称为是散兵游勇,而不是军队了。这些散兵以各种形式过江,但只有少部分成功。
需要提出的是,北岸的胡宗南并不知道撤退计划(既然要撤过江,卫戍长官部居然没有通知北岸的守军),他们奉命向江中的船只射击,直到唐到了对岸,方才知道撤退已经开始,殊不知已经误杀了很多人。
并不是所有的中华帝队都挤向江边,叶肇的66军就是向东突出去的。教导总队的第三旅12日夜还在紫金山上和倭军拼杀,“误了”时辰,等别人都撤走后,从倭军间隙中冲到了皖南。
可见,各部队从正面往外突围的计划是正确的。倭军尽管围住的南京,但后面是空的。据说邱清泉当时非常冷静,12日傍晚桂要邱和他一起走,邱说:“你先走,我还要和团,营通话研究撤退方案!”。
倭军于1938年1月17日攻陷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4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据后代史学家考证,在南京被屠杀人数超过三十万,而当时阿正所属中华帝队真正在战斗中阵亡的不多。多数死于混乱的撤退中以及倭军的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