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远洋舰队

项玉在三月份的时候就已经下令开始备战了,这个时候南方的第一批小麦已经收割了,征收上来的粮食已经足够他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了,而项玉将目标定在了安徽的安庆。

安庆是江北的一个重镇,这里以前是清军的水军基地,但是因为这个时候清廷已经彻底的放弃了水军,所以这里也就被废弃了,不过安庆对于中华军而言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只要拿下它,不仅能够对南京城的守军施加更大的压力,而且还能为海军提供一个陆地上的基地和港口。

安庆的守军并不多,因为鳌拜采取的防御措施是以点带面,在重点城市布下重兵,然后将城市之间串联起来,组成一条连贯的防线,而不是将军队分散布置,这主要是因为小股部队在面对中华军的时候实在是太过于危险,中华军的强大火力很容易很快的吃掉各地的守军,其他地方的军队甚至还来不及支援过来,战斗就已经结束了,所以为了避免这一情况,他选择了将军队集中在一次,这样的话虽然有些地方的防守不会那么隐秘,但是却能够降低自己这边的损失,有效的阻断中华军的小股部队的偷袭。

鳌拜将自己的军队主要放在江苏安徽一带,在湖北的军队比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中华军这边的海军实在是太强了,而海路上的运输也比陆地上更加快捷便利,所以鳌拜知道中华军不会从内陆地区进军,因为中华军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征集民夫,而没有民夫的话,陆地上的军队很难组织大规模的作战。

他将主要的军队集中在南京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南京城的位置离海不近不远,属于长江水道的关键位置,即便是清军没有水军,只要遏制住了南京城,中华军这边的陆军便难以绕过南京城向北挺进。

不得不说,鳌拜确实有两下子。他的推测十分准确,对于中华军而言,如果不能拿下南京城,那么项玉是不会冒险向北进军的。即便是海上的优势再大,这个险也不值得去冒。

而中华军进攻安庆府,主要目的还是鳌拜分兵,鳌拜在南京城内集中了二十五万大军,这么多的军队使得中华军基本上不可能对南京发动进攻。而拿下了安庆之后,即便是中华军不能够大规模的北上,却在江北有一个支点,军队可以利用这个支点不断的威胁安徽境内其他的目标,甚至可以向西进军,配合湖南的军队拿下湖北,这些行动都能够得到海军的支持,因为作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一带,因此并不存在运输的问题。

六月初,中华军集中了三万大军进攻安庆。鳌拜派出了五万军队赶来支援,却被中华军部署在铜陵北边的军队阻挡住了,这让项玉感到很奇怪,鳌拜不可能不知道安庆的重要性,却只派五万人做出一副增援的样子,实际上这五万人根本就来不及救援安庆,还不等他们抵达目的,安庆城就已经被中华军攻克了,而这批援军自己也被中华的阻击部队打的损失惨重。

而接下来鳌拜的举动更加令项玉感到奇怪,他不等中华军进攻。竟然又接连主动的放弃了安徽北部和湖北这两地,将军队撤到了河南,这一举动跟当初范文程的放弃江南的计策看起来如出一辙,既然后者已经被证明了是一个烂计谋。为什么他还要这样做?

实际上鳌拜自己也是有苦说不出,并不是他想这样放弃,而是小皇帝在走出了第一波之后就已经开始动第二步了,这个时候将南线的军队向北调,将他们放在离京城更近的河南,既可以避免军队受到损失。也能够对朝廷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毕竟这两地的军队总数也达到了十数万人,远比北京的军队要多。

当然了,因为军队比较靠近北京,所以鳌拜将自己的亲信都安c进去,以免这些军队也被小皇帝个夺过去了。

仗还没打,你自己就跑了,扔下了一大片的土地,哪有这样的好事,中华军虽然感到十分不可思议,但是这样的便宜不要白不要,当然是要收入囊中了。

不过这样一来,中华军的节奏就被鳌拜被动的打乱了,这些地方被占领之后实际上是耗费了中华军很大的精力去处理的,等到它们都被安置下来,夏天都快过完了,大规模的作战计划也泡汤了,鳌拜的军队撤离的远比之前南方的清军要从容,正是因为比较从容的离开,所以他们带走了大量的物资,包括几乎所有的粮食以及大量的牲畜,这使得中华军准备的粮食不得不调到这些地方去赈济百姓,前线的军队没有了粮食,自然也就不能离开驻地发动进攻了。

虽然自己的节奏被对方打乱了,不过这样的局面对于中华军而言怎么都是很赚的,清军等于是用土地换时间,中国的土地面积就那么大,放弃的地方小了不顶用,放弃的地方多了清廷失血就会加速,这只会加快其灭亡。

而趁着这段时间,南方各地的人事安排也差不多都组建完毕了,各地的政府架构已经搭建完毕,而且中华军将大量的生产设备从台湾开始向大陆搬迁过来,大陆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有台湾不具备的充足的劳动力,可以将工厂的产能扩大很多倍。

这个时候南方的人口普查也已经结束了,经过统计,在南方九省,不包括西藏等地,这个时候一共有一千三百万人,其中福建的人口最多,福建的人口由于之前的大量转移,所以达到了四百万人,不过因为福建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所以这些人口之中将有很多会返回其原来的地方。

中华军这个时候在广州城、福州城等地建立了大量的工厂,初期的都是一些重工业厂,冶金炼钢、制造武器弹药的工厂居多,而有了充足的武器弹药,军队就能够再行扩张了。

而这个时候中华军的总兵力军队,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了,项玉将这十五万人分成了三个军,第一军五万人军长是张三亮,第二军五万人,军长是赵登明,第三军依然是五万人,军长是李云聪。

而这些还只是陆军的人数,海军这个时候也扩张了不少,总人数达到了三万五千人,其中有一万人是海军陆战队,海军陆战队的编制是一个师,师长自然就是刘阳了。

海军这个时候装备层次不齐,既有传统的帆船,也有新式的铁甲舰,这个时候因为来自海上的威胁几乎没有,所以项玉就加速了海军的转型,将之前的老旧帆船和木质战船全部都进行退役转民用,海军全部采购铁甲舰,虽然这个时候只有十八艘战舰,但是因为中华军占领了南方的大量地区,这里面有很多的矿产,只要钢材足够,各地的造船厂拥有熟练的工人,就能建造大量的战舰,这个时候的铁甲舰的建造速度要比后世的舰船快得多,基本上个月的时间就能下水,海试的时间也比较短。

不过海军战舰的建造成本相当的高昂,包括钢材的费用,工人的成本以及舰上的武器装备,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不过这个时候因为各地的富裕劳动力比较多,所以这些战舰的建造成本算是这一批军舰之中最低的了。

第169章 部落的战争(上)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练第183章 西班牙舰队的覆灭第152章 十万联军第1章 战败的将军第110章 目标城门第179章 海战,拉开序幕!第353章 岳乐挂帅第358章 浓雾偷袭(一)第373章 关宁铁骑第224章 商议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282章 作战分析第73章 日军投降第390章 远洋舰队第59章 明军内乱第278章 势不可挡第268章 经略南洋第64章 抵达基隆第359章 浓雾偷袭(二)第63章 台中对第329章 出城谈判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68章 意外来兵第377章 骑兵?奇兵!第16章 大战将至第262章 夜袭镇海(二)第330章 通商口岸第137章 南下方针第109章 发现红薯第408章 后宫琐事第334章 同意出资第313章 秦文的分析第362章 印度来客第10章 临危受命第246章 战后的巨大影响第79章 承天府军议第318章 欧洲局势第32章 出兵台湾第166章 组建情报部门第319章 通商条例第380章 鏖战镇南关(一)第260章 定海和镇海第35章 击溃荷兰舰队第136章 围困第224章 商议第129章 分头行动第174章 海盗岛第308章 远渡重洋的英国人第344章 海澄攻防战(七)第38章 爆破城墙第204章 海上遭遇第53章 拜访渔村第291章 北上南京第307章 意外交火第97章 人口计划第149章 土着人,开战!第97章 人口计划第159章 中间开花第259章 西班牙人的争议第209章 全歼第357章 束手无策第366章 莫卧儿人买炮!第301章 移民问题第190章 马尼拉攻防战第382章 三水议兵第250章 人才问题第253章 肃清原住民第211章 清廷的警觉第397章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第363章 莫卧儿使者第158 章 中了埋伏?第312章 抵达台南第179章 海战,拉开序幕!第131章 伤亡惨重第274章 难题第三百一是一章 火炮的演练第36章 攻城困难第310章 海登的心思第91章 大获全胜第284章 故技重施?第146章 五十两白银一个花姑娘第1章 战败的将军第32章 出兵台湾第30章 游说董江第147章 坑爹的项玉第292章 人口掠夺第213章 战争威胁第217章 侦查金门第319章 通商条例第21章 连夜撤退第28章 进攻戴帽山第59章 明军内乱第403章 平定准葛尔(二)第163章 马尼拉的情报第182章 落日黄昏第116章 刘阳夺魁第372章 难民潮第155章 联军内讧第167章 南洋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