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第278章 莊稼活,這時候可不好乾

中午回家吃饭,下午一家三口去帮顾家把那点儿油葵收了——顾博远家就四亩地,一半玉米一半油葵。顾博远加李家四个人,不用两个小时就把活干完了。“老人家说的没错,还真是人多力量大。”顾博远感叹,“要是我自己干,怎也得两天。”

“那是,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馍。”李建国笑著说,“各有各的好处。”

李龙心想,现在你们绝对想像不到,再过四十年就别说人多好干活,那时候一个合作社几千亩地,几个人就能搞定。当然,现在就是给你们说,你们也不相信。

晚上凉风习习,一家人在棚下吃著西瓜,李强的那个泥板手枪被他给不小心掰断了,李龙就让他找来李娟以前用完的作业本,拆纸来折驳壳枪。

因为这时候的孩子看过小人书地雷战、地道战,觉得那种二十发长弹匣的比较威武,于是就先折五个小包,然后再用筷子穿起来。五个小包每个用两张纸,组合的时候还要用两张纸,不过叠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模样的。

叠好后李强开心的拿去玩了——李龙说了,这是对他学习成绩好的奖励。

李娟在边上只看了看,并没有太羡慕,女孩大了,对枪啊什么的并不感兴趣的,李龙便给她折了个简单的“东西南北”,教她玩法后,让她在学校里休息的时候和同学玩。

这玩意儿原理很简单,但在这个娱乐匮乏的年代,还真就很吸引人。

第二天吃过早饭,李娟带著李强去上学,李强很兴奋,拿著纸手机兴冲冲的跑出去,李龙急忙喊著叮嘱:

“上课的时候你别玩,别到时候让老师收了再训你。”

这时候这边的老师其实基本上已经不怎么打孩子了,但训斥、骂什么的肯定是常有的。家长通常也不会管,孩子的心理也没那么脆弱,有些时候被老师训了也不敢给家长说,因为害怕受到“二次伤害”。

在家长眼里,只有调皮捣蛋的孩子才会被老师训。

“小叔,我知道了!”李强大声说著,然后“啊——”的扯著嗓子喊著跑了,书包在身后晃悠著。

“强强,你慢点!你再跑,我打你了噢!”李娟在后面喊著李强,快步追上去,拐到大路上不错了,李龙在大门口还能听到李强的声音。

有个好玩具,要迫切的和好友炫耀一下,这很正常,孩子嘛,能比的不多。

李建国套马车,梁月梅煮猪食喂猪,李龙拿著几个棒棰就到麦场上去了。

油葵脱粒这时候只能人工,甚至都不能像麦子一样打场,因为数量太少。而且这事还不能等,因为很快队里的油葵等作物也要收割,这活算工分,李龙没打算参加,只是麦场必须尽快腾出来。

干这个活相对比较轻松,拿著棒棰直接坐在油葵堆上或者旁边,拿个油葵的花盘敲就是了,通过震动和反作用力,把油葵籽敲下来,敲干净后,把花盘扔到一边,继续下一个。

算是重复劳动。

油葵籽敲完后还要扬场,把葵花尾子扬出来——这个葵花尾子主要包括瘪籽和花盘上落下来的杂质,这玩意儿通常是喂牛羊。喂猪也行,只是猪不太喜欢吃。

至于葵花的花盘,那就纯是喂牛羊了。当然,像麅鹿子、马、驴这样的动物也吃,肯定是不能浪费的。

李龙在这里敲了三个花盘,李建国和梁月梅就过来了。早上敲起来相对舒服一些,太阳没那么晒。麦场上陆陆续续有人过来开始干活,因为距离不远,你一嘴我一嘴的边敲边聊著天,嘴里还磕著瓜子——通常都是找嫩的磕。

李龙看著这花盘,想著上一世四十年后,超市里出现这样的大花盘,十块钱一个,那时候自己逛超市的时候还觉得真是梦幻,这玩意儿还能卖这么贵?

但是,那个年代除了农产品不涨价,真的是什么东西价格都涨。

比如麦子一公斤三块,麸皮就敢卖两块八——家里养猪得买麸皮,一公斤合一公斤麦子!

玉米收获的时候,一公斤两块一到两块五,视水份情况不等,但养猪,小猪的饲料一公斤就三块,你爱买不买!

当然,话说回来,在超市里十块钱出售的葵花花盘,从农户手里收,能有五毛或一块都是高价。

毕竟一亩地几千棵,哪怕五毛一盘,农民也算大赚,也很开心。

他记得上一世当农民这么多年,真正挣钱就有那么三次。一次是棉花价格突然从往年的六块涨到了十一块,当时村子里种棉花的大都发了,有些直接就买了车。

当年李龙家里就种了二十亩棉花,真的算是没赚上。

第二次是有搞农产品的集团到村里来和农民签合同种谷子。当时说好的一亩地承包费四千五。这时候队里已经搞成了滴灌,一亩地种地成本差不多两千。四千五的话肯定是赚钱的,村里大部份人都签了合同。

那合同当然还有规定,必须每亩达到八百公斤小米,如果达不到,会降级。如果超了,每公斤会以四块钱继续收。

李龙和队里人并不清楚这些人怎么算的产量,觉得八百公斤是个合适的。他们实际上是低估了滴灌农田的产量。而以前在老家种过谷子的老农清楚。

于是,这一年的年底,这家集团差点儿因为付钱干破产——亩产都在一千二百公斤以上!

种谷子的发了,然后这时候已经用上了微信,看朋友圈吧,冬天喜欢玩的,就到处去滑雪、旅游看冰雕,从秋后到开春,时不时就烤个羊啥的。

当然,村里又添了一批车。

原本那个集团准备和村子里农户签三年合同的,结果第二年就开始提高了合同里的产量标准,最后没谈成,这事就黄了。

第三次依然是棉花,棉花又一次从基准价五六块钱一下子涨到了十块钱,这时候家家户户的棉花基本上都在五六十亩,有承包的多的,几百亩上千亩的都有,结结实实的让村里人发了一次。

不过秋后拿到钱的时候,就有专门设套的来了。有经不住诱惑的,一年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直接一晚上就赌没了。

那个时候李强已经考大学走人了,村里不少和他差不多大、比他大一些,没考出去种地的,好几个都切了指头或者抛家离子不知所踪,留下一屁股烂帐。

再后来,就是上面出手,直接让百分之四十的农田种棉花,剩下的六成地荒著,叫轮种。

而轮种政策的第二年,那六成地就让种上了小麦,这是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在这之前,几乎所有的地都种上了棉花,哪怕头一年棉花的价格烂到了两块八,而二茬人工拾花费都要三块,亏到家了,但第二年,家家户户仍然种棉花——要赌一把。

李龙回忆著,再看这时候笑著敲著花盘的邻居,觉得原来越贫穷的时候越容易满足。这时候有自己的两亩地,收到的东西大部分自己能决定,那就真知足了。

远处有卖冰棍的骑著自行车过来,李龙冲那个人喊了一声,卖冰棍的急忙过来。

“三个奶油的。”李龙掏钱。以他的身家,给全麦场其他人都买冰棍也没啥,但这个时候没必要充大头。今年带著队里人赚了不少钱,这时候就别再出头了。

果然,这边买完后,其他几家子都掏著钱买著冰棍,不过基本上买的都是普通的。

其他人也没因为李龙没给他们买冰棍而有什么意见,这时候人大多还是挺纯朴的,而且很要面子。

快到中午的时候,梁月梅先回去做饭,太阳直接晒到头顶,李龙感觉头发缝里都在往外冒汗,但看著没敲的还好多,想著坚持坚持吧。

“小龙,你拿袋子,把葵花头装起来放进袋子里,撂马车上,装完后就牵马车回去吧。”

李建国知道李龙不喜欢干农活,便给他分派了新任务。

李龙也没矫情,站起来,拍拍身上的葵花渣子,就去装花盘。

等回到家里,梁月梅已经炒好了菜,准备拉拉条子,李龙这边就帮著烧火。

下午继续。

两天时间,把油葵敲完,接下来就是收队里的。

李龙这时就撤出了战斗,和陶大强逮鱼去了。

不缺这点工分,让其他人挣吧。

逮了一个星期的鱼,队里的油葵收完装袋,花盘各家分了,接下来李龙就跟著李建国去收玉米。

掰玉米棒子和收油葵有点像,可以掰完再砍杆子,也可以边掰边砍杆子。这回掰回来的玉米就不放在麦场,而是堆在自己家里了。

一袋袋玉米堆在院子里棚下面,接下来是比较大的活。

这时候还没脱玉米粒的机子,纯手工脱粒。基本上就是白天晚上都干。用起子,也就是改锥把玉米棒子铲下来两溜玉米粒,露出长排缺口,然后就用手把玉米粒搓下来。

通常一天下来,手掌肉厚部分,也就是大鱼际那里会被搓的通红,甚至搓烂。

但看著玉米粒这么一堆堆出来,大都是算是自家的粮食,农民们这时候心里只有喜悦。

哪怕再累,也都是开心的。

五六年后,才有了那种手转的脱粒小机器,再往后,才有拖拉机带动的脱粒机——而联合收割机这时候只能收小麦。得经过好几代改良之后,才能收玉米、油葵,再往后采棉机普及,长达二十年的拾花大军才开始没落。

李龙是扎扎实实的在家里干了三天,然后又带著大强去顾博远家干了两天,算是把两家的玉米处理完,接下来,他不再打算参加其他农活了。

家里的闲房子已经不能算闲房子了,堆满了玉米和油葵还有小麦——小麦是队里分给各家的,这需要各家自己磨成面,当然有些人直接磨出好多袋来,省的麻烦,但大多数人家都是直接磨一两袋,吃完再磨。油葵也是。因为小麦好存,面不好存。

当天晚上,锅里煮的是几样农家常见的东西。

要放到上一世的席面上,这就叫农家大丰收。

这里面有掰玉米时后长的嫩玉米。每次掰玉米的时候都能有几个,有些看著还嫩,但煮过就会感觉有点老。验证的方法也简单,不能看著嫩,还要用手掐一下,能轻轻掐出汁水来就是真嫩。

还有从自留菜地新挖的洋芋。大个头都留下来做菜,小点儿的切起来不顺手,就干脆煮上。

其实孩子们更喜欢把洋芋蛋放在灶下面烧上,冬天的炉子下面放几个也是很不错的。

除了玉米和洋芋,还有毛豆——其实也就是黄豆。主要是豆荚上有一层毛,所以叫毛豆。

最后就是大豆——其实是蚕豆,只是李龙所在的村子,黄豆就叫黄豆,蚕豆叫大豆,这称呼直到很久后,有学生学了回来后,才开始区分。然后村里有人恍然大悟,自己这么多年叫错了;有人就觉得不应该是这样,明明蚕豆比黄豆大!

扯不清的官司。

这些东西煮在一起难免会串味儿,好在大家基本上都有皮,也不怎么在意。

屋子里空间小,而且有点闷,就在院子里,盛一大盘子出来,就在那里自己拿著吃,聊著天。

李龙觉得这就挺好。上一世最后那几年,想找人聊天都很难。坐在一起聊几句就刷起了手机,各看各的短视频,声音都贼大,嘈杂的很,没意思的很。

“小龙,这家里的活忙完了,明天你还逮鱼吗?”李建国问。

“再等两天。过两天就中秋节了,等到中秋节再开始逮鱼,到时卖了鱼买些月饼回来。”

这边中秋节没那么多讲究,什么拜月之类,就是一家人一起吃个月饼。那玩意儿李龙不怎么喜欢吃,太甜,太硬,偶尔吃个枣泥还行。

也不知道现在是不是只有五仁。

“也好。”李建国点头,“休息两天再去。队里我听有人说著,你这几天不逮鱼,咱老爹不在,那几个逮鱼卖鱼的一天能多挣几块钱哩。”

“嘿嘿,那让他们再高兴几天。”

第26章 沒了馬車,做個爬犁?222.第222章 李青俠:小龍有點厲害啊!385.第385章 傳統觀念,和世俗偏見281.第281章 努力,不就是為過好日子嗎?第168章 李龍和顧曉霞的二人世界449.第449章 開卷考試還有抄的?389.第389章 好像誰沒這家夥一樣!第134章 顧曉霞的追求者第120章 每個人都在改變293.第293章 獾是平頭哥的親戚,不好抓!283.第283章 扎扎實實過個節第70章 為山上大采購383.第383章 心裡存的大事件332.第332章 農村吃大席309.第309章 仗勢欺人的李龍340.第340章 有事大哥來挑頭256.第256章 自由市場擴大,好事437.第437章 初步揭開一部分歷史迷霧222.第222章 李青俠:小龍有點厲害啊!337.第337章 關鍵時期,誰也不敢冒險242.第242章 不吃商品糧也有好處324.第324章 殺年豬,歡聚的幸福414.第414章 退而求其次,不是最優解420.第420章 蓋房前的準備還得買個大件431.第431章 陳興邦要去當屠戶第83章 不願被拿捏的李龍441.第441章 曉霞很喜歡鹿445.第445章 做好人也有限度第91章 每個人都有采購份額468.第468章 李龍在山裡的影響力第2章 叔,我想吃肉第60章 李家小子又出去了326.第326章 殺豬菜它就這麽好吃316.第316章 這是大手筆啊!第181章 水老鼠可是好東西!312.第312章 願乾的就乾,不願乾的,就走237.第237章 狹路相逢,槍勝第32章 被發現了436.第436章 我說啥也沒乾你們信嗎?第182章 這魚成精了!418.第418章 大意失左手210.第210章 上陣父子兵之李青俠很厲害第181章 水老鼠可是好東西!467.第467章 你那鞭給我用用289.第289章 分地後引發的風波第146章 玉山江的號召力258.第258章 玉嘛,好東西嘛,每個人都要有268.第268章 這是給你女人的,不是給你的292.第292章 在這個世界又多了一個烙印423.第423章 房子蓋起來!第167章 帶著曉霞進山336.第336章 山裡牧民的比賽科目230.第230章 猞猁皮也很貴?第124章 回來就是不希望有遺憾453.第453章 人心善惡難辨222.第222章 李青俠:小龍有點厲害啊!426.第426章 竟然能開卷考試!400.第400章 提前的新開端第5章 呱呱雞才是好的213.第213章 競爭?不怕,哥的大格局你不懂!413.第413章 蹲一個合作結果374.第374章 老家的人要走了430.第430章 有操守的農機專家第79章 一波三折,很難一帆風順第205章 小龍的對象,還怪漂亮哩第43章 都是好玉啊232.第232章 蔭場上幽默的李龍第49章 人和人不一樣,得服!310.第310章 總要做好準備,才能乾大事第34章 陶大強放狠話第66章 自行車票有著落了277.第277章 轉換身份,回歸幾天農民第187章 陶大強套袋偷襲許建軍第92章 大件進家第122章 生產隊要變村了254.第254章 再買個小院子?330.第330章 農村吃大席369.第369章 回縣裡,恍如隔世第24章 這個票證通行的年代啊第137章 養豬專業戶的獎勵必須拿下第135章 這技術活可不是誰都能學的322.第322章 地廣人稀的優勢:可惜懂的人不多220.第220章 拉一車糖渣,成了公敵第107章 玉山江的地盤213.第213章 競爭?不怕,哥的大格局你不懂!241.第241章 這多般配啊第139章 收音機出現了,但買不了怎辦?第75章 這個風險值得不值得冒?466.第466章 苦吃過,悔不當初啊!351.第351章 貪吃沒有好下場第57章 瘋狂采購第198章 人心換人心,合理利用廢物390.第390章 因緣巧合的“訂單”第154章 都不想讓對方吃虧327.第327章 殺豬捅刀子就像護士扎針第170章 殺雞儆猴:我有本事,就能橫行第53章 他的運氣怎就那麽好呢?453.第453章 人心善惡難辨263.第263章 有些掙錢路子,得探了才能找到第14章 走著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