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杜少清的计划(二合一)

杜少清环视了一下在场众人,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只有十个字:放牧的放牧,种地的种地!

听到他这个答案之后,所有人都一头雾水,李二黑着脸训斥道:“绕了半天,你的对策就是这个?保持原样不动?

那我还要你小子对策个什么?纯粹就是添乱!”

看着杜少清一点也不似开玩笑,反倒有点自信满满的意思,房玄龄沉思片刻试探着问道:“少清莫非是想,在东北之地施行有限的耕地政策,保留一部分人放牧为生?

嗯……此法倒是值得推敲,只要能够固定住半数的民众,剩余之人生乱的危险就小很多了。”

杜少清抚掌大笑道:“不错,大体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我还知道一个情况,或许对房叔父要建城池有很大帮助。”

“哦?贤侄请讲,莫非东北之地还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房玄龄催促道。

杜少清走到地图前,用指挥杆在东北方向画了一个圈,“这里,是一片相当辽阔的沃土平原,十分适合种植开垦,利用得当的话,可以为大唐增加良田万万亩。

原本我大唐仅仅是辽东地带占据了一部分,现如今全部都纳入了大唐版图,如果能够配套上我们大唐的耕种技术,即便是一年只产一季,此地想不富裕都难。”

当真???

所有人都惊骇的看向了杜少清,继而转头看向了那个无形的圈圈,一个个大臣眼神变得灼热起来。

大唐还处在农耕文明时代,土地粮食的产出几乎就代表着国力,现在能增加这么大一块肥沃良田,利用得当的话,大唐自此不再缺粮,未来盛世可期。

盯着地图老半天之后,房玄龄愤怒道:“陛下,这帮小国其心不诚,这么重要的地理情报居然瞒着我们,其心当诛!”

“错了错了房叔父,不是他们故意隐瞒,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或者说没在意,这些北方胡人,一心只知道放牧和南下掠夺为生,虽然有些个别也会考虑学习耕种,但终究是画虎不成,故而他们一直忽略了农耕。

在我们眼中是一片适合耕种的平原沃野,可在他们眼中,不过是寻常的一片放牧地带罢了。

如果他们早就知道这些,恐怕国力就不会如此不堪一击了。”杜少清帮忙解释道。

“不错,幸亏他们愚昧无知,否则的话,北方再添三家高句丽一样的强国,形势就堪忧了。”高士廉点头道。

“可是你刚才不还说呢,如果过度的开垦,会造成土地荒、那个荒漠化的。”魏征质疑道。

杜少清哈哈大笑了起来,“我画的这个圈里面,是可以改成跟我中原这种耕作模式一样的土地,只要人口控制的得当,就不怕土地质量被毁。

而此地以北,则是真正的放牧草原了,这些地方因为气候的原因,每年降水量有限,所以如果我们破坏了植被,后果很难弥补。”

从开始献计到最后,杜少清一直都在回答这些大臣的一个个提问,这不是被刁难,而是帮着查漏补缺的,能被这些人考虑在内的因素,必然是民生大计,不能有疏漏。

针对杜少清的提议,众人一聊,又聊了两个时辰,直至掌灯时分,几乎所有人都有些扛不住了,特别是年纪大的,李二吩咐传晚膳,用过晚膳之后再各自回家。

席间也不讲究什么排面了,就在这大殿中给各人上了一份标准的制式晚餐,大家有说有笑边吃边聊着。

李二感慨道:“总算是有些眉目了,要不然的话,放任北地那么多胡人继续游牧自治,未来重新冒头出来新首领,恢复祖上作风,将再次成为我北方大患,不可不防啊!”

不知道是谁埋怨了一句,“还是北方胡人太多了,如果能少一些,人口再可控制一些,也不至于每隔一段时间咱们就要在北方开战点火一次,劳民伤财,双方都没落着实惠。

于国而言是麻烦,于百姓而言,就是苦难了。”

是啊,可这人口岂是那么好控制的?大唐立国到现在,即便多次鼓励生育,可人口繁衍还是缓慢的。

放在胡人部落就不一样了,大唐生人进口是为了增强国力兴旺百业,可胡人不同,他们添丁进口就是为了增加战斗的生力军,将来南下劫掠开战的时候,可以收获更多。

所以胡人稍微多生一点人口,用在战场上的威胁就能十倍扩大了,奈何胡人散居,很不好控制。

杜少清一直保持着沉默,等着大家晚饭都吃的差不多了,他才主动开口道:“我有个主意,可以让北方胡人百姓减少九成。”

噗……这个消息不仅没让人兴奋欢喜,反而让不少大臣差点被饭呛着。

李二怒斥道:“混账!既然入了我大唐国土,往后就是我大唐子民,你怎么能说出屠戮百姓这等歹毒之言?”

“谁、谁说要杀人了?”杜少清纳闷道。

内侍老高提醒道:“驸马爷,您刚刚说的,有办法让胡人百姓减少九成……”

“我说的是移民,让他们都搬到中原内部归化起来,没说过要杀人呀!”杜少清冤枉道。

移民?怎么又冒出来一个新的点子?不会是在胡诌吧?

长孙无忌开口道:“陛下,不妨让杜驸马详细说说,他不是个无的放矢之人,一定是有了具体想法。”

没想到第一个站出来挺自己的竟然是老对头长孙胖子,杜少清颇有些意外。

李二乐于见到大舅哥和女婿和解,转怒为喜,眯着眼睛点头让杜少清细说。

本来都要告辞回家睡觉的众臣,就这么又因为杜少清的想法被留下了。

其实这也是杜少清在两个月前就计划过的,历史上有过人口大迁徙,东北地区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闯关东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可以让北方的百姓迁移到南方呢?

或许有人会质疑说,这样一来,北地无人,建城就没有了意义,同时如果迁移不干净的话,留下一部分人繁衍生息,百年后又是一大部族,还是徒劳。

又或者有人说人口迁徙难度太大,毕竟百姓都是安土重迁的,而北方胡人的问题兴许不是故土,而是生存,人家从一生下来就是放牧为生,别的不会呀,你让人家迁移到南边种地,饿死算谁的?

不用想的,肯定没人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可杜少清的办法偏偏就很有希望做到,虽然招数损了点,但行之有效且一劳永逸,而且这天晚上众人点灯夜谈,一举定下了这个策略。

当知道黄牛刻意提高粮价之后,杜少清顺水推舟,想出了一个能让北方胡人主动搬迁到中原内地的方案。

那就是告知他们,没粮食了,有钱也买不到,因为运来路上的耗损太多,十成粮食得有八九成的损耗在路上,大唐也拖不起这个消耗。

可没粮食不行啊,北方胡人之前放牧的劳动力都被雇佣去打仗了,加上打仗过程中被大唐买去充当军粮的牛羊,百姓家里现有的牲畜多是留种,是不够生存实用的。

这样一来,百姓的粮食来源就要依靠大唐出口,现在大唐说没粮食出口了,怎么活?

有办法,顺势放出一个消息,边境没有粮食运来了,但是中原粮仓还在,朝廷推出了移民政策,只要移民过去,给吃给住给安家等等,总之一句话:留下是坐着等死,移民中原是发家致富。

暂且不说这些百姓有多少能够接受移民忽悠的,就算这事成了,东北地区,草原也空了,还是不行。

所以杜少清同时推出了联合方案,鼓励中原有志百姓去东北发展,那里给大片肥沃田地安家,各项政策都十分优厚,只要能够留在那里帮助兴建城池,朝廷都会给奖励。

如此只要两头利益安排的好,就能促成一次换人似的民众迁移。

北方胡人迁到内地被汉化,而中原百姓迁到北地属于领地扩张,不影响统治和发展,甚至还能加快当地的发展。

听杜少清介绍完,有人赞叹,有人皱眉。

一个年轻的中年官员提问说:“杜驸马,你这样有点颠倒阴阳的意思,让放牧的到中原种田,让种田的去北方放牧?

跟你最初说的不符吧,而且很可能移民过后两头都是麻烦。”

这人就是最近两年升迁很快的年轻文臣,也是赫赫有名,叫马周的,能准许他参加这样的议事,足见李二的器重。

杜少清解释道:“移去北方的中原百姓,就会被安置在那个东北大平原上面开垦农耕,当然不能让一群不懂放牧的接手草原就算了事。

咱们努力兴建城池,建好了治政所在,从此大唐再添几处殷实的州道。

而迁入中原的胡人百姓嘛,让他们学习农耕可能有些为难了,所以我的设想是不是让他们生产农耕,而是只用他们的劳动力。

中原哪个州道缺人,我们就迁入一部分胡人百姓,这些百姓去了接下各种劳作工程,比如说蜀王李愔那个开山修蜀道的工程,百姓卖力气干活,官家管饭发饷银。

还有江南修河道、修桥梁、造车船等等……”

“北方有好几百万百姓,哪个地方能够养得起?这不是赈灾一样三五个月一年半年,是年年如此……”魏征否定道。

杜少清犹豫了一下,放低了生意说道:“其实,粮食从来是不缺的,岭南海军已经打下了整个安南之地,那里现在是大唐最大的粮仓,每年产粮丰富,一年三季稻米……

养活几百万人的生存不是问题。”

嘶……

众人不禁吸了口凉气,一来惊叹安南之地的肥沃,还有岭南的大功绩,二来暗骂杜少清狡诈,有粮食都不给北方百姓运去,反而逼着人家背井离乡。

杜少清朝着众人打诨道:“喂喂,都别这么看着我,好像我是什么大奸大恶一样,我用这个办法驱动百姓自主搬迁,从此在中原地区安稳的生存下来,总好过他们原本逐草而居的颠沛流离吧。

就算是我故意撒谎另有居心,也差不多算是善意的谎言吧!”

房玄龄笑着打圆场道:“诸位,咱们不能因此误会少清,谋国不藏私,于国于民有利,就是正道!

倘若不用这个方法,单凭朝廷诏令劝说或者逼迫,恐怕这般民众大迁徙,根本就做不到,有省时省力的方法,为什么不用?

是我,我也会用。”

众人都笑了起来,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论阴谋诡计,在场的一定是大唐最精通的一群人。

可能如杜少清这般用阳谋解决难题的,就真的不多了。

李绩开口道:“东北那处平原以北的草原我们也不能让空出来,我建议安排得力的一支力量专门放牧养殖牲畜,牛羊战马都要,如此一来既控制了北方草原,又能大大降低我们中原购入牲口的成本,一举两得!”

“好!茂公此计甚妙,不愧是徐军师。”李二抚掌赞道。

李绩谦虚说:“臣不过是事后诸葛罢了,想必这才是一开始杜驸马说的,放牧的放牧,种田的种田。

其实意思是将北方放牧和种田的,都换成我们的人,这样一来北方全都是自己人,哪还有什么胡人犯边的后患?”

“李叔父别高抬我,我可没这么高明的主意,我怕想的是让那部分坚持不搬迁之人放牧的,毕竟他们熟悉,叔父你直接让自己人接手,更加万无一失,佩服!”杜少清摆手道。

真的是这样吗?李绩是不信的,他不信杜少清想不到这点,但他也没再多做争辩,讨论的是政事,也不能总在个人之间开玩笑,还是得严肃点。

一场奠定东北地区命运的议会,终于在深夜定案,所有人拖着满身的疲惫各自归家,但一个个的思想和眼神却都是那么的不平静,显然这一天的讨论让所有人都感慨良多。

杜少清骑马独自归家,刚走到门口,杜家大门就大开了,里面迎出了一人兴奋道:“掌柜的你可算回来了,真是让小的好等!”

我去,这什么玩意?你哪个?

杜少清吓得直接从马上跌了下来。

原来冲出来之人不是旁人,正是白日里挨揍的黄牛,此时鼻青脸肿的,很难辨认,在这夜色里跑出来,能不吓人吗?

第六百一十二章 李氏才子敬玄(二合一)第四百九十四章 蜀王李愔的志向(二合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寻回杜少清第四百六十八章 老魔头破案(二合一)第一百三十四章 诗会第一题第三百一十六章 耿直的狄仁杰第五百三十九章 这次是真谋反(二合一)第一百五十一章 瘟疫的源头第四百二十章 生气的小萱萱(二合一)第四百六十六章 萱萱的新发明(二合一)第四百零四章 长乐公主进宫(二合一)第三十六章 丈母娘记仇了第五十八章 长安再荐杜神医第六百三十章 屈打成招?(二合一)第一百七十章 瘸腿皇子第三百三十二章 豁出去的唐俭第七十九章 风言风语风杀人第四十一章 义释第三百一十九章 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第三百五十五章 坑爹能手小萱萱第三百三十七章 他真的是只猫第二百一十七章 杜驸马有罪第四百五十六章 狄仁杰出手了(二合一)第三百八十章 王者归来(下)第三十六章 丈母娘记仇了第二百二十七章 长乐之家第四百九十三章 把西市买了吧(二合一)第五十章 一只小喵喵第一百二十九章 齐国公世子第一百七十七章 再生事端第五百四十七章 影帝杜楚客(二合一)第三百零六章 朝廷让卖吗?第一百二十一章 再会岳父第六百三十一章 有惊无险(二合一)第六百一十三章 我是自己人(二合一)第五百九十一章 花式大厨狄仁杰(二合一)第二百二十八章 咱家太缺钱了第五百零四章 多少个馒头?(二合一)第五十八章 长安再荐杜神医第二百五十四章 倾家荡产第一百八十章 和亲的目的第五百六十三章 囚犯还是大爷?(二合一)第六百零六章 哑巴黄连(二合一)第三十九章 打虎第三百五十三章 奇葩黄牛再作妖(加更一章)第二百二十章 作死的李愔第四百四十九章 辟谣第二策(二合一)第九十章 齐氏醒来第五百零九章 大军压境(二合一)第二百五十八章 我是谁?我在哪?第六百五十六章 孝顺李愔(二合一)第三百六十章 洗心革面的小萱萱(大章更新)第十五章 贼心不死的黄生财第二百五十六章 肉香能传十里第一百一十七章 黄毛丫头第六百二十六章 揭秘跟放榜(二合一)第三百九十章 恰逢其会颜老头(三合一加更)第四十三章 再立一功第五十四章 杜少清大有来头?第三百三十八章 杜少清的理由第三百七十八章 商机动人心(大章更新)第二百九十七章 击掌为誓第六十九章 我相信她第六十一章 不去第三百九十一章 李泰减肥记(二合一)第三百零三章 小萱萱吃瘪第二百六十二章 抄书和名将问题第二百九十五章 魏王李泰第一百三十六章 来自‘杜少明’的挑战第三百五十六章 被坑惨的杜少清第四百三十三章 我们要揍你(二合一)第六百三十七章 提亲风波(二合一)第一百零二章 药师李靖第三百四十一章 有人弹劾吗?第一百零五章 再回落霞镇第三百一十八章 外国使臣?第五百八十七章 悲催的二虎(二合一)第三百六十九章 奸商杜少清(二合一明天加更)第三百八十一章 钱太多怎么花?(二合一)第五百八十一章 面目全非的李象(二合一)第五百二十章 薛仁贵用兵如神(二合一)第二百三十五章 给老师拜年第六十四章 铩羽而归第三百三十八章 杜少清的理由第六百一十四章 是真是假?(二合一)第五百一十七章 三面受敌(二合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被坑惨的杜少清第四百二十二章 祸事了(二合一)第三百一十二章 幕后老板是傻子吧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闹酒楼(大章更新)第五百六十二章 杜少清没了?(二合一)第六百一十六章 李二帮忙作证(二合一)第二百三十二章 蓝田县穷山沟第六百二十七章 意外之喜和噩耗(二合一)第四百零五章 两女争锋(二合一)第四百三十八章 画风突变的谢老道(二合一)第三百八十四章 失算的崔掌柜(二合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学堂开幕引关注第六百零四章 当街暴打(二合一)第十六章 公主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