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糖炒板栗

这是他今天下午在山上写出来的。

这也是他想好好几天的结果,小小年纪的他,目前赚钱的机会确实有限,要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只能靠父母。但父母能赚钱的生意也有限,养猪,现在猪价也贱,万一运气不好,碰到什么大病,只能自己杀了吃,而且一家养两头猪已经是极限,再养多,猪吃的饲料就成问题。

从现有的条件出发,糖炒板栗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他读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板栗曾经买到5块一斤,那是历史最高价,现在最多三块顶天。大家都觉得卖的贱,但是没办法,在农产品价格上,农民一直很少有话语权的。

再说这个东西,他会做。

参加工作以后,看到有糖炒板栗,他时不时也会买一些。倒不是喜欢吃,主要是因为从小开始,每年都帮着父母收板栗,从打板栗开始,到捡板栗,剥板栗,最后买板栗,要忙上10多天。但是印象中,家里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餐板栗,哪怕是煮上一碗,也没有。估计全村都一样,哪怕买的再贱,大家都舍不得吃,顶多是剥的时候,那些破了的,就生着吃掉。

套用一句话说,参加工作后,他买糖炒板栗,他吃的不是板栗,他吃的是儿时的缺憾。

就像很多人成年后还听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样,听的也是儿时的缺憾。在冯一平穿着改自姐姐穿小的旧衣服,帮家里大人力所能及的干活的时候,首都的小朋友在周末,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离*不远的,绿树红墙围绕着的公园里划船。因为这个缘故,冯一平一家后来到北京玩,他专门带着儿子去北海公园划了一次船。

张彦倒是爱吃板栗,商场门口,还有农贸市场门口都有卖的,她差不多一个星期会买一次,那时的糖炒板栗已经卖到16块一斤。父母到广州帮忙以后,特别是妈妈,看到那么一小纸袋板栗,就要近二十块钱,深感不值,就说,你们要是喜欢吃,那我做吧。

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做,冯一平上网一查,容易,有步骤,有专门的炒砂卖,他们就试着做了几次,自己也不断调整糖、油比例,还加入其它香料,到后来,做出的加强版糖炒板栗,绝对比外面买的味道好。

现在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原来家里做的,每次炒一两斤,变成用大铁锅一次炒十几斤炒而已。

冯一平提出这样的建议,还有一个考虑。

父母因为一直以来,经济上都不宽裕,所以对钱看的很重,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哪怕冯一平后来赚了些钱,这个观念还是改不过来。住到一起后,父母节俭到抠门的习惯,连冯一平也不习惯,那种节省是全方面的,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能省一块是一块。何况张彦从小家境就算好,更不习惯,所以,因为花钱,父母和冯一平及张彦之间,闹了不少次矛盾。

冯一平记得,贾平凹曾经写过大概这么一句话,“在我眼里,两块钱不是两块钱,那是白花花一堆盐。”

在父母眼里,钱不是钱,那真的是命,花钱,就是要他们的命,而且当时他们年纪也大了,想让他们改变,很难很难。这一次,冯一平有信心,做的比原来要好,他也想让父母还年轻的时候,自己能赚些钱,不要像原来一样,把钱看的比命还重。

那张纸冯振昌反复看了,交给梅秋萍,“这说的到不难,河砂好说,到河边挑好的铲就是,糖和茶油,也好买,就是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做出那个味道来。”

“还有,到哪里去买呢?县城不用说,买6块一斤,估计没多人少人买,我看在市里都不容易,省里应该买的人多,但是省里我们去都没去过,人生地不熟的。还有,在省里,那总要找个住的地方啊,加上买糖和茶油,还有炉子,这都要花钱,加起来也要不少。”冯振昌接着说。

冯一平说,“我并不是说一定要去省城买糖炒板栗,这只是一个办法,这个不行,我们再想其它的。我主要考虑的是,这里面的大项,板栗,我们自己有,不用花钱买,家里的不够,志明哥家的多,可以先借几百斤,买了给他钱,这个应该没问题吧!”

冯振昌点点头,“这个没事,他家孩子小,现在用钱的地方少,商量商量,应该能借一些。”

“目前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把板栗炒好,所以我的意思是,最迟这个月底,板栗就要收,那先不急着买,我们先炒试试,如果炒出来味道不错,那可以考虑做这个事情。一天没10斤应该没问题吧,做上两个月,能买600斤,6块一斤,毛收入3600,小舅不是一直在省城,叫他帮我们租个房子,房租一个月算200,自己带米,每个月买菜200应该很够,路费总共算300,炉子,加上糖、油,200也够,这样加起来要花费1300,600斤板栗,要1200块,那就是差不多赚1100块,一个月有500多块,而且要是做的好,这个生意是长年可以做的,一年5000块钱应该没问题。”

冯振昌早年在生产对上做过会计,“你是把我们家的那400斤也算进去了,那400斤不算钱的话,两个月差不多能赚2000块?”

冯一平说,“如果是想长期做,那还是要算进价的。”

冯振昌点头,梅秋萍却有些愣住,从她生病,到建房子,这些年下来,欠着三千多的外债,她是个急性子的人,每天都愁,按现在的收入算,这些债怕是要还些年的,怎么儿子这一算,这个好好做,两个月下来,这外债就能还一大半?

她急切的问,“一平,你有没有算错。”

“错不了,”冯振昌说,“就这千多块的帐,怎么会错?”

“千多块,你说的轻巧,”梅秋萍也是有性子的人,“这几年,哪一年到年底,家里能余上百多块钱。”

冯振昌哑然,冯一平连忙说,“妈,不会错,我帮你写下来。”

拿着纸,“一个月买菜要200块?”她首先质疑,“这是要天天大鱼大肉的吃啊!”

“妈,这是大概的数字,算宽裕一点好。”冯一平解释道。

梅秋萍反复看了几次,“没错,这样算,一个月确实能赚500多块,哪怕是赚一半,200多一个月,我也知足。”

冯振昌这时也有心情开玩笑,“八字还没一撇呢,你就一个月赚两百多块。”

梅秋萍说,“反正这是个路子,按一平说的,他以后如果考上大学,靠我们种地是供不起的,只能旧债没清就扯新债,再说借钱就容易?既然算下来这个能赚钱,那我们就用心做试试!”

“按一平这样说的,是值得试试!”冯振昌也赞同。

他也难,受累于父亲地主的成份,他直到37岁才结婚,一直下苦力种地,就是变不了几个钱。在村里,虽然年高份尊,人人见了,不是叫叔,就是叫爹,可是给老婆治病,加上建现在住的房子,欠的几千块钱,这些年还是没怎么还。

目前,儿子是他的骄傲,也是他们的希望,儿子说的也是,学费一年比一年高,大学就更不得了,总不能事到临头才想办法吧,现在确实到了不想办法赚钱就不行的时候。但是自己又没什么好的路子,儿子的这个想法,倒不失为一个出路。

非常感谢您的点击!新人新书,出头大不易,可以的话,能收藏,投推荐票吗?

第一千零七十章 爆料第二百四十四章 豪门卖好第五十九章 我的建议很贵第五十二章 力争第七百七十九章 一大笔钱的诚意第六十六章 肥年第八百三十七章 倾向第七十八章 雾里看花第七百六十七章 新手段第五百一十五章 自省第三百七十三章 顺便喜提12亿英镑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飞越首都第五百八十章 创纪录(下)第八百五十五章 退堂鼓第七十章 冷遇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旧事重提第一百三十七章 橄榄球嘉年华第六百九十三章 避不开第三百五十六章 审慎的乐观第八十一章 多此一举第七百八十一章 太善良第四百六十二章 我想回来第九十四章 唇枪舌剑第九百一十九章 人的名 树的影第一百七十四章 吃惊的三人组第六百八十九章 想啥来啥第三百零六章 干脆办个演唱会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起走第一百二十四章 专程请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香港路演第二百六十五章 创业社的项目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也算是双喜第七百四十章 踊跃第九百二十八章 精彩的在后头第一百二十八章 录取通知书第八十九章 吃醋的姐姐第八百四十三章 你想我怎样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不情不愿?第九百三十七章 问题第八百三十二章 乱弹琴第二百四十八章 目标人物的请求第九百九十四章 一拍即合第三百八十八章 开诚布公第一百四十章 买飞机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做客第六百三十一章 谁的话都不好使第二百四十二章 爸妈的意见第八十七章 上赶着第四百三十一章 热情期待第四百零九章 这事还没完第二百八十四章 唾面自干和重奖第六百四十三章 回报第九百四十一章 抢劫第一百九十二章 心猿意马第七百九十八章 为什么要跟风第三百零八章 一偿夙愿第二百二十七章 爬得高 摔得重第六十二章 突然袭击第一百一十四章 元旦晚会第一百九十六章 好男人的养成第五百八十七章 走自己的路第三百二十四章 吉祥物么第一千两百九十二章 电器城第两百零八章 好人选第一百九十六章 好男人的养成第三百一十章 老姜第七百三十章 安排第十章 忠告第三十章 家长里短第五百零九章 中国好公婆第六百三十九章 积极第九章 真要这样吗第一百九十七章 空前的欢迎第一百四十八章 乐观第八百一十一章 那一场遇见第三百二十四章 吉祥物么第二百五十章 新待遇第六百三十七章 还是家里好第六百五十八章 周老师的奔走第六百零一章 进取的小扎第六十七章 新成员第一百二十三章 三“剑”客(求收藏 盼第一千两百三十五章 改变第一百一十二章 问题的核心第五百八十二章 一波接一波第二百四十三章 准亲家见面第三百五十章 第一次见面第一百五十章 倍受打击的同学第九百二十三章 群英荟萃第四百七十二章 绝不放过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又一个坑第六十六章 非暴力不合作第五十六章 虚与委蛇第六百七十二章 万里赴会第二百七十一章 厚待第八百三十二章 乱弹琴第二百零六章 中国好奶爸第八百九十章 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