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

旧金山唐人街,年近四十的何秉桓,从公司名下的华人职工那里,得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旧金山市政府以他经营的药材生意具有潜在危害性为由,勒令他一个星期内,关闭名下的药材公司以及成衣、茶叶、杂货铺等相关产业。

何秉桓是广东省南海县棉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棉村,务农为生,勤劳而清苦。

何秉桓的父亲早前到广东佛山镇经商,全家仅是小康水平。

清廷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利削使得经济凋敝、商业萧条,他家的生意入不敷出,濒临破产,家境日益窘困。为了摆脱困境,他让儿子何秉桓到建埠不久的香港,拜会旧时好友廖景昌,托廖的关系和照顾,在香港开设了一个小杂货店铺。

年轻的何秉桓聪明能干、机警灵话、具有魄力,家境艰难落使他受受打击,但也增强了他要振兴家业的决心。他苦心经营小小的杂货铺,主动接触海外商业行情,不断进口在当时还比较新潮的西方机械设备,因为眼光精到、为人诚信,名下积攒的资本逐步增多,慢慢地由小商人成为中商,

稍后,廖景昌的儿子,毕业于香江圣保罗书院的廖竹宾,接到香江汇丰银行办事处通知,将被调往美国旧金山市协助处理汇丰银行在美国的商务,

廖景昌和何秉桓的父亲是旧时好友,延续两家的友谊,在商业上显露头角的何秉桓和接受西式教育的廖竹宾两人,也维持着密切的联系。

临行之前,廖竹宾建议何秉桓跟随他搬迁到旧金山,利用他历年经商积累的资产和财富,把生意做到美国去。

受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华工到美国淘金的影响,何秉桓认为在美华工群体是一个潜在经济利益巨大的市场,如果把药材、茶叶、布匹、成衣等生意做到美国,将获得远超过在香港的收益。

何秉桓是一个行事果断的人,分析出其中利益之后,他便带着一家十余口,跟随廖竹宾一块,举家迁往美国旧金山。

优于绝大部分大陆地区商人的眼光,使得何秉桓的事业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1870年间到1881年间,普通一个在美华工的工资普遍在26美元左右,虽然不及白人工资的一半,但是节省下来,一个月攒下来的工资,足足是满清治下百姓的十倍。

相对宽裕的工资为华工消费提供了条件,依托设立在旧金山及其他华人聚居区的杂货店、药材店,何秉桓的生意越来越大,名下的华人职员逐渐发展到两百余人,他本人也迅速成为在美华人商界的领头羊人物。

看着名下的生意越大红火,何秉桓本打算把世交好友廖竹宾拉上,一同进入商业发展,可惜,在美华工越发艰难的处境,以及《排华法案》的正式颁布,完全斩断了在美国扩张商业事业的可能。

白人暴徒接连冲击华人商铺,任意打骂、羞辱街面上走动的华人,最近几个月以来,报纸上不断刊登华人被杀害的消息,眼见局势越大混乱,即使自忖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何秉桓,一时之间也慌了手脚。

“爹爹,廖伯伯和恩白来了,正在前堂等着您。”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快步走进来,开口道。

“让你大哥、三哥先跟着阿南叔到药铺守着,如果遇到白人惹事,多忍耐,尽量不要与他们冲突。”

何秉桓站起身,暂时将旧金山政府的行政命令放在一边,吩咐道。

“好的,爹,我这就去告诉大哥、三哥。”

少女迈着阔步离开,浑然没有一般大家小姐的拘谨、束缚。

“唉,女大不由爹,当初看着女儿跑到身边,痛哭请求的模样,自己软了心,由了女儿的心意,不让她继续缠足,可是现在长大了,浑然成了一个假小子,天天跟着几个男学生在一起,一点也没有大家闺秀的样子,也不知道十年前的决定是对是错。”

看着跑出去的女儿,何秉桓叹了一口气道。

和普通的富裕家庭一样,何家是个庞大的大观园式的家庭,人口兴旺,儿女成群。何秉桓有好三房姨太太,十二个儿女,加上请来的护院华人,雇来的男女仆役,负责生意、财产核算的账房先生,总计不下五六十口。

眼前跑出去的少女何佩贞是他第四个孩子,也是第一个女儿,和她同母生的还有两兄.一弟、三个妹妹。和异母生的孩子总

算起来,她有兄弟姐妹十二人(五兄弟,七姐妹,即有三个哥哥,两个弟弟,六个妹妹,何香凝排行第四,因此,仆婢们都称呼她为四小姐。被人称作“高贵花”的四小姐身材瘦小。表面上看是个娇小嫩弱的小女孩。然而,她聪明活泼的天资和勇敢刚强的性格却异乎常人。

小小年纪的时候,却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具有争强好胜的倔脾气,常常表现出使长辈无法驾驭的任性,凡是她认准了的事,三头牛也拉不回来,她认为没有道理的事,更是绝不轻易服从,一定要抗争到底。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陆地区,依然保留着妇女必须缠足的陋习,几乎所有的妇女(尤

其上层社会的)照例都裹了小脚。

香港虽然和海外交通最早,领风气之先,但缠足的陋习仍然保存着。

何佩贞五六岁时,她的母亲就开始强行为她缠足,先用很热的水烫她幼

嫩的双脚(据说能够使骨头软化)。然后用长长的白布条把它们一层又

一层地紧紧裹缠住,再用针线密密地缝紧,非等到相当日子是不准拆开的。四小姐不愿受此痛苦,她白天又哭又闹,泪水涟涟地反抗这种惨无人道的陋习;

深夜在十个脚尖火辣辣地疼胀难忍的情况下,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就悄悄地起床.鼓足勇气,偷偷地用剪刀把縫裏的缠足布剪开,将白布条扔到床底下去,解放了双脚。

第二天母亲先是对她斥责和打骂,继之收去剪刀,并把全家剪刀都收藏起来,然后再次为她缠足,裏缝得比上次更为紧密。可是她也不哭闹,偷偷贿赂小丫环代买一把剪刀,藏在最保险的地方一祖先祭坛的大香炉底下,等到夜深人静时悄悄起床,再将缠足布愤怒地剪掉。剪成飞花蝴蝶,然后再揉成一团扔到床底下去。

尽管母亲的打骂越来越厉害,她的啼哭和斗争从未停止。缠一次,剪一回,

这样的英勇奋斗大概经过了好几十个回合吧,再缠再剪,循环往复,不停地反抗,始终不屈,幼小的年纪便初露特异的性格。

她坚决反对缠足,不仅由于不愿受皮肉之苦.而且还有自己的见解。童年的四小姐非常喜欢听“长毛”造反的故事,对那些以一双天足,勇敢征战的太平军女兵更是钦佩不已、悠然神往。她幼小的心灵中早滋生了以她们为榜样的思想,憧憬着自己长大能和这些女英雄们一样,凭借一双天足走遍天下,于是更讨厌缠足了,成了个“不缠足主义者“。

所以,她下定决心,坚决反抗缠足到底。母亲整持要缠足,女儿顽强地反抗,彼此都不退让,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她坚强不屈的韧性,感动了宠爱她的父亲,由他出面来干涉这件事.用家长的尊严发话说:“就由她去吧!“

在父亲的袒护下,母亲叹了一口气,终于勉强答应不再为她缠足了。

年岁渐长,移居美国以后,在父亲的宠爱和西方相对开放的社会氛围下,何佩贞得以接受西式教育,并且在1879年,进入男女同校的希尔豪高中就读,希尔豪高中曾经接纳过留美幼童和东瀛第一批女子留学生,何佩贞刚入学的时候,就与他们接触过,邝荣光、邝贤俦、邝景扬、杨兆楠、黄季良、林沛泉、詹天佑,还有五名东瀛留美幼女中,年龄较小的永井繁子(1863年出生)和山川舍松(1860年出生)、津田梅子(1864年出生)三人,都是她的朋友。

一群充满理想、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各自讨论国家民族命运的经历和影响,尤其是太平军残兵出身的南美华人,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崭新、充满朝气的华人国家的传奇,无时不刻不吸引着她废寝忘食地久读不倦。

那些经众人讨论的南美汉国英雄人物抵抗洋人国家进攻的鲜活形象,在她热血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由推崇敬仰逐渐产生了以为师法的念头。

何秉桓没能想到,自小看着长大的女儿,以后将成为汉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和妇女解放运动领袖。而就在他还为女儿的性格问题担忧的时候,

另一间会客厅内,廖恩白辞别了父亲,偷偷来到后院与何佩贞见面。

“阿贞,最近外面局势很乱,你最好呆在家里,不要到外面去。”

廖恩白找到何佩贞,关心道。

“听说今天是山川舍松大学毕业的日子,你怎么没有去找她庆贺?”

何佩贞没理会对方的关系,反问道。

“美利坚国颁布了《排华法案》,在美华人全都人心惶惶,我哪里有心情去参加山川舍松的毕业典礼。”

“哼,算是还有一点民族自尊心,美国洋人欺人太甚,咱们身为华夏儿女,应该以身作则,号召在美同胞游行示威,反对《排华法案》!”

何佩贞情绪激动,认真的看着对方道“廖恩白,你敢不敢跟我一块到唐人街号召大家游行示威?”

“阿贞,没用的,驻美外交使馆与美国人签订了协议,美国人以向洋务运动中的工厂提供机器和铁路为条件,换取清政府同意把《排华法案》升级为国际条约。

两天前,驻美公使陈兰彬明确表示,承认美国有权要求华人进行登记,并佩戴标识华人身份的“狗牌”,而且他还劝说在美华人要遵守美国法律,不准无故聚众生事。”

听完廖恩白的解释,何佩贞胸中的怒火抑制不住得燃烧了起来,

事情到这里就再清楚不过了:大清国抛弃了他的人民,滞留在美国的华人的命运,完全被清廷交换到美国政府手中。

“海外国民惨遭洋人屠戮杀害,清廷政府听之由之,所谓汉人名相、中兴名君,和那些入侵的洋人有什么区别!”

这一刻,何佩贞彻底对清廷丧失了希望,心中剩下的只有深入骨髓的悲凉。

“清廷对汉人一直严防死守,哪里会管海外华人的死活,阿贞,听我一句劝,美利坚国实力即使在西洋诸国,也是首屈一指,咱们即使发动同胞华人游行示威,同样一点用处没有,与其等待洋人良心醒悟,停止对同胞的迫害,倒不如响应南美汉国号召,组织同胞撤离南美。”

“美国洋人就像一头忘恩负义的饿狼,当初印第安人好心收留他们,等来的却是白人的屠杀,这样的国家不留也罢!

恩白,按照你的意思,咱们去和爹爹、廖伯伯商量,发动两家公司名下的职员和留美同学,组织同胞撤离美国!”

“好,我们现在就去见父亲和何叔!”…………

第二百九十一章 战后发展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无题九十八章 华人独立军反应第一百六十二章 海军成军第二百五十八章 应对与布局第三百六十三章 撤离准备第一百二十二章 迫击炮和商谈购买工业机械第四百零六章 少壮派军官第三百一十三章 对英和谈第一百八十一章 势力倍增第七十二章 临行前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个问题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一百二十七章 会面第二十三章 佯攻第三百七十八章 无烟火药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旧交替的时代第四百零三章 提前安排第四百五十章 战启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一百九十章 贷款博弈三第二章 暴动第四十三章 城门迎接第七十三章 俘虏达丁尼第二百九十二章 留美幼童第二百三十四章 日本、朝鲜女性移民二第二十四章 激战第四百四十五章 航运业 二第四十九章 商讨训练方案第三十六章 敲定武器交易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南洋第十三章 秘鲁反应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铁甲舰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一百四十三章 农业二第九十三章 战后分配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平岛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南洋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马尤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占据托尔蒂岛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七十一章 拜见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纳西翁 中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亚二第十七章 扫荡第四百四十二章 蠢蠢欲动第四百零七章 少壮派军官 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婚 完第六十八章 演习开始前第一百七十六章 发现奸细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三百零五章 基斯马尤四第二百六十七章 开战第二百九十九 摇摇欲坠的帝国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二百五十九章 纷繁复杂的南洋势力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等教育发展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国 下第三百四十五章 巴塔哥尼亚开发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鲜、日本女性移民一第三百一十一章 整顿 完第二百九十章 战后发展第一百五十章 整体计划第四百六十一章 英国公使 二第六十二章 出手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西近况第二百七十章 影响第八十六章 进攻失利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歧与共识第一百七十五章 贫民第一百章 乌拉圭战局第四百二十章 社会保障第二百八十一章 末路 完第一百三十四章 退役士兵安置点第三百一十四章 第一次和谈破裂第三百八十三章 南太平洋岛屿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见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国反应第二百七十二章 罗萨里奥战役结束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三百四十章 远东影响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二百三十五章 学员与新编制第一百零四章 大战前的休整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个问题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军哨探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变故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况第一百二十一章 内部不稳的巴西第二百二十九章 矿产资源开采与电力第三百七十八章 无烟火药第三百一十七章 帝国终结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四百二十八章 德国人第二百八十二章 战后第二百六十三章 鸟粪战争爆发第二百二十七章 刚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