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轰动

李明远在永安水电站公开的演说内容,在半个月内迅速传播开来,并且在欧美诸国产生了不小的轰动。

电灯、发电机如同华夏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般,最初由西方诸国发明,然而在技术改进和实用性方面,汉国却在两个细分领域走到了西方诸国前面。

1854年,移民美国的德国钟表匠亨利·戈贝尔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里的碳化竹丝,制成了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电灯,持续亮了400个小时。

1860年,英国人约瑟夫·斯旺也制成了碳丝电灯,但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

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发明了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 1875年年初,爱迪生在购入真空度专利后,进行改良灯丝的实验,于1880年下半年制造出能持续亮1200个小时的碳化竹丝灯。

碳化竹丝灯是一款具备实用性的新型白炽灯,不过,因为制备碳化竹丝灯的部分技术专利掌握在亨利?戈培尔手中,所以美国专利局判定爱迪生的碳丝白炽灯发明落于人后,专利无效。

专利申请被驳回,碳化竹丝灯的工业化生产被搁置,当爱迪生正忙着和亨利戈培尔的遗孀打专利官司的时候,汉国首都长安城的街道上,已经亮起了一盏盏明亮的钨丝白炽灯。

钨丝白炽灯采用新型工艺,绕开了西方国家的专利技术体系,是一款比碳化竹丝灯更经济的可推广性商品。

“钨丝白炽灯照明强度高,寿命是碳化白炽灯的两到三倍,整体经济成本为碳化竹丝灯的一半…………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说,不得不承认,钨丝白炽灯是一款性能非常优越的发明,它的出现,对电灯领域是一种划时代的变革……”

当德国工程师们将得自钨丝白炽灯的相关性能数据传递回欧洲,在欧洲电气科学界掀起一场声势不小的浪潮。

“我和我的团队早前已经开始白炽灯灯丝制备金属的筛选性实验,如果没有美利坚专利局和亨利戈培尔夫人对碳化竹丝灯专利申请的阻挠,我相信,第一个发明钨丝白炽灯的荣誉会属于美利坚,而不是一个刚刚向西方文文明社会学习工业改革的南美汉国。

作为一名纯粹并热爱发明的科研从业者,我对世界任何地区的文明种族都抱有平等的态度,但是美利坚专利局的做法却让人心痛、气愤,他们不尊重美利坚科学家们艰苦专研的成果,用他们跟石头一样坚硬的老旧思维,蛮横的扼杀了无数伟大的技术发明,阻碍了美利坚在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对于美利坚专利局的做法,我不仅为碳化竹丝灯的可悲命运感到悲伤,更为无数和我一样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科学发明家门感到不满。

我内心的难过、悲痛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是忧心美利坚科学界的未来…………

在这里,我公开刊登自己的真实想法,希望伟大的美利坚政府能够像它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自由、平等、尊重科学的理想国度,而不是一个放任专利局为所欲为、蛮横扼杀科学家创造发明的野蛮国家!”

在美国,得知钨丝白炽灯捷足先登,比碳化竹丝灯更早投入生产使用的消息,爱迪生愤怒无比,激动的在报刊上发表公开声明,讨伐美国专利局保守、落后的管理方式。

紧随爱迪生之后,从事水力发电机组研究的美国科研学者们,也把官司打到联邦政府,他们指责由于威斯康辛州地方官员故意拖延、怠慢,致使福克斯水电站建造进度延迟,落在了汉国兴安水电站的后面。

面对新型电力领域和其它赶上来凑热闹的科研学者的压力,1882年11月14日,美国专利局以少见的高效率,劝说亨利戈培尔遗孀与爱迪生达成谅解,解决了碳化竹丝灯的专利纠纷。

而在欧洲大陆,英、法、德、意、俄诸国科学界的反应却并不相同,有的科学家认为南美汉国在两个细分领域的成就只是昙花一现,不能说明汉国在整体科学领域上的竞争力,

有的科学家站在相对公正、中立的角度,指出南美汉国作为一个由华人移民、部分白人、少数印第安人组成的新兴国家,在国民整体科学素质远低于西方列强国家的条件下,能够相继在电力、医学、军事、钢铁等领域,取得明显的进步,由一个完全落后的农业国,到仅仅用了十四年时间,成为一个在某些工业领域具有突破性成就的初级工业国,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们提倡西方列强国家应该以科学家该有角度,正视南美汉国科学界的实力和取得的成就。

十余年来低调发展、默默无闻的汉国科学界突然间展现的科技成果,让西方科学界感到惊奇的同时,也对正处于陷入民族文明最低谷的海外华人、留学生们产生了巨大的鼓舞。

“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造警钟鸣!

甲申国丧三百载,好个江山忍送人!……”

柏林大学校外树林中,三百余名华人留学生聚集于一处,激动的诵读李明远发表的演说:

“遍观世界诸国,未尝有五千年之不变法律,

甲申国丧,中原沉沦,如今,国民解放!男子剃去金钱鼠尾,女子散开传统发型,扎起新式束发!

国民精神、面貌已改变,然国家实力提高仍需全体国民努力!

教育之重视,文化之独立,技术之先进!

唯有坚持维新改革三项核心原则,帝国才能走上富裕强大之路,

唯有全体国民团结一致,国家才能抵御外来侵略!…………

恨乎美利坚洋夷之欺辱!朕今日与全体国民共誓:

国家一日不富强,奋斗一刻之不止,国民一日在海外得不到尊重,奋斗一日之不止!洋夷一日不放弃敌视帝国政策,奋斗一日之不止…………”

…………

“国家一日不富强,奋斗一日之不止!

国民一日在海外得不到尊重,奋斗一日之不止!

洋夷一日不放弃敌视帝国政策,奋斗一日之不止…………”

数百名学生不断重复着演说中最后一段话,激动、兴奋的表情布满在年轻、热血的脸庞上!

“同学们!同胞们!看到了吗?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第一种钨丝白炽灯都是由本土华人科学家发明的!华夏民族还是以前那个雄迈、进步的民族!我们在科学领域上并不比白人差!华人从来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劣等民族!”

谭耀勋站在树林中,声音嘶哑道“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国家花费宝贵的财政资金将我们送到欧洲留学,我们绝对不能辜负陛下和国家的期望,绝对不能浪费宝贵的留学机会!”

“对!陛下已经向我们发出了号召,全体华夏儿女都应该为了国家、民族富强,努力奋斗!”

柏林大学中,最早逃离清廷外交官员监管、依照汉国政府统一安排的十七名留美幼童们,即将完成大学学业,作为投奔汉国的留美幼童一员,潘铭钟和谭耀勋、史锦庸、曹吉福三人一同被安排在柏林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谭兄、史兄、曹兄和我都将在明年毕业,现在学校里面的专业科目已经全部修完,我建议利用现在到毕业之前的半年时间,我等四人结伴到柏林周边的大型工业厂区面试、实习,提前接触和德国的工业生产行业,为半年后回国做出更充分的准备!”

“我是钢铁冶炼专业的,我想到鲁尔区钢铁联合集团面试!”

“我的专业是化学,我想到拜耳公司实习一段时间……”

“我学习的是船舶制造,可能要跑到沿海地区才能找到实习机会”

“我的专业也是钢铁冶炼,我和史兄可以同去一家企业面试”……

在四人相继说出想要去的实习单位后,一同聚集在树林内的其他华人留学生们也纷纷发言道:“我和李兄、王兄虽然今年刚升入大一,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工厂实习。”……

“是的,还有我,我也可以抽出假期时间到工厂实习”…………

十一月份的德国天气到了零度以下,不过树林内的华人学生们仿佛没有感受到周边的寒冷,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蓬勃的朝气。

“大家静一静,听在下说一句!”

看到情绪高涨的学生们,谭耀勋扯着已经沙哑的嗓子,大声道:“各位同学们,我们留学的目的是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大一、大二的同学课程紧张,完全不必跟着我一块去到工厂实习,你们也可以把少量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每天放学以后,翻译一小部分的德文教材,长久坚持下去,柏林大学三百余名留学生,按照每名学生两年翻译一本教材的速度,四年时间毕业,单是柏林大学,便可以为本土提供六百本不同专业、不同难易程度的汉化教材。

同学们,本土新生一代幼儿的数量超过四百万,以后每年,都会有一批数量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儿童入学就读,本土懂得外文语言、能书写专业性外文书籍的人才匮乏,而利用我们留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将德文、英文、法文等外文教材翻译为中文,可以为本土教育做出深远的贡献!”

喉部的疼痛迫使谭耀勋的演讲停止了片刻,短短一分钟之后,他又继续道“留学生报效国家的路不止到工厂实习一条,但凡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去尝试!

现在请同学们到史兄、曹兄那里,把各自选择的类别登记一下,登记完成后,咱们先联系在德国留学的其他同学们,然后再根据选择的工厂、翻译的教材不同,制定计划、分派任务。”…………

汉国最早于1871年向德国派遣出第一批留学生,其后十二年间,1871年到1878年,汉国政府向欧洲派遣的留学生总数为3278名,

1879年至1882年三年多时间内,赴外留学生,包括官派和民间自费的人数达到3900人,超过之前七年间官派留学生数量的总和。

官派和民间自费留学生的快速增长,受益于汉国本土政府的财政资金倾斜和本土教育水平的不间断发展。

根据政府统计数据显示,1881年6月,第一批本土出生,一共207名经过教育部筛选,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十一二岁少年们,在完成五年初级教育后,被派往德国,接受为期约十年的留学生涯,

1882年六月,第二批400名少年留学生被分别派往德国、奥匈帝国,接受中级和高级教育。

汉国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后,是十余年来一直推进的留学生计划,逐步展现出的效果。

年少的本土新生代们沿着前辈的足迹,相继走上异国他乡的留学之路,而他们的前辈,谭耀勋等即将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着学业的留学生们,则奔走通知、联系,尝试着用各自的努力,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贸易第二百六十三章 鸟粪战争爆发第四百六十四章 变动第七十二章 临行前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绸缪第二百一十四章 经济贸易合作第五十八章 伤兵第二百二十一章 精武会与留学生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等教育发展第一百四十一章 机器设备类别第一百六十一章 军服厂第五十三章 演习结果第十八章 侦查阿雷基帕第二百六十一章 战后收获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跳跃发展的十年第六十六章 接收武器第三十五章 物资清单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设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奥斯易手第二百三十五章 学员与新编制第二十章 传递情报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一百七十章 招揽华人武装第三百零一章 外交事务安排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四章 军火第二百八十九章 统一阿根廷第二百二十五章 渔民的儿子九十八章 华人独立军反应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二十五章 激战二第九十七章 和谈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二十五章 激战二第四百零三章 提前安排第二十四章 激战第八十九章 接见信使第六十七章 会见威斯特上校第一百零四章 大战前的休整第三十四章 交谈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二百零四章 延迟的南洋消息第四百五十八章 比亚里卡 下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经济贸易合作第三百二十章 消化第一百二十七章 会面第三百一十三章 对英和谈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四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一百九十六章 回归第八十一章 缴械第五十一章 热血宣言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产第九十章 作战计划第四百四十七章 航运业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1878年二第一百六十六章 纳土纳岛第六十八章 演习开始前第二百一十二章 洪门三第三百三十八章 父子三代入伍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旧交替的时代第三百一十四章 第一次和谈破裂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四百二十四章 无题第一百八十一章 势力倍增第二百三十章 刚果三第三百五十章 人口增长与融合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第二百三十五章 学员与新编制第三百章 被封锁弊端第三百五十九章 唐景嵩第六十六章 接收武器第一百零七章 大战开启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军竞赛二第十五章 山谷伏击完第五十章 安第斯神鹰第二百七十五章 战起第四百六十六章 英国公使 完第四百二十二章 电力第三百四十八章 封爵之赏第四百零九章 南美外交风波第四百五十章 战启第一百七十一章 布局第一百二十四章 龟岛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四百五十六章 无题第十四章 山谷伏击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势力倍增第四百三十章 德国人 完第二百三十二章 军校学员第七十八章 误判第一百章 乌拉圭战局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快人心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