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十年建设(书友北风著)上

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朝阳级铁甲战列舰及十年发展建设成果总结

时间飞快,一转眼海军十年建设方案已经完成,从阿根廷战争结束后1880年开始至1890年末,三个海军主基地先后建设完成,协助舰艇编队管理26艘主力军舰和其余小型辅助军舰,基地编制人员包括5700名水面舰艇官兵,海军陆战队扩编到4400人,800名蛙人特种作战部队,地船只维护保养、守备部队等基地配属人员逐步增加到8500人,海军接近2万人规模,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基地、舰艇、海军陆战队联合配合的全面演习,提升基地和舰艇编队的综合作战能力,

期间1868年俘获自巴西海军标准排水量为6270吨的老旗舰“朝阳”号大型铁甲舰和另外两艘1869从英国购买服役的排水量为3500吨的中型铁甲舰因舰况老化不堪担负作战任务,已于1888年6月正式退役转入海军运输训练杂役船序列。海军整体作战水平和海陆两军协同作战都到预期效果,陆海军军工技术和造舰技术也取得很大进步,1886年9月具备了155mm35倍径及以下口径陆海炮的生产能力,引进自德国的14英寸(356mm)的“刷次考甫”黑头鱼雷也经过消化吸收后于1886年12月具备生产能力,为海军建设发展长远考虑出发建立统一标准制度,以提高管理质量和后勤保障效率统一定型并将陆海军武器命名为汉国产1886式。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海军共有两大主力舰队、四支分舰队,分别是大西洋舰队(包括加勒比海分舰队、刚果派遣分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包括南洋分舰队、南太平洋分舰队)。

在总结汉国海军20年的发展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部分西方国家对军舰的等级类型划分,李明远1888年12月28日颁布《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章程》命令并正式实施,根据其中的《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水面作战舰艇条例》将水面舰艇划分为战列舰、巡洋舰、轻巡洋舰、炮舰、炮艇、鱼雷艇六个舰种等级。

军舰排水量在8000吨以上的为一等主力战列舰,6000吨以上8000吨以下范围内为为二等主力战列舰,4500吨以上到6000吨以下范围内为一等主力主力巡洋舰,3000吨到4500吨范围内为二等主力巡洋舰,1000吨以上到3000吨以下范围内为三等轻巡洋舰,1000吨以下500吨以上范围内为炮舰,其余小型军舰为炮艇和鱼(杆)雷艇。

依照排水量划分的军舰等级,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截止1890年末总共拥有十年计划方案建设完成的26艘主力军舰,分别是从德国伏尔铿船厂购买1885年服役的两艘标准排水量8500吨级的“朝阳”级铁甲战列舰,

在汉国新京造船厂自造1887年末开始服役的四艘标准排水量3500吨级的“先锋”级装甲巡洋舰,从法国地中海铁工厂造船厂购买1878年末服役的两艘标准排水量3200吨级的“胜利”级铁甲巡洋舰,在汉国皇家造船厂自造改进自“永兴”级的1888年开始服役的六艘标准排水量2400吨级的“扬武”级轻型穹甲甲巡洋舰,在汉国新京造船厂自造1879年初开始服役的十二艘标准排水量1350吨级的“永兴”级轻型铁甲巡洋舰;

加上主要用于内河、近海巡逻和作战的在汉国新京造船厂自造1873年开始服役的16艘标准排水量760吨级的“海狮”级炮舰和21艘标准排水量200吨级的“海狼”级炮艇,1885年开始服役的16艘120吨级的“海鲨”级鱼雷艇,另外还有六十余艘各型海洋调查舰、通信联络舰、侦查舰、布雷舰、扫雷舰、汽船、拖船、小轮船、水底机船、螺桥船、水船、运煤船、挖泥船、运输船、补给舰、练习舰在内的辅助船只,一共一百余艘各类先进舰艇构成的和世界同期他国相比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已初具规模和实力,也向世界昭告着一支重要的新兴海洋作战力量开始登上波澜壮阔的海权时代舞台。

新京造船厂、兴和造船厂和皇家造船厂分别位于新京(巴西阿雷格里港)、兴和县(巴西若因维利)和吴中市(乌拉圭蒙得维的亚),前两家造船厂原本是从普鲁士引进造船器械成立于1869年初的两个民用造船厂且都位于新京,在1872年2月两家造船厂升级改造为军用造船厂,一家造船厂由新京搬迁至兴和县,1873年4月新京造船厂在借助达尔芒等法国船工的技术指导下成功建造出一艘排水量为760吨的炮舰,三个月后兴和造船厂吸收新京造船厂的经验也建造出一艘炮舰。

皇家造船厂是1879年初李明远授意海军利用从江南造船厂挖来的船工为基础筹备成立,并于1880年3月1日在占领吴州(乌拉圭)后从海军发展建设长远考虑选择了水深港阔浪平能建造、维修和保养大型军舰船坞基地和大型海军综合基地的吴中港(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港)正式成立,三家造船厂共享造舰技术并协同攻关各种海军军工科技项目和难题,能统一建造同一规格标准等级的军舰,后面更将逐步承担随着海军发展越来越大型军舰的建造和维护任务。

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两艘“朝阳”级铁甲战列舰改进自北洋水师两艘定远级铁甲舰(标准排水量7335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在德国斯德丁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2年3月25日汉国和德国在柏林签订正式购舰合同,1882年10月1日汉国派遣的本土舰船技工和海军官兵抵达德国,1882年10月10日两舰同时开工,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6月9日完工,1885年7月1日海试结束船厂交付,两舰于1885年8月1日驶抵汉国并一起加入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大西洋舰队正式服役(朝阳号担任海军新旗舰,黎明号担任大西洋舰队旗舰)。

“朝阳”级舰长104.5米、宽18.5米、吃水6.8米,标准排水量8500吨,满载排水量9100吨。动力系统方面,配备2座复合平卧式三级膨胀往复式蒸汽机(horizontal compound reciprocating 史书中通常音译为康邦机器)和8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螺旋桨单个直径5米,试航时“朝阳、黎明”两舰均测得主机功率8300匹马力,航速16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

装甲总重为17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65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5mm),305炮座装甲厚304mm,炮盾厚15mm,露炮台穹盖炮罩(厚度为2英寸50.8毫米),司令塔装甲厚203mm,煤舱正常载煤量750吨,最大载煤量1050吨,编制400-440人,《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章程》规定该舰舰长为上校军衔、副舰长为上校军衔或中校军衔。

朝阳级在订造时采纳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顾问德国人克劳格恩海军上校的意见在萨克森级舰体基础上和定远级主炮安装方式上改进,4门主炮两两分装于军舰中轴线艏艉对称布局的2座双联装带炮罩(穹盖式,厚度为50.8mm)露炮台内,双联装的炮座底部有一套通过人力和蒸汽辅助来转动火炮的传动装置,(主炮是德国克虏伯公司为大汉帝国国防军海军最新研制的1885式305mm35倍径双联装后膛舰炮,水压动力,身管长10675mm,来复线72条,长4364mm,发射药燃烧室药膛长140mm,单炮炮管重42.5吨,上炮架重7.25吨,射速3分钟每发,每门炮备弹50发)前后主炮后紧接的是配置锅炉以及2个竖起的烟筒,为使军舰机动攻击火力射界范围扩大,

主桅杆位于铁甲舰中间位置将两套双联主炮隔开避免炮口风相互影响,2座双联装主炮台内的4门主炮可以同时转向舰艏艉方向260度火力射界范围内发射火力,安装炮罩是因为当时的军舰上开始出现射速相当快的机关炮,装在桅盘里的机关炮居高临下对顶部完全敞开的露炮台里作业的水兵是个极大的威胁,汉国技术人员提出在露炮台里的大炮上架一个类似船面旋台那样的炮罩并通过几根支架连在火炮的底座上随火炮一起转动可对里面的人员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为了避免炮罩的份量全部压在炮架上,在露炮台厚厚的装甲围壁顶部铺设轨道将底部装有轮子的炮罩架在装甲围壁上形成转动的穹盖式炮罩。

1885式305mm35倍径主炮可用的弹药包括开花弹(榴弹、爆破弹)、实心弹(凝铁弹、教练弹),均为弹药分装式,开花弹(仅指弹头,下同)重292千克,弹头内装药10千克,最大的发射药包重72千克(发射药包为圆柱形,将火药片包裹于丝质袋内而成,外面标有重量,可以根据射程远近选取不同重量的药包);实心弹重325千克,弹头内微量装药,最大的发射药包同为72千克,火炮初速580米每秒,有效射程11100米;副炮是在舰艏与舰艉各2座共4门单装克虏伯1880式210mm35倍径舰炮(把定远级舰艏艉各一座单装150mm副炮拆除改进成两座单装210mm副炮),艏艉各2门位于4座单装炮盘上且后部敞开,炮座为露炮台式,长7330mm,炮重12.5吨,火炮初速579米每秒,厚度为2英寸(50.8mm)炮罩保护炮手,炮架采用了原始的复进机,射速达到1分钟1发,有效射程8300米,共备弹150发;

军舰两舷各装备有8门单装8座德国克虏伯1880式150mm35倍径后膛钢箍套舰炮(1889年改装为8门汉国产1886式155mm35倍径后膛舰炮,长5425mm,来复线长4800mm,炮管重4.77吨,炮架重5.16吨,可用弹药包括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51千克,最大的发射药包重17千克,火炮初速580米/秒,有效射程11000米,这8门火炮分装于两舷的8个炮罩内由人力转动发射),露炮台式炮座位于舰体中部两侧的耳台内,采用早期的复进机炮架,长5220mm,来复线长4800mm,炮管重9930千克,初速530米每秒,有效射程11000米,射速1分钟1发,炮手有1英寸(25.4mm)的后部敞开炮罩防护,左右射界非常大,能对军舰正前方、侧面和后方进行足够的火力支援,共备弹300发;

还装备了8门75mm克虏伯炮(与陆军装备的克虏伯行营炮类似,只是在陆军用炮架外另备有一套供舰上安装使用的炮架,炮身长3230mm,重750千克,使用开花弹,重5.85千克,这种火炮主要供海军陆战队上岸后使用,必要时也可以临时布置在舰上的适当位置),使用的炮弹共有“单层开花子”、“层叠开花子”、“子母弹”、“群子弹”;8门法国37mm五管哈奇开斯(hotchkiss)速射炮(是一种射速很高的小口径速射炮,一般装有复进机构),炮身长740mm,重209千克,射速每分60发,每门备弹24发,射程2778米,弹药也分开花弹与实心弹,均重1.1千克,在274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4mm厚钢板,前后桅杆的上桅盘(战斗桅盘)内各安装2门,其余4门安装在舰体两侧,炮手有5mm的炮盾防护;

朝阳级的舰体设计沿用了德国萨克森级并适当加长加宽,而萨克森级本没有鱼雷兵器的设计,汉国海军对新锐的鱼雷兵器极为青睐,于是汉、德两国技术人员在朝阳级上增设了3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备有21枚鱼雷),均为先进的德国刷次考甫(Schwartzkopf)磷铜黑头鱼雷,其中2具鱼雷发射管分别布置在军舰前部左右舷位于铁甲堡之前,另1具布置在军舰艉部中线上,发射口位于军舰舰艉下方,这一改进相当成功以至于在朝阳级建成后不久德国也在4艘萨克森级上做了与朝阳级一样的改造。

“朝阳”“黎明”2艘军舰各自还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标准排水量16吨,艇长19.5米,航速15节,艇艏左右各有1具14英寸鱼雷发射管),分名“朝一、朝二、黎一、黎二”,为吊放搭配的2艘鱼雷艇,在后桅上设有一根专用吊杆(军舰后桅上有前后两根杆,向前的一根是真正的吊杆,而后部的一根则是在使用风帆时控制风帆方向的使风杆),4艘小型鱼雷艇虽然威力较大但因为载煤少、航程短无法长距离航行到远海作战,只能搭附在舰上抵达作战区域后再吊放至水中自行航行作战以企出奇制胜。朝阳级舰艏水下各有锋利如刀的撞角,外形与萨克森级和定远级采用的完全相同(撞角在奥意利萨海战之后在各国海军中流行,主要用于近距离上撞击敌舰);改进后的朝阳级拥有各型火炮32门(定远级22门),对比原型铁甲舰其武器性能和数量更具备优势,对敌舰的攻击力和杀伤力更强。朝阳级的防护设计采用的是与萨克森级和定远级相同的铁甲堡式,铁甲堡长度达43.5米,自上层建筑到舷侧水线及水线以下,以305~355mm厚的钢面铁甲(钢面复合装甲)将军舰除首尾部分外的船体紧密包裹,拥有坚固的防御力,

整个军舰中部要害部位如弹药库、动力部门等均处于铁甲堡防护中,防护铁甲厚薄度、船体内部布置与定远舰基本相同,水线下的装甲全部采用定远舰的钢面铁甲,而不是像镇远舰建造时遇原材料涨价限于经费北洋被迫将水线下的钢面铁甲换成防御效果略逊的熟铁装甲,因此朝阳级两艘舰的优秀防护性能是一样的;舰长会客室的墙壁上钉着一块椭圆形的铜牌,传统汉式绳纹围绕着汉字舰名“朝阳”/“黎明”,

普通水兵们的生活空间相对军官要狭小,休息场所基本在吊床上,吃饭、睡觉、工作都在同一地点;为给舱内通风,主甲板上各有4个大型通风筒和4个小型通风筒均匀分布在军舰中部两舷,通风筒上的风斗可以根据需要而转向,其中的4个大通风筒内部都装有特殊装置将锅炉舱内的煤渣提升到甲板上然后通过分装在左右舷的2个杂物筒倾倒处理。为满足海上航行时的生活需要,朝阳级军舰舱内设有20座淡水炉,海水淡化机每日制造出的淡水能供应全舰400余人使用,再加上新鲜蔬果如豆芽苹果和冷冻肉类(汉国1875年从澳大利亚引进的冷藏技术)有力的保障了全舰官兵生活,而对于海军来说良好且保障得力的生活条件无疑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之一。

汉国历经五年努力才最终建成的朝阳级铁甲舰集中了强大的火力、速度和防护,建成时引起世界各国瞩目,尽管和所有处于探索期的军舰一样在设计和建造上不完善,但经过分析比较同期世界各国主力舰的优缺点,就当时的战术技术水平而言,这是一级相当先进的战舰。

第一百二十八章 占据托尔蒂岛第二百二十六章 接收军舰第三百九十九章 理想第一百七十六章 发现奸细第十八章 侦查阿雷基帕第三十一章 围堵秘鲁骑兵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二百九十六章 新旧交替的时代 二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十章 军中比武第六十章 古巴港口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贸易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军哨探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军购舰方案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十四章 山谷伏击一第三百六十七章 太平降将第四章零五章 兰芳、宋卡发展情况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游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队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军购舰方案 二第七章 罗林山第三百章 被封锁弊端第四百一十章 英国政策转向第七十章四章 离开秘鲁第三百七十八章 无烟火药第三百四十章 远东影响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国 下第二百五十六章 海盗第三百七十八章 无烟火药第四百一十七章 年关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第三百一十一章 整顿 完第四百二十四章 无题第一百零九章 巴西骑兵之殇第三十一章 围堵秘鲁骑兵第三百五十五章 轻视第四百一十七章 年关第八十八章 变故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国反应第二百六十八章 圣菲第二百四十九 落幕第十七章 扫荡第七章 罗林山第八章 战后总结第九十九章 玻利维亚事了第一百零七章 大战开启第四百五十一章 恩卡纳西翁第一百二十九章 局势突变,巴西求和!第十章 军中比武第八章 战后总结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国反应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五十八章 伤兵第十二章 成立大刀队第四十九章 商讨训练方案第四百六十九章 亚松森第二百三十六章 德国军官代表团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铁甲舰第一百零一章 大幕开启第二百四十九 落幕第三百五十九章 唐景嵩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个十年计划第三十二章 召见卢斯图亚特第三百七十三章 海军机构重组第四百二十四章 无题第三百五十七章 事态扩大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绸缪第四百二十章 社会保障第一百八十七章 海军竞赛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出使普鲁士与增援华人海盗第二百二十章 留学生第四百一十九章 年关 完第三十二章 召见卢斯图亚特第一百六十六章 纳土纳岛第一百五十四章 丛林枪声第一百一十章 大胜第九章 实力扩增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军购舰方案 二第465章 无题第一百一十五章 扫荡第三百八十八章 津田梅子的选择第四百五十六章 无题第四百二十六章 闲暇第三百六十九章 端倪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四百零七章 少壮派军官 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马尤第一百五十七章 橡胶第三百一十二章 帝国崩溃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发展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国 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鲜、日本女性移民一第二百七十七章 围三缺一第一百零五章 奥利瓦战斗第四百五十一章 恩卡纳西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