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实情

宁婉听毕掌柜说了赵家卖铺子的原委,目瞪口呆。

不,不是这样的。赵太太给女儿陪嫁的铺子是街面上最好最大的铺子,每年净收一二百两的银子,就算是女儿嫁到了安平卫也不可能卖出去!

赵太太卖铺子的原因其实是赵家出了事——宁婉想起曾听赵太太讲她将赵家典史之职保住的种种不易,那时赵国藩初接典史时犯了错,将府库里的钱粮误发了出去,为了瞒住钱县令,她只能全数赔出,将家里余财全部用了。因怕想争典史的几家人发现,又不敢露出一丝一毫的不对,面上还要更加大手大脚地花钱,背地里却找了借口说女儿要卖铺子,将家里最不显眼的铺子卖了出去才将事情圆了过去。

那时候赵太太愁得头发都白了,后来颇用了许多心思保养才好些。宁婉想到这里心思一转,那么前些时候赵太太给喜姐儿过生日时正是她最难的时候!

而大张旗鼓地给喜姐过生日正是赵太太为了掩饰家里的窘境而特别做给大家看的,大把大把地撒银子,办得十分热闹喜庆,就是宁婉与她做了许多年的婆媳竟也没有看出来!

宁婉又想到先前赵太太还顺便提到,就在赵家最难的时候徐老知府的太太找她要将瑞泓丰旁的脂粉铺子让给她,可是她手里没有钱,却又不能说实话,只得面上答应了,却又悄悄转卖给一个南边来的商人。后来赵家想再要这个铺子时,就是多加了银子但那位南边来的商人却说什么也不肯出让了……

这些早已经有些淡忘的事情一点点地重新回想起来,宁婉急忙向毕掌柜道:“家里突然有点急事,这铺子等会儿再看。”说着拉着爹就走了。

几步到了东大街上,宁婉直奔瑞泓丰,然后便进了一旁卖胭脂水粉的“俱舒泰”——这便应该是徐老知府夫人当年陪嫁的,现在要卖出去的那个铺子了!

宁婉看到俱舒泰关着大门,门上挂了一块“盘货”的牌子,却只当没有看到,推门闯了进去,先嗅到了许多香粉混在一处的浓郁味道,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喷嚏,然后就见铺子里一片混乱,白色的粉、红色的胭脂、青黑色的螺黛散了满墙满地满柜台;各种样式的花钿落得到处都是,又有摔碎的瓷盒、断裂的木梳、乱成一团的假发……最可怕的是柜台上有一把砍进了一半的斧子。

铺子里几个便都惊愕地抬头看着她,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便道:“小姑娘,我们铺子正在盘货,现在不开业,你要买脂粉到别家去看看吧。”

宁婉早已经明白,原来赵太太所说的果真一点也不错,而且实情可能比赵太太所知道的还要糟糕,徐老夫人也许并没有将实情全部告诉赵太太。毕竟哪一家不要脸面?徐老夫人还是想为儿子隐瞒。只是她也不过又瞒了几年,她的小儿子终究还是在夜里翻墙出去赌博而摔伤冻死在徐家墙外,当然那时徐老夫人已经离世了。

因此宁婉便将目光转向屋子里一位三十许的妇人,这人正是徐老夫人的小儿媳,当时自己去吊唁时见她带着儿女跪在地上,却一滴眼泪也没有。当时自己还觉得她的心未免太狠,现在看到这个场景,就懂得她心里恨不得丈夫早些死了的心了。

“你们这铺子是要卖的吧?我想买。”宁婉无法解释她怎么会来,为什么知道徐家要卖铺子,只得直接了当地问,然后又加了一句,“我可以出六百两银子买这间铺子!”

当年赵太太告诉她,徐老太太只要五百五十两,可是她手里怎么也拿不出,只得转手将这铺子卖给了南边的客商,后来铺子涨价了自不必说,最让她耿耿于怀的是这铺子再也买不出来了,不能与赵家后收的一家铺子连起来。

不想徐四夫人并不问宁婉为什么会来买铺子,却道:“你现在就能将六百两银子拿出来吗?”

宁婉和爹来看铺子,自然不会带六百两银子出门。他们今天出门时拿了一百两,觉得已经足够了。毕竟一般的铺子也不过二三百两,再者就算一眼看中了,在虎台县买房舍土地也要写了契书到官府县衙里登记,这其间便要耽搁上好几天,一百两付了定金再办些琐事只多不少。

但是眼下徐家最关键的就是急着用钱,看俱舒泰的样子,早被收赌债的逼上了门,一日不还,徐家便一日不得安宁。

宁婉就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时辰之后就带六百两银子回来,你将房契备好,我们还在这里见面,请了中人写契,再到县衙里登记在册,诸事一毕,便付六百两现银。”

徐四夫人便点头到,“那好,我便在此处等你。”

宁婉便转身出门,见爹还在门前站着,原来他见是间卖女子脂粉的铺子,便不好进去,只在这里等,眼下便问:“你这是怎么了?匆匆忙的,连话也不说清楚?”

“爹,我们赶紧回家!”宁婉依旧顾不上解释,拉了爹便回了牙行门前,家里的马车拴在这里,解了马上了车便催,“快走,路上我们再说!”

宁梁赶着车出了城,宁婉便嫌慢,将爹换了下来,挥了鞭子催着骡子快走,又告诉爹,“铺子我已经看好了,就是刚刚我去的那家,但是要六百两银子。”

“六百两银子!”宁梁惊叫了一声,却又没有说出反对的话,价固然是高了,但是能买到也是十分奇怪的事了。迎着风又大声问:“婉儿,你怎么知道这家卖铺子?”

坐在疾驰的马车上,说话便只能大声喊,宁婉便也喊道:“说起来话长,等铺子买好了我再告诉爹!”

俩人便如此这般急忙赶着骡车到了家门口,下了车宁婉便回了房将柜子打开,取出钱匣子拿出一张二百两的银票,两张一百两的银票,并四个五十两的银锭,再将其余的小银锭收了回去,只向跟过来的娘说了一句,“今天晚上我和爹可能赶不回来了,你们别担心。”便将几道锁重新锁好了跑出门。

就在骡车要走的时候,于氏赶了上来,将帕子包着的几个馒头扔到了宁梁的怀里,“你们中午还没吃饭吧,拿两个馒头路上吃吧!”

宁梁接住了馒头,身子却随着车子启动了猛晃了一下,却向于氏说:“没事儿,明天我们就回来了,到时候铺子也买好了。”然后他就被车子拉着走远了。

宁婉赶着马车在道上疾驰着,初冬的太阳照在身上还有几分热度,但是飞奔的车子上却生成了一阵阵的凉风,从她的脸上、耳边掠过,吹乱了她的头发,也将她的心吹得就似跳跃起来——德聚丰就要有一个上好的铺面了!因此她非但一点也不觉得冷,反倒觉得热血沸腾。

宁梁见幺女额头上带着几颗汗珠儿,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头发被吹得散出了些,随着风飘在她脑后,一张脸却笑得有如一朵花一般,手中的鞭子在空中一甩,发出清脆的响声,也跟着开心起来拿出一个馒头递给幺女,“吃一个吧!我先赶一会儿车。”

父女两人轮流赶着车,替换着吃了馒头,申时回了虎台县,刚好一个时辰。

宁婉再进到俱舒泰时,见铺子里已经重新变了样,带着斧子的柜台不见了,散在地上的东西都已经收拾干净,当然货架也空空荡荡,唯有铺子里残存的些许颜色和淡淡的香气说明刚刚她所见到的都是真的。但是宁婉就与刚刚进门时一样,仿佛她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发现,只向徐四夫人道:“我带了银子来,你的房契备好了吗?”

徐少夫人亦十分平静地点头,“房契备好了,我派人跟你去找中人立文书,然后到官府登记。”说着向方才让宁婉出铺子的那个中年妇人点了点头,“徐妈,你跟着去吧。”

宁婉明白,立即点了点头。徐家先前是官身,虽然现在徐老知府告老还乡了,但是以徐四夫人的身份还是不会亲自与自己立契书,而是要交给徐妈去做——按赵太太的评价,那就是这些官老爷和读书人太过要面子了。

找中人写契书用的还是毕掌柜,他开牙行许久了,声誉十分可靠,这些事情做得又熟,因此只一会儿工夫便将一张官印契书写好。毕掌柜就说:“明日再去县衙登记,管事的赵典史恐怕早家去了。”

宁婉知道他说的就是赵太太的大儿子赵国藩,比起先前的赵典史,赵国藩却只学会了他爹的毛病,而没有他爹的半点能干,也正是因为他犯了错,才害得赵太太替他赔了许多钱,赵家过了好几年十分紧的日子,当然表面上还要装出与平日一样的。

以赵国藩的性子,不必说过了申时,只怕是过了午时他就不会再上衙里了,有时他甚至从一早起来就在房里与小妾们喝酒,赵太太苦口婆心地劝了多少次,又声色俱厉地骂过多少回,也只是没用。

不想一旁的徐妈说:“没关系,我们已经打了招呼,赵典史正等着我们呢。”

徐家的面子赵太太一定会给的,虽然徐家只剩下一个光鲜的告老还乡的知府名声,但是他们毕竟还是官,赵家尽管在虎台县里势力不小,也只能勉强够得上不入流的小官,更接近于吏。只要徐四夫人派人请赵国藩,他总不好不去的——当然就算他不想去,赵太太就是打也会把他打去的。

第195章 眼界第143章 实情第224章 宁静第356章 新帝第132章 暴利第172章 丁三第128章 骡车第39章 野猪第327章 随意第112章 故人第272章 防备第283章 破绽教导第118章 作主第294章 相助第210章 盆景第347章 怒斥第322章 吐血第350章 豪爽第313章 狡诈第206章 无意第42章 端午第83章 孝顺第273章 巧燕第347章 怒斥第172章 丁三第276章 人品第286章 食言第356章 新帝第112章 故人第249章 保胎第253章 洗三第131章 真诚第157章 心结第328章 同龄第349章 遇险第336章 领情第97章 命苦第70章 亲热第259章 想通第72章 故事第91章 办法第235章 心安第344章 面子第103章 结论第280章 挡道第333章 皇家第247章 艳羡罗双第119章 焦躁第252章 有福第237章 喜信第239章 逍遥第68章 转变第28章 尽力第223章 顺便第68章 转变第217章 选择第48章 伐木第45章 送亲第167章 捧场第253章 洗三第164章 帮忙第257章 祸患第63章 鱼片第87章 拜年第224章 宁静第345章 阅兵第322章 吐血第289章 佛粥惊人第57章 和解第82章 对错第137章 远走第305章 狼烟第87章 拜年第154章 挑拣第69章 出气第45章 送亲第76章 顺利第192章 马车第237章 喜信第163章 设计第57章 和解第165章 说定第185章 得意第315章 不通第97章 命苦第50章 分家第222章 敲打第114章 丢驴第287章 藏珠第180章 杠头第232章 贴心芥蒂第348章 离京第54章 世仇第251章 家常第284章 空缺第121章 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