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西伯利亚派的崛起

1945年8月,苏共最新一轮人事调动的结果终于出炉。

在8月初的中央委员会常会上,白俄罗斯党委第一书记潘特雷蒙·波诺马连科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接替了安德烈耶夫在书记处的职权和位置,排名第四,仅次于斯大林、日丹诺夫和曼图洛夫。

此外,拉夫连季·贝利亚也在这次选举中当选为政治局正式委员,成为苏共最高权力核心的其中一员。

即便如此,贝利亚的实际权力却因为这次的选举而滑落了不少,他虽然能够参与政治局会议,能参与最高层级的决策,但他对肃反部门和国家安全部门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前,甚至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国家安全部的控制力。

然而,内务部和国家安全部里面依然还有不少贝利亚的人,给贝利亚提供情报,为贝利亚做一些不见得光的事情。

过了不久,一系列针对加盟国的调动也相继出炉,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被调任为摩尔达维亚共产党党委第一书记,哈萨克党委第一书记康斯坦丁·契尔年科接任乌克兰党委书记。

这样的安排,虽然并不是毫无争议,但至少没人能够提出任何反对的理由。

乌克兰是苏联最重要的“粮仓”,农业比工业还要发达得多,由契尔年科这样一个在哈萨克农业发展工作上取得傲人成就的人来担任乌克兰党委书记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安排。

而且,契尔年科还是乌克兰族人(虽然他在西伯利亚出生和长大),通晓乌克兰语。在处理乌克兰的民族问题上也有不小的优势,而乌克兰人民也对这样一个乌克兰族的新书记充满了期待,也有不少的亲切感。

唯一的争议点就是契尔年科的资历和出身。

他年纪偏小(34岁)不是问题,没有像曼图洛夫那样多样化的履历也没有问题,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他在新西伯利亚的工作经历。

就在1938年,曼图洛夫当上新西伯利亚党委第一书记的时候,他就“钦点”了当时还在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区宣传部里工作的契尔年科来当州委第二书记。

如果没有曼图洛夫的提拔,契尔年科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今天,这也注定了他一生都要跟曼图洛夫混,是曼图洛夫的铁杆盟友(小弟)。

这次契尔年科的调动,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平调(从一个加盟共和国第一把手调到另一个加盟共和国当一把手不是平调是什么?),但实际上,却令契尔年科的党内地位提升了不少。(乌克兰的第一把手很容易升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或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契尔年科地位的提升,使曼图洛夫的“西伯利亚派”掌握了乌克兰这个重要加盟国的“控制权”,而成为中央书记的波诺马连科和刚当上白俄罗斯党委第一书记的尼古拉·古萨罗夫也迅速向曼图洛夫这个主管人事的中央书记靠拢。

起初,曼图洛夫并没有接受波诺马连科和古萨罗夫的“投诚”,因为他并不希望自己的政治盟友(小弟)里,存在着投机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

但他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波诺马连科和古萨罗夫都是比较可靠的人,也没啥官僚化的作风倾向,都是可以拉拢的对象。

后来,经过更深入的交流后,曼图洛夫更发现波诺马连科的理念跟自己颇为接近,人格品德甚至比传说中的还要好,于是欣然接受了他的投诚,给“西伯利亚派”增添了一个中央书记。

波诺马连科的“加盟”,使“西伯利亚派”完全掌握了党内的纪律检查机构,无论是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安德烈耶夫)、副主席(曼图洛夫),还是分管监察干部的中央书记(波诺马连科),都是“西伯利亚派”的人。

他们完全有权力对党内的“违纪人员”采取行动,并且让曼图洛夫所掌握的中央组织部提拔“更合适的人选”来填补这些位置。

至于赫鲁晓夫,他这次就惨了,虽然名义上是平调(从乌克兰党委第一书记调任摩尔达维亚党委第一书记),但他的党内地位却降了不少。

他不但失去了自己在中央政治局的位置,而且还被调到摩尔达维亚这样一个工农业都不怎么发达的地区,这个地区要基础没基础,要资源也没啥资源。

没有苏联其他加盟国的“接济”,摩尔多瓦经济根本无法得到发展。

在历史上,苏联解体后,这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经济因为没了苏联的支持而崩溃,成为欧洲最穷的国家之一。

为了生计,大量摩尔多瓦美女沦为娼妓(有说40万人,占全国人口10%),不少人逃到欧洲其他国家当廉价劳工,被骗到外国(主要是巴尔干)妓院的女人更是不计其数。

尽管摩尔多瓦的经济也在共产党当选后得到了发展,生活水平略有改善,但依然没能摆脱其贫穷的面貌,经济水平也因为其基础和条件所限,很难得到大幅度的发展。

当然,如果管治者是超有能力的话,还是有机会把摩尔达维亚给搞起来的,但赫鲁晓夫明显不是那种管治奇才,让他去管条件好的地区还算可以,让他去摩尔达维亚的话,恐怕很难干出什么政绩来,提拔机会也比其他加盟共和国、俄罗斯大洲分(新西伯利亚州、斯大林格勒州)还要低,发展机会基本上已经受到了扼制,除非最高领导要提拔他。

至于新上任的哈萨克党委第一书记佩戈夫,还有接替他当滨海边疆区党委书记的那个人,都是经过中央组织部多次考察所筛选出来的人物,无论是能力、人品,还是可靠程度,可信任程度,都是可以保证的。

他们也因为这次得到了提拔而向主管人事的中央书记曼图洛夫靠拢,最后也成功“加盟”了西伯利亚派,成为曼图洛夫的铁杆战友。

144 铜像350 逮捕第四十二章 去托木斯克361 赫鲁晓夫187 和罗科索夫斯基通话299 喷气时代第三十七章 物质生活263 帝国的耻辱283 西方国家的朋友第五十四章 正式委员232 被包围的王牌师256 算得上什么256 算得上什么第六十六章 一箭双雕373 莫洛托夫365 芬达第二十八章 卡冈诺维奇263 帝国的耻辱336 低调第八十五章 自作自受206 装甲升级255 处置357 朱可夫第二章 耐寒的毛妹343 战后的麻烦事第六十一章 塔木察格布拉格第九十九 慈父的来信295 空袭舰队187 和罗科索夫斯基通话332 围歼170 T-34/85第十九章 雅可夫的证据206 装甲升级314 庞大的作战计划185 席尔勒第二十四章 埃赫的旧账138 炼油技术第十六章 宣示主权 (求推荐票)第五章 相认133 战略基建第一百一十三章 说清楚284 利哈乔夫第八十七章 减少伤亡343 战后的麻烦事209 恋栈权力324 庞然大物316 情报工作301 “铀炸弹”199 开始撤退第一百一十五章 金斯伯格285 新的提议315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274 西伯利亚工业体系第七十一章 红皮白俄150 和平的曙光第四十六章 线人第六十六章 一箭双雕309 斯大林的“阴谋”382 逮捕第七十章 派俄奸出场174 最后的努力309 斯大林的“阴谋”第一百一十九章 第一副人民委员301 “铀炸弹”170 T-34/85第五十二章 打猎第八十六章 二级集团军级政委191 炸弹雨160 动力装置151 裂化技术第六十五章 正面反击第三十章 把他叫来莫斯科215 卢比扬卡228 贝利亚246 秘密据点274 西伯利亚工业体系355 权力斗争第七十八章 少佐骂中将188 情况有变第四十三章 进入古拉营297 弃车保帅281 莫德尔143 重返新西伯利亚333 国际战线第七十三章 拿电台第十四章 适应133 战略基建267 法沃尔斯基190 锁定位置205 年轻的大将162 拉-7战斗机304 原子弹的结构第一百零九章 历史剧透265 炸芬兰348 东西矛盾299 喷气时代300 核子信件245 反攻西乌克兰?328 巴格拉季昂212 补充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