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麦种

听到人说“刑狱”、“父母”、“老父母”,连蔓儿不觉得放慢了脚步,顺着说话的声音看了过去。就见茶摊里一张桌子旁边坐了两个人,都是三四十岁的年纪。说话的那个人,看那穿戴打扮就像是街市上混迹的帮闲之流。

这年代都说父母官,一般管知县叫做老父母,管县丞叫做父母。

据连老爷子所说,连守仁这个县丞,只是管着清点军户的事情,再有就是办理知县交代给他的那些不讨好的差事。听这人说,连守仁要分管这一县的刑狱了?!

“这是啥时候的事?”与那帮闲相对而坐的书生打扮的男人就诧异地问道,“不是说,咱们这位父母,是立不起来的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是以前的事了,你还不知道,昨天咱们这县城里,办了一件喜事?”

那帮闲这么说着,就凑近那书生,压低了声音不知说了些什么,这两个人的脸上就齐齐露出怪相,怪笑了起来。

“……一树梨花压海棠……”那书生就怪模怪样地道。

连蔓儿听得一肚子的狐疑,又不好站在那里不走,就想要借着进茶摊喝茶,继续听一听。

五郎却不同意,板着脸,拉了连蔓儿就朝前走了。

连蔓儿后知后觉,想到这肯定是五郎也听到了那两个人说话,尤其是那一句梨花压海棠什么的。这一句,可以算的上是“艳诗”。五郎是纯情少年,对此怕是很不感冒。那两个人在五郎眼中,应该就是猥琐男的形象。

五郎当然不肯让连蔓儿进茶摊去喝茶,怕那两个猥琐男的对话,脏污了他妹妹的耳朵。

不听就不听吧,真的有什么事,那也已经早就发生了。她现在即便听到了什么。也于事无补。

虽然八卦之心没有得到满足。这么一想,连蔓儿也就释然了,依旧高高兴兴地逛街景。

太仓县是棉花产区,张氏逛了两家铺子,见这里的棉花又好,卖的又比青阳镇上便宜。脚步就有些迈不动了。

今年一家大小的棉衣都有了,那明年那,后年那?棉花这个东西买来了,放在那里也不会坏。棉衣有了。棉被、棉褥子的棉絮也该换一换,再添置些新的。除此之外,还有连枝儿的嫁妆。

“……四季的衣裳,棉衣这个肯定得有,还多准备几套被褥,这都得用棉花……”张氏就在那自言自语道。

一般嫁女的嫁妆里面,要讲究四铺四盖。

“娘。我爹不是让咱把给我姐办嫁妆的钱带来了吗,这棉花比咱那卖的便宜,那咱就买呗。”连蔓儿就道。

这话正说到了张氏的心坎上。

“行,那咱就买。”张氏笑着道。

娘儿几个就商量着,将上好的棉絮买了十斤,这种棉絮是弹好的,一斤一个棉花套,也就是棉团。然后是弹好的棉被套、褥子套,这种是将棉絮按照标准的棉被和棉褥子的尺寸弹好了。到时候只需要在上面缝上纱衬布,再缝上褥子面和被面就成了。

这种棉被套和褥子套,厚度和重量是不一样的。

张氏选了两斤的薄棉被套六个,六斤的中等厚度棉被套六个,还有八斤的厚棉被套六个,褥子套则是买的二斤的十个,四斤的八个。

棉花这个东西占地方,就是有三郎帮忙,她们娘几个要拿着也非常费力。而且要拿了这些棉絮。接下来也不能再逛街了。

那掌柜的很有眼色,就问这些东西都送到哪里去。连蔓儿她们买了这么多。算的是大主顾,店铺里的伙计负责送货上门。

“东城老王家大车店,地字第八号房。”连蔓儿就报了郑炳武住的大车店的房间号,“掌柜的,我们买的不少,给我们个折扣吧。”

连蔓儿习惯地杀价。

“这是辽东来的老客儿吧。”那掌柜的就笑道。

“你咋知道那?”小七就问。

“几位一进门,这说话的口音,我就听出来几分。还没敢确定,你们一说老王家大车店,地字第八号房,这我就确定了。”掌柜的笑道,“辽东来的老客儿,都住老王家大车店,那个地字八号房,就是专门给辽东的熟客准备的,你们是跟着老郑家的人来的吧。”

虽不是信息年代,但是这个八卦传播的速度,一点也不逊色。

“你这铺子和老王家大车店,不是一个东家吧?”连蔓儿就问。

“不是一个东家,也差不多。咱们的东家是朋友,辽东来的老客儿到了太仓,住店就是老王家大车店,要买棉花,就是我这德记老店。”掌柜的就道,“几位就放心吧,这东西一会管保给送到,价钱上,就按辽东老客儿的熟客价,去零留整,再给你们一个折扣,九五折。成百上千斤的买,也是这个折扣。不为挣钱,就是为交个朋友。”

连蔓儿就留下了一半的货款,说好了,一会将货送到老王家大车店,再将余款付清。

买好了棉花,一家人又溜溜达达地往前走。见前面有家粮店。她们不可能在这买米买粮,不过连蔓儿想知道此地的米价,就走了进去。

黍米、大黄米、小黄米、花生、豆子,还有大米的价钱都和青阳镇上的基本持平,只是白面的价钱却不一样。

这里的白面,有的七文钱一斤,有的八文钱一斤,当然也有九文钱一斤的。

连蔓儿将几种白面比较了一下,顿时知道了缘故。

九文钱一斤的白面,是精磨的,面粉更白、更细。而八文钱和七文钱一斤的,则比较粗,也比较黑,这是粗磨,粗过筛的小麦面粉。

锦阳镇的粮店中,只有一种精磨的白面。因为锦阳镇,甚至青阳县城和辽东府都不种植小麦,这精白面都是从南方运过去的,自然是精磨的白面利润更大。

而太仓县,却种植有小麦。

连蔓儿看着手里的粗磨小麦面粉,就有了一个打算。

“娘,哥,小七,要不,咱买点麦种,回去咱也种麦子试试?”连蔓儿跟一家人商量。

“小麦咱那能种吗,没人种过啊。”张氏就道。

“就隔着四百里地,看咱来的这两天,这地方的气候啥的,跟咱那边也差不了多少。”连蔓儿就道,“我看,应该能种。”

连蔓儿在三十里营子已经住了一年,据她看,三十里营子这一年四季的气候,跟前世东北差不多。前世的东北是可以种麦子的。

“我同意试试。”五郎就道,“玉米以前没人种过,咱种了,收成不也挺好。还有那地瓜,还是从南面藩国引进来的,南边的福州府能种,咱种了,也照样行。咱和太仓县离的更近,太仓县这能种,那咱那,也应该能种。”

“嗯,我也同意。”小七抿着嘴,点了点头,胖乎乎的脸颊上顿时露出两个小小的酒窝。

如果自家种了麦子,那不是说不用去买白面,自家就能打白面吃了。只是想到这一点,小七就要举双手双脚赞成种麦子。

三比一,连蔓儿、五郎和小七就一起看着张氏。

“那就试试吧。”张氏也点了头。

哦也,全票通过。

麦子又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需要秋天播种,生长期长。春小麦春天播种,生长期短,夏天就可以收割。

今年已经来不及种冬小麦,但是明年春天种春小麦却完全来得及。

春小麦的产量并不高,但是夏天收割过后,只要粪肥足够,还可以再种上一茬,比如说大豆,或者干脆就种白菜。

对于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有了足够土地的连蔓儿一家来说,引进春小麦,丰富和改善饮食结构,并不会影响生计。而且,与其花高价买从南方运来的精白面,自己种麦子磨面吃,更加经济实惠、安全放心。细比较起来,这样还能节省一大笔钱。

如果成功了,除了自家吃用,还可以卖一部分。就磨成粗麦子粉来卖,肯定大受欢迎。

连蔓儿就问粮店的掌柜,他卖的本地麦子面是哪一种。

“两种都有。”掌柜的告诉连蔓儿。

连蔓儿又问了哪有卖麦种的,才从粮店里出来。卖麦种的铺子,就在粮店的斜对过。里面除了麦种,还有其他各类的庄稼种子和蔬菜种子。

连蔓儿就买了五十斤的春小麦种子,这期间,五郎已经细细地向铺子里的伙计询问了春小麦的种植细节。小七也在旁边,默默地帮着记忆。

连蔓儿心里另有打算,她记得,教连守礼木工的那位木匠师父就是河间府人,家里种着小麦。这小麦种子买回去,就交给连守信。地里的活,连守信总能够一通百通,她无需操太多的心。

小麦种子,也是和铺子里的掌柜商量好,直接送去老王家大车店。

太仓产棉花,相应的,棉布的价格也比锦阳县的要便宜。

不只张氏,就是连蔓儿看着那一匹匹的粗、细、本色、印染棉布,也无法攥住自己的钱袋了。()

第883章 最像母亲的儿子第547章 冬雪第799章 初二第336章 逆转第259章 再见沈六番外一几年后第667章 意外第797章 蔓儿的提议第43章 吃小灶第374章 忍无可忍第482章 节节高第523章 认清现实第195章 孝心第578章 拉锯第169章 惊吓第161章 勤劳能致富第208章 蒋氏的秘密第210章 考较第37章 连蔓儿说分家第46章 垂危第298章 争吵第275章 地瓜秧第238章 赵秀娥的如意算盘第303章 逼反包子第553章 一年更比一年好第841章 告状第919章 西苑第979章 打算第977章 随礼第343章 财源滚滚第672章 整治第348章 年岁的印记第888章 老太太的委屈第252章 连老爷子说分家第515章 当机立断第70章 焦头烂额第995章 怒斥第583章 连蔓儿的不满第638章 抉择第105章 小生意也有大赚头第61章 打场第360章 威望第188章 讨债大队第205章 让人害怕的小姑子第50章 黎明第530章 对策(二)第339章 入伏第345章 告状第33章 茶摊第925章 桃花劫第1009章 不得已第75章 赚钱的点子第790章 妥协第978章 诉苦第491章 初夏第402章 大兴土木第242章 新铺子第499章 礼第873章 白事情第82章 千层底第294章 雨过天晴第658章 表礼第446章 报喜第524章 心思第266章 玉米第126章 连叶儿问计第46章 垂危第203章 连蔓儿的劝告第952章 一物降一物第811章 不消停第746章 冬寒第24章 赔礼第647章 风景第661章 巧遇第639章 生变第658章 表礼第514章 水涨船高第116章 包子的练成第947章 和睦第102章 肉烂在锅里第324章 唬着了第19章 赚到了钱第384章 今非昔比第152章 借光第294章 雨过天晴第427章 逆袭第928章 巧遇第479章 湖石第826章 雪夜第425章 远行第921章 询问第617章 谁比谁泼第435章 回门第658章 表礼第635章 祸源第712章 冷香第836章 鞋样子第61章 打场第197章 规矩第88章 礼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