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报喜

太仓又写信来了,不知道会有什么事。这么想着,一家人并没有急着拆开信件,而是端了热茶和果子招待吴王氏。

“陆家这是刚回来?这也快要过年了,年前他们还往太仓那边去不?”张氏就问。

“对,是刚回来。年前啊,估计应该不去了。不过没事,你们要捎信、捎东西啥的,咱镇上还有别人去,到时候说一声就行。”吴王氏就道。

“吴三婶,今年你们家买羊肉和牛肉不?”连蔓儿问吴王氏道。

“咋地,你们想买啊?”吴王氏就问。

“嗯。”连蔓儿点头,因为镇上极少卖牛羊肉的,想要买,得提前找人预定。

“你们想买多少啊?”吴王氏又问。

“想多买点。”连蔓儿就道,“整只的买也行。”

“那这个好办。我回去跟家兴他爹说,这两天他们爷俩要上西边去,干脆就替你们买一头羊,在那边杀了,把肉运回来,牛肉也在那边买。”吴王氏就道,“正好我们也要买牛羊肉。”

在三十里营子往西的,大约一百里地左右,有个回民的村落。他们养有许多羊和肉牛。也因为距离这么远,所以才很少有人贩卖牛羊肉过来卖。吴玉贵和吴家兴要到那边去,正好买了牛羊肉回来,这可真是太好了。

闲聊了一会,连守信就出去了。

吴王氏见连守信出去了,就咳嗽了一声,朝张氏看了一眼。

吴王氏曾经说过,会替她们注意太仓那边的消息。张氏见吴王氏这样,就有些会意。

“这老陆家的人从太仓过来,我们老爷子、老太太和大房他们在那边,没有啥事吧?”张氏就压低了声音问吴王氏。

“这事还真有一件,”吴王氏就笑道。“是好事。”

“什么好事?”连蔓儿插嘴问道。

“是你们二房的好事,估计这事你们都能猜到。……是三郎,跟老王家大车店那位七姑娘定了亲,这腊月底马上就要成亲了。……估计给你们捎信。就是说这个事。”吴王氏笑着道。

“哎呦,这事还真成了。”张氏也笑了,就跟吴王氏说起上次她们去太仓,到过老王家的大车店,三郎也和她们在一起,王七姑娘是如何招待的。

“……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来,那位七姑娘是瞧上了三郎了。说起来。这姑娘可真是够泼辣,胆子那个大,就能瞧着三郎不错眼珠。”张氏呵呵地笑,随即又问,“这是三郎娶亲,还是入赘啊?”

“是王家招赘你们三郎。”吴王氏就道。

“还是招赘。老爷子,还有三郎的爹和娘都答应?”张氏道。这句话并不是疑问,只是表达一下她的惊诧。

这个年代。对于招赘这件事,还是存有偏见的。一般的人家,即便再贫穷。也不愿意让儿子到别人家里去入赘。连老爷子是个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人,张氏原本想着,连老爷子很难会同意三郎去入赘。

“隔了一辈了,三郎这事,主要还是你们二房的两口子做主。”吴王氏就道,“正好他们儿子多。王家没儿子,家里就剩下这一个老闺女,是留着养老的,以后那一大片家业,肯定都是她和三郎承受。”

“这门亲事。你们二房一文钱都不用出,啥啥都是老王家预备。另外,人家还给了你们二房一笔银子。”

“听说,入赘的文书都签了,以后三郎就入人家老王家的户头了。老王家三口人都挺中意三郎的,那老两口子着急要抱孙子。就定了这个月十八成亲。”

“王家给了我们二房多少银子?”张氏想了想,又问。

“听说,是这个数……”吴王氏伸出手来比划了一下。

“是、是多少?”

“一百两。”吴王氏道,“听说另外还有给三郎他爹和他娘的衣裳、鞋脚啥的,就是他们两口子去和王家谈的条件。”

三郎如果是娶媳妇,要出聘礼,要办酒席,零零总总的,都需要花钱。另外,只怕还得预备房子。现在可好,连守义和何氏一文钱都不用花,反而得了好些东西和整整一百两银子。

一百两银子啊,那是二十亩好地,如果换做中等的地,就有二十五亩了。

连蔓儿想到这,不由得莞尔。她现在满脑子的做地主,一遇到银钱的事,几乎是本能地就在脑子里给换算成土地了。

“也算是一桩好事。三郎那孩子,长的好,人没啥心眼,我看那王七姑娘是个要强、有主意的、脾气硬的。这过日子,要是两个人都脾气硬,这肯定得吵吵闹闹。这一个软、一个硬,正好。老王家日子过的不错,以后三郎也能跟着过上好日子。”张氏沉默了一会,就说道。

“可不,这外边啊,可有好多眼红的,都说你们三郎长的好模样,才能摊上这样的好事。”吴王氏笑道,“这个事,你们还去人不?”

“一会我和孩子他爹商量商量,”张氏就道,“看吧,这都到年根底下了。”

“可不,我看你们是走不开。这冬冷寒天的,路上也不好走。我给你们盯着,看这几天谁往太仓那边去,你们要是捎礼,就正好带过去。”

“不知道老赵家还去不去人?”张氏就道。

“你这一说,我才想起来,还有他们家那。”吴王氏笑了两声,“我估摸着,他们应该会去人。现在,他们和太仓那边,走的可挺近。”

“是挺近。”张氏点头。

上次去给赵秀娥下奶、给连秀儿添箱,在张氏她们回来之后,赵家几口人又在太仓住了好几天,才回来的。而且大包、小包拿回了不少的东西,被人问起,赵家都说是赵秀娥给的。

回来之后,赵文才就忙活起来,逢人就说是给太仓的县丞大人办事。后来没几天,赵文才又往太仓去了一回。而且他并不是一个人去的,同行的还有两辆马车。一辆马车里坐的是周捕头夫妻两个,另一辆马车里,坐的是周捕头的老丈人,原锦阳县县衙里的一位师爷。

后来连蔓儿就听见有人跟连守信和张氏学舌,说是赵文才跟人讲,连县丞掌管了太仓的刑狱,身边却没有熟悉刑狱事务的亲信,赵文才为连县丞分忧,寻找人才。

这人才就是赵家隔壁周家的儿子周捕头,周捕头的老丈人,据说就是锦阳县有名的刀笔师爷,在刑狱事务里打滚了半辈子,是个十分老道的万事通,堪称衙门里的老油子。

赵文才介绍去的人,那自然是要跟连守义亲近的。这是不是说,连守义对于连守仁的衙门事务,涉入的很深那。甚至赵秀娥,会不会因此也有了某种发言权那?

连蔓儿觉得,这都很有可能。连守义早就盼着凭借连守仁做有权有钱的大老爷,而赵秀娥自诩有才干,那可是从来不肯落于人后的。

不过,对于周捕头和他的师爷老丈人就此放弃了本县的差事,去那几百里外,人生地不熟的太仓,连蔓儿觉得有些奇怪。

“都说做生不如做熟,”这个问题,连蔓儿还曾问过吴玉贵和吴家兴,“他们怎么就愿意?”

“当然是因为那边许下了好处啊。”吴玉贵当时笑着答,“这冯师爷在这边,只是好几个师爷中的一位,周捕头,其实就是个班头。到了那边,作为你大伯的亲信,这冯师爷就是师爷里的第一把交椅了,周捕头,应该是奔着总捕头的位置去的。”

那次赵文才从太仓回来,也没空着手,依旧是大包小包的东西。而且,还有传言,赵文才的儿子要去太仓,说是赵秀娥帮着在衙门里给找了个好事由。

赵家跟太仓那边走的这么近,三郎成亲,看来他们肯定会去。

说完了三郎的事,吴王氏看着张氏,就有些欲言又止。

“是不是还有啥别的事?”张氏就问,“不管是啥,你尽管说。咱们两家人,还有啥事是不能说的。”

“这倒是,”吴王氏笑了笑,“就是这个事,也是听说,不知道真假。”

“说说呗,咱就当唠闲嗑。你放心,我心里都有数,咱哪说哪了。”张氏就道。

“那我就说了,……那个英子,是不是去太仓了?”吴王氏没说是什么事,反而先问张氏。

“对,就我们回来的那天。要说,这个丫头也听能够儿的。”张氏道。

“可不,”吴王氏撇了撇嘴,“我听说啊,这个英子,让你们老太太做主,给了县丞大老爷了。”

“啥?”张氏正喝水,听了这话,惊的差一点呛住,“这是……把他大伯娘给休了?”()

第547章 冬雪第603章 真相第570章 抓子儿第216章 大年初一第837章 谎言第356章 出伏第678章 连蔓儿妙手医病第328章 挑明第233章 粪肥第426章 太仓县衙第532章 劳役第252章 连老爷子说分家第929章 枫林第767章 计较第180章 北风吹、雪花飘第1015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第463章 压服第960章 有心VS无心第364章 威胁第602章 蹊跷第336章 逆转第238章 赵秀娥的如意算盘第162章 打起来了第704章 见微知着第595章 二月二第466章 松口第742章 明修栈道第184章 攻守同盟第35章 打脸第172章 租金第252章 连老爷子说分家第346章 打乌米第578章 拉锯第300章 马兰花开第562章 优柔寡断第186章 吐血第315章 端午第830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第402章 大兴土木第670章 余地第809章 扭秧歌、唱大戏第855章 无奈的龙套们第764章 人比人第188章 讨债大队第637章 原来如此第91章 一哭二闹三上吊第148章 买家第682章 敬酒与罚酒第49章 撞破第797章 蔓儿的提议第66章 耢花生第818章 叙旧第480章 榆钱饼第258章 果树第361章 惠及第271章 相骂第476章 首战告捷第55章 连蔓儿做工作第298章 争吵第99章 无巧不成书第923章 重阳第164章 包饽饽第119章 清官难断家务事第857章 痴情第902章 阖家欢喜第795章 心愿第754章 商议第216章 大年初一第469章 初春第857章 痴情第668章 好事还是坏事第832章 报复第526章 责问第140章 连蔓儿的打算第290章 被逼出来的法子第222章 主动归来的媳妇第315章 端午第699章 泥泞第644章 田园风光第897章 兄弟齐赴考第731章 黑手VS担待第127章 小本生意能赚钱第646章 新雨第277章 突如其来的发难第601章 沉渣泛起第624章 浣花笺第722章 偏心第628章 大户人家是非多第658章 表礼第334章 变故第385章 书第99章 无巧不成书第171章 小饭馆第637章 原来如此第799章 初二第572章 乱第960章 有心VS无心第398章 姐妹第1章 重生第1012章 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