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侧目(上)

直待吏部尚书出京两日,才有消息传出来,道是在陛辞之际,康熙口谕,“军机大事、不宜迟缓、尔至彼有应调遣之事、不必请上”。

这却是有军中自专之权,岂能不令人眼热?

只要这趟差事不出纰漏,那么富宁安的品级就要往上升一升。

吏部尚书已经是从一品,再往上升一升就是殿阁大学士。富宁安的父亲,是已故武英殿大学士阿兰泰。

阿兰泰也曾任过吏部尚书,如今富宁安也算是子承父业,在吏部尚书任上做的津津有味不说,这眼看大学士也不成问题。

说起富察氏,是满洲大姓,八旗皆有分布。

像与曹家有姻亲的傅鼐,是镶白旗,祖父是开国名将、保和殿大学士额色泰。

还有大学士马齐家族,所在镶黄旗,其父是康熙朝早年的名臣,力主撤三藩的户部尚书米思翰。

这富宁安所在的富察氏,是在镶蓝旗,祖孙三代都是康熙朝的臣子。其父阿兰泰,更是早年的名臣之一。在噶尔丹叛乱时,曾随御驾西征,在御前总理军务。

富宁安年轻时在御前任侍卫,后来外放到军中。等他父亲过世,丁忧起复后在转为文官。

派出这样的大员,总揽军政,不只有康熙的器重,也同他之前军中履历有关。

要不然地话。派出一个书呆子十足的官员过去,纸上谈兵,那康熙也放心不下。

兵部这边,司员们是小声议论。那些王爷郡王则是毫无顾忌,都不禁叹富宁安好运气。这不只关系到仕途,还有军功在里头,看来他的爵位也要再升一升。

太平了小二十年。昔日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对于这些年数不大的王爷来说,都是太遥远地事了。

满人尚武,不管是王公宗室,还是名门世家,这家族荣誉多是来在战功。

作为满洲男儿,他们除了讲究个吃吃喝喝,也盼着能有机会一展拳脚,给子孙后代赚些军功。

曹没有那么热血,但是职责所在,也不敢在这个关紧的时候出纰漏。

从兰州到西安。从西安到京城,从归化到京城。为了保持军情畅达,这三条官道上的驿站要补充马匹人手。

虽说曹这个兵部郎中,同任户部郎中时品级一样,都是正五品,但是差事还有有些不同。

户部郎中,一个司只有一个,算是个小头头。

兵部这边,车驾司却是除了曹,还有两位郎中,一位是宗室。一位是汉郎中。另外。作为辅官的员外郎,则是有四人。宗室一,满人二,蒙古一。

下边还有满汉两位主事,一位宗室笔帖式,十九位满、蒙、汉军笔帖式。

总共,不到三十人地车驾司,就有三位宗室职位。剩下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都齐全了。

这其中派系林立,感觉扯脖子吆喝地人多,干实事的人少。

现下的宗室郎中申穆德是庄亲王府的旁支,身上袭着奉国将军的爵,三十二三岁的年纪,长得很是勇武。

汉郎中则是科班出身的一个老学究,五十多岁的年纪,姓李,单名一个运字。

自打考中进士后,他便留在京中做官,前后也二十来年,但是乡音始终不改。

他一开口,就是满嘴的淮阳音,不是“末(没有)”,就是“忙(马上)”,要不就是“多晚子(什么时候)”、或“这骨(这里)、”、“那骨(那里)”的,听地不少人直咧嘴。

曹在南边待了多年,对于淮阳话虽不会说,但是听起来却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一来,倒是解放了大家。每每李运要说什么地时候,众人的眼神便齐刷刷地瞅向曹了。

李运的年岁同庄先生差不多,曹对这个喜欢较真的小老头也就生不出恶感。遇到他要说什么,都仔细地听了。

一来二去的,李运倒是越发乐意同曹说话,这衙门里淮阳话就“扒拉扒拉”的老能听到了。

到了最后,连新来的笔贴氏也会来一句“那歪那歪(哪里哪里)”。

曹并未刻意拉拢,但是因李运的缘故,却使得不少人觉得这位上官待人和气。

不管背后的家族如何显赫,自己带着多高的爵位,在车驾司地排班中,宗室郎中为首,其次是满郎中,随后为汉郎中。

申穆德身上地爵位不过是三品,或许在旁人面前能端起架子,但是在曹身边却是不能。

不管是和硕额驸,还是曹身上带着的子爵,都比申穆德地爵位高。

申穆德不知是顾忌曹的身份,还是估计到讷尔苏的面子,态度还算是客气。

虽说上朝时排班宗室郎中在前,但是曹所补的这个满缺是车驾司的掌印郎中。这点他还算是比较满意,有了这个,想要做什么,也能名正言顺拿主意。

要是两位郎中真出面干涉他的决定的话,曹想要做什么也难,那就要请上面的堂官裁决。这样一来,就得需要三人齐心协力的局面。

不管实质关系如何,三位郎中起码表面上要“齐心协力”。

李运乐意同曹唠叨,申穆德是武人作风,平素里嘴巴抿得紧紧地,鲜少主动插手公务。

这样一来,曹行事便宜不少。

就想要核查西北驿道、以保军情畅达之事。申穆德与李运两个听了,都别无二话,点头赞好。

不过,在问及所派人选时。这两位都有些踌躇,话里话外询问曹定下没有。

曹出仕了六、七年,不是毛头小子,还有什么不明白地?

自然是顺水推舟。请两位郎中各举荐一人。左右是要派出三路人马,曹也没有排挤同僚、施恩下属的私心。

就连这核查驿路的折子,曹也是请了申穆德与李运联名。

经此一事,申穆德的嘴巴虽说仍抿得紧,但是在曹面前,脸色还是好看虚度。李运则是在落衙后,一并出衙门时,对曹说句“小伙”,带着几分长辈地亲切。

这折子由兵部尚书递交康熙,康熙批复后。车驾司这边四月十八就派出司官往归化、西安方向去,核查沿途驿道现状。

京城这些日子。处处是请战声。

上到王爷贝勒,下到八旗丁甲,就是车驾司这边,也有不少满洲与蒙古笔帖式想要弃笔从戎,披甲杀敌。

曹家虽说是包衣出身,但是早年也是军功起家。有人见曹纹丝不动,对于军情大事不怎么上心,只关注份内的琐事,不禁也好奇发问,道:“大人。如今去西北总领军务的富大人早年在御前任侍卫。听说大人早年也在御前任侍卫。都是侍卫出身,大人好像并不热衷武事?”

虽说已经是婉转说辞。但是话中难掩失望之色。

曹却是平静如昔,道:“打仗打的是什么?厄鲁特人打仗要靠劫掠,因为没有供给,没有后路,朝廷地将士却有国力支持……兵部也好,户部也好,这个时候,各项供给都是供给。没有上疆场,不能披甲杀敌又如何?这边多流汗,前方将士就能少流血。确保驿道迅捷、军情畅达,是车驾司能做地,也是当做的。做到了,没有军功,不逊军功;做不到,没有军法,亦是罪人。”

曹不晓得那个年轻人听懂了没有,他这边也没有再闲着。

接下来。他开始带人查八旗牧场的账册,将其中成年尚未出栏的马匹数目统计出来,好接下来添补驿道或者是预备军中之用。

上行下效,曹这个主官既然埋首案牍,那下边的属官也不好偷懒。

一时之间,车驾司上下的办公氛围甚是良好。就是那些习惯了上班时间喝茶嗑瓜子扯闲话的满员,如今也是昂首挺胸,将账册翻得“啪拉”、“啪啦”响。

曹说出的几句话,在车驾司中迅速传开。

“这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驿道迅捷、军情畅达”,说起这些的时候,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挺起胸脯,生出无比自豪的荣誉感来。

就连之前无心公务、想要披甲杀敌地几个笔帖式也熄了声响,埋头苦干起来。

由车驾司到兵部,原本已经浮躁的人心渐渐平息下来。

曹只做了他当做地,但是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同一般。

他一方面心思,要做好手中的差事,一方面还要费心筹划那三年千万白银的赚钱路子,并没有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引起不少人的关注。

其中,心思最复杂的,怕就是担任车驾司员外郎的纳兰承平了。

当年的恩怨,始终没有正式化解。

在他嫉恨曹的同时,也在暗中防备,担心曹公报私仇,给他穿小鞋。

不想,防备多时,曹却是丝毫没有异常之处,该做什么做什么,并没有刻意刁难于他。

在松了口气后,纳兰承平的心里却越发愤怒。

人心就是这么奇怪,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觉得曹这小子实在是过于傲慢,竟然没有将他放在眼中,这岂不是“欺人太甚”?

虽是满心抑郁,但是纳兰承平却又只能无可奈何地忍耐。

以曹目前地身份,岂是他一个小小员外郎能撼动地?

要是真招惹了曹。就算曹没有还击,但是其父、其姐夫、妹夫什么地,哪个出面,都能料理得了他。

曹差事做地越是得心应手。受到的称赞越来越多,纳兰承平就越发觉得苦闷。

数日之间,他的头发就掉了不少,原本就不粗地辫子更细了。看着人也失了精气神。走路都开始打晃。

旁人见了纳兰承平的样子,都唬了一跳,还当他病了,劝他请假歇着。

纳兰承平好强,自是不肯,结果一时站不稳,迷迷糊糊地摔了个跟头,闹了半脑门子血,被人扶了回去,这才开始休假。

只是卧病在床这些日子。他也睡不安稳,看着房梁嘴里念叨的都是曹的名字。

真真是咬牙切齿。嫉妒到心肝肺肠都疼了。

夜半无人时,纳兰承平也想过,自己当初要是不算计曹,而是与之为友,情况又如何?

沾不沾光且不说,这侍卫地缺却是不会丢地。六年了,就算熬不成一等侍卫,二等侍卫是不难的。

那是御前的正四品,放出宫去为官,就算不出京城。正三品的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都不算难事。

加上平郡王府与淳郡王的关系,还有十六阿哥、十七阿哥的照拂。那他纳兰承平岂会是现下这狼狈模样?

这回却是连扇自己的耳光,悔得心肝肺肠都青了……

对曹赞不绝口的,则是郎中李运了。

只是因读书人的矜持与迂腐,不管他心中如何想,在衙门中却是半句好话不肯说的。文人风骨,怕被当成是阿谀权贵之举。

不过,从衙门回来,到了家中,他则没有那些顾忌,开口闭口地,对曹称赞有加。

“嗯,是个稳重小伙,没有白蹲(在)太仆寺,说话行事不比兵部这骨(这里)尚书差,像有大出息地。”他换下官服,坐在庭院下的石榴树下,一手把着个紫砂壶,一手扶着椅子把手,说道。

在他对面,有个高壮地青年汉子,手里拿着把鱼食,正在喂缸里的金鱼。

这汉子原是漫不经心,听到李运提到“太仆寺”,却是动了动耳朵,抬起头来问道:“八叔,您说的这位太仆寺调过来的郎中,不会是曹孚若曹大人吧?”

“铠不荐,有孚若,听说孚若二字还是万岁爷所赐。江宁曹家,如雷贯耳,如雷贯耳啊。”李运沉吟着,答非所问。

那汉子已经拉了把竹椅,坐在李运对面,问道:“之前听说曹爷受雪灾的缘故,受了些惩处,还以为不过是罚俸什么的,这还真的连降了三级?这皇帝是不是老糊涂了……这雪大雪小……唔……”

接下来的话,却是被李运给堵在嘴里了。

李运伸出脖子,往四下里瞅瞅,见确实没有旁人,才松开口了手,瞪了那汉子一眼,道:“不得(没有)规矩,浑说甚么?”

那汉子讪笑两声,道:“这不是在家里么,又没有外人?”

李运皱眉,摇了摇头,拍着胸脯道:“就算是做梦,这骨(这里)也要恭敬,方是人臣之道。要不然,不晓得多晚子(什么时候)就惹了祸患。”

那汉子已经收了嬉笑,抄手听了,郑重地点了点头,道:“谢过八叔教诲,侄儿记下了!”

李运点了点头,脸上方出几分笑意,道:“晓得就好,晓得就好。”

这汉子见了,也跟着有了笑模样。

虽说已经是夕阳西下,但是日头却足。李运的额上,星星点点地冒出汗珠来。

那汉子见了,从腰间悬着的扇套中抽出折扇,坐在李运对面,伸出胳膊去,给老人家扇风。

一边扇风,这汉子一边讲起自己同曹地渊源来。

这汉子不是旁人,正是滞留在京城地徐州人士李卫。

李卫虽是徐州人,但是往上数几代,却是同李运同族,两家祖辈有所往来。

因李运进京早,李卫对这个族叔听过而已。就算是到了京城,他也没想着要投奔这位族叔。

后来还是老家来了长辈,不知道怎么想起探望这位李姓族人来,带着李卫,两下里才算有了往来。

李运膝下没有儿子,晓得李卫留在京城是为了谋官,就留他在这边宅子住下。平日里讲些官场见闻,与为官之道,言传身授,排挤老来寂寞。

李卫虽说书读得不多,但是心眼实在,见李运真心待见,自然也是可尽地进孝心。

一来二去,叔侄两个相处得甚是想得……

听到侄子同曹颇有渊源后,李运却是收敛了笑意,坐直了身子,道:“书读的少,捐官没什么,这阿谀权贵却是要不得。结党,顷族之祸,切记,切记……”料,才码完。

第400章 连心第1153章 失望第507章 难关(二)第248章 亲家第943章 直言第227章 暑热第817章 “家和”第755章 光明第1267章 纵横(下)第916章 会亲(下)第564章 荒芜第758章 反常(下)第1074章 十六爷的筹划第1108章 突如其来第560章 驰驿第1203章 庶子、孽子、世子第664章 九子粽(四)第161章 交夏第394章 要案(中)第187章 国事家事第82章 姊妹第169章 陷阱第856章 “冬日”第271章 腊八(上)第827章 “迷糊”第688章 奸情(下)第786章 探花(二)第907章 云雾第818章 局(中)第1399章 儿女债第34章 纳兰第1067章 赠奴第54章 殴斗第759章 逢生第530章 人参(上)第1139章 眼神第1250章 三人行第203章 人心第742章 “忠君”第1042章 弘历的殷勤第560章 驰驿第1160章 赏第24章 献策第811章 师徒第1133章 黑店第1277章 孝子的难处(下)第550章 家贼(上)第329 私隐第887章 祭第584章 雄风第907章 云雾第677章 “小惩”第413章 御状(下)第457章 做亲第422章 内侍第894章 规劝八百四十章 稀泥上第1115章 官场气派第359章 喜庆第1362章 自荐第118章 纨绔第983章 国舅府(下)第113章 乐生悲第551章 家贼(下)第1094章 少年们(上)第1352章 部务第1245章 谁的因果第614章 较量(四)第1016章 三把火第354章 冬寒(下)第73章 酒楼(下)第696章 鹿肉(上)第441章 除孝第1248章 贤惠与私心(上)第525章 风势第1163章 敬与畏第1128章 莲花书院(中)第199章 高太君第731章 道义第933章 童戏第765章 济民第950章 麟儿第439章 争夫第673章 人事(下)第353章 冬寒(中)第1174章 同病相怜第1160章 赏第264章 贵女第989章 日落(二)第1186章 花灯(三)第1089章 走动第569章 圆缺第1229章 年尽第1224章 怕什么,来什么第927章 “争见”(上)第802章 点将第161章 交夏第546章 “骨肉”第1211章 简王府的六格格(上)第一千三十百五十章 他人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