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永恒理想

在古代中国,对于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广大寒门庶族而言,能够切实获得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机会,能够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公开参与一个社会的“上层再生产”,其意义显然是非同小可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平民理想,从贞观时代起,就有了一种制度化的保障,在以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更是表现为随处可见的现实。

随着唐代科举制的确立、完善和全面实行,寒门庶族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平民子弟通过努力跻身于社会上层,进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甚至官拜尚书、宰相。

由此可见,自贞观时代起,终唐之世,唐朝社会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政权向着广大的寒门庶族开放,在全国范围内选拔各个阶层的优秀人才,从而充分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

科举制作为一种具有显著优越性的选官制度,一经奠定便被历朝历代所继承,从而对隋唐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深远影响。一直到公元1905年被废除为止,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长达一千二百多年。一种制度的生命力能够如此长久,足见它在诞生和确立之初,一定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与超前性,才能被历朝历代的百姓、士人和统治阶层所信受奉行。

然而,时代毕竟是不断发展的,无论再好的制度,也会在历史的变迁中生发出种种流弊。尤其到了近代,当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日益僵化的科举制,再也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终于在举国上下的”口诛笔伐“中”寿终正寝“,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短短几十年后,当改革开放的中国人,通过借鉴西方的文官制度,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之后,他们却不无惊讶地发现——这套“先进”的西方制度居然是渊源于中国。

原来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恰恰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历史真是充满了吊诡!

1983年,美国人事总署署长艾伦·坎贝尔应邀来北京讲学,他所讲的第一句话就是:“当我被邀来中国讲授文官制度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我们西方所有的政治学教科书中,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对西方和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堪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相媲美的贡献。为此,西方人把科举制视为“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自然科学发明之外的“第五大发明”。

对此,今天的中国人感到既惊讶又困惑:为什么早在20世纪初就被国人,视为传统糟粕并“弃之如敝屣“的科举制,居然成了西方文官制度的鼻祖,并且备受推崇呢?

而更加让人感到讽刺的是——时隔八十年后,它居然又被我们自己如获至宝地“学习和引进”了回来!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科举制为什么会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西方人对它如此青睐、推崇备至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6世纪后半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科举制的是葡萄牙的两位传教士:克鲁兹和胡安。前者著有《中国游记》一书,对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做法极力称颂,后者则在《伟大的中国》一书中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的方法和内容。他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具有“竞争性”的科举制度,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这两本书在欧洲出版后,迅速流传开来,引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极大的关注和兴趣。据统计,1570—1870年之间,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多达70余种。

18世纪以前的欧洲各国,其文职官员的选用办法,要么是君主赐官制,要么是贵族世袭制,要么是政党分肥制。而无论这其中的哪一种,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任人唯亲“,进而引发吏治腐败,同时极大地压抑人才的发展,其合理性和公正性显然要远远落后于“公开取士、择优录用”的中国科举制。

所以,欧洲人一旦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后,无不交口称赞、欣羡不已。他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而且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同时代的另一位学者声称:“中国通过卓越的考试制度,录用文官武将,这是他们制度,唯一不同于古今任何一个伟大的君主国家的地方。”

在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废除了那些腐朽落后的制度,开始确立从竞争性考试中选拔文官的制度。1829年,英国为东印度公司选用文职人员实行了公开考试;185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第一个文官委员会,开始推行文官考试,并于1870年正式颁布法令,使其规范化和制度化。由于英国当时国力强盛,所实行的文官考试制度又较为系统并且卓有成效,因而成为其他欧美国家效法的榜样。1883年,美国也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并于1893年进一步完备。

《大英百科全书》在谈到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时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实行定期考核。”孙中山先生也在其所著的《五权宪法》中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隋唐的科举制,之所以能对后世和西方,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就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政权开放、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原则。一言以蔽之,就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无论何时,“社会公正”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永恒理想。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种族和文化差异的普世价值。

第三百五十七章 萧规曹随第三百三十四章 永恒理想第四百二十二章 百年来最著名的一役第一百四十二章 公认的第一高手(求订阅、推荐、收藏)第四百九十章 一错再错第二百五十一章 永世不得翻身第四百零九章 单于拜神第三百三十四章 永恒理想第二百五十章 国之大利第一百八十一章 将清白之身给你第四百一十八章 无情的报复怒火第二百五十九章 天若有情第一百八十一章 将清白之身给你第四百五十四章 无情火第一百一十九章 经历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求订阅、推荐、收藏)第四百九十九章 洪流到第一百一十九章 经历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五百六十四章 重构经济第三百零六章 万世基业第九十二章 比搂她个结实还动人(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二百七十一章 天佑之主第三百五十八章 宰执天下第十八章 刘贺登基(三)第三百四十四章 乞骸骨第二十三章 我终为帝矣(八)第二百六十六章中流砥柱第三百五十一章 宰相之姿第一百六十六章 挑战自身的极限第二百五十五章 不祥的预感第十五章 特殊环境第四百四十五章 生死一发第二百二十六章 破茧成蝶第四百七十二章 轰天霹雳火第三百八十五章 魔高一尺第五百四十八章 倒戈相向第二百二十二章 天生的政冶家第四百九十一章 杀身之祸第二百二十章 谁是大英雄第一百一十三章 超凡脱俗(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一百三十二章 凶名昭著的魔鬼城(求推荐、订阅、收藏)第十四章 深宫怨妇第五百七十五章 士道十条第五百一十九章 夺魄勾魂第二十章 霍光废帝(七)第一百九十三章 喜欢你的坏手第十九章 大破敌军第七十四章 视天下人如无物(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五百九十八章 神机妙算第一百九十一章 情挑淑女的魔力第八十二章 给她一个亲吻(求订赏、推荐、收藏)第四百七十章 超级战筏第三十五章 霍光,你的反对无效第九章 战必攻城 (一)第一百七十三章 龙卷风般的威力第四十一章 一家三口的幸福时光第二百六十八章 梨花带雨第二十五章 打虎行动(五)第一百二十五章 千载难逢的机会(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五十七章 用人不疑(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三百五十一章 宰相之姿第八十四章 视战争为游戏(下)(求订阅、推荐、收藏)第四百八十六章 身后的冷箭第一百一十六章 准确把握人生的机遇(求订阅、推荐、收藏)第四百三十一章 混水摸鱼第二百五十二章 窃国者侯第五章 御赐宝马(二)第九十九章 名扬塞外的经典战例(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三百四十章一汉当五胡第一百八十八章 亲抬花轿进沙漠第二十五章 打虎行动(十五)第三十九章 霍光与刘病己的对峙第三百四十章一汉当五胡第二百七十三章 南园遗爱第三百七十一章 烽火品约第一百一十五章 出类拔萃的超卓人物(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五百零九章 无招胜有招第六十六章 与匈奴人的战争(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三十八章 父子为皇后闹翻第四十六章 免除农业税第四百二十八章 创造战场的奇迹第七章 商贾(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天下间的可怕人物(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一章 鱼跃龙门第六百章 功画麒麟阁第三百二十五章 国之大事第二百零八章 集中外兵器的大成第十七章 旗开得胜第一百三十六章 潜伏着厉害的后着(求订阅、推荐、收藏)第二十六章 上林围猎(八)第一百七十九章 难得肯以身相许第四百九十八章 山裂地崩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战中的奇迹第七十二章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求订阅、推荐、收藏)第四十三章 万岁为乐岂云多第一章 落难王孙第三百五十六章 沉默是金第二十五章 打虎行动(十五)第五百一十二章 天网不漏第十三章 大战之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