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加盟

赵治民作为国内冶金过程研究的顶尖人物,要比表面上看去要抢手得多,至少从规模上去,在邀请赵治民加盟的钢铁企业里,梅钢绝不能算是显眼的。

沈淮对赵治民答应加入梅钢并没有抱很大的期待,他甚至只希望赵治民能推荐合适的人选,为梅钢组建、主持研究院。

听到赵治民答应下来,沈淮是真心高兴,握着他的手半天都没有松开。

赵治民加入梅钢,除了他自身的专业及管理能力,能为梅钢提来很大的提升,补足研究一块的不足外,也许更为重要的,在国内钢铁以及相关产业领域,赵治民有着比赵东、徐溪亭等人更广泛的视野。

梅钢虽然这两年做出些成绩,但在全国还没有什么名气,仅靠二十万吨的钢铁产能,在钢铁产业领域也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这就在很多方面造成极大的不便利。

从去年起,沈淮就考虑过为梅钢的未来发生储备后备力量的问题,现阶段主要还是有针对性的去选择那些从东华考出去的优异毕业生,吸引他们到梅钢来就业、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华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跟人力资源,在全省要处于中上游水平。九四年东华高考录取率就高达8%,全市拥有大学学历的人数将近五万人。梅钢要是想补充基层管理及技术力量,从东华籍大学毕业生中择优录用,是足够的。

但是,梅钢要想发展成国际一流的钢铁联合企业,需要有将来能推动梅钢走得更高、更远的人才,将视野仅仅局限在从东华考出去的大学生里,则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这方面,梅钢目前显然不具备什么优势。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梅钢能开高薪,江浙的民营钢铁企业,也能开高薪,而在就业、生活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方面,江浙地区明显又要比东华更具优势。

梅溪镇建设得不错,但毕竟还只是小镇子,东华在整体上都要落后江浙发达城市太多,跟京沪以及广城等一线城市更不好比。

同样十万八万年薪,像韩文继这类的博士生以及一些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优异人才,压根儿就不会看东华一眼。

唯有赵治民加入梅钢,梅钢才有可能通过他,吸引他的学生以及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考虑到梅钢来发展。

赵治民虽然答应加入梅钢,但他首先要先完成跟梅钢的技改合作,另外矿治那边愿不愿意放人,他心里也没有数。

沈淮则多少有些迫不及待。

矿冶隶属冶金工业部,而冶金工业部因为有给国务院裁撤的可能,上下多少有些人心惶惶。

沈淮考虑能否通过谁的关系,说服矿冶先同意放人,这样梅钢新厂就可以委任赵治民担任总工程师,除了继续负责与矿冶合作的技改项目外,还可以统筹新厂建设的技术全局。

沈淮当即给小姑宋文慧以及宋鸿军打电话,不知道能通过谁,能叫矿冶总院痛痛快快地放人,不会在人事调动上卡梅钢的脖子。

过了半个小时,小姑宋文慧打电话给他回复:“只要赵治民愿意放弃矿冶总院给他的福利,那边还是愿意放人的。”

“小姑出马,一个顶俩。”沈淮哈哈大笑。

他这段时间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人才的匮乏。

老厂生产线要保证高效安全的运行,新厂的建设速度不能慢下来,要能有赵治民这样的人物加入,他何需要整个月的在外面东奔西走不停,赵东又何需整天睡在工地上?

梅钢早就拟定了特殊人才引进的待遇标准。

对赵治民来说,年薪十五万——即使考虑到他将在矿治放弃的福利,沈淮找算直接从渚园分一套洋楼给他作为补偿——都不能算有什么吸引力,但他还是答应下来。

就算与淮能集团的交叉持股工作完成,梅钢从整体上还要算公有制企业,在薪资问题很难一下子有极大的突破。包括赵东等人,从梅钢正式领取的工资并不高,他们最主要的收入来自于股权增值,跟梅钢的成长息息相关。

虽说沈淮承诺梅钢新厂允许赵治民投入私人资金持股,但梅钢新厂本身就急需募资,而梅钢新厂目前看来还是风险很大的项目,故而这也不能算是给赵治民的额外待遇。

次日,沈淮召集梅钢管理层会议,通报他此次英伦之旅的收获以及淮能集团筹建的情况,赵治民也应邀参加。

这次会议,赵治民则能更全面的看到沈淮对梅钢未来发展的规划。

梅钢只是沈淮产业布局中的一个核心环,淮能集团要真正发展起来,前景也未可限量;而同时由鹏悦跟鸿基负责打开跟西欧地区的废钢进口及钢材出口的通道,更让梅钢未来发展的市场空间更广阔。

赵治民从矿治离职以及工作交接很顺利,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四月下旬就正式到梅钢接手担任新厂总工程师、研究院总经理,同时承担梅钢新厂建设的工程技术总局以及研究院的筹建工作。

同时随赵治民到梅钢的,还是他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学生韩文继以及他在矿冶四院的主要助手刘涛等人。

由于韩文继、刘涛等人都是负责梅钢新厂技改项目团队里的成员,从年前就开始跟新厂建设,对梅钢的情况十分熟悉。

他们随赵治民加入梅钢,除了继续负责技改项目外,也能立即分摊了沈淮、赵东以及潘成此时肩上所承担的巨大压力。

在山崎信夫、周明的领导下,合资厂筹建速度也不慢。

合资厂也完全照搬富士制铁在日本君津的炼钢厂为模板,迅速完成前期筹备工作,四月中旬建设工地也进行奠基典礼,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只比梅钢新厂晚了三个月——市里急切,当然能够理解,但也能看出富士制铁急于完成在海外市场的产业布局。

与此同时,淮能集团有限公司在梅溪镇正式注册成立。

淮能集团与梅钢、梅溪工业投资集团、梅溪镇政府、鹏悦、渚江建设等签约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完成梅溪电厂与梅钢的交叉持股、完成对梅溪港务有限公司的注资持股,同时又在梅溪镇注册成立淮能地产、淮能工建等两家三级企业,以接受东电集团剥离下来的部分业务。

淮能同时决定在鹏悦国际大酒店对面,在梅溪镇无偿划拨的六十亩地上,投资两千万建造淮能的总部大楼。

市钢厂、市锻压厂等十一家市属国营厂到四月下旬,也完成改制工作。

市钢厂更名为东华钢铁集团,然而换汤不换药,董事长兼总经理照例由顾同兼任,无人能撼动。谭启平也怕影响合资厂建设的大局,暂时也无意撤下对他表示温顺的顾同。

市锻压厂的改制过程要更复杂一些。

照道理来说,市里对市锻压厂完全控股,市计委要求董事会人选都由其推荐,但最终只有赵益成等三人得到债权人的认可。最终协商之下,从职工里选拔五人,又由杨海鹏等两名债权人作为没有表决权的独立董事,一起进入董事会。

除董事会外,市锻压厂的管理层则全部跟市里脱离关系,由任命改聘雇,只有一名副厂长跟计划科长,通过关系,调回到市里,跟市锻压厂脱离关系。

虽然梅钢额外债贷钱款给市锻压厂,但从第四个月起,市锻压厂除了要维持自身运营,每个月还要额外归入四五十万的债务,压力依旧不小。

市锻压厂成立的时间,不比市钢厂、梅钢稍晚,早初是生产轴类锻压件。待东华钢铁产业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初成规模时,市锻压厂的主营业务又转向为钢铁厂制作各型非标钢结构件。

市锻压厂的规模看上去不大,近年来困难很多,造成的因素很多,但跟整个淮海省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钢铁产业没有怎么大发展也有直接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说市锻压厂既是梅钢当下的供应商,又是梅钢未来潜在的客户。这也是去年年底,沈淮强势介入市锻压厂的主要原因。

沈淮跟赵东他们研究过赵益成领导下的市锻压厂,虽然受三角债务严重拖累,一直难以扭亏为盈,也无法扩大业务,但自我整治后的生产秩序,在全市那么多的国营厂里,也要算好的。

也恰恰是赵益成等人通过举报等手段斗争,联合工人,强硬的将严重贪腐的前厂长等人送入大牢,他们跟市里的关系不和睦,但在工人中较有威信——这些都符合沈淮在东华挑选合作者的特征。

当然,沈淮考虑到梅钢跟市里糟糕的关系,想要直接收购市属国营厂的阻力可能会很大,故而才迂回到债务问题上,逼市里就范。

梅钢新厂建设前期,向市锻压厂下的订单,就超过其去年业务量总和。

将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结构件交给市锻压厂就近加工生产,能降低梅钢新厂的建设成本,而更重要的方面,钢结构件,特别是用途广泛的钢结构,市场需求极为旺盛的型钢产品,国内外大多数钢铁企业,就直接控制生产型钢产品的重工企业,扩张市场占有份额。

沈淮考虑先恢复市锻压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后,直接通过债转股的方式,由对其进行控股,专注发展标制型钢产品,丰富梅钢的产品线,以此突破目前仅能向市场供应螺纹钢的单一产品格局。

第四百七十八章 底牌的分量第四百九十六章 面试第七十三章 职工大会(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喝茶第二百一十八章 斗字第五百一十八章 徐记酒楼第八百八十章 故人为官第九百七十九章 过夜第四百六十四章 那一场烟火表演第三百零一章 闹大了第七百六十八章 买车(二)第六百三十四章 冤家路窄第四百三十六章 掩护第一百五十章 一枚耳钉第八百二十九章 协商第一十章 不可告人的阴谋第五百五十一章 两个女人的心思第五百七十九章 与虎谋皮(一)第三百二十章 意外相遇第五百三十六章 解决之道第五百八十六章 附势第八百六十九章 谈话第六百五十七章 步步进逼第五百一十三章 交谈第四百二十二章 劫道第四百五十二章 停车检查第五百八十三章 捉贼见赃第五百一十章 重返梅钢第六百七十五章 敲打第四百八十六章 同学聚会第五百六十八章 党校同学(二)第二百六十章 人心第四百七十二章 进退两难第四百五十三章 保姆之议第八百四十一章 新房客第二百七十六章 只争朝夕第三十二章 陈丹很担忧第九百三十四章 成礼第八百五十四章 根基第三百五十五章 我不跟你计较第五百三十八章 金屋藏娇第三百零一章 闹大了第七百二十九章 北上第四百九十六章 面试第七百四十四章 剩饭第六百零四章 图谋(三)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切不是梦第六百六十五章 跳楼第二十一章 谁会渔翁得利第一百六十九章 绕过潘石华第一百八十一章 不妥协第三百八十七章 有女送上门第七十八章 小人物的逆转第三十九章 午餐禁酒令第八百五十三章 途中第八百六十六章 劝酒第二百七十五章 让步第九百六十一章 徐沛介入第三百零九章 威风第三百三十六章 母女平安第八百九十七章 一夜漫长第七百三十二章 相约第二百六十七章 新项目公司第六百六十六章 最后的稻草第七章 堂嫂陈丹的初见第六百一十四章 情迷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外逃第一百零三章 校园惊变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双赢第一百六十九章 绕过潘石华第四百五十三章 保姆之议第六百一十八章 分权第七百六十五章 世界真小第九百二十六章 夜未眠第三十八章 赴任(三)第五百六十五章 明星学员第一百三十六章 不识庐山真面目(一)第五百五十七章 上门服务第九百一十九章 过江第二百四十四章 见死不救第五百六十二章 颐园新店第三百七十八章 桃子摘走第三百四十四章 谭启平的焦躁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石双鸟第一百零二章 风流之后第九百五十六章 易手第六百六十六章 最后的稻草第一百一十五章 雪灾第七百零一章 流失第七百五十四章 真假消息(三)第三百一十七章 拜年第七百一十五章 枪口第三百四十一章 要有底气第五百二十五章 母女不相认第六百七十八章 自行车第八百二十七章 疑心第三十一章 仗势欺姐弟第四百九十七章 风波第一百五十二章 股权改制第二百九十四章 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