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高平未来一席谈(一)

一听永梁说起林冉,林光远哈哈笑道:“对!林冉是我侄女,我是她大伯,你猜对了,算你聪明!”

在来的路上,永梁把自己认得姓林的都数了一个遍,当然也想到了林家玉,但天下姓林的何其多也?再说,一个在东北,一个在鲁省,相隔何止千里,谁能把两者扯上关系?

怪不得去年元宵晚会时,问及杨剑的事怎样了,姑姑说不让自己管了,三爷爷早有安排,原来是应在这里啊。

虽然迷底揭开了,但永梁心里的疑问并没有减少多少。

“林叔,这么说,你和我姑父合起伙来看耍猴的呢,是吧?”既然知道了彼此的关系,永梁顺嘴就改口了。

“哈哈,你这可冤枉我俩了。这是你爷爷安排的,不让告诉你,就怕你知道了,会骄狂,你爷爷的原话是‘王家不能养出个纨绔子弟来,让他自己拼搏,暂时不用给他帮助。’所以,我们一直瞒着你。”林光远说道。

“哈哈,林叔,你这样说,那我以后还就当个纨绔子弟了,要不,岂不是辜负了你们长辈的一片心意?我叔是县高官,在高平我还真得横着走了!”永梁得意地笑道。

“哈哈,你小子横着走一个我看看?”林光远也被永梁的少年轻狂逗乐了,当然他可不认为这是真的轻狂。

“林叔,你怎么在高平工作啊?这不合情理啊?”永梁笑了一阵,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我在都城上大学时,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鲁省插队,就在昌市下边一个村。从村青年书记、大队书记、公社书记,一直干到县委副书记,前年调到高平当了县高官。你林爷爷也是老革命了,他倒是非常赞成我在鲁省工作,说什么男儿志在四方。一晃这就接近二十年了,我在这里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早就把鲁省当成了家,真正的东北老家反而在印象中淡了。”林光远简单地把自己的经历说了一遍,话语中似有一种沧桑。

“林叔,后悔当年的选择了?”永梁问道。

“后悔?不后悔。”林光远正色说道。

“我走的这条路,肯定没有留在大城市、当我的林家大少过得舒服,在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是累是苦,可是我也得到了宝贵的工作经验。不客气地说,在我当大队书记的时候,我知道哪家的猪几月下崽,知道哪家的鸡一天下几个蛋,我知道什么农时种什么庄稼,也知道什么土地适合种什么作物。老百姓心里想什么我知道,他们过得多苦我也知道。永梁,你说,我这些经历、这些经验,岂是那些只知寻章摘句的书生能比的?对我从政是不是大有好处?”林光远问道。

“那当然。林叔,你就像一棵树,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岂是他们能比的。”永梁答道。他当然知道,前世的好多大领导都是知青出身,他们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无论是机谋之深,还是心志之坚,的确不是那些在温室里长大的花花草草所能比的。

“可惜,我们的老百姓太苦了,有时候吃一顿饱饭都难。好在改革开放这几年,他们的生活逐渐改善了,我这心里也感到非常欣慰啊。”林光远接着说道。

wωw⊕ ттκan⊕ ¢O

“跟农村没有极深感情的人是说不出这话的,林叔,我敬佩你。可笑那些城里人却一直在笑话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他却不想想,要没有这些农民的辛苦劳动,他们吃啥、穿啥,还整天得瑟啥?”永梁说道。

“哈哈,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没有粮食,你能吃得白白胖胖?没有衣料,你还臭美啥?”林光远说完,和永梁两人相视一眼,哈哈大笑。

“行了,别笑了。说说你大驾光临的理由吧?”说笑了一阵,林光远对永梁说道。

“林叔,我现在开了一个小饭店,想把它的规模扩大一些。”永梁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

林光远听完永梁说完,没有立即表态,而是转移了话题:“永梁,你和小冉打的赌,我知道;你在王庄村和南寺的所作所为,包括你给老百姓做的那些事,我也知道。你走的是发展工业,然后反哺农业的路子,我非常赞成。我也想仿效你,给全县的老百姓谋一份福利。所以,我想听听你对咱们县的经济形势进行一下分析,看一看发展不起来的症结在哪里?”

“林叔,你这不是问道于肓吗?守着你这县太爷,我可不敢关公面前卖大刀。”永梁谦虚道。

“行了,你小子,别跟我卖乖,快说,不许藏私。说实在的,你今天不来,我也要找你去,看着县里的经济没有起色,我也着急啊。”林光远说道。

“那行,林叔,那我就卖弄一番?”永梁道。

“快说吧,小子,我洗耳恭听。”林光远不耐烦地道。

“林叔,要号准高平经济的脉,就得先看看高平的现状。高平的现状是什么?是‘半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这句话虽略有夸大,但也确实反映出了高平的现状。我认为,造成高平经济没有起色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机制问题,二是交通问题,三是能源等基础设施问题。”永梁说到这里,喝了口水,顺便整理思路,组织语言。

“首先说机制问题。现在咱们县除了一些小企业以外,县直工业还在吃着大锅饭,人浮于事,能见到效益才怪哩。要改善这个现状,必须解放思想,大力推行承包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活力。”

“第二交通问题。鲁东地区为什么比我们发展得快?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交通问题。鲁东公路、铁路,网络纵横,互相补充,再看我们鲁西,别说铁路了,像样的公路有几条?更不用谈网络化了。具体到咱们县,县城南北两端的公路已经烂成什么样了?一步一个坑,别说开车了,就是骑自行车,要不小心也能栽个头破血流。马路破不说,还窄,两辆车并行都困难。林叔,现在中央号召吸引外资、港资,目的是用人家的资金,发展咱的经济。别的不说,人家外国人香港人一看这路,十个有十个不会来。所以我说:要想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引得凤凰来,先得栽上梧桐树?”林光远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地重复了一句,对这个新颖的观点很感兴趣。

他一直听杨剑和王祥穗夸奖永梁,老爷子林家玉也对永梁也赞赏有加,但自己没有感性认识,一直认为他们或许言过其实。但听永梁刚才这一番话,其见识超乎周边所有人,有志不在年高,此子真是不容小觑啊。

所以,他收起轻视之心,凝神细听永梁侃侃而谈。

第十三章 赈灾义演(八)第十章 赈灾义演(五)第93章 香魂杳杳恨去远(三)第40章东北行之考察布局(一)第一章 报到第47章东北行之赵兰回家(二)第三十七章 自上而下推动(二)第44章东北行之搞定“贾黑头”(三)第十四章 心声第23章悲天悯人有谁知(三)第四十九章 忍无可忍第十六章 过犹不及第82章 一语谏卿卿命改(一)第五十九章 浪子回头第49章认亲第22章赵兰家人到高平(一)第75章高歌一曲惊四座(一)第二十八章 调研(一)第40章 论“有依说一”第三十七章 自上而下推动(二)第95章 牛广春伏诛(二)第六十七章 炫富第68章 美人佐酒心欲醉(二)第2章赵老太太的身世之迷第十章 赈灾义演(五)第四章 接风(三)第58章 路三丧命第五十五章 烂尾楼妙用(三)第33章东北行之火车站奇遇(一)第79章 拜访京剧泰斗第66章 开业总有新气象(二)第二十章 与老书记一席谈第九十一章 聚餐第24章抢占先机绘蓝图(一)第七十四章 林子豪的反常举动第45章 赵春花的心思第四十七章 种刺第82章 一语谏卿卿命改(一)第五十五章 烂尾楼妙用(三)第九十二章 蓬门今始为君开第七十七章 过年(三)第一百章 走访大崔(一)第17章 不平缘自疑忘情第七十四章 林子豪的反常举动第74章 水北拜年铺新路(二)第七十五章 过年(一)第14章 交好“坐地虎”(二)第一百零一章 走访大崔(二)第十三章 赈灾义演(八)第九十七章 刘加树其人第五十六章 烂尾楼妙用(四)第76章高歌一曲惊四座(二)第一百章 走访大崔(一)第73章 水北拜年铺新路(一)第14章 道是真傻是假傻第二十章 与老书记一席谈第15章 交好“坐地虎”(三)二十三章 结婚(三)第58章 路三丧命第18章 水北再聚首(一)第28章出手怒揍“南霸天”(二)第10章“纸老虎”覆灭一旦间(四)第80章 元宵晚会美名扬(一)第1章 赵秋月回来了第八十一章 后悔了第十五章 同 学第七十七章 过年(三)第十五章 同 学第37章 开学第28章出手怒揍“南霸天”(二)第78章不换思想就换人第53章 归乡(一)第二十一章 结婚(一)第39章 班里的那些事(二)第三十九章 顺水推舟第六十八章 两次挨揍第60章 讨薪风波第67章 美人佐酒心欲醉(一)第33章东北行之火车站奇遇(一)第71章 姑嫂斗法第一百零三章 接风宴(二)第九十一章 聚餐八十七章 琳蕾回娘家第64章 交接中的猫腻(二)第35章 硬碰硬的一战(二)第18章 水北再聚首(一)第一百零五章 遇险第五十九章 浪子回头第96章 纵情山水难释怀(一)第82章 一语谏卿卿命改(一)第39章 班里的那些事(二)第86章 酒桌上的玄妙(一)第80章 元宵晚会美名扬(一)第三十三章 陈保国来访第40章 论“有依说一”第九十一章 聚餐第82章 一语谏卿卿命改(一)第九十一章 聚餐第45章 赵春花的心思第三十一章 调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