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二征葛尔丹(十一)

御帐之内,康熙双眉紧皱,一干王公大臣噤若寒蝉。听了俄七里的奏禀,人人心头都像是压了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内外火器营这几千兵马对上六万罗刹鸟枪兵,莫再说甚么要对葛尔丹战而胜之,能不能活着再回京城都是两说,昔年佟国纲不就正是殒身在这火器之上。

康熙看着帐中众人,沉默了片刻,道:“尔等有什么章程?”

大阿哥悄悄看看左右,众人似乎此时都在鼻观口,口观心,个个如泥菩萨一般惜字如金。胤禔再也忍耐不住,头一个道:“儿臣以为,还是应当直进乌颜巴兰,先打葛尔丹一个措手不及。战机稍纵即逝,此时宜战不宜退。”还待再加详述,索额图在列中已出言反驳道:“大阿哥所议断然不可!”

见索额图如此不留情面地驳斥,大阿哥面色霎时变得铁青,冷冷道:“却不知索相有何良策?索相是国之重臣,必然不会让葛尔丹徒然看了咱们的笑话去?”索额图自然听出话中的讥讽之意,却也不恼,道:“良策不敢当。奴才一家受先帝今上重恩,怎能不竭尽全力报效。奴才既然差事里有议政之责,免不得要参赞机杼。现如今若是我军单单中路独进,难免打草惊蛇。皇上天威所致,必然使葛尔丹闻风而逃。然中军只有六万余众,葛尔丹却有六万罗刹兵相助,若是想一举将其歼灭,少不得要候着东西二路军一起方得胜算。大阿哥的谋略虽然也是好的,只是太过操切了些,其实大阿哥也不必如此心急,待到三军合围,葛尔丹伏诛,大阿哥先锋之功自然是头一份儿。”

这几句话说得玄妙。索额图所议之主张原地等候其他两路兵马,表面看上去是因忧心不得剿灭葛尔丹全功,内里却是为避敌锋芒找了绝佳的借口,更提供了在场所有人一个台阶下。除此之外,索额图还生生在康熙面前摆了大阿哥一道,刚刚那番说辞,明摆着就是指责大阿哥是因贪图一己之私而建议冒进。索额图如此仓促之间便能想出这等弯弯绕,直教佟国维也不免心中暗叹:不愧是纵横朝野三十年的宰相,端得了得。

大阿哥自然想得清这其中的关节,当下血气上涌,脸由青转红,恨声道:“公不功劳的,胤禔再不济,也从不放在心上。索相难不是怕了葛尔丹的罗刹鸟枪兵?”还欲再与索额图掰扯一番,却被康熙轻声喝止道:“胤禔,不得放肆。”继而转向其他人,问道:“大阿哥和索额图各执一辞,朕都听到了。但如何决策,朕还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此时,内大臣伊桑阿见康熙的眼光缓缓移向自己,便有些紧张,不自觉地轻了轻喉咙。听到他出声,康熙顿了一顿,就势问道:“伊桑阿,你可是有话说?”伊桑阿直在心中叫苦,他哪里想要在这个当口上说话,踌躇了一发,才道:“奴才不善军事,方才听了大阿哥和索相的话,觉得皆有可取之处。误了战机固然不美,但也需善做谋划,稳妥至上。最最要紧的,奴才以为,葛尔丹不过一部落小寇而已,岂能当得起皇上亲征?现如今必然早已闻风而远遁矣,照奴才看来,何须三路大军齐围,只费扬古的西路军便可将之一举歼灭。”这话说出来,胤禔着实吃了一惊。索额图的策略好歹用了一个“拖”字,并没有直接点出要康熙亲率的中路退兵,伊桑阿却连这一层遮羞布也直接撕了去,若是中路退却,东路只有两千兵,且行军艰难,还不知何时能赶到土喇,这样一来,便只有费扬古的西路三万余人,要直面葛尔丹本部两万,再加上那“六万罗刹援军”,西路危矣。

康熙仍旧不置可否,问佟国维道:“你说,是进还是退?”佟国维一撩袍服,竟然跪倒在地,沉声道:“回皇上的话,若是您问得是奴才个人,奴才会说,奴才和家兄国纲一样,只要一声令下,奴才愿为皇上前驱,刀里来,箭里去,奴才绝没有一句二话。但您若是问内大臣佟国维,奴才附议索相建议。皇上是万金之躯,臣等万死也不能让君上有丁点风险!”

康熙唇角微微有些笑意,却看不出是赞许还是嘲弄,道:“朕也没有说甚么,何必如此?”同时,看了看宗室亲贵,又道:“尔等也都赞同索额图、佟国维之议吗?”此时,康亲王杰书、显亲王丹臻、恭亲土常宁、信郡王鄂扎,镶白旗恪慎郡王岳希、以及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都纷纷跪地道:“(儿)臣等附议!”除了还跪在当地的佟国维,索额图和伊桑阿也随着众人跪了下来。

满帐之中,除了端坐在榻上的康熙,便只有裕亲王福全、大阿哥以及胤禛还立在当地。看着满脸疲态却还坚定站着的福全,康熙突然感到眼角有些酸涩,叹了口气,道:“二哥,你是朕的兄长。他们都在劝朕住兵,回师,你……。”

福全听到康熙突然唤出一声二哥来,一刹那间有些不知所措,但马上便缓过神来,躬身道:“记得皇上训导子侄时常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皇上与臣同在帝胄之间,臣虽不才,但有皇命,无有不遵!”君臣兄弟两人之间的这一番话,虽然不甚合规矩,却是至情至性。

康熙也动了真感情,道:“还是皇兄知朕心意。”言罢,看了看胤禛,道:“你与裕王可是同议?”

却不料,胤禛一开口,所有人都是一震,只见胤禛单膝跪地道:“儿臣以为,战乃毋庸置疑之策,且此战必胜。因为,儿臣断不信葛尔丹有所谓六万罗刹鸟枪兵之援。”此言一出,连康熙都不免动容,道:“你怎知准噶尔没有罗刹强援?”

胤禛道:“儿臣并不确知,但儿臣之猜测十有八九。皇阿玛曾以科尔沁王假意联合葛尔丹,邀其进犯。科尔沁二王与葛尔丹使节晤面之时,准噶尔部根本未提及罗刹之事。科尔沁与大清,打断骨头连着筋,葛尔丹必然也很清楚。若是彼时葛尔丹已有邀罗刹入局之议,正可以借罗刹之名,断了科尔沁首尾两故的想头,岂会瞒着科尔沁二王?再者,儿臣仔细听了俄七里的禀述,才更确信自己的判断。俄七里问葛尔丹曰:‘若清军已有防备,奈何?’葛尔丹答曰:‘今领罗刹炮手鸟枪兵六万,即顺克鲁伦河而下,直抵科尔沁,致尔二王(沙津、斑第),著即为内应。满人万无可当之理。’科尔沁与葛尔丹联手至今,不过才四个月,若没有事先筹划,匆促之间,必然只能调边境之兵。然罗刹在我边境驻兵,才不过六百人而已,哪里来的六万援军?若是从罗刹内陆驰援,也不可能。今年春来颇迟,而罗刹与我朝接壤处又大多苦寒之地,有数千里冰冻处名曰西伯利亚,行军颇为艰难。六万之众,非半年不能至。难不成葛尔丹这些所谓的罗刹鸟枪兵是长了翅膀飞过来的?”

第362章 风云渐起(八)第373章 风云渐起(十九)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258章 尘埃落定(一)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153章 冷暖自知(四)第111章 嫌隙(六)7 成长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367章 风云渐起(十三)第243章 浑水(二十四)第57章 谁言寸草心(一)12 郊迎二第384章 问鼎(八)第280章 督抚之争(六)第144章 二征葛尔丹(十一)第112章 历史轨迹第64章 何去何从(五)第235章 浑水(十六)第168章 封爵(一)第218章 惊变(十四)第253章 议储(六)第347章 父子兄弟(十七)第34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四)12 郊迎二第377章 问鼎(一)第246章 浑水(二十七)第369章 风云渐起(十五)第331章 父子兄弟(一)第369章 风云渐起(十五)第343章 父子兄弟(十三)第212章 惊变(八)第271章 尘埃落定(十四)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331章 父子兄弟(一)第312章 一波未平(二)第304章 南山遗恨(三)第222章 浑水(三)第255章 议储(七)第262章 尘埃落定(五)第324章 万寿(一)第283章 督抚之争(九)第215章 惊变(十一)第359章 风云渐起(五)第223章 浑水(四)第113章 家宴(一)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279章 督抚之争(五)第391章 问鼎(十五)第62章 何去何从(三)第265章 尘埃落定(八)第374章 风云渐起(二十)第104章 父子兄弟(十)第163章 国事家事(一)第70章 从军(一)第227章 浑水(八)第100章 父子兄弟(六)第214章 惊变(十)第230章 浑水(十一)第134章 二征葛尔丹(一)第107章 嫌隙(二)第102章 父子兄弟(八)第354章 父子兄弟(二十四)第236章 浑水(十七)第377章 问鼎(一)第292章 多事之“秋”(四)第262章 尘埃落定(五)第177章 南巡(八)第257章 议储(九)第80章 出征(三)第244章 浑水(二十五)第174章 南巡(五)第377章 问鼎(一)第77章 从军(八)第174章 南巡(五)第152章 冷暖自知(三)第87章 首战葛尔丹(三)第78章 出征(一)第320章 一波又起(六)第256章 议储(八)第128章 暗潮汹涌(五)第359章 风云渐起(五)第207章 惊变(三)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364章 风云渐起(十)第17章 围猎(一)第189章 风雨欲来(二)12 郊迎二第162章 河务(五)第284章 督抚之争(十)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第188章 风雨欲来(一)第113章 家宴(一)第33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一)第269章 尘埃落定(十二)第304章 南山遗恨(三)第288章 督抚之争(十四)第37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七)第94章 又生风波(二)第250章 议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