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万寿(七)

千叟宴后,康熙又于畅春园赐宴致仕老臣,游园观花,另赐饮馔,特是以宋荦、阿山等为重,又找了温达、李光地等阁臣前来,蒙养斋诸儒,并翰林出身的内阁学士、侍读侍讲等作陪。至渊鉴斋前出,沿河堤漫步而上,近有一处唤作“水容云在”,岩壑纵横,御舟停靠在小码头上,待君臣十数人一行登舟,缓缓驶离,便可见沿岸桃花、丁香等各色千树,烂漫盛开,薰风过处,馨香影动,遥望园中内外,犹如翠色屏障一般的诸山历历环拱,一时间湖光山色,交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

舟登岸,沿石径西行,林荫谐趣,便是几组点缀在小丘山景中的凉亭轩馆。圣驾行歇之处,早有太监置备好一应笔墨、巾帙等物什,又在小石桌上奉好茶饮点心。康熙略略用温热巾帕暖过手,丢给顾问行,兴致上来,就着馆前空处,吩咐太监们将渊鉴斋中的西洋钢丝琴抬来,这是传教士进献来的礼物,康熙于弹奏一道颇为熟捻,游湖下来逸兴遄飞,便生了这雅兴之下为众臣弹奏一首。翰林馆学们固然学识渊博,却未见过这等西洋古怪之物,自是惊艳称颂不已。然李光地是知晓康熙曾用此物为高士奇弹过《普庵咒》的,君臣二人还为此论说过一番,他虽对洋人的东西不以为然,但见康熙兴致上来,自然也须得一尽臣仪,是以弹奏之前,先行讲述了一番。皇帝亲操管弦,于哪朝臣子都是罕有之事,自然也是莫大荣耀,一曲奏罢,齐齐跪了谢恩,康熙一壁扶琴起身,一壁笑着抬手叫起。

茶过三巡,便就轮着群臣献艺了,李光地在其间文章之名最盛,是以主持之事,莫过于他。阿山在满人中文墨诗文虽属上乘,终究不肯再一干汉人士林中献技,是以温达也就陪了他坐了侧旁观看。宋荦是康熙指名伴驾的,张鹏翮任河督之时,他便职任苏抚,交谊匪浅,身膺封建数十年,称得上一个股肱之重,也是最为康熙所爱惜之一。君臣二人说了一会子话,便听得宋荦为了日前千叟宴上之事,再三称颂,“古来天子之朝,不过以次奉行贺礼,凡遇万寿之节,亦不过于内廷中奉觞上寿,百官稽首称拜而已,从未有如皇上这般,内外臣民耆老,齐齐赴阙廷嵩呼华祝,老臣躬逢皇上圣寿,深感皇上圣德远播,被于万民,只是臣得皇上优遇至此,心有难安之处。

康熙心情泰然,听得如此,不由问道,“哦,怎么呢?”宋荦在座上微微一欠身,“皇子亲王执壶传觞,亘古之未有,臣这……岂非叨非份之福气了?”听说是这个,康熙不禁一笑,无谓道,“朕道什么,原是这个。他们年轻,于大清本就无所建树,你等职在封疆,又是效力年久的老臣,原就当得他们一个敬重。行了,你看他们那头乐呵着,咱们也瞧瞧去。”

宋荦应了声,随在康熙身后,也逐一欣赏起来。宋荦致仕之后,在江南文名之盛甚却盖过官声,修书做画陶然其乐,转眼见是蒙养斋的一干儒臣正在作词,人虽未见过,名声多少却听过的。他也曾多承胤祉的照应,如今远离庙堂,倒少了诸多忌讳,一时君臣和乐,兴起之时就便随意问了句,“今日怎不见得几位阿哥王爷?诚亲王文墨上最好,恕老臣眼力不济,倒未见着?”

康熙颜色稍有一沉,观之却难辨其意,“诶,不带他们,没的扰了这番兴致。”宋荦稍一留意,便知失言,当下忙道,“嗻,是老臣孟浪了……久不在皇上跟前恭聆教诲,是愈发粗疏无状,登不得台面了。”康熙这才留意到他尴尬的面容,摆了摆手,“你看你,这才几年,惶恐的这个样子。你学学他们,学学他们……”说着,康熙一指李光地等人,不以为意地笑道。

“牧仲原是正经人,比不得臣几个被皇上宽纵的惯了,皇上今日兴致高,不妨也来凑个趣儿?你看,我们这倒是有干诗几首,惟缺个意境,不若请牧仲来补个几笔。”李光地尚提着笔,闻说也是抬头一笑,悬腕指了他道。宋荦望一眼康熙,躬身笑道,“这……臣便献丑了。”

少时,一副松竹老寿图既成,赢得一片赞声。宋荦原就有江左十五子的声名,如今齿德俱尊,笔风更见老健,偏他在这一行人中最显得“无官一身轻”,是以笔下还多了分远逸洒落之气,“那我这,就再借了晋卿的好诗来?”“无妨无妨,正是要承牧仲的画儿来呈皇上呢。”这边李光地呵呵笑着,那头宋荦已是落笔立成,法董、赵之风,又起新意,大是有别于一干儒臣们雄浑厚重的馆阁体,愈显清雅。

顾问行走了过来,正要取画去与康熙瞧,忽听得一声,“朕过来看。”不妨康熙已是自走了过来,负手端详了一阵,点着画上那傲立清隽的竹子,笑道,“好画。这才几年啊,倒跟你的诗文风骨成一样儿了,实话说给你,朕还真是不想容你这清闲的日子,看看他们几个,哪一个不是见天被朕支使着差使,偏你,天高皇帝远,支使不动。”

这话虽是玩笑,却说得宋荦心中一凛,他终是老于宦海,又侍奉康熙几十年,面色不改,言辞上更谨慎了几分,还是循着君前奏对的格局,笑着回道:“这话皇上可是屈了臣,臣有如今的清闲日子,不都是承了皇上恩眷么?皇上一身系万民福祉,掌一国之权责重器,岂是臣这样微末职司所能比拟,臣虽寓乐田园,却总追念当年面聆训诲之日,感慕尤深,皇上但有差遣,臣自当竭尽犬马。”

“总是你们这些老人知朕心意!”康熙抚案一叹,摆了摆手,微微笑道,“再大的差使,也断不烦你们出来,像子端、棟亭他们两个,积劳成疾,朕就引为惜憾了。诶,好了,朕不过一句玩笑,真论起来,如你这样替朕看顾着文墨,最是朕乐见的。你那几本集子朕见了,写的极好,可惜前头闹的乱,但愿江南文风都有这一番清平之意才好。”

提及自己的私集,康熙必是看过的,许也见过上头的序文或是批注,料来应当知晓自己与王鸿绪、张伯行、曹寅等人的私交,想到这里,宋荦不禁要感慨真一个“圣明洞鉴”,是以心惊之下,不得不急于解释道,“臣与王鸿绪等多有交游,与张伯行亦有往来,这本是文士之间的事,虽时有唱和,却分毫不敢语及朝中之事,臣身不在庙堂,无关同僚谊属,却不敢不以忠恳谦退为立身规束,想来一般都是大臣的身份,旁人也不至失掉这份规矩。至于江南士子,纵有一两个人狂生,大部都是赞颂我朝盛世升平的,皇上治平之道,是远胜列朝诸君的。”

康熙不置可否,一时生出些意兴,提起笔来,悬腕思虑着,这头顾问行早将一张素宣铺陈开来,康熙用笔在暖砚濡满了墨,随口道,“年岁上来了,偏就时时觉得寂寞,待过了这个节庆,你们也要走了?”听康熙言中隐约带出些伤感之意,宋荦不禁近前两步,宽慰着道,“臣总想日日伴驾,但也不便打搅皇上,臣定了五月头上再行回去,也是眷恋圣颜,备着皇上召臣说话儿呢。”

“哈哈,好,朕也来作首诗赐你。”不一刻,诗文已就,康熙从顾问行手中接过私印,便将那方‘体元主人’的小印钤在上头。李光地立在一旁,吟诵出声:“受祉林泉颐养年,世家耆德自天全。少时剑佩登三殿,久任吴淞抚九阡。行俭铨衡有令誉,广平才藻入清篇。修龄喜得人间寿,雪作须眉兴欲仙。”康熙洒然展卷,迎风一扬递了过去,宋荦当即跪了,一腔感慕之情无以言喻,惟是红了眼眶,双手接过叩谢不已,还是康熙命人扶了他起来,对这一众人道,“都随朕走走罢。”

第208章 惊变(四)第84章 出征(七)第352章 父子兄弟(二十二)第66章 何去何从(七)第53章 初识愁滋味(七)第59章 谁言寸草心(三)第243章 浑水(二十四)第378章 问鼎(二)第222章 浑水(三)第35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五)第290章 多事之秋(二)第262章 尘埃落定(五)第73章 从军(四)第286章 督抚之争(十二)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第200章 风雷涌动(七)第335章 父子兄弟(五)第370章 风云渐起(十六)第159章 河务(二)第306章 南山遗恨(五)第35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五)第106章 嫌隙(一)11 郊迎一第367章 风云渐起(十三)第260章 尘埃落定(三)第149章 二征葛尔丹(十六)第75章 从军(六)第375章 风云渐起(二十一)第158章 河务(一)第160章 河务(三)第130章 暗潮汹涌(七)第263章 尘埃落定(六)14 家祭一第69章 何去何从(十)第34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四)第285章 督抚之争(十一)第28章 伤逝(二)第139章 二征葛尔丹(六)第337章 父子兄弟(七)第252章 议储(五)第317章 一波又起(三)第300章 多事之秋(十二)第142章 二征葛尔丹(九)第368章 风云渐起(十四)第106章 嫌隙(一)第72章 从军(三)第43章 麻烦(三)第190章 风雨欲来(三)第124章 暗潮汹涌(一)第221章 浑水(二)第125章 暗潮汹涌(二)第343章 父子兄弟(十三)第332章 父子兄弟(三)第375章 风云渐起(二十一)第382章 问鼎(六)6 反思第70章 从军(一)第214章 惊变(十)第231章 浑水(十二)第134章 二征葛尔丹(一)第96章 父子兄弟(一)第159章 河务(二)第174章 南巡(五)第274章 尘埃落定(十七)第310章 一波未平(一)第181章 科举弊案(三)第159章 河务(二)第132章 管中窥豹(一)第366章 风云渐起(十二)第334章 父子兄弟(四)第379章 问鼎(三)第52章 初识愁滋味(六)第225章 浑水(六)第343章 父子兄弟(十三)第133章 管中窥豹(二)第226章 浑水(七)第139章 二征葛尔丹(六)第353章 父子兄弟(二十三)第59章 谁言寸草心(三)第50章 初识愁滋味(四)第61章 何去何从(二)第341章 父子兄弟(十一)第360章 风云渐起(六)第146章 二征葛尔丹(十三)第44章 麻烦(四)第186章 又逢伤心事第367章 风云渐起(十三)第263章 尘埃落定(六)第164章 国事家事(二)第391章 问鼎(十五)第196章 风雷涌动(三)第296章 多事之秋(八)第35章 吾家儿郎初长成(五)第99章 父子兄弟(五)第112章 历史轨迹第29章 伤逝(三)第155章 冷暖自知(六)第142章 二征葛尔丹(九)第52章 初识愁滋味(六)12 郊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