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六章 张氏归来,促成姻缘

金氏母女告辞后,旖景与四娘相视苦笑——

刚才金六娘“请”了八娘来此,挑剔地目光险些没将八娘身上的钗环首饰扫荡个遍,总算还有几分满意,微微颔首之后,先问八娘闺名,便以阿云称之,又如同高高在上的“长辈”一般,故作亲近地问起八娘学中情形,往常喜好,最后竟然问起张姨娘,得知这两年一直住在庄子里,金六娘倒十分满意,说了一句——城郊景好,庄子也清静,倒适合养病。

得,这八字注定画不出一撇,金六娘就开始未雨筹谋,盘算着要让张姨娘“钉”在庄子里静养,免得回国公府跟她添堵。

这一番谈话,旖景与四娘心知肚明,八娘却甚是云里雾里,但她也是个懒得废心的,应付过去之后,也不想金六娘的用意。

“相比起来,还是昨日秦氏五娘温婉可亲。”四娘说道,原来她也早想到了秦夫人与那位刚刚地改庶为嫡的五娘,昨日前来是为何。

旖景颇为赞同的颔首:“至少那位才像来作客的,没早早就将自己不当外人儿。”

四娘这些时日,常去绿卿苑闲坐,也多有遇见六娘,便跟着她们看了一阵的邸抄,对朝堂政事多少有些了解,这会子评价道:“金相看来是急了。”

“只如此一来,咱们府上也应当表明态度。”旖景甚以为然,暗忖着父亲决不会与金家联姻,那么难道要与秦家……好在秦氏五娘因是庶出,看着也是个谨小慎微的,不似四皇子妃那对嫡出姐妹那般孤傲凌人。

“二哥哥的事一定,就会轮到三姐,接下来就是五妹了。”四娘却又打趣道:“昨儿个母亲与咱们闲聊,还说以五妹的品貌,定会配个皇子呢。”

旖景这时的心思,还在二郎姻缘上——上一世因圣上取舍不同,国公府的立场也有所偏差,张姨娘也不曾被罚去庄子“静养”,她却不甚清楚其中出了什么缘故,二哥的亲事一拖再拖,直到远庆九年,二哥年已及冠,尚还没有定亲。

隐约记得,父亲似乎有意一家寒门的嫡女,却被张姨娘闹腾了一场,不知怎么就黄了,然后又说要待二哥入仕之后,才好议亲。

那么这一世,情形会否有所改变?若这会子拒了秦相,选择户中立的人家,国公府态度还是暧昧不明,是否会对圣上的改制造成更多变局?

一时没听清四娘的话,含含糊糊地点了点头。

四娘且等着旖景羞恼呢,不曾想她却是这么一个反应,自己反而怔住了,过了十余息,才捂着腰笑得直不起身。

旖景还觉得莫名其妙,夏柯却瞧出小主子又是分了神儿,连忙将四娘的话重复一遍。

原来是闹了大笑话……

旖景正襟危坐,待四娘直了腰,才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四姐所言差矣,话说长幼有序,三姐之后且轮不着我呢,倒是四姐……”

三位小娘子原本同岁,议亲也是扎堆儿,只旖景忽然想到四娘原本的姻缘,定的也是京中望族诗书世家——户部郎中姚大人家的三郎,不过婚后不久,因姚郎中外放去巴蜀为布政使,阖家外迁,直到远庆十年她殒命之时,与四娘再不得见。

渐渐地,闺中姐妹都到了嫁人的年龄,她才归来,原本觉得时日还长,却不道分别就在转眼。

莫名就有些感伤起来,旖景轻轻一叹:“多希望咱们这样的日子,还能长久一些。”

四娘受了打趣,原本还想“反击”,却见旖景又感慨起来,心里未免也有些难受——姐妹在闺阁之间,这些年尽管有争执矛盾,可十余年间,相伴说笑玩闹的辰光更多,一旦嫁了人,到底是去了别家,换了生疏的环境,还不知会如何,这些时日以来,听身边嬷嬷陆续说起那些为人媳妇也许碰到的难处,更觉郁烦,身为女子,论是出身贵贱,也都免不得这遭,当真让人无奈。

也没了玩闹的心情,手里托着茶盏,怔忡起来。

夏柯瞧见两位小娘子烦闷起来,贴心地提议莫如对弈。

却并未分出胜负,便有丫鬟入内禀报候府七娘来了。

“怎么这个时辰来?”四娘扭头看了一眼刻漏,箭针已经指向申过两刻,颇有些疑惑。

原来黄江月却是跟着候府二夫人江氏同来的,她才一落坐,便是一番解释:“二伯母在霓裳坊做了几套衣裳,今儿个出来挑选绣样,让我一同帮一帮眼,若说今年的天气委实怪异,都三月了,还离不开手炉,雪却没有几场,就是天阴着,让人烦闷,本是出来散散的,后来二伯母说横竖到了平安坊,干脆来串一串门儿,我想着与你们也有多时不见了,便也跟着来了。”

“阿月原本是时常来小住的,这一年间却不如从前。”四娘无心一句。

江月却看着旖景,非是她不想时常来往,自从旧年芳林宴上那一桩事,也感觉到旖景态度上的疏冷,她本是个玲珑心肠,历来又敏感,便也不好多来烦扰。

旖景明知自己这般,未免会让江月多心,却委实再做不到从前的亲密无间,她始终还是不想将江月当做对头,仿佛外人般地虚以委蛇,这时却也只是笑笑,并没有搭腔。

“还有六表姐,说来还是旧年中秋宫宴见了一回,她这会子心绪可好了一些?”四娘又问。

说起这事,江月颇有几分不自然,犹豫了一阵,才又说道:“六姐去年就已及笄,家中长辈也开始替她打算着婚事了,她自己却还是郁郁不乐,说五姐的事太过蹊跷,常常折腾。”

旖景听了这话,也颇多关注:“六表姐缘何这般以为?”

“还是疑惑着那个云水僧,可大伯父这一年大废周章地寻了,却没有半分音讯……便是当初将痘疹染给五姐的丫鬟青梅,虽说痊愈了,大伯母却不耐烦再留她,远远地嫁了出去,六姐还不甘心,又想将人寻回来细问,折腾了好些时候,也没问出什么蹊跷来,反而让祖母想到那些伤心事儿,又病了一场,六姐为此还受了大伯母的训斥,再不让她捕风捉影、疑神疑鬼……”

这话却让旖景心生疑惑,要说来,黄六娘觉得事有蹊跷,欲细察也是情理之中,怎么候夫人作为五娘、六娘的生母,却反而为此责罚?又见黄江月支支吾吾,便也没有多问,只暗暗记在心上。

黄江月这回来国公府,本来是想要“小住”些时候,与旖景“重修旧好”,可旖景却始终没有开口留她,最后也只好郁郁地跟了江氏回候府。

而就在次日,旖景便听说了一件罕事——

却是黄氏清晨去远瑛堂问安,对大长公主说明了秦府与金府两位夫人的来意,果然都是为了二郎,随之提议——二郎旧年已经考入国子监,年岁又当议亲,是否可让张姨娘回府?世人尽知二郎是张姨娘所出,若这时还将张姨娘禁步于田庄,岂非让人疑惑,难免有些捕风捉影地猜疑。

再者,二郎本身也牵挂着生母,甚是耿耿于怀,尤其是年节家宴,黄氏见他闷闷不乐,委实余心不忍。

“当日张姨娘虽然犯错,可这两年间,在田庄待着却也安份,想来性情也有所收敛,为了二郎与八娘将来考虑,让她回府更有益处。”黄氏十分贤良大度。

大长公主没有反驳的理由,便也允了。

旖景也没放在心上——张姨娘再怎么说,膝下还有子女,当年与利氏争执,却也不是什么不可宽宥之错,二郎原当议亲,也该是接她回府的时候,依着黄氏一贯的性情,自然也不会让人借着这个缘故,议论她容不得妾室,存心打压。

但未免有些拿不准,不知张姨娘这回“卷土重来”,是不是也会如前世那般,搅和了二郎的婚事?

哪知张姨娘才一回府,便听说了左右二相府上尽都看中了二郎,当即喜不自禁,她在田庄禁足了两年,性子的棱角虽说没有彻底磨平,却也减了几分锋利,又因着儿子终身大事还得倚仗着黄氏,便也“顺从恭谨”下来,一句“全凭夫人作主,两相府上的娘子皆为大家闺秀,必定稳妥”。

相当巧妙地把媳妇人选圈定在金、秦两家,并且没有僭越,尊重正室的安排。

大长公主并未过问此事,信任卫国公当能考虑仔细。

不过多久,便有了结果,国公府遣人送了二郎的庚帖,去秦相府上,一切甚是顺利。

旖景得知后,又再细想这事儿——张姨娘何故这般“温顺”了?竟然听凭安排?转瞬却又恍悟,是了是了,前世父亲有意的是寒门女儿,张姨娘定是不服,才闹腾起来,欲让二郎入了仕途,再攀门更好的亲事,而这一世,情形大为不同,相府门第与权势都在那儿摆着,张姨娘才不会有什么不满。

旖景的猜测不错,张姨娘心下当真就是这般想的——卫国公世子苏荇,娶的不过是个三品参议的女儿,二郎一个庶子,将来媳妇却是相府千金,原本是张姨娘不敢企及的,想不到天上却掉下馅饼来,她当然再无不满。

只是旖景不知,二郎苏荏私下却不赞同这门婚事,并且哀求过张姨娘一番——

“娘,起初您不是有意候府七娘?儿子好不容易,才与她……”

“你与她如何?”张姨娘大是紧张。

“七娘她,好不容易,才答应收下儿子的礼……”

张姨娘方才吁了口气:“你原本与她是兄妹关系,有些礼信来往也不算什么大事。原本我只以为你的婚事会有周折,就怕娶了个寒门出身的,或者是庶女……想不到时来运转,天助咱们母子,竟然高攀上相府!黄三爷眼下官职才是个七品,等将来分了家,没了候府倚仗,更加不如,我原本的打算,他到底是候府太夫人的嫡子,能震慑住黄氏,眼下既然有了相府撑腰,何惧黄氏将来拿捏。”竟再看不上黄江月,千叮咛万嘱咐,让二郎在这紧要关头,用心学业,别再与候府七娘来往。

苏荏大急,委实这些年来,他在江月身上处处用心,好不容易才让江月正眼瞧他,能说上几句话,这会子却又要放弃……

那付出的真心,怎能说收就收?

可是他到底不敢执拗,更不敢忤逆了父亲。

只对黄江月一片痴心,却不得不屈服于命运,二郎大受折磨,他性情本就有些内敛,于此更加郁郁,整个人越发形销骨立。

而卫国公拒绝金相,却与秦相联姻的决定,在勋贵世家中,自然引起了猜疑议论,秦相党羽自然志得意满,陈贵妃更是如沐春风,金相党羽却是心怀忐忑——这似乎能够说明,圣上心里的侧重?比如韦学士与卓尚书,更是加紧了与国公府的来往,旁敲侧击一番。

卫国公置之一笑——我家二郎本是庶出,高攀不上金相府的嫡女,诸位多想了,委实南浙一事,与其揣摩圣意,莫如秉公执断,才是臣子本份。

金相听了卫国公的话,自然嗤之以鼻——不识好歹,不过仗着老国公的功劳,得几分圣上信重而已,口口声声忠君不二,虚伪十足。据此,金相完全断了与国公府结交的心思,一门心思地在太子身上用功。

只他手下两个信党,韦学士与卓尚书,心里已经产生了动摇,决定要两头讨好。

当然还有一个皇后,也是万分焦急。

诸多权贵,各有计较,这时暂且不论,只说旖景,她决定与黄六娘促膝一谈。

第五百二十六章 众芳比才,昭显风范第两百九十二章 关键一步,圣旨忽降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时愤怒,便埋祸根第六百八十一章 隔扇有耳,贪欲显明第五百一十二章 恭顺示好,化险为夷第两百四十八章 暴雨如晦,左右两难第六百四十七章 深入分析,引蛇出洞第五百八十七章 情义二字,更重江山第两百章 所谓慈母,蹊跷内情第六百六十三章 又再中计,连连告负第两百八十八章 书信叩别,半途勒马第六百三十九章 三人交心,宁海卫家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不瞑目,突有“生机”第七百六十章 中秋月圆,血祸又至第三百四十九章 意外收获,知情之人第三百三十四章 才刚新婚,便要争宠第四百七十三章 候府阖墙,纵容之祸第一百六十一章 仓促之间,吐露情意第七百八十一章 旖辰血恨,亲往赐死第两百二十四章 计谋迭出,谁是高人第三百六十三章 郑村死者,陇西归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不应动情,无耻索助第七百零二章 两对父子,一桩惊闻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守”调换,挑拨露馅第两百四十七章 棋局已动,一方尚迷第一百一十一章 太后疾愈,皇子姻定第四百三十七章 循循说理,背后拆台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理论,忠义难全第四百五十一章 二娘悔悟,商议家事第六百三十四章 墙里墙外,暂不得见第三百五十章 为君之故,怨痛满怀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婵娟“见鬼”第三十七章 恃强凌弱?原来闹剧第一百八十一章 并非安慰,深度分析第四百七十二章 疑军稳军,祖母厉害第一百三十三章 步步紧逼,欲揭真相第三百一十九章 深思熟虑,两全之计第五百三十五章 正欲灭口,天降救兵第一百九十九章 归来锦阳,婚前教育第三百二十五章 再提谢三,哭笑不得第七百七十六章 黄恪被掳,董音受逼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甘受辱,偏遇轻视第两百四十五章 瞎眼老妪,张或是殷第五百八十六章 唯一对手,劝人纳妾第两百二十六章 张氏归来,促成姻缘第两百九十五章 真凶现形,西梁纷争第三百九十二章 一波刚平,烦恼又至第六百七十六章 卫冉“入仕”,子若为奴第九十七章 蛇蝎比之,尚有不足第五百四十五章 一计落空,又生一计第两百三十七章 储君无能,实为隐患第五百七十章 虞栋陷狱,皇子索恩第七十章 拈花识香,实有内情第五百一十四章 风波未起,责罚难免第一百二十二章 据实相告,哭笑不得第五百七十四章 劝逼指证,虞栋获死第二十一章 一见牵心,盘算姻缘第两百九十六章 夺秒赴险,争分劝谏第一百九十章 要论祸根,无非绝情第三百七十六章 坦言不讳,嫡母庶子第九十二章 谁是棋子,谁是棋手第两百六十六章 各自出子,正式开局第五百七十六章 早知真相,隐瞒不察第三百一十三章 前途未卜,情意却明第六章 抽丝剥茧,计量初成第两百一十四章 言说旧事,渐明祸因第三百六十二章 面见殷氏,得证实情第四百八十六章 飞花渡头,人约子夜第十九章 猝然重逢,果然隔世第两百二十五章 不过如此,棋高一着第一百七十章 问罪甄府,慈母悲声第两百零六章 廖氏阿晴,暗中助力第一百零六章 渐近重阳,途中归人第六百一十二章 实情相告,夏柯恍悟第三百三十二章 新婚次日,不速之客第五百九十章 致胜心腹,故人远归第三百四十章 探望小姑,长嫂发威第两百三十二章 利氏受辱,许氏不平第三百八十三章 顺利落毒,自行揭发第三百四十三章 香河来人,青州寄信第六百六十七章 良宵情长,岁月静好第两百四十六章 疑似“呷醋”,劫后重逢第十一章 当年学堂,惊见旧迹第十七章 罚外加罚,怨上添怨第五百三十八章 数桩喜事,又有恩封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不瞑目,突有“生机”第四百六十五章 兴师问罪,虎狼之心第两百零九章 宫宴归来,却有访客第一百六十五章 若你离开,我已心死第五百七十三章 蛇蝎相比,也有不及第五百四十章 福王得子,窥破韵事第两百四十六章 疑似“呷醋”,劫后重逢第两百八十一章 婚事在议,不料变故第六百一十五章 安瑾拜访,实属误解第六百五十章 再潜西梁,关键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子疾愈,引人半疑第六百二十四章 "迫于无奈",自曝家丑第五百二十七章 比棋招亲,突降艳福第五百七十四章 劝逼指证,虞栋获死第七百零三章 早有关注,风浪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