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章 一桩姻缘,几环圈套

廖氏在先帝驾崩那会儿,险些没被皇后存心遗忘在潜邸,后来有太皇太后干涉,才把一众“已有事实”的姬妾尽数接了进宫,天子虽对廖氏说不上宠爱,可看在黄陶的颜面上,册了她一个婕妤的品阶,这位也以为就此扬眉吐气,听说皇后日子不好过,动不动就上前叫板,与皇后狠闹了一场,越发让天子冷落,实在两败俱伤。

又说她的“姑母”黄氏,自从上回因为皇后的热心肠看见重掌中馈的曙光,哪料反而落得一场斥责之后,灰心丧气之余心里越发对夫家怀怨,禁足了一阵儿,新岁时才得自由,赶忙入宫到皇后跟前讨好,得知廖婕妤不安份,又主动请缨去教导廖氏本份二字,好容易才劝服了廖氏要识时务,切莫与皇后作对。

黄氏奉承皇后原是出于黄陶的意会,但自打天子登基,时局一改,黄陶看出皇后岌岌可危,位置并不稳当,忙不迭地与黄氏又是一番沟通。

大长公主解了黄氏禁足,并没有再管制她与外头接触,黄氏时有出门的机会,再兼着黄陶走马上任后又雷厉风行地笼络了一些朝官,这些女眷递了帖子上国公府拜会夫人,国公府也不好将人拒之门外,黄氏与黄陶的沟通虽说得绕些弯道,但总还不至于艰难。

黄陶看穿皇后一无母仪天下的能力,又没有天子隆宠,唯一值得说道的就是有门势大的娘家,但眼看着秦家与陈家已经明争暗斗,而天子的态度又对陈家更为亲近,黄陶断定皇后迟早都得悲剧,秦家就算不会被连根拔起,秦皇后无非也是被废、早逝这两个结局之一。

黄陶的叮嘱是,虽与皇后的情谊需要维持,不过重点还是得放在太后那头。

于是黄氏便与陈家女眷主动交好,又劝说着廖婕妤去寿康宫全心侍奉以为示孝,便也渐渐争取了太后的时常诏见。

大长公主虽看在眼里,却也不便阻挠,太后喜欢黄氏,卫国公府总不能表示异议。

又说太后,她反感皇后绝对是出自真心,更别提后来秦家还与陈家争势,但太后与当初废后孔氏以及德妃相比,并不十分干涉朝政国事,再者她也控制不住儿子,确确实实就是个慈母,一心只为儿子尽力,天子没有废后的意思,太后再厌恶秦氏,也不会率先提出废后,自然,对于太皇太后这个婆母,太后就不会轻易违逆,起初太皇太后将六宫事务交给太后掌管,太后甚觉喜悦,对太皇太后就更无不满。

但这是当她得知慈安宫有监政之权以前。

自从她听陈家女眷传递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后,对慈安宫当然也是满心忌惮,那些孝顺贤良也就成了脸上薄薄的一层摇摇欲坠的面具而已。

接下来陈参议的“叛逆”无疑更让太后勃然大怒。

但她也知道这位兄长的本事,更加记得当初险些被兄长害得长居祖籍永无出头之日,心里对陈参议颇有惧怨,不可能召人来寿康宫横加指责,于是选了一个软杮子下手,便是陈夫人,她的长嫂。

陈相当初因为嫡长子不服管教,自己“宠妾灭妻”的行为又实在理亏,并不敢对长子太过强压,只处心积虑的在长子婚事上头盘算,定的长媳并非出自权勋重势之家,虽也是官宦女儿,相比陈家而言门楣低了不止一等。

哪曾料陈夫人虽然娘家不显,本身却是个聪慧刚强的品性,她与陈参议虽说不上情深意重生死相随,倒也举案齐眉和谐一心,自然晓得夫君与太后之间的芥蒂,并不接受太后的斥责,回复得理直气壮:“太皇太后是奉先帝遗命监政,名正言顺,外子听命于慈安宫也是人臣之忠,怎当得背逆不孝的罪名?太后娘娘,容臣妾劝言,太皇太后若将先帝遗命公之于众,足以直接插手朝政,便是圣上都不能一二异议,眼下太皇太后并未采取这一举措,实为对圣上仍有慈爱之心,期望的是圣上远奸侫而近忠良,秦相野心昭然若揭,意在挑唆圣上行不忠不孝之事,用心实为险恶。”

“夫君也是勘破秦相用心,才选择忠正良臣之途,娘娘,倘若陈家对太皇太后不敬,便是违逆先帝,又有秦家在后相逼,将来只怕会遭大祸。”

这番当面反驳堵得太后面红耳赤,却又无能辩斥。

眼睁睁地看着陈夫人告退,昂首挺胸而去。

藏身在隔屏后头的陈三太太冷笑而出。

其实陈二爷才是太后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但太后虽被家族“提拔”成为嫡长女,她的生母并没有被扶正,故而陈二爷仍是庶出,二爷当年为了庆王是竭尽全力,但因为先帝时胡世忠的那桩案子,陈二爷将赶往京都击鼓鸣冤的韩秀才投入冤狱,事情闹了出来,先帝将陈二爷处斩,这时尸骨早寒,若非后来大君忽然摞了挑子,陈家只怕已被先帝收拾,不说灭门,一家子至少也会远离朝堂。

三爷、四爷两个是继室所生,这时自然都是站在太后的阵营,与陈参议并不亲近。

三爷虽然官职不高,但三太太娘家却比陈夫人来得显赫,早不服长嫂掌握中馈,但关系到家族兴衰,三太太也没说后宅那些女人家的恩怨,脸上虽是冷笑,倒也认同了刚才陈夫人的一些话:“娘娘息怒,长嫂说秦家心怀险恶,倒是言符其实,不过圣上为九五之尊,怎么也不能被太皇太后一个女流掣肘,眼下只得先容秦家,而必须要针对严家与卫国公府。”

太后大以为然。

三太太又再支招,这些话当然不是出自她的主意,而是陈相与三、四两个儿子计策:“太皇太后意在分化咱们陈家,这才笼络大哥,严家暂且不说,卫国公府苏家倒也不是众志城诚,咱们大可还诸其身。”

黄陶既然意会了黄氏交好陈家女眷,他自己当然不会放过与陈家的男人们联络情谊,早有意会,倘若卫国公与世子苏荇有个好歹,苏家的爵位势必落到他的亲外甥苏芎头上,他能担保,以后卫国公府一脉势力足能为天子所用,当然也会与陈家祸福共担,齐心合力地对付秦家,陈相一族权倾朝野指日可待。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陈相父子又再生出一条阴谋。

“上回皇后那一闹,娘娘也看出大长公主对黄氏甚是不满,婆媳不和,而太皇太后显然帮着大长公主,国公夫人怎么也不会向着慈安宫,据翁爹与三爷、四叔核计,黄陶的话倒不掺假,圣上虽忌惮卫国公府的兵权,但要彻底铲除也不那么容易,眼下还是要着重于君权一统,娘娘您想,倘若咱们暗助着黄陶兄妹成了事,卫国公府真要是被掌握在黄氏儿子手里,的确便成圣上助益,待先解决了慈安宫与严家,又再铲除秦党,圣上打压卫国公府也是水到渠成。”

三太太这意思便是,拉拢交好苏家,但这苏家可不是如今的苏家,而必须得换成黄氏作主的苏家,当然要害卫国公父子性命也不是手到擒来的事,还需从长计议。

“大哥已被太皇太后收服,这也不算要紧,翁爹的意思是,可以想办法让太皇太后与卫国公府先生嫌隙,这两方要不能齐心,分而破之也就容易了。”三太太眉梢染笑,身子一倾:“娘娘,长嫂心头可有一个难题,便是六郎的婚事,倘若娘娘这时能为六郎保媒,求娶卫国公府嫡女六娘,长嫂势必喜之不禁,太皇太后既要笼络大哥,也不会反对,说不定还会说服大长公主,就六郎闹出那些事,大长公主怎甘心让嫡孙女受苦?这么一来,难保不会对太皇太后生怨。”

太后心思一动,沉吟一番,脸上就有了笑容:“先帝时卫国公府风光显赫,论来六郎高攀不上苏氏嫡女,不过眼下不同当初,父亲是一国丞相,陈家成了皇亲国戚,苏六娘虽是嫡女,却是继室所出,黄氏一昧在哀家跟前奉承,必不会拒绝,但只不过,这么一来,岂不是让陈裕与卫国公成了姻亲?”

陈裕就是太后长兄,六郎生父。

“这不打紧,横竖圣上不会放过卫国公,将来国公府是在黄氏之子手里,一个女儿哪有儿子重要,黄陶那么一个通透人,哪能不知对圣上尽忠才是正道,这回长兄被太皇太后笼络,势必被圣上忌恨,将来能落着什么好?黄氏不可能为了一个嫁出去的女儿与咱们作对。”三太太又是一笑:“黄陶对翁爹还献了一策,说有办法借刀杀人,让苏家与严家结下死仇,到那地步,太皇太后岂不恨死了卫国公府,便是大哥这个姻亲也会受到迁怒。”

便压低了声,好一番解说。

陈太后终于眉开眼笑,颔首不已。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戚家堂将救得楚王妃在手的消息公布之前,众人且以为已经赴楚的虞沨迟早会淡出权势争夺,并没有将苏、楚两府联系在一起规划,一方是天子认为秦子若大有胜算,秦相更是对引以为傲的孙女儿胸有成竹,另一方陈家把着天子的脉,认为当摆平了太皇太后与严、苏两府,天子也会动手削除楚王兵权,就算楚王与秦相成了姻亲,也不能捍动陈家的地位。

所以,当楚王妃已有下落的消息传回锦阳,着急上火的唯有天子与秦相,陈家仍在依计而行,实际上他们也没有别的对策改变楚王妃归来的结果,认为此事冲击的是秦家,轮不着陈家焦灼难安,乐得袖手旁观坐享渔翁。

黄陶固然明白旖景的归来是件大事,但他一时也没法子阻挠,仍旧按部就班,把心思用在收服京卫禁军各司上头,不过抽空提醒了秦相一番,势必要促成楚王妃身败名裂,楚王要么停妻另娶,要么被除宗谱沦为庶民。

而苏氏三个待嫁闺阁的小娘子,这时也都到了嫁龄,大长公主正为六娘的婚事筹谋,七娘自然交给了三夫人许氏操心,至于八娘,倒是先议定了一门亲事,男方也算东明旧族却并非显赫,家境却是殷足,小郎君年已十八,已经通过了首届乡试,有功名在身,双方已经有了意会,且等六娘的婚事有了眉目,即行定仪。

但大长公主没有料到的是,黄氏已暗暗允诺了太后的示意,竟然将六娘的庚帖送去了寿康宫。

第四百四十二章 有情无情,不弃当弃第四百六十八章 开幕落幕,“真相大白”第三百零四章 沉寂当中,风声暗起第六十五章 各怀心思,只待风起第七百三十九章 拨乱反正,太后施令第三百二十九章 早有忌防,更深怀疑第六百零四章 帝崩无诏,唯一见证第三百六十九章 猖狂姑姪,“可怜”婢女第两百三十一章 旖景劝言,将计就计第两百七十八章 声名扫地,暂扣死狱第一百三十章 果如所料,杀机早伏第七百四十五章 不幸病重,太后歹意第一百八十七章 蛇已出洞,不见闷棍第两百四十四章 悔在当初,痴心错付第一百八十四章 手提闷棒,等你出洞第七百二十章 小嫚“复宠”,六娘出闺第一百二十五章 淑女心情,慈父怀抱第六百三十七章 自作聪明,子若入陷第六百七十三章 圣令抵楚,不能饶幸第一百九十二章 忙时习务,闲来踏歌第六百五十一章 说服金元,万事俱备第两百一十九章 羊脂鱼佩,或有内情第四百二十一章 兄妹反目,姑嫂离心第七百六十七章 分吞北原,暗下协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对峙双方,狡言不断第七百零二章 两对父子,一桩惊闻第三百五十八章 痛打江月,张氏陷局第五百二十章 拒绝妥协,公主驾到第七百五十七章 你本无心,唯求自保第六百七十八章 先得主动,慈安生疑第一百三十八章 虞洲来访,对坐闲谈第二十三章 握手言和,设宴谢师第六百九十二章 真的死了,连环嫁祸第三百九十一章 吕氏婆媳,朱氏祖孙第六百八十九章 凤阳来人,刁难候府第一百九十八章 分析朝政,牵涉党争第六百零三章 惶惧劫数,再应当年第一百零一章 疏漠不再,关切依然第七百零四章 谏言立储,慈安顿悟第五百五十四章 归人在途,又遇故旧第四百三十四章 如意算盘,实在精明第两百一十五章 宋辐和离,母子生隙第两百六十八章 心弦幽寂,为一人吟第一百零八章 以柔克刚,贤妇风范第三百四十八章 嫌疑既生,再施恩威第五百一十五章 机锋对恃,“公主”落败第十七章 罚外加罚,怨上添怨第六百八十章 “顽劣”六郎,新妇投缳第四百八十八章 良宵切切,两情无猜第四百八十八章 良宵切切,两情无猜第四十一章 突生祸事,马*婚第四百四十六章 权势二字,当用得用第四百八十七章 共游灯河,敞开心扉第一百二十一章 半敞心扉,委婉相劝第三百一十章 一语成谶,前路未明第两百七十一章 网已密织,只待兽来第一百零一章 疏漠不再,关切依然第一百二十七章 侍婢易主,共赴宴席第八十九章 一门姻缘,皆大欢喜第五百六十二章 姐妹管家,刁奴犯横第三百二十四章 施计试探,莫名好友第一百八十九章 尚未成行,再发凶案第七百三十四章 罪证“确凿”,如何脱罪第五百章 恩封确实,将有险关第四百八十八章 良宵切切,两情无猜第四百二十章 归化遇袭,一个时机第两百零二章 御史还朝,两相斗法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上之事,原难两全第三百三十六章 虎狼大舅,三个妖精第两百八十四章 两地不同,一样月色第五百六十六章 无情内斗,棋子已动第三十四章 春心萌动,再无可忍第六百三十八章 获胜关键,让人胆寒第三百九十章 冬雨之死,神秘“青雀”第三百七十三章 扭曲人生,诡异心态第五百五十七章 远庆九年,悄然而至第七百六十二章 苏公出征,大君来使第五百七十二章 恩怨勾消,清算开始第四百二十三章 秋意渐凉,男女秋月第四百三十一章 兄弟反目,争执爆发第三百七十二章 蛇蝎毒计,宋氏决断第三百六十六章 皇子审案,世子旁观第六百八十八章 预算反目,迫在眉睫第七十九章 小五献计,皇子请罪第五百零六章 安排得当,洗脱污名第三百一十八章 原无嫌隙,两心契合第五百零九章 世子“宽容”,大度求情第三百七十五章 风向直转,将有良妾第七百一十六章 针锋相对,固执不让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理论,忠义难全第六百九十五章 风雨间歇,如此犒赏第两百七十六章 舌灿莲花,欲反黑白第三百八十七章 尘埃落定,各得其死第六百二十九章 称誓在前,决不另娶第六百六十二章 声东击西,虚实难辨第三百五十三章 果断绝后,扼制谣言第二十章 忽得启发,设计识人第三百九十章 冬雨之死,神秘“青雀”第八十七章 妻妾之间,明枪暗箭第三百四十四章 簪缨望族,清高太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