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厦将倾,厚聘富嫁

又是几日过去,柳丝绿绦越发柔倩多姿,这一年到了寒梅独谢万芳吐蕊的时候,卫国公府再次迎来了韦十一娘登门拜访。

自是来见旖景。

“今日我可是受了阿瑜所托,专程走这一趟。”手里的茶水消下半盏后,韦十一娘说起了来意:“她那大伯母中风,请了外头的大夫来瞧,听说危重,因着阿瑜大伯已被定罪,御赐的宅子被收回,卓家一团忙乱,需在十日间迁出京都,竟无人顾及卓夫人,人还躺在安府呢,念瑜到底顾及着多年抚养的恩情,留了人在府中养病,自是不敢烦劳太医,外头的大夫到底因着男女之别,不好施针,念瑜便想请阿景出面,请江姑娘去往安府小住一段替卓夫人诊治。”

虞沨那奏章往慈安宫一递,太皇太后果断逼促天子下令让大理寺严审,眼下大理寺卿是贾姑父,自然雷厉风行,那几个言官都是德行不佳,却也不是罪大恶极,去职贬官也就罢了,但卓进却被察明有收贿渎职之行——这也是难免的,官职做到六部尚书这个地步,谁也不可能两袖清风,只不要太过,朝廷不察当然相安无事,一旦追究,那就不可能清白无辜,总有错漏偏差。

卓进这回是奉承太过,且以为有天子撑腰便能为所欲为,却不知慈安宫有监政之权,卫国公府远不到墙倒众人推的地步,更休论楚王,他这回大包大揽挑唆言官针对旖景,无疑触及虞沨逆鳞,注定倒霉,他的仕途到此也算终结,便是整个卓家,也是元气大伤,就连姻亲——卓夫人的娘家兄长都吓得告病递辞。

这事在贵族圈中引起的哄动远比楚王妃“名节”之争要重,大家几乎都感觉到了剑拔弩张的气氛。

不过在市坊之间,这几日议论沸腾的却是江姑娘的医术——那方老娘哭瞎了眼,无人掺扶本是连炕都下不得,但得了江姑娘妙手诊治,这才十日,竟然能拄着拐杖在胡同里溜达了,见人还能招呼,邻里们啧啧称奇。

江姑娘妙手回春的名号便不胫而走,却鲜少人知她也是官宦之女,父兄都在太医院任职,大多以为是楚王妃的人,不过卓念瑜自是晓得江薇的来处,她因为侍疾脱不开身,才拜托了韦十一娘走这一趟。

说完这事,韦十一娘又提起另一桩:“宫里头,这几日为着陈三娘的事,也是闹得不可开交,为这事,陈相烦恼不已,陈太夫人婆媳也不断往寿康宫去,阿景必是晓得的,太皇太后总算松了口,就这两日,旨意便会下来,宫里可得多个贵妃娘娘了。”

旖景便笑:“这事少不了你家顾参政的功劳。”

册封贵妃一事因为太皇太后的迟疑,太后心急之余,自是会逼迫陈相想辄,陈相能有什么良策?也只能迫着长子陈参议去慈安宫进言,陈参议自是为难,谁让陈相不听劝告算计慈安宫在先,把人得罪狠了,这要是陈参议的女儿入宫,太皇太后势必不会阻挠设障,可换作二房女儿,就难怪会有嫌隙了。

顾于问这段时日因有意与陈家交近,也就有了机会劝说,当然只限于大方向——无非就是点醒陈相,秦相居心叵测,把他当作了枪使,而眼下情势,不能再放纵秦相背后挑唆太皇太后与天子生隙,他却从中得利。

陈相一想,可不这么回事?当初陷害严家并非他的主意,都是秦怀愚在后出谋划策,却将他推在前头操忙,便是算计苏六娘的事,也是秦子若那丫头的主意——这可是儿子亲耳听见右丞在天子面前邀功!感情事情出了岔子,恶名都由自己担当,眼下三娘入宫,秦家还从中作梗!

又有府里一个食客也说,眼看这回针对楚王妃,显然是秦相的图谋,太皇太后维护王妃显而易见,势必对秦氏一族极度不满,若让太皇太后得知从前那两桩相公您是逼于无奈——都是圣上受了秦相蛊惑,令相公行事,罪魁祸首却是秦相!这么一来,太皇太后说不定才会宽谅相公,视为助益,携手打压秦相,三娘得封贵妃才不会让慈安宫忌惮。

该食客当然是被虞沨收买在先,才有了这番与慈安宫结盟之说。

陈相结合两者之谈往深处推敲,确有十分道理,天子到底是太皇太后孙儿,血缘至亲,太皇太后既然并没有直接亮出遗诏插手政务,可见并没架空帝权之心,可若真由着秦怀愚那老狐狸挑拨得天子与慈安宫生隙,一旦矛盾激化……先帝可不是光给太皇太后留下一封遗诏而已!

这么一来,陈相心里的称杆子严重倾斜,一抹冷汗,决定悬崖勒马,这回甚至没让家中女眷出面,自个儿跑去慈安宫“悔悟不已”“自请宽恕”去了,当然便按食客之策,把责任全都安在秦怀愚脑袋上,尤其强调私窃苏六娘庚帖不还、说服黄氏逼女屈嫁两桩以造成太皇太后偏帮陈家的假象都是出自秦子若献策,这可是秦七亲爹自己说的,当着天子的面!

太皇太后自然不信陈家是被逼无奈清白无辜,却也相信这不是陈相在信口雌黄,天子如何会信任秦子若势必能争取虞沨“移情”,说明秦子若表现突出,天子才会相信她有这等本事!这也就换成旖景,倘若眼下楚王妃真如当初老王妃一般,说不定秦子若已经得逞!

陈相既然悬崖勒马,愿意劝谏天子回头是岸一致对秦,太皇太后当然喜闻乐见,小私小利谁也难免,太皇太后忌惮的是贪欲膨胀昧上窃国之行!

这么一来,太皇太后当真就不再忌备陈家再出一个贵妃,她又诏见了陈三娘,瞧着也是行止有度温婉知矩的闺秀,言辞大方举止得体,甩出皇后八条街,别说贵妃,母仪天下也算合格,再一打听三娘之母,也是素有贤名,外家又是清正之族,更兼声誉,虽说三娘生父是庶出,又被先帝处死,可陈二爷当年的罪名并没涉及家眷,再者太皇太后也晓得陈二爷与太后是一母同胞,当年之事,多少也是为天子尽力,既然先帝把皇位都交给了圣上,追究也是无益,太皇太后便越发意动。

竟就点了头,交待太后,且待陈六郎婚事一过,便可着手操办封妃之仪。

宫里的事,既然韦十一娘都心知肚明,旖景哪能无所察觉,这时便就颔首:“我正打算明日入宫,与太皇太后问安。”

六妹妹的婚事已近,即在三月十七,这桩姻缘是赐婚,宫里的赏赐也下来了,大长公主前些时候被二郎苏荏的荒唐气得病了一场,不好操劳,黄氏做为国公夫人与六娘生母当然是要入宫谢恩,但大长公主认为她并不能代表苏家,才让旖景再走一趟。

不过旖景没想到的是,她这一回例常问安,却又有了不同一般的收获,为日后一场其实早有预料的险恶奠定了胜局。

事情确是凑巧的。

原本太皇太后见旖景来了慈安宫,心情愉悦,说了一番自己打听得的传言,甚是赞许旖景的作为:“眼下弹劾远扬与你那些御史皆被清算,也是他们自身不正,都是私德败坏者,何德何能监督风纪?哀家正还担心市坊平民不明就理,一昧地偏听偏信,朝廷弹压也止不住悠悠众口,你这么一去白杨胡同施恩,舆论再无不利,百姓们无关权势,别看他们并不知书达礼,绝大多数,都是懂得感恩知报的良善公道人,再多叵测之谈,也经不住切实行动,你非但不究龚氏之责,反而对被她祸害的夫家施助,这才是以身为则。”

虽说旖景此行在贵族看来颇有些“作秀”的嫌疑,可是在百姓眼中,方家的确得了切实好处,非但没有担罪,还受了王妃恩惠——方阿大为了父亲的官司已经耗尽家财,母亲目盲不利于行,老婆也与人私奔,他一个男人,既要养家又要侍疾何其艰难,方老娘眼睛好了,足能自理日常,于这个小家庭而言,的确是莫大的喜事,足算转危为安。

民众们大多没有权势之心,注重的是切实好处,哪论王妃此行的政治目的,在他们看来,王妃能屈尊亲临白杨胡同,并且请来神医为方妪治疾,已经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不过经此事后,不少家境困难或者遭遇莫测者,壮着胆子求助方家,想通过方阿大恳求楚王妃施恩,这方阿大也真是心善,居然真为那些贫民奔走,旖景自然每每施助,虽不出面,只让方阿大落了美名,全不介怀,以致于后来京城有个富商,听闻方阿大“市坊御史”之名,当然关键还是晓得了他与楚王府、卫国公府当真“密切”,就将方阿大招为独女赘婿,却不苛待,连着方家老娘也接去了家中养老,当作亲长供奉,又广设义庄,救助贫困百姓,坚持下来,竟然长达十年之久,因而受到朝廷表彰,得少年天子亲书“大善之家”为匾,一跃而为京都商富之首,后来方阿大的儿子通过科举入仕,位及六部尚书,引为美谈一桩——这当然都是后事了。

目的为何并非首要,关键是真能造福于民。

且说眼下,太皇太后高度肯定旖景的一番“举手之劳”,轻而易举就化解了舆论危机,又问六娘婚事筹备如何,六礼可还顺当——这事即使旖景不禀,太皇太后自是了如指掌,她这一问,不过是想确定卫国公府是否对这门婚事还算满意罢了。

旖景自是复以肯定:“礼单上已见用心,实际更为周道,足见相府诚意。”

陈夫人虽为“寒门”出身,但这寒门可不是指赤贫之家,不过陈夫人娘家入仕者少,阖族并无达官显贵,但论来陈夫人当年嫁妆,也是让多少公候之家啧舌,足见其家族的“根底”。

盖因那年那月,富而不贵者不能称作豪门望族,因而陈夫人是高嫁,陈参议是低娶,世俗人情看来,陈参议颇受委屈。

陈六郎的聘礼也就比当年虞沨迎娶旖景稍稍低了些许,这还是顾忌着“逾制”,否则,卫国公府可得有“横财”入帐了。

关键还是这笔聘礼竟未动用陈夫人的陪嫁,而是六郎外祖父听说外孙子要娶苏氏女儿,又素知陈相不待见女壻,生怕卫国公府产生嫌怠之心,大手笔的贴补,给女婿与外孙撑腰。

这事旖景之所以得知,却是从安慧口中——她自觉理亏,一门心思替翁姑说尽好话。

这时太皇太后听了旖景的话,倒乐不可支:“足见大郎当年智慧,太后与陈相多少打压,他娶的这两个媳妇,家族虽是寒门,却都是豪爽之族,并不在意钱财,眼光长远。”

太皇太后已经把陈参议亲切地称为大郎了。

旖景一时想到自家祖母得知陈家聘礼竟这般丰厚之时,立马又为六妹妹添了一笔“妆奁”,六妹妹也是这般乐不可支——这下好了,我可成了财主。

关键是她家三婶许氏一个合掌——五丫头与六丫头姐妹俩就这点最像,论来都是才女,半点不清高,对钱银看重得很。

这话十分直接,但许氏说来,大家都不以为忤,反以为乐。

正说家务事,如姑姑却又入内,欲言又止。

太皇太后也不避讳旖景,让如姑姑有话直说。

于是旖景就迎来了意外收获。

第一百八十二章 惊闻真相!同道中人第六十三章 入宫谢恩,商谈姻缘第六百二十三章 奇葩皇后,令人叹服第七百七十一章 李氏报讯,黄氏发狠第五百三十三章 和亲事定,谁更及时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死无疑,绝不饶恕第四十六章 洞悉人心,竭力争取第六百八十六章 以死相逼,妥协不难第七百七十章 大变在即,许氏施令第六百六十二章 声东击西,虚实难辨第六百六十二章 声东击西,虚实难辨第一百六十一章 仓促之间,吐露情意第五百九十四章 彻底摧毁,一笔勾销第二十章 忽得启发,设计识人第六百六十三章 又再中计,连连告负第三百八十五章 远瑛堂内,终极对恃第五百七十六章 早知真相,隐瞒不察第三百四十四章 簪缨望族,清高太甚第七百四十六章 药石无治,预感大限第六百三十五章 神医卫曦,再见故友第六百七十一章 干娘面目,王妃“怀妒”第六百三十六章 总算通信,大胜归来第七百一十四章 家有不肖,隐疾之患第一百二十五章 淑女心情,慈父怀抱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厦将倾,厚聘富嫁第一百六十四章 变故突生,生死一线第六百八十九章 凤阳来人,刁难候府第三百六十二章 面见殷氏,得证实情第五百六十章 君臣交心,争取后路第六百四十四章 分崩离析,果遭“天遣”第五百一十三章 各有谋划,歪打正着第三百零四章 沉寂当中,风声暗起第六十一章 抛砖引玉,奇耻大辱第八十四章 两个旧友,一段血仇第一百九十九章 归来锦阳,婚前教育第九十二章 谁是棋子,谁是棋手第六百二十九章 称誓在前,决不另娶第四百四十七章 表妹“企图”,原因仰慕第两百九十五章 真凶现形,西梁纷争第两百一十章 长卷之上,共画来年第五百九十一章 “青雀”之用,忠义难全第四百四十六章 权势二字,当用得用第五十七章 无法疏远,难舍关切第三百二十七章 原本“闲谈”,却生惊疑第四百八十二章 帮派内乱,邻国政斗第七百三十四章 罪证“确凿”,如何脱罪第六百一十八章 无颜自认,当真悲愤第六百八十章 “顽劣”六郎,新妇投缳第五百一十一章 最高长辈,登门问罪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婵娟“见鬼”第一百九十五章 神秘女子,莫名凶案第两百七十三章 对薄公堂,收网之时第两百一十章 长卷之上,共画来年第七百四十六章 药石无治,预感大限第三十六章 烟花坊里,疏梅楼外第一百九十六章 分析案情,忽遇问名第七百六十一章 自舍疆域,丧心病狂第三百四十三章 香河来人,青州寄信第七百七十一章 李氏报讯,黄氏发狠第六百一十五章 安瑾拜访,实属误解第四百四十一章 如此理论,忠义难全第四百一十八章 “毛遂自荐”,大言不惭第六十三章 入宫谢恩,商谈姻缘第六百五十四章 迫在眉睫,东风及时第六百一十八章 无颜自认,当真悲愤第六百七十四章 京都局势,三姓混战第七十三章 新任西席,强势继任第三百一十章 一语成谶,前路未明第两百二十九章 春暖来迟,人心早急第五百五十七章 远庆九年,悄然而至第两百一十二章 苏直归来,强势清算第三十九章 各怀心思,小聚芳辰第四百二十二章 挑唆示好,大有成效第五十一章 画中因缘,项圈易主第一百九十二章 忙时习务,闲来踏歌第两百三十二章 利氏受辱,许氏不平第二十四章 鸡飞狗跳,银钗坠井第九十一章 胜负委实,定于最初第两百三十五章 金蝉脱壳,反击螳螂第六百二十一章 尽在筹谋,世子心计第三百九十四章 病榻之畔,风波暗酿第五百三十七章 晴空如洗,恶浪暗来第二十三章 握手言和,设宴谢师第一百七十三章 小小蹊跷,指向何处第六百六十三章 又再中计,连连告负第两百五十三章 病也及时,死也及时第两百七十四章 世子审案,兰心强辩第七百三十章 三娘“更衣”,小嫚出头第两百七十五章 孟高平冤,殿下“倒戈”第五十一章 画中因缘,项圈易主第四百零八章 正当得意,贵客驾临第两百八十五章 非是良人,怎托终身第三百六十四章 一方布局,一方收网第五百二十六章 众芳比才,昭显风范第五百二十五章 有意秦晋,各方思量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子疾愈,引人半疑第八十九章 一门姻缘,皆大欢喜第四百三十六章 翁媳计定,决不买单第三百六十八章 登门赴邀,有意争执第两百七十九章 各生毒计,抢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