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借东风

杨永清的事情按照陆政东的想法按步推进着,对于贝湖省委推选的副省长人选,中组部在留中不发一段时间之后,在政*治局没能通过,只是中*央也没有马上决定其他人选。

不过在这个时候,有消息灵通的贝湖人士得到了一个消息,贝湖是农业大省,需要一个既对三农熟悉,而且对这样面也有很深入的思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的人出任,据传中*央考虑由西部办农林组组长杨永清升任贝湖省副省长。

杨永清曾经在农业部工作多年,又有在地方工作的经历,担任过农业大市的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再加上在西部办农林组的经历,可以说是对宏观微观都很了解,而更重要的是杨永清在这些岗位上提出了许多发展农业的新思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办法,对于亟待需要提升的贝湖而言,这样的人选才是比较合适的人选。

虽然这仅仅是路边社的马路消息,但无数次的事实证明,这样的马路消息来源极为可靠,而且往往比组织部门正式渠道发布的消息快得多。

而这样的消息传出,在贝湖的有心人看来是有些意味深长,谁都知道,陆政东原来是西部办的副主任,杨永清那就是他的下属,中*央没有同意贝湖省委的建议人选,而现在传出的人选却是陆政东所熟悉的人,显然是对陆政东的一种支持,而对于周书明来讲,这肯定不是什么好事,似乎上面对其独断专行也是有些警觉,不过高层还是留有余地,中*央没有直接决定另外的人选。实际上已经是很顾及周书明的威信了。

这样的事情,真正的事实真相永远在迷雾之中,这样的消息来源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可也不是空穴来风。

陆政东虽然不主张杨永清一步到位。到副省长的位置上。但自然是希望杨永清能争取到副部级,同时也是不让对方摸到自己真正的底牌。

只是和刘振强通了下气。有人认为这样的事情还是要征求一下省里的意见的,这样的意见刘振强自然要慎重考虑,因为杨永清到贝湖,是实职。而不是挂职锻炼。

如果是挂职锻炼,组织关系依然在原单位原部门,这只需要和挂职所在地或者部门的领导通知一声即可,而担任实职领导则不一样,是完完全全的工作调动,为了其能顺利的开展工作,达到调动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征求当地或者部门的意见这是有必要的。

在高级干部的任命上。正部级官的任命肯定是要召开政*治局会议由全体政*治局委员讨论决定。

副部级官员则视情况。通常政治局常委会就可以决定。但遇到敏的位置和敏的干部。有时候也要召开政治局全体会议来讨论,但相对来讲,在副部级官员的任用上只要是能够获得提名,通过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中*组部现在的权柄不如前。建国初期一次换届前,甚至有人拟定了一份政治局委员名单,这不是越庖代厨那么简单,这实在是太过于犯忌讳了,毕竟有些东西是需要最高领导提名的。

虽然在事情出来之后,引起高层高度警惕,最后被中央严厉批评,其中也参杂了高层斗争的因素,但管中窥豹,由此也可以想见其能量有多大。

也正是因为如此,对其进行了削权,所以地方组织部长都入常,而到了高层却不入常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不过不管怎么说。虽然中*组部对高级干部的任命没有最终决定权。但“提出建议推荐负责考察操作任免”等诸多职责也使中组部在高级干部的任用上有着相当大的话语权,如果强推杨永清,也不是没有通过的可能,但得不到贝湖方面的支持,其负面影响太大……

——————————

车队很快驶出了省委大院那个用花岗岩砌成的大门,周书明喜欢花岗岩。它朴素。坚硬。大气。当时有人将各种规格的华丽的大理石板样品摆在他面前,还是被他一口否决。他就是希望省委大院能够整体体现一种他追求的朴素、威严、大气。他认为,这对于全省几十万干部也是一道无声的命令、一种有形的脚注和潜移默化的渗透、辐射,无比昭示着一种权威。

大院整修完工后,果不其然,许多人、尤其是头一回踏进此大院的人纷纷感受到一种震撼。那一片片乌黑的树林和傍晚时分从树林深处掀起的阵阵林涛,映衬着大楼略显生硬而又坚定的线条,再加上院子里那种难以名状的安静和洁净,似开阔又幽深,既包容又单一,无处不显现着雄浑厚重……

不过他很少有那个闲暇时间,独自在他精心构筑的这个大院里散上一会儿步。充其量,驱车进出大院时,假如心情还不错,他会略略地侧过脸去,透过那深色的车窗玻璃,朝着大院的某个角落惬意地浏览上几眼。而今天,他连这种浏览的心情都没有。此时此刻,困扰着他的很难说是一种焦虑急切,还是烦恼忐忑,准确地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wWW●тTk an●¢ ○

周书明没想到,经过一番如此周全的筹备,副省长的建议人选居然被否掉了,因为这次推荐的只是一位普通的副省长,不是常委,也就意味着不是省委班子主要领导成员,其重要性自然就低了很多,这显得有点不同寻常。

有人给他讲,这完全是陆政东的一个阴谋,是陆政东在京城施加影响的结果,周书明对于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

陆政东在京城有些能量是不错,但如果认为陆政东的能量大到足够影响那么多共和国的最高层,这未免也太抬举陆政东了,到了那样层次的人都是称之为国*家领*导人了,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又岂能到达那样的位置?

充其量,陆政东也就是借着这样的东风。借势推出自己欣赏的人推荐给高层而已。

虽然这些说法他是嗤之以鼻,但关于中*央对他在贝湖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他觉得倒不是空穴来风。

周书明不由想起去年总*理带人来视察,他一直相侍左右。总*理离开。他作为贝湖省的一把手,却越发地忐忑不安起来。

总*理的此次视察。非比寻常。

一是时间长,即便是在京城有重要的外事活动和重要会议,前后也用了一周的时间,作为日理万机的领*导人。能够专门抽出这么长的时间对一个省进行考察,这是很不寻常的;二是考察完之后,只是召开了一次全省重要干部参加的会议,就中*央最新的工作精神和此次调研中觉察到的该省必须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作一些相关指示,只是总*理也只是重点谈了中*央的最新工作精神,并没有对其考察的主要问题多讲什么。而且就是在考察过程中,总*理也只是倾听,甚少发表看法。

而更让他不安的是,以往。不管哪一位中央领导来贝湖省视察,一般情况下,在视察过程中,总会跟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做一次长谈。

这种长谈,总是很深人,很坦诚,针对性也强,谈得非常知根知底。每经历一次这样的谈话,周书明都自觉受益匪浅。

受益的还不只是在工作方面。他觉得通过这样的谈话,自己和中央领导在内心里走得更近了,相互更加了解了,得到了进一步的沟通。要知道,这种沟通,不仅重要,而且极为难得;另一方面,在这种长谈中,可以品出中央领导更具个人特色的执政经验和对大局的宏观把握,从中他也总能比评出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可以做及时的调整。

而这一点,也是平时从公开的文件、指示、讲话中不容易获取的。

但这一次,就没有谈,周书明很清楚,总*理曾经分管过多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在这方面并不缺乏真知灼见。

什么都不谈,说明其应该是高层对于贝湖这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态度,总*理的考察调研不过是进一步确认而已。

这样的答案在高层对贝湖的人事调整中杨凌峰的离开,陆政东的到来得到验证,这说明中*央对贝湖这几年的发展是不满意的,虽然最后板子落在杨凌峰身上,虽然中央没有明言,但是作为班长,他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这一次,中*央否掉了贝湖方面推荐的副省长人选,更是一个信号,这表明高层希望他对省政府那边的工作要给予更大的支持,只是陆政东毕竟年轻,难道就不需要他这个班长更多的把把关吗?难道从外面调任一个副省长就一定会比本省土生土长熟悉情况的干部强?外来的和尚就一定会念经吗?

周书明心里不停的想着,看来中*央也是对他有了看法,想到这里,周书明不禁又有些发闷,贝湖这几年虽然有所发展,不过和其他省市比较起来,还是滞后,这是无可辩驳的。

可是贝湖的基础摆在那里,省情又很复杂,想要再短时间内有极大的起色谈何容易!

周书明好一会才发现自己的情绪之中不知不觉透出一种委屈,也觉得自己这样的想法是有些感情用事了,于是下意识的挥了挥手,似乎要把这样的负面情绪赶走一般,随即他也觉得自己的这个动作和其身份显得有多不合时宜。

好在身边没有人在,不然恐怕有人会以为他发神经了,周书明不禁自嘲的想到……

周书明的思绪有些恍惚,好一会才又真正集中起来,换了一个思考角度对这件事往更深层次里想,也想到一个可能,中*央对于贝湖的一个副省长如此重视,也许是另有缘由。

事情的根本是什么,周书明还是能够隐隐把握住的。

贝湖作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鱼米之乡,向来都是共和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上千年来,贝湖出产的粮食,不但养育了无数的贝湖人,也输送到全国各地,有人说,三年自然灾害时候,贝湖的粮食产量打个喷嚏,国人本就少得可怜的粮食定量供应就得减少一两,所有这些说法,即便稍许有一点夸张,但确确实实并非故弄玄虚,骇人听闻。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整个国家摆脱种种羁绊,犹如初春开河时的黄河河道,涌起千万重冰排,匐然染绿左右两厢那一大片深沟大壑的古老土地时,贝湖却是落伍……

加入wto之后,最令高层担忧的问题莫过农业和金融两方面,所以两年前,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由他亲自拍板,省委向农业投入二十多个亿的资金用于解决三农问题,意在重振旗鼓,可是两年过去了,收效甚微。

更为棘手的是,由于三农问题,连带整个贝湖无力变革,整个贝湖同样显得“老态龙钟”。

贝湖是很多中西部的一个缩影:农业人口众多,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工业欠发达,整体经济欠发达,这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明显,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沿海以及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样的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这也才有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

而这样的省份,不管想什么办法,要想破解发展的难题,三农是都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如何将三农问题和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如果贝湖能够破解发展这个难题,不但对贝湖有极大意义,对于其他同类省市也是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农村和农业无疑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环。

在中*央看来,很多事情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贝湖的干部固然是更为熟悉贝湖的情况,可是也可能是当局者迷,眼光更多的是局限贝湖一隅,缺乏创造性,从外面调入,也许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更能看清贝湖这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的问题,或者因为外来者不同的工作经历和阅历,能够提出一些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周书明这么一想,心里也释然了一些……

第32章 小脚女人?第199章 暗流第143章 人事布局第206章 振聋发聩(三)第20章 困兽犹斗(上)第一百六十五章第136章 冰火两重天(二)第151章 非常事,非常手段(二)第134章 美女云集二第156章 利用第65章 记者上门第11章 大文章第28章 突然袭击第62章 斗智斗勇第16章 拉近距离第5章 敲山震虎第65章 恶人(三)第124章 风波第227章 后院(二)第145章 人事第28章 情不自禁爱上你第178章 有所作为第16章 宣示存在第56章 渴望第49章 鸟枪换炮第118章 善战者无名第45章 女副省长(三)第136章 隔空相斗第39章 多管齐下第134章 美女云集二第34章 多事之秋第131章 “和亲”第94章 任前谈话第33章 惊变第2章 直面第27章 步步为营第23章 杨雪惹麻烦第93章 野望第51章 鹤蚌相争第45章 忐忑第128章 履新第86章 挂羊头的考察团第61章 石破惊天(上)第196章 别意(二)第84章 考察调研第9章 得适应地位的变化第145章 人事第83章 任君采摘第2章 伊始第151章 不依不饶第69章 庞杂第159章 变化第13章 督查组第174章 新秘书(二)第118章 善战者无名第42章 要团结第149章 纨绔第124章 走得太远了(二)第43章 “疯狂计划”第157章 喝酒第51章 始是新承恩泽时第125章 沟通第213章 波澜(二)第30章 借东风第22章 叹为观止第35章 再遇白警官第14章 传奇遇上传奇第66章 发难第77章 调研惊魂第12章 互利双赢(二)第50章 分歧初现第47章 震撼(三)第119章 风物宜当放眼量第29章 陪同考察(二)第8章 搭班子第227章 后院(二)第49章 底气第180章 偶尔露峥嵘第13章 督查组第170章 反击第6章 被轻视了!第4章 意外?第53章 人事总是最敏感(二)第194章 匪夷所思的决议(二)第24章 代理省长第122章 叫声大侄子听听第33章 建功立业正当时第115章 初为人父第58章 理智节节败退第11章 大文章第116章 待价而沽第167章 危情(二)第154章 人情第94章 任前谈话第80章 酒浓春心动第29章 礼物第214章 转机第231章 紧急应对(二)第8章 办公会议第115章 不同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