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高家父子

第134章 高家父子

高劢也算是故地重游。

作为北齐宗室,清河郡王高岳之子,高劢七岁袭爵,十四岁外放,拜青州刺史,在青州坐镇多年,这才入朝为官。

北齐灭亡后,高劢出仕北周,杨坚掌权后,历任扬、楚二州刺史,如今被临时由楚州调任光州,以接替受兄长谋逆所牵连的宇文恺。

“孩儿以为父亲不该绕道东阳。”

马车颠簸,车厢里,十一岁的高士廉突然开口道。

原本闭目养神的高劢睁开了眼,他目光如炬,沉声道:

“为何这般说。”

高士廉并不畏惧父亲的威严,他解释道:

“崔澈与晋王为友,关系莫逆,夺嫡之争过于凶险,而我家为前齐宗室,更应谨小慎微,不宜与之亲近。”

高劢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夸赞,十一岁的少年能看到这一层,已是不易。

并不是谁都能如崔澈一般,年仅十一,就把尉迟迥卖了一个好价钱,从此平步青云。

“夺嫡固然凶险,但其害甚远,绕道东阳,拜谒崔澈,亦不等同于陷身其中,可若是开罪了崔澈,祸患近在眼前。”

高劢摇头道。

此前杨坚旧友王谊被人构陷,甚至未经查实就被赐死宅中,此事不仅是崔澈,也给了高劢极大的震撼。

他不由得担心,假若自己得罪了崔澈,其妻乐平公主杨丽华哪一日回了大兴城,向杨坚进几句谗言,比如说不敬公主、心怀怨望、欲谋复国等等捕风捉影的事情,自己又会是什么下场。

或许连个御前自辩的机会也得不到。

高士廉劝说其父应该谨小慎微,实际上,往东阳城拜谒崔澈,便是最大的小心。

开皇六年(586年)十月十三,正值初冬,高劢的马车驶入东阳城,往总管府拜谒,受到青州总管崔澈的热情接待。

在高劢的有意迎合下,崔澈与他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当夜,崔澈在府中摆下酒宴,邀高劢携家眷出席,同时也为高劢引见自己的妻儿,成通家之好。

席间,崔澈怀抱着菩萨奴,偶尔将目光瞟向高劢之女。

这便是我儿未来的岳母了。

高家女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才六岁,就有人在琢磨着让儿子给她当女婿。

而她那未来女婿,此刻坐在父亲怀中,看着崔澈吃酒喝肉,眼泪不争气的从嘴里流了下来。

菩萨奴张着小手也想够上一块,奈何人小手短,怎么也够不着。

崔澈这个当爹的也没想着给儿子喂上一块肉,就由着菩萨奴眼馋,直流哈喇子。

酒过三巡,崔澈将话题引到了高士廉身上:

“不知令郎可曾进学?”

高劢谦虚道:

“倒是读了些文史典籍。”

于是崔澈便要考校高士廉的学问,高劢自然不会拒绝,只是崔澈出的问题并不难,毕竟他可不是为了要刁难对方。

高士廉一一对答如流,崔澈大为赞叹,与高劢提议道:

“令郎天性聪颖,又于经史颇有见解,假以时日,当成大器,待年岁稍长,不如就来崔某幕府任职,高公以为如何?”

十七岁的崔澈就坐在主位上,当了近三年的青州总管,举手投足间再没了半点稚嫩模样。

高劢便笑道:

“犬子能得崔公看重,自是他的福气。”

高士廉也躬身道:

“若得崔公征召,高俭又怎敢推辞。”

按照高士廉的本心,其实并不想与崔澈太过亲近,但奈何人家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若是回绝,必然狠狠将崔澈给得罪。

再说了,又不是现在就逼着自己投效其幕府,几年时间过去,谁又知道会是个什么情况,兴许崔澈都忘了今日之言。

在高劢、高士廉父子二人看来,崔澈今日的举动,是在与高劢示好。

但澈哥儿的真实目的还是放在了高士廉兄妹身上。

送走了高劢一家,回到卧房,杨丽华惋惜道:

“那高俭(高士廉)相貌、学识都不错,也与娥英同岁,就是家世差了些。”

宇文娥英日渐长大,如今也都十一岁了,放在后世,这个年纪当然还在读小学,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可以订亲嫁人的年纪。

崔澈感慨道:

“为娥英选婿,相貌、学识、家世固然重要,却也要观察其品性。婚姻是终生大事,急不得,假若所托非人,便是误了她一生。”

早些年,他为了借杨丽华的势,还打过宇文娥英的主意,不曾想如今却在与杨丽华商议宇文娥英的婚事。

菩萨奴已经被乳娘抱去了,左右再无外人,杨丽华戏言道:

“可不得寻个谦谦君子,免得与我一样遇人不淑,被你变着法的轻贱。”

崔澈认真想了想,这段时间好像真的过分了些,便将屋里宇文赟的灵位撤走,打算明天带去尉迟炽繁的屋里,她好歹也是宇文赟册封的天左大皇后。

杨丽华为崔澈换了寝衣,夫妇上了床,崔澈正欲有所动作,杨丽华突然提议道:

“待夫君回大兴述职的时候,不如就请父皇为娥英召集贵公子弟,由你我仔细挑选。”

崔澈顿时没了兴致,他如今正烦闷着。

即将卸下青州总管一职,却不知接下来会被任往何处,若是继续外放为一地总管,自然是称心如意,但就怕将他征召入朝,做个京官。

“夫君可有心事?”

到底是同床共枕之人,杨丽华也察觉到了崔澈的异样。

崔澈也不瞒她:

“我外镇三年,习惯了舒适随心的日子,一想到若是被征召入朝,需得在庙堂与人周旋,就觉得胸闷气短。”

杨丽华闻言笑道:

“这有何难,若是父皇要将夫君留在京中,妾身便去寻他讨个外放。”

“可你到了圣人面前又该如何开口?”

崔澈问道。

杨丽华对此不以为意,她随口道:

“便说是住厌了关中,想要四处看看。”

崔澈心道,这确实是个借口。

眼见崔澈放宽了心胸,杨丽华又问起了宇文娥英的婚事。

崔澈沉吟道:

“依我之见,不如将娥英留在府中多养几年。”

(本章完)

第123章 巡视滩田第273章 民部尚书第402章 夺取城池第320章 赎买妇孺第111章 离开前夕第167章 唐公李渊第375章 全取毛州第324章 书信往来第271章 视察宫殿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第418章 掳人东出第551章 撤围而去第275章 荆州总管第226章 变故突发第438章 回师晋阳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223章 聚兵无锡第520章 恩师留书第173章 大战开启第97章 结发夫妻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17章 初至闻喜第28章 雄主崩殂第495章 燕王纳妾第255章 减免赋税第365章 夫妻同心今晚没有第420章 目标河南第226章 变故突发第28章 雄主崩殂第142章 赵穆为间第52章 相府同僚第393章 暗结将领第614章 袭占二郡第104章 处刑立威第1章 边疆牧童第223章 聚兵无锡第479章 义成公主(3000)第92章 可汗夜遁第451章 出兵随州第67章 重回晋阳第263章 建造行宫第52章 相府同僚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392章 休整与否第477章 再生一计(4000)第403章 屯兵岭下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49章 婚姻之言第110章 奔袭历城第575章 重回幽州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557章 群臣逼宫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501章 徐郎何来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418章 掳人东出第212章 行军长史第538章 恢复漕运第525章 分兵之议第77章 南陈夺嫡第367章 伪造书信第21章 稚子择师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4章 初入崔府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381章 两军列阵第485章 废除酷法(3000)第138章 回乡省亲第592章 偷渡汉水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406章 将士哗变第119章 接风洗尘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284章 围魏救赵第409章 卖主求荣第410章 忠臣死节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352章 汉燕为盟第381章 两军列阵第516章 李渊嫁女第348章 夺取辽东第586章 以诗明志第338章 阴差阳错第388章 弃军而走第410章 忠臣死节第393章 暗结将领第130章 总管外巡第10章 少年出游第232章 分兵讨贼第216章 夜探敌营第309章 父子娶妻第242章 冬至朝见第308章 造访东宫第460章 护寺僧兵番外发不出来第330章 骑卒张桢第174章 博陵三崔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586章 以诗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