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重回河北

第246章 重回河北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正月十一,黎明时分,燕国府外。

棺木已经被牢牢捆绑在一辆马车上,尉迟炽繁、穆邪利、妙容三名侍妾也都带着儿女坐进了自己的车厢。

一袭丧服的崔澈还在与杨丽华、张丽华依依惜别。

“你们二人暂且留在大兴,等稳了胎,再启程去到安平。”

崔澈叮嘱道。

二女眼眶泛着泪光,不舍地点头。

三人又是一番温言细语,若不是许多官场上的好友陆续前来,只怕还得诉一番衷肠。

消息灵通之人,基本都知晓了崔澈拒绝杨坚百日夺情的好意,坚持要辞官回乡,为祖母守孝三年,故而,但凡有点交情之人,都来与他道别。

李靖在人群外等了许久,在众人离去后,他才上前。

此时天色已然大亮。

“经此一别,也不知何时再见,或许三年后燕公回朝,李某已经外任州县。”

李靖颇为感慨。

崔澈与他拥抱作别,说道:

“倘若心中牵挂,纵使山水阻隔,天涯路远,也终有重逢之日。”

“李某翘首盼望佳期,与燕公重聚。”

送走了李靖,崔澈眼见时辰不早了,与杨丽华、张丽华道别后,迈步走上了马车,却浑然不觉,就在结尾,杨阿五始终躲在一处角落,凝望着他,却又不敢上前一步。

崔澈非得掀开窗帘,看着有孕在身的杨丽华、张丽华进门,才吩咐车夫启程。

放下了帘子,崔澈看向与他同乘的房玄龄,无奈道:

“家中遭逢变故,不能依照旧诺,征辟玄龄入幕,你无需与我同行,我虽辞官,但朝中尚有不少故旧,仍可保你出仕为官。”

十四岁的房玄龄已经有了些许大人模样,他坚定道:

“读了这么多年孔孟之书,也知道忠臣不事二主,燕公欲伸大义于天下,如今不过暂时蛰伏,我又怎能弃主而去。”

房玄龄五岁时,便随其父房彦谦侍奉崔澈,那时菩萨奴还未出生。

过去,无论前往何地任职,崔澈总会将房玄龄带在身边,从十一岁起,房玄龄就被准许列席旁听,议论政事,也难怪他愿意跟随崔澈前往河北。

听得房玄龄这番话,崔澈暗喜,但丧亲的他,必须极力压抑住心中的喜悦,不使其流露在外。

他正色道:

“你们父子忠心为我谋事,崔某此生必不负卿。”

在崔澈等人运着灵柩东去的时候,两位东西突厥前任可敦宇文芳、阿史那氏也乘着马车驶离长安城,与崔澈汇合。

宇文芳迫不及待地让人将女儿崔文惠送来自己的车厢。

由于崔澈时常命人暗中将崔文惠带去长安,以解宇文芳的相思之苦。

两岁的崔文惠虽然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但也不会认生,乖巧地躺在宇文芳的怀抱中,任她爱抚。

同车的阿史那氏见到这一幕,满心的羡慕。

由于宇文芳与阿史那氏身份敏感,阿史那氏还好,虽然生得异域风情,但关中并不缺少胡娘,反倒是宇文芳,她当年名动关中,未免遇见旧相识,二女虽与崔澈同行,但始终神神秘秘,哪怕住店休息,也得戴上纱帽。

菩萨奴隐约有所猜测,无非是父亲养在别院的外室,他也见怪不怪,毕竟父亲当年在君前问答,一句‘臣好色’,可谓‘誉’满京师。

按照礼法,菩萨奴无需和崔澈一般守孝三年,他只需要为曾祖母服丧五个月,时候一到,自然得回去渭水书院读书。

离开潼关,来到黄河南岸一处渡口,菩萨奴看了一眼与崔澈携手走出车厢的房玄龄,他总觉得在父亲眼里,房玄龄才是亲儿子。

二人一路上,食则同席,寝则同榻,可以说是形影不离。

此时冰雪已然消融,换乘船只,速度明显快了许多,正月二十二日,崔澈一行人就抵达了相州。

刚刚踏上黄河北岸,内黄县(今河南安阳)县令李隆成便赶忙迎了上去。

内黄县属相州,距离邺城八十里。

在自报家门后,李隆成神情悲戚,对着棺木泣不成声,不知情的还以为他才是崔家的承重孙。

崔澈疑惑道:

“李县君莫非与崔某祖母有旧。”

李隆成哽咽道:

“燕公有所不知,下官乃是安平县人,与燕公同乡,曾受过燕公祖父的恩义,如今太夫人仙逝,下官痛彻心扉,情难自已。”

崔澈恍然,他倒不是真的认为这李隆成是真心哀悼祖母,相信对方还是冲着自己来的。

但所谓受过崔季舒恩义,只怕没有作假。

崔季舒早年行迹荒唐,晚年时为了能有个名声,身居高位的他奖励文学,提拔后进,也许这位年过四旬的李隆成,便是被崔季舒提携的官场后辈之一。

李隆成将崔澈迎入内黄县城,知道崔澈有孝在身,也没有为他设宴接风,但随行众人的饮食起居,全都给安排妥善,显然也是用了心的。

崔澈将李隆成的名字记在了心中,翌日,告别了热情的内黄县令,崔澈一行人继续运着封氏的棺木向北,终于在黄昏时候抵达了邺城。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杨坚平定尉迟迥之乱后,下令焚毁邺城,将相州移治安阳,民众也尽数迁往安阳城。

当统治稳固以后,不再担心河北出现一个中心城市,杨坚又下令重建邺城。

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杨坚将相州州治重新置于新邺城,过去被迁走的邺城百姓,也大多回到了故地。

但新的邺城无论规模,还是繁盛,都不能与昔日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相比。

崔家在邺城的旧宅,早就随着十二年前的一把大火,被付之一炬。

但宅地还在,邺城重新营建以后,崔澈也派人回到河北,重新在邺城修筑了一座府邸。

车队驶入邺城,看着显眼的燕国府标识,大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无不注目观看。

“燕公回河北了。”

“据说是要为他祖母守丧三年。”

“不愧是名门子弟,恪守礼法。”

街道两旁的议论声不绝于耳。

回来晚了,还有三章。

(本章完)

第551章 撤围而去第285章 营州之围第347章 变故突发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313章 西辽河畔第487章 彦卿为使(3000)第21章 稚子择师第489章 契丹之行第330章 骑卒张桢下午出院,明天恢复更新第42章 行差踏错第583章 宫中饯行第106章 少年秦琼第224章 兵分三路第344章 驱使俘虏第335章 夺取小城第93章 三线告捷第156章 重整旗鼓第589章 掎角之势第110章 奔袭历城第603章 疑兵之计第192章 舅甥共话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583章 宫中饯行第321章 契丹亲卫第342章 拖延时间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266章 东巡泰山第527章 重逢李渊第184章 不知前路第81章 皇家尼寺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453章 长孙夫人第34章 剖明心迹更新要晚一点第155章 可汗殒命第279章 突厥来使第506章 兵临城下第478章 功过相抵(4000)第460章 护寺僧兵第6章 夜不能寐第524章 群众力量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150章 突厥东征第526章 救援陇右第255章 减免赋税第621章 歪曲事实第42章 行差踏错第75章 雕版印刷第157章 夜袭王庭第437章 天子崩殂第66章 深夜来客第520章 恩师留书第594章 半道伏击第89章 有子名乐第124章 食盐入关第395章 侦查敌情第622章 班师回朝第462章 组建水师第507章 受惊失眠第607章 天时地利第107章 相互攻讦第544章 大将献城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521章 九一高地第489章 契丹之行第543章 凤县生变第198章 计划出巡(第六更)第587章 下诏南征第364章 两封文书第596章 封锁江面第479章 义成公主(3000)第534章 议和班师第50章 挚友登门第18章 崔家儿拳第521章 九一高地第551章 撤围而去第125章 礼轻意重第94章 突厥分裂第352章 汉燕为盟第446章 东隋马政第571章 孤城难守第603章 疑兵之计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125章 礼轻意重第437章 天子崩殂第147章 册立新汗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477章 再生一计(4000)第416章 关陇危机第90章 反击突厥第291章 所谓计谋第187章 初见药师第116章 野心勃勃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92章 可汗夜遁第52章 相府同僚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第515章 议定婚事第483章 发放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