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行宫落成

第270章 行宫落成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初一,房玄龄等人尚在途中,崔澈跟随杨坚的车驾却已经先一步回到了大兴。

此次东巡,杨坚又一次见识了关东的富庶,在车驾驶入潼关以后,于二月二十七日,下诏收缴天下兵器,民间敢有私铸兵器之人,将会治以重罪。

曾经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的秦始皇对此直呼内行。

只是杨坚并没有铸金人,那是人家尔朱荣喜欢干的事情,并且杨坚还开了一个小口子:关中与边疆地区不在收缴之列。

边民需要抵御外敌,防备劫掠,必须得是武德充沛,自然不能收缴他们的兵器。

而为关中破例,却惹得关东、江南百姓满腹怨言。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没错,隋朝承袭北周,吞并天下的过程中,关中百姓出了大力。

杨坚以关中为重,这是天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但这般直白的表现出对关东、江南之人的不信任,谁又能咽得下这口气。

关中过去辉煌,可现在是个什么境况,三天两头闹旱灾,当皇帝的都得带着文武百官时不时就要跑去关东避饥荒。

如今供养这大隋繁盛的,是关东、江南的百姓,是他们在为这个朝廷输血。

杨坚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凉了众人之心。

此诏颁行天下以后,如赵穆、王当万、董敬、房彦谦等人,更是坚定了辅佐崔澈成就大业的想法。

堂堂丈夫,岂能屈当二等公民,这大隋,只是关中人的大隋。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三月初三,崔澈往民部任职的前一日,房玄龄带着众人终于抵达了大兴。

崔澈在向崔昭容拜礼后,置其余家眷于不顾,当众牵着房玄龄的手,与他言谈甚欢。

房玄龄将窦建德唤来身边,向崔澈介绍道:

“这位是东阳人窦建德,此前来安平投奔明公,房某自作主张将他带来了大兴。”

然而崔澈远比房玄龄更了解窦建德。

俗语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可是实际上,成王败寇才是现实。

窦建德因义气得以成事,也因义气而败亡,但无可否认,抛开军事才能不谈,窦建德确实是个做大事的人。

大街上人多眼杂,崔澈只是与窦建德微微颔首,寒暄了几句,勉励他用心做事,将来自有前程。

进得燕国府,崔澈与房玄龄来到他们平日里议事的偏僻厢房。

房玄龄愤慨道:

“天子富有四海,为万民君父,怎能存有偏颇之心,将关东之人视作贼寇来防备!”

在来大兴的路上,房玄龄不仅耳闻了收缴兵器的诏令,甚至还亲身体验了一回。

途经潼关的时候,他随身携带的佩剑都被人给收罗走了,也难怪没有了旁人,房玄龄就迫不及待与崔澈倾诉。

他介意的并非是一柄佩剑,而是这份屈辱。

崔澈沏了一碗茶,递向房玄龄,劝说道道:

“喝杯茶,先消消气。”

等房玄龄接过茶杯,崔澈这才笑道:

“一纸诏令,固然能尽收天下兵器,但失去的可是万民之心。”

听得这话,房玄龄转怒为喜。

其实以他的才智,又怎么想不到这一层,房玄龄之所以向崔澈抱怨,无非是想借此表现出自己对杨坚的不满,以及要跟随崔澈创业的决心。

当天夜里,崔澈在为明日前往民部当差做着准备,宫里却有宦官前来知会,原来是仁寿宫耗时三年,终于落成。

宦官为杨坚传话,让崔澈不急于往民部任职,先去岐州查验。

崔澈应下使命,他悄无声息的将一个钱袋递给了宦官,宦官眉开眼笑,又提醒道:

“燕公此次是与齐公(高颎)同行,还望早做准备。”

崔澈谢过宦官的好意,将他礼送出府,随即又将房玄龄唤来,一同来到厢房的还有刚刚安置下来的窦建德。

“圣人命我往岐州一行,视察仁寿宫,家里的事情,就全都交给玄龄你来处置,等我回来大兴,再向朝廷举荐,为玄龄谋求官职。”

崔澈承诺道。

房玄龄欣然应诺,三年都能等,莫非这十天半月就熬不过去了。

等房玄龄走后,崔澈随即又看向窦建德,说道:

“我在安平县的时候,就经常听说你的事迹。

“你平素勤俭节约,却能仗义疏财,这些都是我喜爱的品德。

“今夜将伱唤来,便是希望你能与我一同去往岐州,也可以趁此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

“若是觉得与我志趣不能相投,崔某绝不为难,自当赐金将你放还。”

窦建德闻言,感动道:

“我家世代务农,而明公累世簪缨,建德何德何能,竟受明公如此看重,又怎敢弃主而去。”

崔澈拍着他的肩膀,勉励道:

“大丈夫不问出身,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你好生为我做事,将来我必为你求得官爵,也让你的子孙后代,能够出自簪缨之家。”

崔澈如今当然不可能与窦建德交心,故而也只是说为他求得官爵,而不是赏赐官爵。

窦建德闻言大喜,他这么多年的辛勤付出,可不就是为了这句达人知命。

毋庸置疑,崔澈便是天底下有数的极为达人之一,这一点,从杨坚派遣崔澈与高颎一同视察仁寿宫,便能窥见一二。

在杨坚的眼里,崔澈与高颎身份等同。

大家都是国公、上柱国,区别在于高颎为相,但崔澈也是民部尚书,这要搁在汉朝,大小也是位计相。

翌日清晨,崔澈便匆匆忙忙入宫向杨坚辞行,高颎此时也正在殿中。

杨坚叮嘱二人仔细视察,眼见夏季将近,再过些时日,杨坚就要北巡岐州,往仁寿宫避暑,到时候等住进去了再发现存在问题,性质可就严重了。

无论是查验的崔澈、高颎,还是督造仁寿宫的杨素,三人都逃不开责罚。

崔澈与高颎躬身应命,随后请辞,一同离开大殿。

二人并肩行走在宫城当中,在距离广阳门不远的时候,高颎突然说道:

“邳公(苏威)弹劾太子,想必是由燕公唆使。”

下一章在十二点前,凌晨还有

(本章完)

第329章 托付家事第18章 崔家儿拳第169章 行军长史第170章 都蓝来访第167章 唐公李渊第27章 胭脂铺子第461章 净身修行第22章 求学之心第121章 刺史韦艺今晚没有,大家不要等第386章 四州举义请假第188章 兵部尚书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197章 药师同乘第378章 攻占魏州第378章 攻占魏州第167章 唐公李渊第566章 来来往往第236章 平定叛乱第438章 回师晋阳第336章 分兵策应第256章 东阳豪杰第352章 汉燕为盟第512章 劝降忠臣第275章 荆州总管请假一天第217章 矛盾爆发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376章 三路出击第266章 东巡泰山第354章 重逢刘方第37章 共诛国贼第494章 含饴弄孙第316章 初生牛犊第149章 歃血为盟第569章 薛氏父子第181章 祸乱江南第294章 内外之争第282章 李景称病第612章 收缩兵力第542章 重瞳大将第82章 勿虑婚姻第292章 破敌之计第533章 分清主次第326章 回朝述职第511章 忠臣义士第521章 九一高地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123章 巡视滩田第88章 私兵国有第289章 读史明智第306章 双喜临门第95章 天子赐婚第86章 佳人邀见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453章 长孙夫人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网吧里写状态有点差,今天先两更吧第269章 后发先至第258章 崔澈助学第341章 有无防备第540章 九锡之礼第284章 围魏救赵第321章 契丹亲卫第542章 重瞳大将第186章 吏部牛弘第323章 仁寿元年第466章 铺张浪费第156章 重整旗鼓请假一天第216章 夜探敌营第357章 咬金投军第111章 离开前夕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205章 储位之议可能要多请两天假第377章 忠义难全第35章 避难关东第48章 崔郎可友第527章 重逢李渊第537章 再见故人第263章 建造行宫第420章 目标河南第339章 入城为使第589章 掎角之势第493章 无忌嫁母第507章 受惊失眠抱歉,今天要再请一次假第599章 荆南将士下一章在凌晨两点前第230章 连取湖杭第599章 荆南将士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第359章 相约同行第580章 不顾西域第264章 尚月尼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