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邺城来人

第3章 邺城来人

贵人听出了崔澈的婉拒之意,却也无可奈何,眼前的少年已经不是他能任意拿捏的牧童,心底幽幽一叹,终究是放下了联姻的心思。

他再怎么想攀附士族门阀,也不可能把女儿许给裴秀,将她往火坑里推。

裴秀这少年啥都好,毕竟给家里干了四年的活,自己也算看着他长大,但就是缺了点东西。

哥俩好不容易饱餐一顿,裴秀望着剩下的菜肴,有意打包回去,又恐贵人不许,正犹豫着呢,却被崔澈拖着往外走。

“阿澈!唉!”

出了门,裴秀长叹一声,不时回头往院子里张望,还在惦记他那点剩饭剩菜。

崔澈正要解释,远处有马车飞驰而来。

“小公子!”

马夫身后的车厢内探出一个老人,朝着崔澈大声呼喊。

崔澈不识得来人,崔季舒获罪时,原主才两岁,许多事情都记不住,但裴秀却清楚得很,那时他已经九岁,早就记事了,来人正是外祖父的心腹管事,当初他时常往崔府串门,可没少见这位赵姓老者,外祖父还让他尊称其为赵翁呢。

“阿澈!是赵翁!是外祖的心腹管事。”

裴秀握紧了崔澈的手,欢呼雀跃道,他再愚笨,将贵人今日的殷勤与赵翁到来联系到一起,也想到定是中原发生了变故,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北齐天子开赦了他们,但也能清楚自己与崔澈能够告别现在的苦日子。

崔澈早在清楚自己身份时,就知道了会有这一天,可真到了南方来人迎接,还是忍不住心中振奋。

马车驶到面前,才挺稳,赵翁便一跃而下,让崔澈不由为他的身子骨担忧。

“太像了,太像了,跟长君公子年幼时简直是一个模样。”

赵翁打量着崔澈清秀的眉眼,不住地感叹道。

一旁的裴秀迫不及待地打断道:

“赵翁,阿澈是舅父之子,容貌自该肖父,倒是你怎地过来了?”

赵翁这才想起了正事。

“小公子,秀公子,喜事!大喜事!周主入邺城,下诏优待家主与裴老爷,归还家眷、财产.”

话未说完,裴秀一蹦三尺高,倒将崔澈与赵翁吓了一跳。

“二位公子快上马车随我往邺城谢恩去罢,老夫人还在邺城等着二位咧。”

赵翁催促道。

“现在还不能走。”

崔澈与裴秀对视一眼,齐声笑道:

“还得去接姑母(母亲)呢。”

崔昭容如今还不知中原消息,年过四旬的她还在奚人府中替人缝补,这些年就是靠着做针织活,攒钱养育裴秀、崔澈,真要是全指望放牧赚的四个馒头,哥俩早就饿死了。

去年原主感染风寒,便是崔昭容给救回来的。

崔昭容之父崔季舒好医术,终其一生,未曾懈怠,哪怕身居高位,也能放下身段,为贫贱之人诊治,既是名臣,更是名医,崔昭容受父亲影响,也看过不少医书。

“母亲!”

“姑母!”

屋外的呼喊声惊动了崔昭容,常年在昏暗的烛火下做活,她的视力变得很差,隔远了便看不清来人面容,但儿子与侄儿的声音却是认得的。

“你俩不去放牧,怎地跑来了我这。”

崔昭容以为二人懒怠,责怪道。

“不放牧了,这辈子都不放牧了,姑母,我们要回中原了!”

崔澈拉着崔昭容的手,喜悦道。

说是姑母,但这些年全靠她辛苦养育,对崔澈来说,崔昭容与母亲无二。

“母亲,周主入邺城,下诏宽赦了我等,我们是来接你走的。”

崔昭容闻言,浑浊的泪水顺着脸上的皱纹滑落,她紧紧拥着崔澈、裴秀,激动道:

“好!回家!我们回家!”

赵翁刚刚与内附奚人谈过,此时来到屋中,见到三人相拥而泣,想到崔家这些年的变故,也不由为之伤感。

奚人当然不愿意放走崔昭容,她姿容衰老,不受喜爱是一回事,但也是北齐朝廷所配,为自己所有,是他的私产,凭什么轻易就给放走了。

直到让崔澈、裴秀放牧的贵人作证,周主已经得了河北之地,下诏宽赦,才不情愿的归还了崔昭容作为妾室的身契,自此两清。

临行前,崔澈与裴秀感谢了贵人这些年的照料,这份谢意出自真心,尤其是崔澈,若不是心存善意,谁又会雇一个六岁的幼童放牧,不止每天给哥俩四个馒头,还提供了住处,哪怕破败不堪,却也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贵人姓袁,说是贵人,其实也不过是北疆的土财主。

虽然招婿不得,留有遗憾,但让崔澈、裴秀欠下一份人情,也能满足。

毕竟崔澈可不是普通的博陵崔氏嫡系子弟,博陵三崔中,崔暹死于公元559年,崔昂死于公元565年,崔季舒便是博陵崔氏毫无疑问的领袖人物,直至四年前,即公元573年被杀。

马车向南而行,赵翁与马夫同坐,车厢内,崔澈与裴秀一左一右紧挨着崔昭容,与她说起了哥俩放牧时的趣事,崔昭容抹泪之余,脸上的笑容却一直没有停过。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三月初七,崔澈一行人过紫陌桥,抵达邺城城外。

崔澈被抱下马车,入目便是许多废墟建筑。

周主宇文邕生活俭朴,对邺城许多华丽宫殿横竖看不过眼,下令焚毁,邺城城墙上许多台楼便也遭了殃,就连依城墙而建,最华丽的邺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也没能逃过一劫。(齐之东山、南园、三台,并可毁撤)

通过城门处的搜检,马车驶入邺城,重回车厢的崔澈忍不住掀开窗帘,打量着沿街风采,裴秀也在车厢另一侧张望,他曾在邺城生活过九年,但如今时隔四年重回故地,也忍不住心中好奇,想瞧瞧城中变化。

邺城始筑于齐桓公时,高氏掌权,迁都邺城,迁徙洛阳民众四十余万户至此,为了安置迁户,又新筑邺南城,才有了今日的繁华景象。

崔澈心底清楚,再过几年,这座河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千年古城,将要被人付之一炬。

但这与他无关。

‘邺城,我享福的来了。’

看着窗外风景,崔澈遐想道。

幼苗求收藏、推荐。

(本章完)

第124章 食盐入关第39章 姑母有命第533章 分清主次第315章 抢夺隋羊第238章 回朝受赏第68章 太原王氏第411章 加官进爵第206章 塞外消息第551章 撤围而去第52章 相府同僚第483章 发放抚恤第590章 袭取武当第525章 分兵之议第434章 东线战起第593章 襄阳危急第449章 太后有孕大家不要等第174章 博陵三崔第501章 徐郎何来第60章 孝子贤孙第40章 孝宽之疾第511章 忠臣义士第268章 苏威来访第180章 房家骄子第78章 同姓联结第51章 崔府夜话第188章 兵部尚书第284章 围魏救赵第144章 出塞劫掠第393章 暗结将领第567章 二郎从军第441章 重设商税第282章 李景称病第580章 不顾西域第430章 金墉之战(一)第454章 开诚布公第303章 废立储君第234章 稍作休整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485章 废除酷法(3000)第510章 军民哗变第507章 受惊失眠第92章 可汗夜遁第130章 总管外巡第566章 来来往往第172章 南下襄阳第373章 何处为先第373章 何处为先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56章 太后杨氏第609章 假戏真做第254章 生计困难第17章 初至闻喜第616章 兵临成都第495章 燕王纳妾第53章 记事参军第195章 元宵夜会第558章 禅让诏书第421章 先锋袭城第37章 共诛国贼第282章 李景称病第583章 宫中饯行第232章 分兵讨贼第394章 阵前叙话第517章 心存死志(516章新婚之夜正在审核)第436章 危墙之下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9章 巡视田宅第289章 读史明智第351章 汉王来使第242章 冬至朝见第82章 勿虑婚姻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280章 心悦诚服第170章 都蓝来访第346章 弃城求援第375章 全取毛州第522章 和亲之议第462章 组建水师第111章 离开前夕第292章 破敌之计第392章 休整与否第213章 安排诸事第263章 建造行宫第138章 回乡省亲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596章 封锁江面第369章 仁寿宫变(二)第272章 一场好戏第96章 名将殒命第335章 夺取小城第223章 聚兵无锡第246章 重回河北第82章 勿虑婚姻第100章 98章被屏蔽第146章 回归蓟县第112章 总管人选第27章 胭脂铺子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510章 军民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