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两封文书

第364章 两封文书

各方都在观望崔澈的态度,燕州城中,崔澈亲信齐聚一堂,就连房玄龄也位列其中。

房玄龄是崔澈麾下首席谋臣,如此紧要的时刻,自然不可能继续让他留在辽东。

在与魏征议定,采用拖字诀后,崔澈就派遣孔颖达前往辽东城,接替房玄龄辅佐崔弃疾。

大堂内,气氛凝重,所有人都知道杨坚此举无疑是绵里藏针。

崔澈沉吟不语,魏征劝说道:

“燕公戎马半生,南定五教之乱,北击塞外之敌,有大功于国。

“如今圣人征召燕公入朝,就是要行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

“燕公若是入朝,不仅自身难保,在座之人,更是难逃一死,还请燕公三思。”

魏征所言,也使得众人再也坐不住,纷纷苦劝崔澈抗拒诏令。

毕竟就连杨勇被废去储君之位,其东宫僚属也大多被杀,又何况是崔澈这个外姓之人的心腹。

崔澈故作为难,他长叹一声,对刘方之子刘通仁道:

“替我取龟壳来。”

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刘通仁将龟壳取来,递给了崔澈。

崔澈对众人道:

“若是抗拒圣人诏令,无异于公然反抗朝廷,此事事关重大,且先由我占卜以测吉凶。”

然而,不等崔澈动作,坐在其下手第一位的房玄龄突然起身,一把将崔澈手中的龟壳夺去,狠狠掷在地上,大声道:

“圣人强召燕公入朝,又将我等调离河北,若是从之,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如今已经没有了选择,还问什么鬼神!

“若是卦象大凶,莫非我等就应该引颈受戮不成!”

房玄龄所言赢得众人附议,他们纷纷请求崔澈下定决心。

王当万甚至提议道:

“燕公!圣人这是非要逼死咱们!不如反了吧!”

他本就是前齐旧臣,齐亡后,还与赵穆为了复国而奔走,反隋对于他来说没有丁点心理负担。

此番不仅是刘方转为广州总管,其余众人,也各有调令,就连王当万也被改任陕州刺史,但所有人都知道,离开了河北,前往外地任职,朝廷要处置他们,只需派遣一名使者持诏即可。

崔澈喝道:

“休要胡言!圣人对我恩重如山,我岂能反叛朝廷!”

王当万赶忙噤声。

崔澈叹息道:

“只是如今圣人年老昏聩,受朝中小人蒙蔽,崔某固然不惧一死,但也不愿见诸位受我的牵连。

“也罢!朝中有奸佞,蒙蔽圣听,妄图谋害忠臣义士,崔某又岂能相从!

“此乱命也!燕不奉诏!”

众人闻言,纷纷喜形于色,尽皆附和道:

“正该如此!”

崔澈这才与亲信们商议应该如何应对。

当天夜里,在崔澈亲信们的操纵下,流言在城外军营之中大肆传播。

“听说了吗?朝廷征召燕公回朝,名义上是为燕公拜相,实际却是燕公功高震主,引得圣人忌惮,燕公此去,断无生路。”

“燕公若是走了,这高句丽还打不打,奚族叛乱还平不平了!外敌当前,怎能无罪谋害大将!”

“哼!当今天子冤杀功臣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史万岁、贺若弼、虞庆则不都是这般下场,只可惜燕公征战一生,不能马革裹尸,却要步上他们的后尘。”

将士们虽然内心不忿,但也没有过激反应。

直到第二天,又有消息从燕州城中传出,有小吏在崔澈的书桌上发现两封朝廷文书。

其一是商讨恢复错役制。

其二是重新起用齐国公高颎,将以他为行军主帅,主持与库莫奚、高句丽的战事。

所谓错役制,是东汉末年,曹操所创造的一种力役与兵役制度,丁役与兵役不从本地征发,而从外地调集,使得将士与家属分隔两地,旨在防止民夫举家逃亡以及将士叛变。

但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将士、民夫也是认,也有自己的感情,长时间与家眷分离,自然是满腹怨言,故而这项制度在东晋时就已经被废除。

如今听说朝廷打算恢复错役制,崔澈麾下将士自然是群情激愤。

而高颎任帅的消息,更是火上添油。

燕地将士并不信任高颎,高颎平定尉迟迥之乱,灭亡南陈的功绩,对于他们来说,都太远、太久,反而是数年前那场惨败,就发生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三十万人浩浩荡荡东出,却折戟沉沙,死者十七万,逃回来的不足半数。

对比崔澈屡战屡胜之余,又总能保全将士,属实是相形见绌。

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想到高颎伐辽的惨况,谁又能够坐得住。

临阵换帅之举以及错役制可能的颁行,无疑激起了燕地将士们的众怒。

崔澈被征召入朝,生死难料,他们也只能是惋惜,再是感激崔澈的恩义,也不能把一家老小的性命全给搭上。

但如今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没有人再能漠视此事。

大营内沸反盈天,充斥着对朝廷的怨怼之言。

事情的高潮在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二月十九,也就是流言酝酿了三天之后,燕州城内再次传来消息:崔澈将于明日启程入朝。

二月二十日,清晨,崔澈领着一百名骑卒上路,却被麦铁杖、王当万等人组织的六万骑卒堵在了燕州城外。

“燕公!不能走啊!”

“你忘了吗!你曾说过,还要带领我们灭亡高句丽,如今怎能将我们扔给高颎!”

“燕公!高颎无能,祸及十七万将士,你又怎么忍心见到我们客死异乡!”

崔澈仰天长叹,痛苦的闭上了眼睛,许久才道:

“崔某自知,此去必死无疑,之所以慷慨赴死,只是想留下清白之名,让世人知晓我的忠贞。

“你等都在崔某麾下效力多年,我们同生共死,并肩而战,彼此间的情谊,哪怕是刀砍火烧,也不能使它断绝。

“今日诸位哭道相求,我又怎能无动于衷!

“也罢!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纵有万般罪过,都由我崔澈一人背负!

“全军听令,各归营寨。

“我,不走了!”

(本章完)

第66章 深夜来客第192章 舅甥共话第187章 初见药师第183章 觊觎辽西(第四更)第462章 组建水师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190章 越府寻人第617章 消息真假请假一天第139章 范阳卢氏第381章 两军列阵第106章 少年秦琼第242章 冬至朝见第393章 暗结将领第364章 两封文书第476章 一计不成第502章 进抵蒲州第61章 恢复旧姓第544章 大将献城第227章 自相残杀第511章 忠臣义士第86章 佳人邀见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621章 歪曲事实第423章 连成一片第622章 班师回朝第479章 义成公主(3000)第580章 不顾西域第534章 议和班师第172章 南下襄阳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364章 两封文书第216章 夜探敌营第379章 呼唤家人可能要多请两天假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295章 家事国事第364章 两封文书第494章 含饴弄孙第172章 南下襄阳第85章 相士纳贿第294章 内外之争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460章 护寺僧兵第333章 离间君臣第206章 塞外消息第429章 弑主之人第236章 平定叛乱好消息与坏消息第571章 孤城难守第316章 初生牛犊第494章 含饴弄孙第402章 夺取城池第41章 吃瓜群众第188章 兵部尚书第262章 母子离别第23章 北齐旧人第352章 汉燕为盟第391章 重返并州第108章 苏威问案第109章 狗急跳墙第507章 受惊失眠第620章 争相献媚第536章 大兴城陷第392章 休整与否第617章 消息真假第394章 阵前叙话第230章 连取湖杭第98章 新妇奉茶第597章 壮士断腕第298章 震慑北疆第163章 儿女之事第420章 目标河南第593章 襄阳危急第543章 凤县生变第195章 元宵夜会第196章 夜入王府更新要晚一点第147章 册立新汗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530章 难舍慈母第560章 燕王三辞第249章 孝悌崔郎第194章 亲友重逢第4章 初入崔府第144章 出塞劫掠第375章 全取毛州第161章 刎颈之交第273章 民部尚书第505章 渡河西进第525章 分兵之议第43章 尉迟身死第501章 徐郎何来第277章 恩同父子番外发不出来第588章 兵发南阳第425章 屯驻邙山第146章 回归蓟县第74章 惩治罪恶第314章 与敌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