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九一高地

第521章 九一高地

崔澈不住自家的老旧宅子,径直搬进了汉家宫阙。

高氏、观音婢也被崔澈接来了长安,别管城池是否破败,至少在渭南有了一个立足之地。

才入住,崔澈便问观音婢道:

“欣儿,你可知道高祖皇帝为何要迁都大兴?”

观音婢如今九岁了,崔澈也不能一直称呼她的乳名。

于是为她取名一个欣字,依旧冠以长孙姓,故为长孙欣。

这点小问题根本难不倒观音婢,她当即回答道:

“长安破旧,污水壅底难泄,高祖因此迁都。”

然而崔澈却摇头道:

“你所言只是表象,高祖迁都的真正原因是长安宫殿之中,藏有妖孽。”

说着,他故作神秘的吓唬观音婢:

“那妖孽夜半便会出来食人,多有宫女遭其所害。”

吓得观音婢脸色一白,高氏赶忙宽慰道:

“莫要听你父王胡言,他是吓唬你的。”

见崔澈一阵坏笑,观音婢气极了,嘟着嘴不肯理他。

与爱妾、继女的玩笑只不过是生活的调剂,对于崔澈来说,夺取大兴才是重中之重。

李渊归顺,岐州易帜,关西不少郡守见状,都在私底下与崔澈有了联络,只需崔澈攻占大兴,许多地方自可传檄而下。

当天,崔澈从渭北调来五千将士,守卫长安,次日即率十五万大军南下,准备兵围大兴城。

崔澈的攻击重点位于北面,北面便是九一高地。

九一高地是龙首原的主脉,更是龙头所在,高二十丈,站在其上,向南眺望,便可将大兴城尽收眼底。

后世的唐朝便是在九一高地上修建的大明宫,大明宫作为唐高宗李治以后的大唐正宫,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由此可见九一高地的地形开阔,一旦崔澈占据九一高地,在此架设投石机,便可居高临下,直接攻击眼皮子底下的大兴宫。

大兴宫城位于大兴城北,直面九一高地的威胁,宇文述等人自然也知道这处高地的重要性,

因此,早早在九一高地设立营寨,常驻数千将士,守卫高地。

主攻九一高地之战,由崔澈亲自挂帅在山下督战,五万步卒自东、西、北三面仰攻九一高地。

崔澈又分出三万精锐骑卒,巡弋于九一高地的南面,伏击要上山支援的大兴守军。

剩余七万将士则按兵不动,一旦前方攻山部队受挫,他们则作为预备队,轮流接替攻山任务。

崔澈相信,只要夺取了九一高地,在这上头架设投石机,战事的发展就会向冯翊一役演变。

至于石料,崔澈自然是不缺的,他在大兴生活多年,对于此地的地形心知肚明,一早就定下了夺取九一高地,居高临下,轰击大兴城的战术。

此前在渭北,没少派人进山采集石料。

宇文述给他在渭北留下许多饥民,但也没有白白耗费崔澈的军粮,崔澈采用以工代赈的法子,囤积了大量的石块,足够宇文述喝上一壶。

随着一声尖锐刺耳的鸣镝划破长空,山脚下的五万步卒一齐出动,仰山而攻。

攻山是一件惨烈的事情,不时有将士中箭,或是被滚石砸下山坡,惨叫声、哀嚎声不绝于耳。

只不过尽管九一高地处于龙首原最高点,但按照隋朝一丈约为2.96米来换算,高度还不到六十米。

而崔澈是由位于北坡的长安县出发,向南攀上龙首原。

又沿着龙首原南下进攻九一高地,九一高地的相对高度也就更低了,甚至不足数十米,远远望去,也就是一个土丘的高度罢了。

相较于河东大战时高耸险峻的高壁岭,显然不值一提。

有崔澈在后方亲自督战,更是激励了东隋战兵,尽管守军的箭矢、滚石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仍然不能阻挡众人冲锋的步伐。

数十米的山丘,也并非不可逾越的险隘,在接连发起三次攻击后,东隋将士扛着简易的长梯终于冲上了山顶。

他们依靠长梯翻入山顶的营寨,与敌进行血腥的肉搏。

位于大兴宫正北门的玄武门,宇文述与高颎也在观望这场九一高地的攻山战。

眼见山顶升腾起滚滚黑烟,数不尽的东隋步卒涌上九一高地,二人心急如焚,却没有半点办法。

位于九一高地南坡的三万东隋精骑完全切断了大兴城与九一高地的联系。

高颎、宇文述纵使有心,也无力救援。

莫非还能驱赶五万守军出城,正面突破崔澈麾下最精锐的三万骑兵,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战斗在黄昏之前结束,九一高地上,营寨内外,尸横遍野。

东隋五万攻山步卒,死伤多达八千余人,其中一部分死在了攻山的途中,他们还没有与敌接触,便命丧山坡。

另一部分则是强攻山顶营寨造成的伤亡。

真要放在平原地带,让两军摆出堂堂之阵,明刀明枪的干一场,崔澈相信,这五千守军根本上不了自己麾下战兵的皮毛。

但攻城、攻山,防守方本就占据优势,能够全歼山顶守军,占据九一高地,八千余人的伤亡在崔澈看来,也是能够接受的。

走上九一高地,其中不乏焦尸,烤肉的味道直冲崔澈的鼻子。

将士们已经在打扫战场,崔澈立于后世大明宫的正殿含元殿所在,举目南望,借助望远镜,将大兴城内的情况看得是一清二楚。

许久,崔澈放下了望远镜,吩咐道:

“传令各部,自明日起,围三阙一,放出西侧通道。”

“诺!”

随行的将领、亲随们齐声应道。

崔澈不在乎是否放跑了高颎、宇文述,相较而言,他更希望能够快速夺取大兴,传檄以定关中各地,再整顿兵马,翻越陇山,收取陇右之地。

故而,崔澈采用围三阙一的策略,给守军在西侧留下一条退路,让他们不至于抱着必死的决心,与自己鱼死网破,坚守到底。

当天夜里,崔澈入住九一高地上的山寨,山寨已经被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但角落里的零星血迹,还是在诉说着此地早前刚刚经历了一场血战。

(本章完)

第131章 设立义仓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550章 乱军之际第549章 混为一‘潭’第86章 佳人邀见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109章 狗急跳墙抱歉,今天要再请一次假第332章 心怀忧虑第528章 兵出陇关第589章 掎角之势第613章 宴无好宴第201章 初访李府第354章 重逢刘方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479章 义成公主(3000)第271章 视察宫殿第622章 班师回朝第570章 崔澈教孙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447章 东窗事发第153章 挥师西进第223章 聚兵无锡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153章 挥师西进第466章 铺张浪费第485章 废除酷法(3000)第87章 姻缘已定第110章 奔袭历城第468章 盘剥索贿第334章 调兵遣将第563章 大燕开国第428章 夜袭山谷第455章 卦象玄机第175章 渡江破城第367章 伪造书信第237章 崔澈归朝第432章 洛阳易帜第112章 总管人选第189章 驾部次官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第51章 崔府夜话第327章 故地重游第218章 兄弟重逢第313章 西辽河畔第373章 何处为先第180章 房家骄子第386章 四州举义第273章 民部尚书第22章 求学之心第434章 东线战起第394章 阵前叙话第234章 稍作休整第196章 夜入王府第209章 市店之争第413章 汾阴薛氏第91章 作战计划第250章 回馈宗族第264章 尚月尼庵第381章 两军列阵第103章 县令百吉第440章 宫闱秽事第230章 连取湖杭第440章 宫闱秽事第208章 表亲来投第322章 开皇之末第182章 家中有喜第439章 新君登基第532章 重遇旧人第74章 惩治罪恶第126章 文士来投第477章 再生一计(4000)第434章 东线战起第250章 回馈宗族第183章 觊觎辽西(第四更)第342章 拖延时间第344章 驱使俘虏第592章 偷渡汉水第367章 伪造书信第169章 行军长史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12章 少年咏鹅第293章 时机已现第573章 目标敦煌第404章 消耗矢石第365章 夫妻同心第537章 再见故人第74章 惩治罪恶第423章 连成一片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482章 宽赦为民第106章 少年秦琼第362章 各方反应第554章 人事调令第288章 仙娥河畔第162章 论功封赏第232章 分兵讨贼第531章 夜间生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