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一喜一忧

第71章 一喜一忧

太原王氏的影响力无需赘述,北魏时期就是汉族四姓之一,资历比博陵崔氏可老多了。

这也是杨广、崔澈选择威胁的手段,与他们做交易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底气不足,腰杆不硬。

若杨广有其父的权势,自然会少了许多顾虑。

但他终究只是藩王,而且还是有意夺嫡的藩王,尤其是面对太原王氏,顾虑也就更多,至少手段就不能太野蛮。

当然,无论如何,事情总算是办成了。

宴饮后的第二日,并州刺史府的户曹官吏们纷纷入驻王氏各处庄园,清楚田亩、隐户。

随着太原王氏的低头,不只是并州,山西其余各地的清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这块地界不同于河北,在河北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需要与四家周旋,但山西之地仅仅需要搞定了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究竟受了什么胁迫,并州总管府下辖二十四州士族无从知晓,但没有了酒渣鼻们挑头,哪怕是河东三族也只有乖乖配合的份。

自酒宴以后,崔澈忙得连轴转,一面主持将侵占田亩充公,一面又要分心过问刺史府的僚佐们给隐户造册,将他们归为税户。

但最紧要的还是主持为贫苦之人分配田地。

总不能让这些人纳税,又不给他们收入来源吧。

崔澈对分田看得最重,也是心中一份愧疚作祟,说穿了,他的手段并不光彩,是拿并州百姓过往受到的欺压做了交易。

只是澈哥儿也不后悔,清查得来的土地终究还是会分配给民众,让他们受益。

按照杨坚在长安草拟的授田方案,成年男丁每人受露田80亩,种植五谷,再受永业田20亩;

妇人每人受露田40亩,不给永业田;

奴婢受田同如常人,永业田不须归还,露田在耕田者死后要归还国家。

一夫一妻即有田140亩,其中20亩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但实际操作起来,部分人口密集区域难以如数授田。

只是山西之地暂时还没有这份顾虑。

并州即周边地区长期以来,是北周与北齐交锋的第一线,兵荒马乱的,多有百姓流散。

十七年前,北周与突厥联军进犯并州,北齐三杰之一的段韶领军击溃北周大军,但对于惊慌而走的突厥人,却无力追击。

十万突厥骑卒退兵之际,不忘大掠,由晋阳往北七百里,人畜无遗。

北周与北齐的军事冲突当然不止这一桩,处在这么一个周齐密切交流的地界,又怎会如关中一般人口稠密。

并州被北周夺取,不过六年时间,在没有大举迁移人口的情况下,哪那么容易恢复元气。

开皇十二年时,之所以说山西之地人口滋生,田亩不足分配,那是承平日久。

北周六年,隋朝十二年,相加正好十八年,而隋朝恰恰是民众十八岁即可申请官府授予公田。

故而,如今的并州及周边部分地区,还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界,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晋阳以北,是可以足数分配140亩田地给赤贫家庭的一夫一妻。

当然,田亩有土壤肥沃的良田,也就有需要重新开荒的荒田。

崔澈为保证公平,授意将并州各处田亩划分,让当地民众抓阄,并派下信得过的人手全程监督,若不这般做,只怕不止是良田尽归士族奴仆,荒田、下田尽归穷苦。

就在澈哥儿为建设大隋劳心劳力的时候,长安城里颁发两条诏令。

虽说对于崔澈是一喜一忧,但澈哥儿还是怒不可遏,没少在心里叱骂普六茹坚。

北周的九命制早就被废除,第一条政令便是杨坚重定官品。

若按原先的标准,崔澈这个亲王总管府长史只能是正五品上,但换了新制,崔澈与司马杨玄感都成了从四品官员,就连裴秀也从正八品上,升到七品官。

没有职务调动,却坐着把官品升了,这无疑是一件喜事,按照北周时的官员俸禄换算,崔澈年俸直接从2000石栗米增长为4000石,收入直接翻倍。

但崔澈之所以怒火中烧,恰恰就是这俸禄。

杨坚重定官品之余,把俸禄也更改了,不再按品级发放,而是根据职务来发放俸禄。

而具体做法,则是抬高最低收入标准,打压高收入人群。

例如最低的九品官在北周,年俸仅125石,而在新的俸禄制度下,大致在360石。

北周俸禄是在四品官以前,逐级翻倍,但杨坚可就抠门多了。

七品、八品大致在都在600石,五品、六品也在840石左右浮动,而崔澈的四品长史,根据具体职务,便是授予年俸960石。

三品1440石、二品2160石、一品官也才4200石。

就比如你原本官拜五品,俸禄2000石,得知自己升上了四品,以为能有4000石的俸禄,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让杨坚给劫了。

别说4000石了,收入直接给砍成了960石,缩水四倍,这谁受得了。

以后也感觉没了奔头,以前一品官在北周俸禄万石,现在只给你4200石。

没错,官员收入不只是俸禄,你还可以贪污腐败,但他普六茹坚打击贪腐可一点也不手软。

“要不就让妾身在晋阳城里盘下一间铺面,继续经营胭脂生意?”

穆邪利看崔澈为收入发愁,开始记录家里每一笔支出,似乎打定主意要省吃俭用,于是主动提议道。

尉迟炽繁与妙容也随之附和,要为崔澈分担压力。

“无妨,今上不慕奢侈,960石的年俸,节俭些用,也足够养家糊口。”

崔澈逞强道。

他的处境在隋朝官员群体中,只能算是个例。

一般来说,家里有这么多奴仆、婢女要养,多少都有点产业,毕竟都是累世为官,祖上多有积蓄,不至于真的要去贪污才能过日子。

但崔澈不同,他招募三千部曲,几乎散尽家中浮财,博陵庄园产出又得供给这支私兵,便只能以俸禄为生。

留在长安城里的奴仆、婢女哪怕没有跟来晋阳,澈哥儿不还是得养着他们。

我先去睡一会。

(本章完)

第44章 提携后进第137章 出镇幽州第317章 不问前罪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159章 突厥可敦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461章 净身修行第565章 地方分权第586章 以诗明志第530章 难舍慈母第224章 兵分三路下一章在凌晨两点前新章在审核第337章 平壤妇人(水)今天没有,大家不要等。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254章 生计困难第436章 危墙之下第66章 深夜来客第366章 君臣诀别第127章 入幕之宾今天没有,大家不要等。第69章 晋王设宴第424章 虚虚实实第197章 药师同乘第345章 以诚相待第550章 乱军之际第434章 东线战起第283章 便宜行事第513章 李渊定计(3000)第591章 探察消息第69章 晋王设宴第596章 封锁江面第201章 初访李府第33章 暗中投效第212章 行军长史第427章 搜寻踪迹第481章 歃血为盟(4000)第362章 各方反应第317章 不问前罪新章在审核第124章 食盐入关第3章 邺城来人第452章 长孙无忌第564章 各有封赏第138章 回乡省亲好消息与坏消息第208章 表亲来投第185章 儿女亲家第301章 杖毙名将第399章 孰轻孰重第80章 前线觅功第358章 意气之争第226章 变故突发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42章 行差踏错第383章 入主相州第213章 安排诸事第546章 谋定水淹第593章 襄阳危急第288章 仙娥河畔今晚没有,大家不要等第243章 入宫哭诉第92章 可汗夜遁第18章 崔家儿拳第598章 南郡太守第157章 夜袭王庭第583章 宫中饯行第567章 二郎从军第618章 父子合谋番外发不出来请假第124章 食盐入关第403章 屯兵岭下第347章 变故突发第392章 休整与否第136章 任于何处第492章 入府慰问第558章 禅让诏书第270章 行宫落成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12章 少年咏鹅第434章 东线战起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412章 迁都与否第521章 九一高地第527章 重逢李渊第140章 选送贡士第360章 来使催促第55章 征辟裴矩第29章 孝子阿赟第597章 壮士断腕第206章 塞外消息第353章 契丹军队今天没有,大家不要等。第618章 父子合谋第186章 吏部牛弘新章在审核第105章 取而代之第126章 文士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