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新的部下

吴山。

夜风吹来,带着些烟灰的气味。

不远处的公主府正在治丧,烧了许多纸钱。

姜饭拿着望筒四周扫视着,观察着没有生人靠近,方才命手下人学了几声鸟叫。

不一会儿,前方的小门处响起开门声,几个布衣荆钗的身影走出来。

“走吧。”

阎容脸上抹着炭灰,眼睛红通通的,显然是刚哭过,泪水还冲刷掉了炭灰留下两条白皙的泪痕。

她虽打扮得普通,挥手间却还是气度雍容。

姜饭却没马上走,而是吃了一惊,讶道:“出事了?”

“从棺材里爬出来时,被那小丫头撞见了?”

“哪个丫头?”

“丫头是你叫的吗?帝姬。”

姜饭又是一惊。

阎容自抹着泪,道:“怕甚?我与她情深如许,又不会害我……唉,都与她说清了,待她往后择了驸马,我哪有好下场,她放我走了。”

“那就好。”姜饭目光一转,又道:“说好只带四个婢子,如何又多了一个?”

“送来保护我的。”

“只怕不妥……”

“放心吧,跟了我与帝姬十五年的心腹,信得过。何况我身边若没个护卫,路上万一有人起了歹心怎生是好?”

“这一定不会的,我们都是有妻室的人……”

姜饭话到这里,想到哪怕自己并无歹心,但这一路山长水远,船上那许多护卫难保没人见色起意。

眼前这位,也确实是太美了些,叫人不安。

“也好,走吧。”

又扫了那带刀的女侍卫一眼,姜饭也不敢再做停留,请阎容等人上了马车,匆匆便往城外去。

连夜赶到乌镇,上了运河上一条大商船,姜饭才松了口气。

“请贵夫人最好不要出舱,以免让人看到,对了,这是最好的一间舱房……”

“知道了,快启程吧。”

“这……还需稍待几日。”

“又稍待?我既来了,为何还不立刻启程?”

“还有两批人要接来,且江少卿还未到。”

姜饭安排这么大一艘商船,自不会只接阎容一人,没这个财力。

这位便是再急,也只能等着。

他懒得挨骂,安排了护卫,匆匆又赶往湖州……

“还不行船,还不行船……”

阎容好生气闷,居于船舱中又等了三四日,心里将李瑕骂了不知多少遍,船才启程。

她得了交代,倒也真不出船舱,偶尔推开窗缝向甲板上看去,也有些好奇。

“那些人都是谁?”

“方脸高挑的那位是江少卿家的夫人,正与她说话那位,听人唤作是吴夫人,乃是名儒吴定之妻孙氏。”

“吴定?谁?”

阎容身边侍婢也曾是宫中女官,替她联络丁党,对外臣事迹略有耳闻,又去打听过了,倒也能说上一二。

“该是已故相公吴潜之三子,未曾出仕,于乡中授教为业。”

阎容不耐听这些,又问道:“扶着孙氏那小娘子又是谁,蛮漂亮的,孙氏的儿媳?”

“侄媳,该是吴泽之妻,吴泽乃吴实之次子。”

“吴实又是谁?”

“吴潜之四子,早年弃文从武,于京湖抗蒙,力战而死,留下子三人……正在与江少卿说话那位便是了,旁边才是吴定之子,那边七个孩童分别是……”

“别说了。”阎容早不耐烦,道:“二十多号人,认又认不全。去让他们管管那些小娃,吵死了。”

“是……”

船行数日,抵达常州,却又停了下来。

阎容不由着恼,又遣婢子去骂姜饭。

但她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实在是左右不了这艘船的行程。

这段时间,李瑕收复关中的捷报已到了临安,请封刘黑马开国郡公,请调王坚镇守陇西,并派遣陇西官员。

满朝上下不喜反惊,高呼李藩之势难以遏制。

唯贾似道早有准备,不用王坚,而移李曾伯镇陇西。

“区别在何处?不仅在王坚与李瑕有旧,且在于王坚乃武将,一入陇西,李逆必以心腹文官左之,钱粮控于李逆之手,王坚仅有统兵之能而无调兵之权;李曾伯不同,虽同进士之出身,实有治世之能,假以时日,未尝不能掣肘李逆……”

贾似道说到这里,知道这极难做到。

李曾伯若是到成都、重庆还好说,但李瑕不可能把这两个地方放出来,之所以请朝廷调人镇守陇西,无非是为了吸收人才。

这是个钩子。

没办法,只能挂一位重臣上去,挂上去之后,能做多少做多少吧,尽人事,听天命。

对付李逆,无奈感越来越强。

“平章公,听到消息,妖妃果然已走了,还查到李瑕的人到湖州,接走了吴家三房四房未出仕的子弟。”

“接这些人做什么?”

“想来李墉当年曾是吴潜门生,与吴定交情颇深,遂吴定也投了李瑕……吴潜虽死,名望犹在,地方上也不好阻挠。”

廖莹中话到这里,又道:“另外,隐隐得到消息,李瑕的人,似乎在暗中唆使王坚往蜀地。”

“果然。”贾似道冷笑道:“王坚果然与李逆有所勾结……王坚敢擅离临安?”

“没有,幸而平章公早有预料,荣升王坚五个儿子于东南各军。得到消息,不久前李逆手下往常州劝王安节往汉中,王安节严辞拒绝了,倒不负其‘安节’之名。”

“呵,还不是我手段高明。”

贾似道终于是赢了李瑕一招,找回了些场面。

“谈甚气节?王家父子不过是舍不得这些官职。”

“是,多亏平章公高明,拦下了王坚这等跋扈武将,如今往汉中者,或如李曾伯忠于社稷,与李逆为敌;或如阎妃红颜祸水,又暗中携带刺客;或如吴家未出仕的无能之辈……”

商船于常州起行。

江春回首看了一眼码头,向姜饭问道:“王少将军真不走?”

“没办法了,本想暗中带走王老将军,但五位少将军分守各地,实在是带不走了。”

“以王老将军钓鱼城之功、以王少将军从父守合州之功,不过添差区区副都监,何惜之有?”

“不是惜这小小官职,他说,一日领宋?,即一日为宋臣,岂能不得诏而擅离?”姜饭苦恼地摇了摇头,懊恼道:“郡王说了,不必强人所难,我这差事还是没办成。”

与此同时,另一艘官船正从运河中行过。

姜饭转头一看,见对方挂着官府旗令,连忙招呼船工避开,让对方先行。

“那又是哪方重臣赴任,好威风。”

“陇西制置使李曾伯……”

六月初,李曾伯以及姜饭的船只虽还未抵达汉中,朝廷消息却已由快马传递先送达汉中平陵郡王府。

议事堂上,李瑕将诏谕递给韩承绪。

“看样子以宋廷对王将军猜忌之深,是不可能放他外任掌兵的,可惜我们谋划了这么久。”

“毕竟是击杀了蒙哥,功高震主。”韩承绪道:“连郡王也难以改变宋廷对武将防备之心啊。”

“李曾伯也好,转战三边、七任阃帅,才能还更高。”

“但贾似道能遣他来,只怕还是针对郡王?”

“无妨,近年内还是以抵御蒙虏为主,李曾伯能分得清轻重缓急即可。用人若只顾着猜忌,我与宋廷何异?”

对于临安来的消息,李瑕也只做了议论。

他愈发懒得关注东南。

近来除了治理民生,另一桩要事便是关中与成都的官员将领的互调,刘黑马就任成都、张珏转镇关中。

这当然也是一种制衡。

李瑕反感宋廷对武将的过度制衡,却也不会学蒙古放任世侯久镇一方。

将刘黑马调往成都,本就是对刘家在军中势力的削弱,招降之前便定下的。

张珏北上,则是重用。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兵戈再起,关陇才会是与蒙古交战之地,李瑕需要足够坚决的将领坐镇,并不敢用归附过来的旧世侯为统帅。

除此之外,李瑕确实对这些将领也没有更多猜忌了,毕竟他自己在军中威望便极高,且从不曾放松掌兵之权……

此时又聊了一会政事,他遂起身道:“那这些事便请韩老安排,我去趟俘虏营,数日便归。”

如今关陇一战之后李瑕所获的俘虏已经被消化了大半。

如刘元振、刘元礼兄弟便一直在整编那些汉军俘虏,老弱伤残者仔细登记好家小籍贯,放他们解甲归田,其余的则编入军中。

至于蒙古俘虏,整编起来便慢得多,已被打散到川蜀各个地方的俘虏营,如在川西、川东建城,扩修蜀道、水利。

这些俘虏若想入伍,李瑕要求却多,首先便要学会说汉话,这便是颇难的一桩事。

好在俘虏营中劳作虽辛苦,却都各自组织了汉话学堂……

“长生天之子不仅降于蒙古草原,天可汗爱四夷部落如一,长生天之下众生皆依其如父母,遂云,六百年而长生天降一子……”

这夜,汉中往南,米仓道上的红庙镇俘虏营中,一群蒙古俘虏正瞪大了眼看着前方在说话的全真教道士,眼中露出迷茫之色。

却见一个小个子的蒙人上前,双目一瞪,便大声道:“听得明白吗?先给我学这句话,腾格里汗……天可汗……”

“天可汗。”

便有一名俘虏用汉话问道:“胡勒根将军,在山道里,就是天雷砸下,击败了六万大军吗?”

胡勒根哈哈大笑,道:“对,就是这个意思,你很聪明,已经会说汉话了?”

“会啊,我会说汉话了。”

“那你明日不用去干活了,跟在我身边做事,好了,别打岔了,继续跟着道长们学……”

却也有几名俘虏低着头,心里暗骂了几句。

“叛徒,背叛了伟大的成吉思汗,咒你的子孙永远是奴隶……”

而就在俘虏营外,十余骑已策马奔至。

看守俘虏的守卫连忙迎上。

“郡王!”

“郡王!”

“带路。”李瑕翻身下马,径直向俘虏营走去……

六月初七。

一艘船只朔汉中而上,李曾伯立于船头,目光中泛思量之色。

自汉中收复以来,他是进入汉中官位最大、威望最高的朝廷重臣。

这次可谓是临危受命,须由他来遏制李逆之势。

当然难,陇西不受大宋统治已逾百年,要在这样的地方,于李逆眼皮子底下掌握住一支兵马,显然不易做到。

好在李逆名义上还是宋臣,汉中依旧有不少宋臣,要做的唯有先收这些人的心。

凭官职,凭威望,凭手段,尽力而为罢了。

但不知李瑕在汉中威望如何,其人能耐又如何?

“节帅,看样子,李逆……”

“平陵郡王。”李曾伯道,“有些话私下来说说无妨,进了汉中,须称他‘平陵郡王’。”

“是,平陵郡王似乎并未出城相迎。”

李曾伯点点头,打量着远处的汉中城,只见望江门码头上并未看到平陵郡王之仪仗。

想来李瑕并不欢迎自己这个阃帅。

“节帅,听闻平陵郡王自加封之后,唯独上表请求册封了侧王妃与侍妾,除此之外别无国事与朝廷言,许是沉迷女色也未可知……”

“也许吧。”

李曾伯话音方落,忽见汉江南边尘烟滚滚。

只一看,他便看出这阵势至少是两千余骑。

速度之快,声势之大……大宋根本没有这样一支迅如雷电,捷如鹰鹘的骑兵。

“太像蒙军了。”

李曾伯喃喃一声,眼中已有异色。

待近了,直看到那“平陵郡王”的旗号,他才放心下来,知道不是有蒙古骑兵袭扰汉中。

然而,须臾之后那骑兵列阵于江岸举旗欢呼,李曾伯又是脸色一变。

他眯起眼,赫然发现,岸边驻马高呼的骑士个个阔额高鼻,竟全是蒙古人!

已有不少随李曾伯而来的官员骇然色变,一跤跌坐在地。

“这这这……汉中失守了?!”

第1117章 余晖第1206章 读书人第1076章 礼节第1000章 以己度人第452章 护国门第1302章 船歌第966章 历法第525章 规划(为白银盟主“niema”加更2/11)第1268章 武遂城第952章第671章 接人第188章 初胜第271章 坦诚第1167章 青松第539章 提亲第371章 交易第128章 相思笺第1158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110章 太学生第1270章 兵还不多第581章 规矩第144章 荣王番外篇·交接(为白银盟主“公子WV”加更)第1089章 兵痞第83章 伏杀新年写给书友的一封信第690章 蜀中二帅(为盟主“守妹拴财”加更)第1213章 九郎妙计安天下番外篇·武士(为盟主“喵啊在猫呜”加更)第799章 仗房岭第1107章 逃第298章 传信第1034章 西塞山第332章 逆流第756章 驱口第93章 观望第1245章 插曲第546章 旧事重演第61章 饵第1130章 入场第707章 顺势而为第829章 政战第16章 藏舟浦第340章 烧粮第1099章 回师第1205章 丑态第650章 俘虏第1268章 武遂城第46章 撕破脸第1248章 后方第373章 是谁第901章 畏威且怀德第632章 分割第1058章 升官第310章 冷静第19章 说客第1153章 屋外打狗第1251章 东线第530章 赴任第949章 寡嫂第1148章 督战第155章 叙州第482章 诋毁第957章 宣战第327章 复家乡第351章 义子第261章 元宵第241章 道士第187章 初战第426章 露馅第803章 溃逃第518章 夫妻第1159章 无名小卒第671章 接人第654章 易帜第845章 天子圣明人心在宋第1321章 死板第485章 缩影第580章 线索第926章 地利第423章 压力第470章 怯薛军第384章 妥协第1061章 河湟第50章 登徒子第1163章 收割第762章 断腿第664章 宋寇第381章 重逢第1086章 断了的环第1075章 胡窥青海湾第1274章 入冬第571章 不思蜀第1023章 一颗人头报天子第1153章 屋外打狗第613章 策略第616章 孤策第691章 反贼第1311章 襄阳第637章 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