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中国小民

“愚蠢的西班牙,愚蠢的马德里,愚蠢的卡洛斯四世,猪猡都要比他们聪明……”

已经决定在中国终老的牛顿趴在书桌上记述着自己的日记,他的年龄已经很大了,已经七十多岁了,在中国近三十年的生涯让他已经习惯了中国的一切,他不愿意再回到英国那个‘陌生’的社会去了。

虽然他曾经工作过的牛津和爱丁堡大学【这是苏格兰的大学,不是英格兰,英格兰境内就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都愿意以很高很高的待遇迎接他的回归,就连大不列颠王室和内阁都真诚的欢迎他的回归。

——牛顿在中国皇帝身边那么多年,还教育过中国的豫王殿下,做过中国皇室的私人老师,他不仅在中国皇室和高层中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更真正的懂得中国的政治,和了解中国那位堪称伟大的皇帝陛下。这对于中国大不列颠王国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整个欧洲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牛顿就是不愿意回去,他对大不列颠已经没什么牵挂了。他只让自己的笔记,自己撰写的人物传记和对中国的认知,对中国现在和历史的研究等等,只让自己的无数文稿乘坐帆船回到英国。

而七十多岁的牛顿至今还保持着写日记的好习惯,而他这些年写下的日记,如今已经成为英国中央内阁高官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依据了。

也正是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度了解的透彻了,牛顿才会对西班牙的‘轻举妄动’如此的痛恨。因为西班牙的的确确是英国人现在的盟友啊。

英国人会因此而受到惩罚的。

对比消息传来当日,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更加详细的消息已经送到了陈鸣的手上,也被广大民众所熟知。同时皇帝陛下对印度的一些小的调整,也被很多很多的人所知道。所有人都清楚,英国人在这档事儿上真的挺无辜的,他们是清白的,可这没个卵用。

之所以一个月前会引得谣言四起,那只能怪这个消息就那么凑巧的撞上了来胡闹的‘罗伯特’一行,以牛顿对陈皇帝的了解,中国肯定会在印度生事的。现实也的确如此。而这一切的根源,牛顿没有怪罪在英国人的身上,而是全怪起了西班牙人。

在牛顿的脑子里,西班牙王国就是一个欧洲二流的国家而已,根本就没有跟现在的汉帝国一较高下的本钱,即便是在他们经营了二百多年,而陈汉刚刚踏足十来年的美洲。

可是他们的轻举妄动却让英国人不得不为之买单。牛顿心里头都不知道骂了马德里多少回!

“一群猪猡!”

牛顿手中的鹅毛笔尖不停的在纸张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音。他要用自己的笔狠狠讽刺愚蠢的马德里人,讽刺那愚蠢的波旁家族。

活了那么大岁数,牛顿不是没见过笨蛋,可他却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笨的笨蛋的,一只小鸡还要去挑战老鹰。当然,那罗伯特也是个大笨蛋,他就不应该来南京。

英印总督约翰·肖不清楚中国皇帝的脾气,难道罗伯特也不知道吗?他可是跟中国打了二十年交道。中国皇帝的脾气并不算坏,但他绝对见不得有人跟他耍无赖耍横。谁要是对他不讲理,他就回对谁更加的不讲理。

中国有这个资本支持他这么做。即使那个挑衅他的人是大不列颠王国,是西方世界的头号强国。

“爷爷,三点钟了,我们该去游乐场了……”

书房外响起了一个清澈的男孩的声音,孩子的中文名字叫牛璞,他是一个葡萄牙裔,也是一个孤儿。他父亲是当初选择留在中国的那群葡萄牙人中的一个,母亲是一个来自奥斯曼的女奴,准确的说应该是一个俄罗斯人。

入乡随俗的父亲包养了他的母亲,可惜信奉一神的父亲还是不敢冲破‘阻挠’,纳他母亲为妾。

男孩的母亲在八年前就死了,而男孩的父亲也在三年前去世。在去世之前,这个同牛顿也有些交情的中国籍葡萄牙裔,将自己才十二岁的私生子送到了牛顿这里。

生活真的挺孤苦的牛顿考虑再三,正式收养了这个十二岁的孩子,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牛璞。

璞,在汉语中这是指未雕琢过的玉石,或指包藏着玉的石头。

牛顿就希望自己收养的孩子是一块还未经雕琢的宝玉。而同时这个璞字在读音上也通‘葡’。

满心中都是对西班牙的愤怒的牛顿听到门外孙子的清脆、欢快的声音后,瞬间多云转晴。那充满欢快的声音就仿佛一道披散漫天乌云的间,让空中的阳光瞬间照撒在了牛顿的每一寸心房。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牛顿孤苦伶仃了二十几年,现在名下有了个孩子,虽然不是真正的血脉,但也让他倾注了许多感情。

“好的,迪亚斯。”牛顿看了看座钟,真的到了不得不去的时候了,再晚就没必要去游乐场了。

牛顿立刻就停下了笔,“因为要陪我可爱的孙子一块去游乐场玩儿,我现在没有时间再来诉说我对西班牙人的愤怒了,但我会在明天接着写下去。愚蠢的西班牙人,我对他们的愤怒还远远没有倾泻完。”

……

农历十月的中国已经正式进入了初冬,就算是江南地区,随着气温的下降,野外也是一片萧瑟景象。山东半岛上的齐鲁大地,那就更是落叶飘飞,万物凋零了。

不过在烟台港,集市依旧在热闹地进行着。

发展也没有多长时间,烟台的名气和繁荣程度已经可比济南。

作为山东最重要的两个对外港口之一,烟台一地的人口已经超过了二十万,人口的日渐增多让这里的消费也每日剧增。每天都有十里八乡的村民,便带上自家的货物商品,来到烟台大大小小的集市上售卖,然后再顺便买一些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带回去:有可能是厚棉布,也有可能是金属器具、肉类、酒类,又或者是咸鱼、鲸肉、海带、紫菜等。

黄有田坐在集市一角,一上午他已经卖了三口锅,同时还给五个人磨了菜刀、铲子。另外,帆布口袋里装着的一些芝麻园子、花生糖、鲸肉干之类的小玩意也卖出去了不少。保守估计,他这一上午的收入起码在三块钱以上,按理说应当能够让人满意了。

但这毕竟是在城里的集市上啊!

如今是个集市就有管理员,一天就是五角的费用。黄有田叹了一口气,将身子倚靠在了身后的一口锅上。集市上人流集中,谁家的锅坏了、刀钝了、缺什么了都会到这里来想办法,黄有田早年就给人补锅为生,好不容易攒点本钱做起了买锅的生意,这看似比补锅匠体面了不少,但这钱真挣得不比补锅匠多。

虽然补锅匠要更辛苦一些,生意惨淡的时候,经常会长途跋涉走上好多村子才会遇到一个客户。

但补锅匠的本钱小啊。

那跟这买锅似的,所有的本钱都砸上了。

黄有田再一次觉得后悔了。

他不是后悔自己干起了买锅的行当,而是后悔了自己当初怎么就不厚着脸蹬上那张家的门。张金来这小子专业了之后,在镇子上当警局的局长,家里的日子过的好着呢。

出了小妹没福气外,就在他离开那个价的那一年,不知道是吃什么东西,中毒了,上吐下泻,当时又无钱去医治,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而那个张来福也是做小本生意的,可人家在镇子上买下了店铺,风刮不着,雨打不着,更没人去找他的麻烦,去欺负他。如今儿子都给他生下大胖孙子了,小日子过的不知道有多舒坦。

黄有田在烟台立住脚后,好几次都回到了老家,都走到门外了,却只是把东西放下,没有走进张家的大门。虽然那不算是他的家,可里头的人是他真正的弟弟啊。

同母异父的亲兄弟。

张来生胆子够大,早早的就跟了朝廷,虽然没当上官,可现在在镇子上做警局局长,那也是光宗耀祖了。张家也抖起来了。

兄弟俩的日子过的都很好地,有儿有女,还都抱上了孙子。

不像他黄老汉,年纪五十有五,眼看着都奔六十了,儿子还二十不到,更没说好媳妇呢。

他当年离开张家,一是因为他姓黄,那后爹对他不算太委屈,可是也亲不起来;二是因为家里没钱给他说媳妇,是真的穷。

但黄有田娶上媳妇的时候也快二十五了。而且好不容易娶上媳妇,好不容易有了个儿子,还被鞑子把家给祸祸了,真正的安稳下来也是在三十好几了,当今的朝廷都打下全国了。

黄有田对满清是一点都不留恋,不说那家仇了,只说这眼下的日子也比满清时候好过的太多了。

他的生意虽然很辛苦,恨不得天天赶集,下雨下雪刮大风也不歇息,奔六十的人了,还操劳不息。但是黄有田的辛苦也真的换来了成功啊,他赚到钱了。

在陈汉,只要你努力去干,不说发家致富,至少不用饿肚子。在满清时候,就算你一天到晚的努力干活,照样连肚子都填不饱。

黄有田年轻时是吃过苦的人,他现在的日子比不上张金来,也比不上张来福,可是比当初的张家真的强的太多太多了。

他现在还努力的干,那不是因为他家就没有隔夜粮,而是因为他儿子在读大学。

是的,不是专科,也不是学院,是真正的大学,翰林院大学。这学费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他的儿子除了在考功名做官儿的事上有点不随黄老汉的意外,其他方面,他儿子真的没得挑。

只是他儿子今年才刚刚上大二,距离毕业,还要小三年呢。但他们家的前途之光明,那是一个人都能看得到。

现在中国的受高等教育人群的‘含金量’是有点在贬值,但那也要看是哪家学府的。翰林院大学是一般的大学吗?从哪出来的人,就算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也能在学校或是出版社、报社找到立身之地。

只不过黄有田也不能否认,他们这种走村串户的流动小贩的好日子是真到头了,生意越来越难做了。现在的烟台地区,村里头的小店铺越来越多,还卖的啥都有。

小到针线,大到锅碗农具,外加点心糖果啥的,那是全都有,越来越全。他们这种流动商贩的生存空间也就越来越被压缩。

而且人口更多的烟台城区里的大大小小集市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就连到村子里串场,都要交场地费。黄有田属于‘百货’类的,比蔬菜瓜果类的管理费要一个台阶,就像眼前的市集,从两角一下子蹦到五角,这要是赶到生意差了,一天的辛苦就全给这些管理的干了。

而集市里的固定摊位,黄有田又不愿意租赁,总觉得风险太大。

当然了,在山东内陆地区,如黄有田这样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还有很大的生存空间,但黄有田的家都按在了烟台,能坚持的话,他就不愿意学他那个后爹。

不得已之下,为了增加收入,也是为了充分发掘自己走四方的优势,黄有田同时兼营起了芝麻园子、花生糖、鲸肉干等小商贩的买卖。这些东西也不重,让他的收入好歹是多了一点点。但这并不能改变那江河日下的大局,或者这好景也不会太长,转而就也会变得一天不如一天。

烟台作为一个新兴的海港城市,越来越多的货物在这里周转,不仅有外来的,也有对外输出的,可以说是一个大的集货市场。这里建城的时间虽短,可商业经济真的很发达。

据说在山东内陆,一些沿大清河和运河两岸的地方,那些山东的传统精华地带,现在的农村也都比不上烟台。当地逢五逢十就是集市,到了那一天,无数像黄有田这样的小商小贩就挑着扁担、箩筐的进到村子里面,然后沿着道路两旁摆置,村民一般情况下都不需要专门的去跑城里、镇上,在自家门口就可以买到日常所需的东西。

内陆地区原有的商业秩序在逐渐开始瓦解,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逐渐开始成型。

可是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却是烟台地区即将淘汰的。

黄有田相信,那些村子里早晚也会有一个个小百货店出现的,然后这种属于小商小贩的黄金时代就一去不复还了。

陈鸣操心的那些事儿,黄有田这样的小老百姓关心的还真的不多,很多人还不知道中国跟西班牙的战争已经再度开始了,不知道几个月前的西班牙海军主动截击了中国的舰队。

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如此。

中上层的着眼点和下层百姓的着眼点完全不一样,城市居民和乡下农民的视角也完全不同。

想要真正意义上的动员一个国家,在眼下的时代,真的很难很不容易。

第六百二十六章 荣誉需要‘特权’来衬托第一百一十三章 比官兵还像官兵第613章 天使在行动第四百二十章 给乾隆一个厉害瞧瞧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第九百三十三章 中国的爆发第一千一百零三十一章 沙皇永远也回不来了第四百四十八章 现在的中国可不是上辈子的兔子第七百九十章 战略之新发现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中国工业第九百二十五章 浑水摸鱼的葡萄牙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违背认知第三百三十六章 速杀我,速杀我……第二百七十二章 预谋第三百九十七章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第五百零九章 斩人头,祭明十三陵第八百零三章 封国在哪里啊,封国在哪里?第三百七十七章 关税——我的地盘我做主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图林斯克战斗第一百三十一章 火器局里的聋哑人第五百九十九章 汉臣朱渥,立第三百三十八章 参军,招工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府第三十四章 陈家撑不了五年!第三百三十七章 以毒攻毒第九百八十一章 海上游猎第七十六章 恨!恨!恨!后记8 满地都是王子第八十六章 宜将胜勇追穷寇第一百四十一章 赏赐第八百五十七章 如今的“鸡蛋人”!第五百三十二章 变化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中国的迷之自信第二百六十三章 恨就先恨着吧第四百四十二章 既然无力反抗,那就好好享受第六百八十章 权贵子弟第一百一十九章 云霄飞车第四百一十二章 那还不快传御医?第四百三十五章 ‘卖国’卖的对了第二百零一章 已经晚了第四百四十四章 弘历啊弘历第八百二十四章 五国之战第二百九十六章 下苏州第九百六十八章 国家工程战略第六百五十三章 种族冲突第一千一百零一十四章 时代的大进步第一千零四十章 阴暗中的‘杀手’番外 清穿女 一第五百三十章 英法合流第六百六十五章 红果果的叛国第七百二十三章 治国之道第四百三十七章 我被自己蠢哭了第八十三章 拼命第五百九十二章 撕逼大战第八百一十九章 承天十二年第八百九十二章 我是中国人,我就骄傲第五百二十章 带路党第四百六十四章 和珅第三百五十五章 风雨会常州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津不远了,北京还会远吗?后记5 法国民众的利益在那里?第二百八十八章 排枪击毙 终第五百二十六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第六百六十五章 红果果的叛国第七百五十二章 效忠皇上第九百零一章 轮船和火车第五百三十三章 我要告状第八百三十八章 奇葩了第九百七十五章 安置黑人第一千一百零六十五章 卿本佳人,奈何为贼?第八百五十五章 陈皇帝伟大的爱国情操!第三百五十四章 轰杀第六百三十三章 邪教不能容忍第七百二十六章 劳动致富,勤劳发家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地球球长第五百一十五章 二次改开第四百二十八章 哪里有那多大青果的死忠啊第八百五十章 中国的美好时代 续第七百三十四章 无题第三百七十三章 一把戒尺,一次警告第七百三十六章 科技进步第八百一十一章 三京小学堂义务教育第二百五十章 八旗新军第五百三十九章 最后的权利第一百二十三章 八旗子弟的嘴炮报国第二百五十三章 战场上的西方人第八百六十四章 中国人这是在吓唬我们!第608章 都怪这乱扇翅膀的蝴蝶第九百四十三章 另一条运河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黄祸’第八百八十二章 陈鼎在美洲第一千一百零五十六章 禅让大典第三百五十一章 飞驰第三百五十三章 陆战丹阳第七百七十八章 跨越时空的堑壕战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承天殿绘像第四十九章 上山下山第七百一十八章 中国皇帝的影响力第二百八十六章 排枪击毙 一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以中国为核心的武装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