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

张仪

张仪,约前370年—前309年,战国魏国人(今山西万荣),连横人物。

咸阳翠花酒店的门口,张仪和楚国使者满身酒气地左拥右抱走出来。

“今儿个真呀真高兴,咸阳二锅头最带劲。哈哈哈哈。”

“好诗,好诗。相爷你吟得一手好诗。”

“那是。我张仪文韬武略,诗词歌赋,坑蒙拐骗,不是,是能言善辩,哪样不精通。打的!”

“爷,这年代没的士。而且我们不有豪华专车吗?来,您老慢点上。”

“哦,我穿越了?看来,喝酒还是有好处的,能让人天马行空,穿越古今——唉哟!”

二十多天后,相府门前,楚国使者跺着脚来回不停地走着。

“这都快一个月了,怎么还没好呀!可急死我了。大王那边又死命催,三天两头就来问那六百里地。可人家是堂堂秦国相爷,怎么能让人带病上岗呢?对了,之前我好像听他说坑骗什么的。是我耳鸣听错了吗?没道理呀,这马车才一米高,怎么掉下去就断了三根肋骨呢——难道相爷天生缺钙!”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是说张仪用假摔骗楚怀王,类似今天的碰瓷,当然本质有所不同。

张仪,据说他祖上是十八竿子才打得到的魏国贵族,自然到了他这代,早已穷得叮当响。

年轻时,他也曾想自习成才,但一直没什么长进。30多岁时,他离开老家,来到云梦山跟随鬼谷子学习。

据云梦山学校档案记载,因为家里穷,衣服过于破烂不好看,张仪就经常随手拿(!)别人的衣服穿,还不还。这给他造成了很大恶名,才有了以后被吊打的惨痛经历。

毕业后,他跑去楚国找工作,但是没人没关系,得不到任用,只能混迹于各王公大夫家混吃混喝。一次,他又在当时楚国的大官昭阳公家里蹭饭,不知哪个害人精干的,昭阳公的一块玉丢了。鉴于以前的劣迹,大家一致认为是张仪干的,把他打得遍体鳞伤。

伤好后,他离开楚国去了秦国(楚国你给我记着,老子还会回来的!)。在秦国,他最终凭“三寸不烂之舌”,得到秦惠王的赏识,开始了他人见人怕、花见花败的忽悠生涯。

这时,张仪已经40多岁了。他先找我们的老熟人魏惠王忽悠,三下两下把之前被秦国的商鞅和公孙衍抢得差不多的魏国河西之地,全部忽悠过来。

这让他名声大噪,一下被提升为秦国相国,顺带还把原来的相国公孙衍给赶到魏国去。从此,两人成了冤家死对头。

三年后张仪又来忽悠魏惠王,使秦、魏、韩三家结成联盟。于是历史上第一次“连横”产生了。

其实,张仪的连横近邻、近交远攻的策略,对当时还不够强大的秦国,是一种很好的策略路线。而在后期,随着秦国的继续强大,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才能得以更好的使用。

这一次,张仪还忽悠到魏国的相国当,把当时的相国惠施给赶跑了。然后惠施也加入了张仪的仇人行列。

其实张仪在搞连横前,公孙衍已经在魏国开始搞合纵。但是由于这次张仪的破坏,以及楚、齐的不满,很快第一个合纵就瓦解了。

不过,又三年后,魏惠王临死前难得清醒了一下,把张仪逐走,任命公孙衍当相国,开始了第二次合纵。而张仪回到秦国后,继续滋润地当着秦国的相国。

两年后,张仪忽悠完老子又忽悠儿子,打上了魏惠王儿子魏襄王的主意,并成功地劝说魏国又一次退出合纵。再一年后,他还和司马错一起,率军灭了蜀国和巴国。

好吧,等等再忽悠。休息一下,休息一下。

先说说司马错。他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而且是司马迁的八世祖(那个,辈分自己算)。他极有军事才能,虽然说不过张仪,但是军政谋略却甩张仪好几条街。他一生征战无数,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另外,建议先攻伐巴蜀、再图谋中原的策略,就是他力排张仪、最早提出来的。

再简单说说蜀国和巴国。国都被灭了,再不说就真的没了。

今天的巴蜀是同一地名,但在春秋战国时,它们是两个不同地方。蜀国在西边的成都平原,而巴国在东边的重庆地区。

蜀国是和齐、鲁同一时间被分封为国的,但蜀人早在黄帝时就有了。它的文化相当灿烂,不过包括风俗、生活习惯等,都和中原完全不同,甚至连人好像也长得不一样。那里出土的著名的“三星堆遗址”中的青铜立人像,方脸、凸眼、招风耳,让人一度以为是外星人呢。

它一直很稳定,最出名的人物叫杜宇,就是化做杜鹃的那位,也叫望帝,是蜀国分封后的第一个国君。后来就有唐代李商隐写的著名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很美。另外,船棺的葬身方式也是它独有的。

而巴国就没那么好命了。巴人比蜀人更早生活在当地,文化也一样灿烂,也是和蜀国同一时间被封国的。只不过它就在楚国旁边,所以后来时不时地就和楚国干架。干来干去,终于惹到楚国文人宋玉,“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地死命骂,最后把这原是两首歌曲的曲名,愣是骂成了骂人的话(好吧,按现在的语义,下里巴人其实不是骂人的,是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而巴国和蜀国更是死对头,据说现在两地区的人还彼此不服谁呢。它是最早采食茶叶的,不过不喝汁,只吃渣,和外国人最早吃茶叶的方式一样,还加了蜜什么的,很甜很好吃,常做为贡品献给周朝。另外,它的葬埋方式也比较独特,是用悬棺来安葬的。

当时,因为各种不爽,两国正打得你死我活。旁边的苴(这里念“茶”)国也遭了殃,于是找秦国帮忙。秦国一看,肉都送到嘴边了,竟有这种好事;大口一张,把三国都灭了。

据说,因为巴蜀路难走,难于上青天。为了灭蜀国,秦国想了个点子,送当时的蜀王五头听说能拉金子便便的便金石牛。可把蜀王乐坏了,他就派人千辛万苦开了一条八百里的山路,直达秦国,把大石牛拉回家。然后,秦军也顺着这条路过来了。然后就没然后了。

好了,继续忽悠。

估计老忽悠魏国没什么劲,再加上之前被冤枉的深仇旧恨,在秦国的第十五个年头时,张仪又跑去楚国,开始忽悠当时的楚怀王。其实张仪的目的,是为了帮秦国消化刚侵占不久的巴蜀之地,不至于消化不良闹肚子,同时也为了破坏当时楚国和齐国的联盟合纵。

当时楚怀王还很高兴,热情款待了张仪。张仪骗楚怀王说,只要楚国能和齐国断绝关系,就送六百里的土地给他。楚怀王开心得要死,马上和齐国解除盟约,之后还嫌不够绝,又派人跑到齐国境内,往死里骂齐宣王,把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都给绕进去。

气得齐宣王胡子揪了好几把下来,就和楚国彻底断交了。等楚、齐完全撕破脸,真绝了,张仪这才晃晃悠悠地告诉楚怀王,你们听错了,是六里地不是六百里。

轮到楚怀王揪胡子。他发动全国军队来打秦国,结果还是被打败,还失去了西北的很多地盘。

两年后,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又来到楚国。虽然一到就被记仇的楚怀王关了起来,但他通过楚怀王后宫爱姬郑袖,又成功地涮了楚怀王一把,不仅被放出来,还接着被热情款待,还欢送而去。为此,屈原差点没和楚怀王翻了脸。

之后,张仪在回秦国时,又拐去韩、齐、赵、燕,把公孙衍辛辛苦苦快搞出来的第三次合纵,全给破坏得唏哩哗啦了,这才开开心心地回秦国。

不过乐极生悲,他还没走到咸阳,秦惠王就寿期已尽了。新任的秦武王仁义道德,从小就对张仪的“坑蒙拐骗”十分反感,马上解除了他的职务。

不得已,张仪只好回到老家魏国。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张仪写有《张子》一书,共10篇,已失传。

评价一下张仪吧。

其实,张仪是个非常杰出的人才。他凭借雄辩的口才,采取连横策略,利用各国的贪婪和心怀鬼胎,运用过人的谋略和外交手段,纵横捭阖,驰骋政坛,为秦国的霸业和未来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做为一个纵横家,他的所作所为无可厚非。

毕竟,在和平年代或对待友好实在的国家,国与国之间应该诚信共处,这不仅事关国家的信誉和利益,也是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

但是,如果在纷争年代或对别有企图又死不悔改的国家,还跟人家交心交底,促膝谈心,只能说明你太傻太天真,被卖了都不知道。

活该被坑(我好像又说错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