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专事

过去的历史在燕北眼中是虚无的,没有百姓而仅有帝王一姓;没有农夫、匠人、商……不,有商贾,因为商贾是最容易与皇权沾边的,因为掌握钱财,那些天下间最优秀的商贾能够与诸侯疏通关系甚至成为他们的助力,如果说天下间哪个诸侯不得商贾资助,那么他多半是失败而没有未来的。

至于燕北,他不需要资助,因为他自己精通商贾之事。

这是不对的。燕北认为,史书中没有民夫、没有乡野之情、没有匠人之专、没有商贾之道,这是不对的。既然是史,那么便要涵盖整个时代的一切风物,让后人仅读书,便能了解一个时代当中的变迁,这需要那些编撰史书的史官之努力。

赵国就站立在时代的浪潮之上,人们讲究上行下效,因而一切事情自然要燕北来开头。他们不是生活在过去,人们要用刀笔削木为书,但燕北已经走过那个一份战报八十斤的日子,现在他们有左伯纸,比蔡伦做的纸张还要好用,缝装成册可载洋洒近万言,写书人也自然无需再惜字如金。

值得一提的是左伯在辽东造纸造得很好,这个早年随青州移民一同至辽东避难的青州儒士尤善八分笔法,除了作为爱好的书法,因燕北的一力推崇,如今已成为天下的造纸大家。当然不用他亲自去造纸,在赵国有专门的作坊豢养着上千人来造纸,左伯所需要的也不过是管理好他们罢了。

张燕的旧部,留居黑山一带的上万百姓亦为左伯坊搜集树皮、麻头、碎布为生。与庞大供应相对的是赵国对左伯纸庞大的需求,魏(不是曹魏,是魏郡)赵之间绵延百里太学进学的诸生自不必说。甄尧所掌管的辑校寺更是每日耗纸无计,随着这个用于监察的结构越来越庞大,每日送至赵国的密信也越来越多,单纯的口信已不能满足辑校寺日常传信所需,信息的甄别变得越来越困难,接着便必然出现以书简、丝帛、纸张甚至铁片分类的信息汇总。

除了这些用处,还需要准备卖给商贾流通天下以换来钱财维持生产的储备,到这个阶段,基本上已经不剩多少,故而就连燕北在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浪费纸张来写书信。

石阁中还留着那么多古籍没来得及誊抄呢。

汉朝的遗产,大部分都被燕北分阶段地数次接手,基本上仍旧留存世间的都在他手上了,没在的,大约也毁散与战乱中。过去讨董之时,董卓迁都,路上遗留了大批书简、器物,燕北的人在司州东部沿途搜寻,所获甚多;也是那次,他的兵马进驻被毁坏的皇宫旧址,意外打开秘库,所收获的可并非仅仅姜晋献上的玉玺。

这些至宝在他手上几经流转,有些像是熹平石刻一样从关中搬运到辽东,再从辽东书院搬到幽州书院,幽州书院搬到冀州太学;有些东西则被燕北献给刘虞,刘虞献给皇帝,或是他直接献给皇帝……这些东西其中大部分都跟着皇帝一同回还到他手里;还有一些,则在拿下长安城之后的宫库得到大半。

该有的,都在他手上了。

数不清的兰台孤本,有些都放着认不清字迹,有些则祸于火烧烟熏,仅能认出大半,但到底都在燕北手里。赵王宫的校书郎也有近乎无限的时间去誊抄、保存这些宝贝。

但不是现在,现在他要把大部分校书郎与史官都派遣出去。让他们去郡县、去乡里,记录当下最好的农具如何制作与实用效果;记录下最好的兵甲应如何锻造、最可怕的投石炮应当如何选材;记录下赵国如何施行田策,天下人如何吃饱穿暖。

赵国的史不应当仅仅描述战争,应当真切地描述这个天下……燕北的天下!

距离史官被派遣出去已经许多日了,这一日燕北在北宫处理过政务,回复各方往来书信,这才乘车行进赵苑,打算游玩半日。还未下车,便听后路马蹄疾驰,风尘仆仆的骑手离着百步便拜倒于赵苑观前,有苑门武士跑着送上印信,道:“大王,是司州来的信使。”

“把信呈上,送他去邯郸驿馆歇息,备些酒菜。”燕北看了一眼加盖印信与蜂蜡的书信,确认无误后翻手递给身后从人拿着,说罢又看了看道路尽头拜倒的信使,点了点头道:“再赏些盘缠,明日赵王宫有信送回。”

武士应诺而去,带着拜谢的信使朝邯郸城走去。燕北也没了游玩的心思,从邯郸送信进司州,路程往返很少短于六日,如今这才第六日正午,沮授的回信便送了过来,可见沮授是收信当时便当即回信,而传信的骑手也很拼命。

燕北确实急着看沮授的回信,在他发往司州的书信里,想让沮授回来由甄尧接任的事仅是一笔带过,也无非是商量而已。封疆大吏,过去的京中卧虎,不是说权力说夺就夺了,再说沮授做的不错,有他镇守司州燕北也很放心,只是现在更需要沮授回来帮他解决问题罢了。

而燕北的传信,也大多是为了说他心中对于田策的疑虑,希望沮授能给他个解决办法。

哪怕沮授不愿回来任职都没有关系,只要把田策给他解决了!

其实燕北不光想把沮授招回来,就连在荆州打仗的姜晋也想召回来……眼看田丰要着手招募督造王陵的匠作以筹划章程,姜阿晋那王八蛋是掘坟盗墓的好手,过去汉室诸侯王的陵墓他也盗过几座,让他和吕布这俩皇陵大盗凑一块筹划筹划怎么对付盗墓贼,很有必要!

登上解剑亭,燕北打开沮授的书信,当即喜笑颜开。在信里沮授拒绝了甄尧接任司隶校尉的建议,因为甄尧多习私密事而不精兵事,在司州没有统兵经验是不足以弹压州郡的。不过沮授也建议甄尧将辑校寺弄到洛阳去,以辑校天下之事。同时,沮授认为自己已经到了要解任司隶校尉的时候,举荐了他治下河南尹,早年从兖州逃避兵祸过来的梁习接任司隶校尉,而他则回到赵国辅佐燕北。

对于燕北最关心的事,沮授在信中说他对田策积弊感触尤深,已有成竹在胸,不论接任司隶校尉者是谁,待到燕北书信一到,他便启程前往邯郸专事此事!

第三百零二章 诸生下乡第十五章 分军渡河第九十四章 青石桥之战 完第二百五十章 别想拿回去第九十二章 郭图来访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营第一百零八章 整军修路第八章 张颌休走第一百零八章 世之虎将第七十五章 吕氏有女第一百三十九章 谯县之战 二第七十二章 吾有虎将第五十二章 心有余悸第九十五章 大河之变第三十七章 金樽与共第二百六十三章 增兵第八十四章 意气之争第六十四章 欲壑难填 七夕快乐第十三章 先礼后兵第二百四十八章 乐观第八章 应有之义第二百四十七章 用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兖豫大乱第一百零八章 开城迎人第三十二章 何以为士第五十章 切莫负我第一百零六章 汉室兴第四十六章 速派援军第六十八章 不必再见第一百一十一章 兴和元年第一百四十五章 滔天巨浪第二百零五章 驴阵第二百三十四章 汝南之战第二十章 慑人心魄第七十二章 同而不和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七十三章 诱敌之计第三十六章 定计庚渠第二百六十四章 迷之鸡汤第四十九章 俘虏一人第五十八章 兵进皇宫第七十七章 新年伊始第八十六章 三利三害第九十二章 青石桥之战 五第四十五章 各有所长第一百一十章 弃关而走第四十五章 拉拢鲜卑第八章 应有之义第二十四章 风声鹤唳第八十三章 羡高皇帝第三百零八章 南奔之意第七十九章 将士聚饮第三十七章 另起炉灶第一百一十一章 忠君之事第八十六章 冢外老狗第三十八章 以助声势第六十五章 洛阳之议第三十五章 神乎其技第二十二章 尊汉攘夷第三十一章 一言而决第八十六章 三利三害第八十七章 曹操相邀第二十二章 无米之炊第二十五章 闻风色变第五十四章 趋利避害第一百八十一章 智与力第五十七章 骁牙成军第四十二章 率先动手第六十八章 明修栈道第三百一十三章 孟德勿忧第八十五章 终不负人第五十一章 求仁之心第三十三章 紧随其后第六十二章 妫水之战第二百四十一章 汝南之战 终第五十三章 拔奇继位第二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四十八章 迫在眉睫第七十七章 策应友军第二百二十七章 火第八章 将军麹义第十六章 人心易变第二百九十四章 早打完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不留余力第二十四章 风声鹤唳第二百一十四章 专事第八十三章 二虎相斗第六章 镇关中第三章 受人恩惠第六十三章 万余甲兵第九十三章 所图也大第二百八十九章 辎重线第四十一章 汉骑赤海第三章 受人恩惠第三百一十二章 兴和五年第七十二章 何以解忧第三十九章 平乡之战第七章 拜见大司马第三十七章 另起炉灶第二十一章 所谓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