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章 徐家商议

徐增寿话说的是这样严重,而且听起来也有些道理,顿时吓得徐膺绪十分惊慌。他对徐晖祖说道:“大哥,我听四弟说的挺有道理的,咱们徐家现在确实太树大招风了。”

但徐晖祖脸上的表情却一如既往的平静,甚至还笑了出来。他这幅表情让徐增寿有些生气,但也不敢发火,只能压着火气说道:“大哥,你难道觉得我说的不对?”

“你说的当然对,月满则亏,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徐晖祖道。

“那其二是什么?”徐增寿追问道。

“第一,咱们家虽然在军中的势力最大,但常家与李家都比咱们家差不了多少,因常升和常森都不会打仗,李景隆陛下也甚少派他带兵出战,所以咱们家在军中的影响日渐增大。可陛下也在扶持蓝珍、曹行等人,耿炳文与曹震两员老将尚在世,陛下尚不至于担心咱们家在军中势力过大。”

“第二,前年的伊吾之战,你这样熟知内情之人当然知晓陛下并未亲自指挥将士征战,但陛下亲临伊吾,甚至在许多人看来一直在中军,此战必定是陛下亲自指挥。所以伊吾之战后陛下在军中的声望大涨,将领中反而是带兵率先冲入敌阵的曹行声望最高,但也远不及陛下。所以陛下也不会因为伊吾之战后我的声望太高而忌讳。”

“我这不是在抱怨,”徐晖祖又赶忙补充:“陛下九五之尊,如此大战能亲临前线,就算是先帝继位后也不曾如此做过,我对陛下极为敬佩,陛下在军中声望大涨也是应有之事。”

“第三,现下耿炳文时常因病请假在家休息,但除了我这个都督同知,还有四个都督佥事为我们的副官,处置大都督府诸事。我也并没有大都督的权力,陛下也不会因此忌讳。”

“至于其四,你说的制定武将评定章程之事,确实会引起其它人嫉妒,但越是如此,我徐家越不会有事。陛下是喜欢属下的将领一团和气,还是互相看不对眼?他们嫉妒咱们家,看咱们家不对眼,难道不是好事?”

“我之所以不告诉你制定武将评定章程之事也与此有关。咱们家三兄弟数你最好玩,也喜欢交际,与其它勋贵关系大多不错。若是我将此事告诉了你,你对他们透露,在陛下看来就是咱们家拿着朝廷大事做人情交好其它勋贵了。咱们家已是勋贵第一,还要交好其它勋贵,居心何在?”

“所以此事必须不偏不倚,谁也不能告诉。自然,咱们家也不能与其它勋贵关系闹的太僵,这就要仔细拿捏了。”

“还有一件事是我琢磨了许久的。当今陛下似乎有意效仿宋太祖,但却又有所不同,到底如何我也拿捏不准,但应当不必担心他屠戮大臣。所以咱们家至不济也性命和财富无忧,不必担心如同李善长一般。”

听了徐晖祖的话,徐膺绪和徐增寿的脸色逐渐舒缓下来,徐膺绪吐了一口气笑道:“果然大哥已经将事情都想到了。”

徐增寿也附和一句,但想了想又道:“大哥,制定武将评定章程之事,大哥所言确实有道理,咱们家与其它人家关系略差些不是坏事。可若是他们对咱们家太多看不对眼,陛下会不会将咱们家抛出来平息众怒?或许不会不严厉处置,但小小的惩戒不会少。”

“你说的不错。确实可能发生这样之事。为兄也有准备。”徐晖祖顿了顿,说道:“等武将评定章程制定好,在军中推广后,我就辞去大都督府都督同知之职。”

“什么!”徐膺绪和徐增寿二人同时叫了起来。他们万万料不到,徐晖祖竟然打算辞去都督同知。要知道,徐晖祖今年才四十岁,正是一个官员的好时候,但却忽然要辞职,他后半辈子是要一直在家中渡过么?指挥过伊吾之战,参加过安南之战、平定路谢之乱的将领在大好年纪竟然就要辞官在家休养!他们二人想想,就觉得不能接受。

“大哥,何必如此?”徐增寿回过神来说道:“你是咱们家的主心骨,也是军中亲近咱们的将领的主心骨,若是你辞去都督同知,恐怕会使得人心不安啊。”

“是啊大哥,顶多这个差事做完了,以后韬光养晦什么差事都不做了。”徐膺绪也说道。

“二弟,你说的可不对。韬光养晦用在这里可不妥当。”徐晖祖先小小的开了个玩笑,之后正色说道:“而且,什么差事都不做是不成的。陛下设立的大都督府与之前的五军都督府可不一样,所设之官职要办何差事也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丝毫没有推诿的余地,二弟你也在大都督府为官,想必也有体会。何况耿炳文长期以病在家休息,我不办差,就没人办差了。”

“至于四弟,你所说的,正是我要辞去都督同知的缘故。”

“虽然军中尚有诸多势力能制衡咱们家,但咱们家毕竟在军中势力最大,我不客气的说,虽然在普通将士中陛下声望极高,曹行等人声望也不低;但在老一代将领逐渐故去后,在新一代将领中,我的名声一直最高。”

“而且伊吾之战,就是当年先帝开国之时也没打过这样大的仗,我身为统帅,众将领又知陛下并未亲自指挥,我的声望自然也水涨船高。”

徐晖祖十分坦然的说出了这个事情,好像说的不是自己,继续说道:“此事陛下必定也知晓。虽不必担心功高震主,但也会记挂在心上。”

“所以我主动辞去都督同知之职,在家专心教导儿孙、处理家事,就是让陛下不再记挂着这件事。”

“而且这对朝廷也有好处。陛下本来设立了两个都督同知,既是互相制约,又是让办差能快些。可耿炳文长期卧病在家,只有我一人,做事难免有顾及不到之处。我辞去官职的奏折一进,耿炳文必定也会上折辞去都督同知之职,陛下顺水推舟答应,另行任命二人为都督同知,大都督府的差事办起来也会快起来。”

“而且,”徐晖祖脸上挤出笑意,又道:“带兵打仗这么多年,我也早就想歇歇了,正好借着这个时机辞官回家休息,也不错。”但那笑容,只要不是愚痴之人都能看出来是勉强挤出来的,他也并不像口中说的那么心甘情愿。”

“大哥!”徐增寿叫了一声,眼眶湿润起来。徐晖祖这等于是牺牲了自己一人来维护整个家族的利益,他和徐膺绪都理解了他的用意。不仅徐增寿眼框里有了水雾,徐膺绪也是一样。

他们很想劝阻他不要这样做,但话却说不出口,这毕竟是对整个家族都有好处的事情,在需要的时候为家族牺牲是他们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他们也很想说些什么话安慰他,但却又不知该说什么。徐增寿想了想,干脆提起别的话题,转移注意力。“大哥,等大哥辞去都督同知之职后,陛下会任命何人继任?”

“其中一人多半是蓝珍,另外一人梅殷等人都有可能,到底会是谁大哥也猜不准。”徐晖祖也不愿意气氛和刚才一样,也谈论起来。

“不会是陈性善么?”徐增寿又问。

“不会。”这次徐晖祖极为肯定的说道:“兵部,或者说总政治部虽然排名次于总参谋部,但差事之重要绝不次于总参,陛下必定会任用十分亲信之人掌印。而文职武官中陛下能够完全信任之人只有陈性善,虽然陛下也十分信任陈继,曾评论陈继与陈性善一般,但陈继毕竟资历较轻,没有七八年的功夫不够格担任总政治部尚书。所以现下只能是陈性善。”

“何况陈性善身为文职武官,也不曾带兵打仗,甚至不曾随军征战,为都督同知恐怕众将士不服,而且陛下似乎也不太愿意文职武官占据这样的官职,所以应当不会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在我看来,除非以后调为四辅官,不然陈性善要在总政治部尚书之职上坐到告老了。”

“对了,既然说了起来,还有一事我就提前与你们说。”徐晖祖又道:“我辞官之后,若是再与亲近的将领联络也不好,所以咱们家与武将联络之事就要交给你们两个中的一个。”

“膺绪,以后此事就交给你了。”

“大哥,何不将此事交给钦儿?”徐膺绪马上推辞道。虽然徐晖祖轻描淡写的用了‘联络’一词,可徐膺绪虽然不太聪明也不太会打仗,但也听出了他的意思,这是将整个徐府对外的事情都要交给另外一人,几乎等于交卸家主。徐膺绪自认为并不聪明,不适合担任家主;而且在他看来,家主之位应当由徐晖祖的儿子继承才对,所以赶忙推绝。

“钦儿。”徐晖祖苦笑了几声。要是徐钦成器,他多半也会交给徐钦,但问题是徐钦真得不成器啊!徐钦平日里都做什么他一清二楚,就是个纨绔子弟,而且还害怕上战场打仗,这一点还比不上徐景昌,把徐家交给他,徐晖祖担心自己死后他把徐家给毁了,那样就只能祈祷徐钦有一个牛逼的儿子了。

“就算,可,四弟也比弟弟合适。”当然也知道徐钦如何,所以又说起了徐增寿。

“之所以将此事交给你而不是四弟,大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徐晖祖说道:“你性情温和,而徐增寿脾气暴,若是亲近武将做的事情不和心意恐怕会当场与那人吵起来,让那人下不来台,这可不好。你性情温和,不会有这样的事情。”

“二来,增寿,做哥哥的也不想你留在京城。而与亲近将领联络须得待在京城,从这一点来说,你也不合适。”

“大哥不打算让弟弟留在京城?那大哥打算将弟弟派到哪里去?”徐增寿不解的问道。

“南洋。苏藩或蒲藩,岷藩也可。”徐晖祖马上回答。

“为什么?”

“因为南洋是之后必定会有战事之地!”

说到这里,徐晖祖站起来从书柜中拿出一张地图,指着地图对他们说道:“伊吾打败帖木儿、册封秦藩等藩后,我观陛下并无打算在西域继续开疆扩土,反而关心起了海外之地。这其中,陛下最为关心的自然是汉洲。建业六年底的除夕宴饮,陛下封了楚王殿下去汉洲,后来又封了吴王殿下去汉洲,只是暂时尚未前往就封。我听陛下的话,将来似乎有加封皇子至汉洲之意。所以若是想立功受赏,汉洲是第一等可去之处。”

“但汉洲毕竟距离大明太远了,我又舍不得派你们中的谁去,派你们去汉洲积累军功之想法只能罢了。”

“而除汉洲之外,最有可能打仗之地就是南洋。陛下曾在南洋册封许多藩王,有封在吕宋的宋王、封在满剌加的蒲王、封在三佛齐的苏王,还有雲南以南的,封在安南的越王、封在缅甸的岷王等诸王。”

“但陛下似乎并不仅仅打算限于此。满者伯夷之前曾经先后两次挑衅大明,第一次违背陛下圣旨出兵三佛齐,第二次勾结帖木儿派出懂巫术之人意图暗害陛下,陛下不可能不心怀芥蒂,满者伯夷也会仍对大明怀恨在心,在我看来,多半还会有一战。”

“岷王封在缅甸,与中原交通不便,但其南、其西不远处就是大海,陛下又极重视海路,必定会让岷王殿下打通海路。”

“另外,就是位于岷藩以西的这个据说十分富庶之地,陛下似乎,也有些想法。”他又指着地图的西面说道。

第55章 ……阴谋——误事第445章 又一年的腊月二十九第1201章 宴饮的最后第646章 卫徽第36章 祖孙相处——第一次第1154章 被唤醒的噩梦第1177章 演戏第206章 目的第104章 鱼之有水第1104章 庆功宴——其它外番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691章 猜到第30章 宝钞战争——计算的投入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节 )第748章 雲南的两个反应(五千字章节送给大家)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第1354章 南洋风雨——各自的想法第1116章 撒马尔罕城之战——预想面对失败的选择第1706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第1344章 南洋风雨——带路党第1138章 陈立杰第1242章 真正的学校——课程设置第430章 案子开始第1287章 西方课先生第600章 三家第606章 棘手的公主第192章 初议分封——西域现状第1162章 蒙古谋划——吩咐第1677章 与明国决一死战第1372章 代数与几何第319章 内宫贪腐案(三)第1658章 巴布纳——援兵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154章 宣府最后一件事然后回京番外15:民众的日子第1217章 接媳妇第1030章 最惨烈的一战——开始第882章 终于要解决这个久拖不决的案子了第775章 醒来第1434章 [免费]处置第861章 南定——不惜任何代价攻城啦第420章 回京之前第156章 两家第584章 奴仆第894章 现在就要开始为下一次大战做舆论准备了第1557章 视察五城学堂第213章 发福利第411章 北撤第565章 道理第1547章 印度之战——双方的准备第509章 官员勋贵第1385章 投献案——秦松调查第1426章 好奇第415章 降与死第1761章 苏伊士截杀第66章 看折子的技巧第1686章 总督府第1194章 封号与粮食第1361章 流泪的树第1737章 索科特拉岛大海战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374章 遣将出征第246章 接旨第1244章 真正的学校——学生会第1698章 不知道是谁在骗我,只能再调查了第1449章 印度攻略—命名全世界第1078章 最后的围歼战(一)第1334章 南洋风雨——下一步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两个与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543章 拒绝与见面第571章 朝鲜劳动力第25章 立储之兆第1336章 南洋风雨——左相前来第1095章 更加疯狂的计划第1054章 最终决战——猛兽夜袭第542章 详情与集市见闻第1148章 佛教争端第106章 婚礼第1313章 准备第787章 大案——捉到(五千字章节)第834章 多邦城——想啊想第432章 来自军方的证据第514章 伟大的管子第57章 ……阴谋——一波第一第二折第383章 徐家与文官第1517章 有人叛变第48章 宫廷内外的阴谋——还是面馆答复本章说第628章 李家和兵部第1168章 植物学家与出版第46章 再至面馆第1424章 西方的新来客第1080章 最后的围歼战(三)第935章 繁华的京城与神奇的表演第27章 景隆之谋第482章 镇守台湾第95章 一体纳粮与摊丁入亩第749章 高棣花陈(求订阅)第443章 北巡——返程黄金命名与封赏第820章 战安南——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