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6章 这样做的缘故

当日下午,李士鲁辞官获准、方孝孺调任闲职的消息传开。虽然这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众人都已经想到了,但也对周礼派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方孝孺、李士鲁与卢原质是周礼派的旗帜性人物,一下子三人少其二,周礼派的声势大减。更多的人悄悄的退出周礼派。其中许多人加入明礼派。

而就在此时,又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解缙上奏,称去年负责从民间收取古籍的官员中,有人私自将本该还给藏书人的古籍吞没。这样的官员共查出一十三人,其中有三人是周礼派之人,而这三人中有一人是卢原质的学生。

这个消息传出后,卢原质的名声也受损。虽然他之后请求告老的奏折没有被批准,允熥还安慰了他一番,但周礼派再次受到影响,声势更低,几乎就要销声匿迹了。

……

……

“三位爱卿记下,不许再对周礼派穷追猛打,就此罢手。”乾清宫内,允熥抿了一口茶,对陈瑛、杨士奇与***说道。

“是,陛下。”三人答应道。

“怎么,陈卿,你似乎对朕的命令不太明白?”允熥见陈瑛答应的似乎心不甘情不愿,问道。

“陛下,恕臣愚钝。此时周礼派受到如此打击,正是使其彻底散去,将其中有才干之人吸纳入明礼派之时,为何陛下命臣等罢手?”陈瑛问道。

“这,爱卿不必细问,按照朕吩咐的做就是了。”允熥没有回答,只是这样说道。

“臣遵旨。”陈瑛虽仍然不解,但也只能答应道。

说过这话,允熥又与他们商议起了一些礼仪是否需要改一下。朱元璋制定的礼仪当然不可能完全符合允熥的心意,他认为需要修改。好在整个洪武年间,《大明会典》等规定礼节的典籍一直在修改,甚至到洪武三十年还改过一处,允熥进行修改虽然会引得一些官员腹诽,但阻力不大。

只是,允熥一边与他们商议着,心中却想着别的事情。

最近朝中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都是允熥要削弱周礼派。在他继位之初,周礼派赞同海外分封,而且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又因为当时朱元璋以理学为主,支持周礼的官员都是真的信奉而不是为了投机钻营都是道德高尚之人,为了对抗当时一家独大的理学,允熥与信奉周礼的官员合作的很愉快。

但是在理学式微后,双方则逐渐产生了矛盾。周礼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礼仪,与允熥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样,矛盾主要集中在对工商的态度上。

周代就重农抑商。当然,这是有缘故的。根据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商国的商人地位较高,也十分重视商业,境内的贸易活跃;而姬家的周国就更加重视农业,打压商业。周国在击败商国、统治中原后,寻找商国被他们打败的原因,就认为是商国重视商人、商业,致使人心浮动,不安分守己,在整个统治区内重农抑商。周礼派既然崇尚周礼,当然就继承了周代的观念。

允熥当然不赞同。商人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么?当然会。西方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国家,不列颠的国王不就上了端头台?法国国王也掉了脑袋;统治荷兰的国君倒是没有掉脑袋,但是荷兰独立了,脱离了帝国。

但问题在于:首先,商人也是社会活力的体现,商业越发达的国家,社会进步就越快,打压商人,就是抑制社会进步;其次,重农抑商的政策也不能持久:对民间商人打压的越厉害,官商结合的现象就越多,官僚资本就越强大,而官僚资本已经说过了,是最坏的一种资本。国家不仅不能达到一开始的目的,反而不能从商业发展中获得任何好处。允熥只能小心翼翼的发展商业,而不是抑制。

但信奉周礼之人既然大多是道德高尚之人(随着理学式微,有一些投机钻营之人加入周礼派),崇尚复古,也就难以接受允熥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允熥暗地里扶持明礼派,以伸张自己的想法。

但明礼派毕竟根基浅,允熥又不愿意动用行政手段统一思想,想要让明礼派自然而然的替代周礼派估计得过去很长时间。

允熥能活多少年?总不能大半辈子的时间都耗在这件事情上。他正着急,忽然得知了侵吞李家产业案,简称李案。一开始,允熥并未想到用李案对付周礼派,即使得知明良参与此事后。但当他知晓方孝孺的仆人与李士鲁的儿子涉及李案后,脑海中忽然萌生了这个想法。

既然想到了,允熥就着手安排。他在正月十一日至十五日先后召见秦松、陈瑛、杨士奇与***等人,安排如何削弱周礼派。允熥没有动用任何特权或违反《大明律》的手段,也没有动用行政手段,只是控制住了消息放出的时间和顺序,又让朝会辩论、李案爆发与贪墨古籍三件事在同一时候暴露在人们面前,就成功让周礼派式微,以后不足为虑了。

但允熥也不能让周礼派消失。允熥并不知晓自己现在的想法是否一定符合大明实际,没准以后他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周礼中的观念更适合大明,以后还存在再次用到的可能,所以不能让周礼派彻底消失。

允熥一边想着,一边与他们三人说话。议论了一阵,允熥一侧头见已经到了巳时中,他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对他们三人说道:“三位爱卿,此事就先说到这里,等明日或后日,朕再宣三位爱卿入宫议论。”

“陛下,臣请告退。”三人答应一声,随即请辞。

“三位爱卿退下吧。“允熥点头说道。

陈瑛、杨士奇、***三人又行了一礼,随即退下。可允熥扫了他们三人一眼,又想到什么,说道:“,勉仁,你暂且留下,朕还有句话要对爱卿说。”

第117章 兖州事件——调查第716章 新钱第20章 重阳节——续逛京城第533章 府试第1776章 解释二三事第14章 允炆和蔼,允熥发威第450章 得知意图东侵第643章 国旗国徽第208章 用方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鹤的意见第1765章 允熥与文坻的对话第212章 以一人敌一群第1006章 被夺取的乌鲁木齐(中)第530章 找谁商量第1125章 傅安(二)第291章 家族宴第1040章 铁门关之战——赐水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988章 朝鲜交锋第1042章 最终决战前的间隙——沙迷查干第251章 读书第1399章 李案的终结第1254章 农业改革——吩咐完毕第1512章 供词第847章 赞仪领兵第474章 第三次第1337章 汉洲攻略(七)第1063章 决战——全宁卫第484章 怀孕、离京和赞仪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332章 国子监与从北而来第852章 刺激进兵第849章 伪军第1480章 如何治理孟加拉第353章 徐南青第719章 不约而同的目的——北部湾第616章 齐步走第1473章 对峙第157章 郡主第30章 宝钞战争——计算的投入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1439章 白莲与内外王子第1242章 真正的学校——课程设置第526章 警察和上直卫第1520章 猜到追击第1171章 继续调查第257章 从头到尾第944章 带小孩出门第1066章 决战——开始第1718章 下一步的铺垫与孟加拉的“终结”第477章 科举改革(一)第114章 凤阳与兖州之前第1156章 计划不如变化第79章 下乡进村第1487章 路遇色目——不要西传番外20:祭拜长陵第403章 犒军救国之计第1682章 “劝降”第1729章 命名与敏儿的直觉第796章 最后醒来第186章 故第436章 终于完全结束第1425章 抵达京城第1109章 伊吾庆功宴——为什么厚赏第377章 两地的变故(三)第1001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1444章 对欧洲的谋划—对卡斯蒂利亚第827章 战安南——反应第1510章 审问第631章 两年前见过的人第230章 正统与大厨第106章 婚礼第375章 两地的变故(一)第1124章 傅安(一)第593章 两处思量第325章 两个皇帝的心思第1405章 友情第31章 宝钞战争——立军令状第230章 正统与大厨第113章 出行第637章 相模国第712章 辨别真相——二人的诉说第778章 身边人和采生折割案的进展第1661章 巴布纳——人死如灯灭第491章 二年的会试第1116章 撒马尔罕城之战——预想面对失败的选择第433章 二次抓捕第429章 甄选舍人第1177章 演戏第156章 两家第597章 宝安市舶司第1692章 尴尬第1035章 铁门关第938章 黎澄第28章 茹瑺评论第1529章 小武则天第1250章 副校长第1051章 最终决战——前第1506章 苏州惊变——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