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醒来

薛宁见了允熥,马上弯腰行礼。允熥让杨峰退下,然后马上伸出手扶住薛宁,并且说道:“岳父大人何必行这样的礼。”

薛宁说道:“不敢当殿下岳父的称呼。”不过他在没有一次挣开允熥的手之后,并没有继续行礼。

允熥说道:“岳父这几日真是辛苦了。京里有什么异常没有?”

薛宁说道:“禀殿下,京里并无事情,各个勋贵和官员都小心的戒备着,家里人连家门都不怎么出了。就连那几个儒者也都老实来衙门上值未有什么话说。”

然后允熥又问了几个问题,薛宁一一作答。

允熥此时也没有办法来亲自一一鉴别薛宁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所以既然薛宁这样说了,他也就选择相信,又勉励薛宁几句,让他继续统领锦衣卫看管京里了。

薛宁退下。允熥坐下喝了一杯水,然后又思考自己要做些什么。这时侍书过来和允熥说道:“殿下,娘娘已经收拾好了,可以搬到乾清宫了,殿下您是,现在和娘娘一起过去吗?”

允熥说道:“让熙瑶先去吧,我待会儿就过去。”

侍书并非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普通女官,他知道现在是非常的时间,所以又行了一礼退下。

又过了一会儿,宋亮带着常升回来了。原来之前允熥吩咐宋亮把罗贯中送回去以后就把常升找过来,所以常升会过来。

回见常升当然与回见薛宁不同。允熥第一时间叫宋亮下去,常升只是缓慢地要行礼,而允熥当然不可能让他把礼行完,就扶住了他。

允熥在扶住常升的同时说道:“舅舅,咱们之见还讲什么虚礼,现在正事要紧。”

常升也没有继续行礼,并且并未反驳‘舅舅’的说法,说道:“你可算是回京了,这样我就放心了。”

允熥说道:“嗯,我回来了。”然后同样问道:“京里有什么异常没有?”

常升说道:“没有,都老老实实的。李景隆、曹震都不在京里,我特意注意了魏国公府。徐增寿一向是和燕王交好,不过这几天他也在府中老实待着。”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靖江王朱守谦相继死后,燕王朱棣已经是大明诸王当中年纪最大的人了,所以非常值得重视。

允熥听了之后点点头,然后问道:“金吾后卫指挥使薛家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举动?”

常升愣了一下,说道:“薛家?可是太孙妃的娘家?”

允熥说道:“就是她家。”

常升说道:“薛家怎会有什么动静?”

允熥说道:“虽然薛家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我,但是也不可不防。”薛家虽然一向表现的很恭顺,并且一向是很爱惜女儿的样子,但是到底是什么情况还说不准呢,所以必须要防备。

而常家不同。常家这一代并无出色之人,而薛家则是自己很有本事;常家是外孙即将担任皇帝,薛家则是外孙‘有可能’在遥远的将来为皇帝,太虚无缥缈了。所以允熥防备薛家不防备常家。虽然薛家另投他家的可能也很小。

常升说道:“每一家都安排了人员看守,现在并未现薛家有什么异常。我回去再加派人手。”

允熥看常升的脸色有些变化,知道他多半是在想:‘允熥是不是也和薛宁在问常家有没有异常的动静’,所以他马上说道:“舅舅,常家和薛家是不一样的,常家是我母亲的娘家,与孤是一体的,而薛家现在却是未必,……”

总之,允熥说了不少的话证明常家和薛家不同,才让常升似乎是不再怀疑了。然后允熥才让常升继续去看管整个京城。

‘要不是我实在是找不到其他合适的人来看着薛家,我肯定不会找常家来干这件事的。’允熥想着。

此时已经是接近亥时了。允熥今天劳累了一天也累了,但是他还是洗把脸,然后把杨峰叫了进来。

等杨峰进来以后,允熥对他说道:“孤命你从现在起接管皇城、宫城的守卫,所有不听命令的,一律杀无赦。现在孤最能够信任的,只有你了。”

杨峰单膝跪地说道:“必不辱命!”

允熥说道:“那你去吧。”杨峰退下。

允熥又把王恭和王进叫过来嘱咐他们要注意看着文华殿,然后带着王步和王喜前往乾清宫。

到了乾清宫,熙瑶已经睡下了。允熥不让惊动熙瑶,自己选择了熙瑶休息的屋子旁边的屋子,然后也睡下了。

接下来的几天,允熥就一直守在乾清宫,并且他让自己的属官也全部迁移到了谨身殿。

每天,允熥早上先是去乾清宫的主殿看看老朱是否已经醒来;这几天除了三十日午间老朱曾经短暂的醒来一次,吃了点儿东西之后马上又睡下,允熥都没有来得及和他说句话之外,老朱并未再醒来,让允熥很是担心,担心老朱就此一睡不起。

之后允熥吃早饭,然后去找太医问问老朱,和熙瑶的情况;熙瑶已经过了正日子几天了,允熥同样有些担心。

在之后允熥就是把奏折从通政司拿上来,让宦官把这些送到谨身殿,让自己的属官提出意见,然后他们再把夹有小纸条的奏折送回来。

一般等到他们把初步的处理意见拟好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允熥一般在中午吃过午饭之后,把返回来的折子都处理完,然后让宦官全部送到通政司下。

下午允熥就守着老朱,亲自给老朱喂药、喂饭,反正一个孝子该做的他都会做到。

允熥还把所有在京的王爷,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除了三岁以下的小孩儿,全部叫到了宫里,日夜轮流守着老朱。允熥主要是防止他们在外边搞事情。现在都在宫里边了,允熥就不担心了。

一直到闰五月(今年也是闰年)初五,熙瑶感觉自己要生了,已经在宫里等待了许多天的接生婆纷纷开始为熙瑶接生。而老朱仿佛是有什么感觉一般,在熙瑶动的同时,也再次清醒了过来。

第1779章 格致院视察——惊讶的张学熙第1562章 巴布纳——朱楩第134章 北平城第357章 如何造反第1038章 铁门关之战——中者必异第379章 两地的变故(五)第378章 两地的变故(四)第1365章 谁决定第472章 赛儿第1671章 局势到底有多差第1658章 巴布纳——援兵第1422章 朱赞仪的遗嘱与十年前的诏书第1678章 亲人,好久不见啦第655章 岷王——出纳第295章 重新思考第664章 攻缅——火器的胜利第1063章 决战——全宁卫第1293章 压力和解决办法第70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误事第65章 充分准备第133章 大雨落幽燕第1305章 徐家商议第887章 奸细案的波折第959章 景川侯府与国子监第473章 亲子第687章 白帐第234章 事前准备不敢懈怠第624章 惊奇的一课第370章 统帅平叛之人第458章 答谢很久之前的救命之恩第1513章 斥责与奖赏第1067章 决战——怀来卫第453章 接见使者——西北番外12:政府、政党与辩论925章 殿试的题目第481章 改任第86章 北平生活开始第1694章 朝鲜更换世子预备式第434章 对于他们的处置第905章 相见不相识第921章 徐景昌不让人放心第329章 保护军婚条例第573章 巧合敌袭第588章 宗喀巴第1686章 总督府第1072章 决战——差不多了第1402章 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法第147章 卡廷——追入漠北第1322章 金融改革——尾声第870章 年后议事第1479章 嘱咐第759章 南巡——相关之事第1342章 南洋风雨——不怕风险第115章 兖州事件——开始第1061章 决战——阻拦第752章 南巡——随军商人第924章 由此所引发的——等着第1148章 佛教争端第558章 从松江到杭州第1183章 军事改革——开端:文职武职第416章 定性与寻人第484章 怀孕、离京和赞仪第197章 为帝初上朝第983章 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第1141章 善后第333章 过山東与白莲教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1032章 最惨烈的一战——守住了第1499章 苏州惊变——造反续(祝书友们新年快乐)第370章 统帅平叛之人第515章 管税第561章 松绑第818章 战安南——登陆第1121章 撒马尔罕城后续——丝绸之路第1724章 和母亲的对话第1514章 议论第257章 从头到尾第1381章 征兆第182章 匆匆返回第866章 捷报第1046章 最终决战前的间隙——继续巡视第1471章 打脸第834章 多邦城——想啊想第1765章 允熥与文坻的对话第594章 风潮第1372章 代数与几何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712章 辨别真相——二人的诉说第1357章 南洋风雨——新的地方第1270章 儿女第1496章 苏州惊变——发现第473章 亲子第1113章 继续谈论第771章 大案——继续第1661章 巴布纳——人死如灯灭第1164章 蒙古谋划——全部第96章 爷孙相处——第二次第177章 端午第804章 改名海南第179章 准备,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