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目的

听到原质的劝谏,允熥顿时觉得正常了。是的,之前允熥觉得不太正常的原因就是没有人因为他去见这么多的和尚道士而劝谏。

当年朱元璋那么牛逼,还有大臣孜孜不倦的劝谏朱元璋不要亲近和尚,更不必提他这个刚继位威信远不如朱元璋的皇帝了。

不过允熥听了原质的话,还是很有吐槽的**的。允熥很想告诉他,告诉其他所有的大明的官员,宗教是种武器,全天下除了汉人这种十分早熟的民族以外,宗教都是比刀剑更为有效的武器。

即使是对于汉人来说,宗教虽然不比刀剑管用,但是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武器。君不见,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多少教民主动帮助八国联军?顺民是老实待着谁都不惹,教民才会主动帮助侵略者。

即使是汉人这种早熟的民族,也会有虔诚的信徒存在,更别说不少教会学校的存在了。并且西北的真神教徒,有多少是原来的汉人信了真神教以后变为回人的?

更不必提清末时节,多少传教士以传教为名暗中也干着间谍的活计?特别是来自米国的清教徒的教堂,更是暗中摧毁中华文化、摧毁华夏人自信心的重要推手。

据说从小信奉基督的、宋庆龄宋美龄姐妹的弟弟宋子文,就对于汉语不屑一顾,国内的报告也只看英文版的,和同样英米留学出来的人说话只说英语。

所以在民族国家的观点深入人心之前,给全国的老百姓心中都增加一点本土的信仰没什么坏处。在明末弗菻(欧洲)国家还没有侵略华夏实力的时候,就有多少华夏人信了天主教?宗教信仰这块阵地,本国的宗教不去占领,外国的宗教就会去占领。允熥要是有本事普及民族国家的观点,那一定会去普及的,但是现在没那条件,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当然,宗教氛围太浓厚,会阻碍国家的展。英国、德国、米国都是进行宗教改革之后才成为强国,而一直没有进行宗教改革的西班牙、葡萄牙虽然殖民海外最早,却慢慢衰落下去了。

但是以华夏人的务实,宗教氛围过于浓厚是基本不可能的。

并且宗教也不影响科学明。牛顿就一直是一名虔诚的教徒,不是也开创了现代科学体系?爱因斯坦也是虔诚的犹太教徒。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明都是教徒现或创造出来的。

允熥不清楚朱元璋是不是意识到了占领宗教信仰这块阵地的重要性,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允熥没有问过他。

但是朱元璋在全国所有的府州县都下令设立了城隍庙,并册封京城的城隍神为监察司显佑王、正一品,各府的城隍神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正二品,州城隍神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侯、正三品,各县的城隍神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正四品。

这样在全国每一个府州县都建立起了宗教系统。再加上华夏无所不在的土地庙,以城隍庙-土地庙二级为依托,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宗教体系,以防止被外国的新的宗教所入侵。

当然以上都是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至于直接目的,允熥之所以非要让佛教、道教的人承认朱元璋是某某转世,就是要借助佛道两家的影响力来夯实大明在民间的基础,在国内会有多少作用不好说,但是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如果目的说的更明确一些,允熥就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于允熥来说只要能巩固大明统治的方法都会考虑。同时允熥认为这对华夏没有坏处,所以会施行。

以儒学笼络上层人士,并且不断地对儒学进行改革;以地方官府直接管理、佛道软性控制下层百姓,这就是允熥的基本态度。

但是这些东西都不好和下边的文臣们说,他们理解不了的,就连很多见识过宗教巨大影响力的现代人都觉得荒谬,更不必提这些见识少的古代文人了。

所以允熥说道:“原御史,朕知圣学为正道,绝不会偏于释道二教弃儒学于不顾的。”

“朕只不过是因为太祖皇帝颇为供奉释道二教而与他们有所安排,以安太祖皇帝之在天之灵。”

然后允熥不等原质或者其他的人有什么话说,马上宣布退朝,自己也很快的从后面走了,只留下满脸无奈或者不甘的不少文臣。

但是允熥不能不处理政事,所以也不能不处理折子。那些劝谏的折子虽然可以留中不,但是四辅官是不能不见的。

所以允熥虽然躲到了后宫,但是还是逃脱不了被进谏的命运。张温和郭镇没有进谏,暴昭、陈性善、卓敬三人就在开始处理折子之前也进谏起来。

允熥叹了口气,决定和三人说一部分实话。允熥说道:“三位爱卿,御史原质说‘释教道教,不过愚民、愚妇信之尔’。这话不错。但是全天下,不是愚民、愚妇的人能有多少?”

“全天下,能算得上是明理之人的,也就是在社学读过书的人了,这些人才占大明百姓的多少?其他的人,有多少不是愚民?”

“朕治理我大明,绝不会弃儒学,天下非有儒家治理不可!”允熥先给在场的几个文臣吃个定心丸,然后继续说道:“但是这些愚民,明不了理,极易被邪教所蛊惑,去年三秦的白莲教造反不就是无知的愚民被邪教所蛊惑?”

“与其让他们被邪教所蛊惑,不如让他们信奉释道两家。”

“但是朕也绝不会建立什么地上佛国或者道国的,治国必靠文武百官。”

允熥比较直接的亮出了自己想法,就看这几名文官的屁股是坐在大明一边,还是坐在儒家一边了。

在场的三名文官又不傻,当然听出了允熥的意思,所以三位文官马上沉默了。他们虽然是文官、儒家信徒,但是现在当着大明的官,并且允熥对他们极为礼遇,虽然达不到诸葛亮的程度,也是结恩深厚了。

即使按照‘良禽择木而栖’的标准,允熥如此重用他们,他们也没理由不支持允熥。

所以三人中,陈性善长叹一声,回去接着干活了。最为纯粹的陈性善反而是最早解脱出来的。

然后卓敬又纠结一会儿,也回去干活了。最后是暴昭,他躬身对允熥说道:“望陛下勿忘今日所言,勿弃圣学。”然后去干活了。

允熥也吸了一口气,他也很害怕的。

然后下午批答完了奏折,就是召集所有的佛道高人的时间了。允熥在送五位官员出去之后,先把佛教的人都叫来了。

第329章 保护军婚条例第156章 两家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1737章 索科特拉岛大海战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946章 初入市井第1295章 比试骑马与怒发冲冠的方孝孺第1493章 苏州惊变——狮子林的方向第1058章 最终决战——真正的目的第611章 马匹与徐第1243章 真正的学校——为何只招勋贵第1168章 植物学家与出版第221章 三年守孝第1758章 开罗——驱赶出城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1763章 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第837章 多邦城——继续猛攻第1808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天津市舶司与山海关往事第1708章 父亲和新世子找旧世子帮忙第1130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丝绸之路北线的扩展第1721章 商议攻打埃及 正式开始了第1446章 对欧洲的谋划—远在西方第1385章 投献案——秦松调查第117章 兖州事件——调查第1338章 南洋风雨——分析第391章 兖州与辽西第693章 海运和询问(求订阅!)第1405章 友情第438章 功高莫过救驾第1223章 军事改革——废很久以前就想废的人(下)第223章 读书之苦与文采飞扬第1521章 劝说第106章 婚礼第260章 炼铁第887章 奸细案的波折第1512章 供词第1562章 巴布纳——朱楩第402章 吴桥第241章 国事家事第1526章 剥夺股份第1540章 其他更值得关注的事情第197章 为帝初上朝第1674章 用什么办法挑衅第74章 拜访常家第255章 想法和英灵第65章 充分准备第744章 不同的面馆第1390章 苏州府的行动第1277章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七夕节快乐)735章 两方说话第564章 吴王府第409章 德州之战——防弹衣第424章 惊动第1203章 外交无小事,么?第64章 新的开始第1688章 商议与后患第805章 临高韩第1096章 血战乌鲁木齐(一)第738章 色目后裔(二)第584章 奴仆第116章 兖州事件——分析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节)第217章 为何读书第917章 如何正确理解出题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节)第1140章 临危第1106章 伊吾庆功宴——皇族宗室第131章 三王齐至第412章 合围第1234章 足球第629章 检阅第1352章 南洋风雨——第三个法子第40章 宫廷内外的阴谋——允熥及其他第381章 监国与纳妃第960章 政务官与事务官第800章 大案的中止——公审和处决第1772章 最终定论第903章 回京前的杂议第1701章 大家都有算计第204章 弥勒佛第1731章 儿子要走了很伤心第611章 马匹与徐第143章 战——安全第309章 何福与宋晟第367章 济南城中的官员第42章 宫廷内外的阴谋——继续;正式开始第1515章 目的第65章 充分准备第676章 看病与旧人第532章 县试第246章 接旨第459章 朱橞宋王第452章 接见使者——南洋、西洋第1303章 婚礼宴席现场第1508章 苏州惊变——结束第959章 景川侯府与国子监第1722章 文坻第1806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贤彩第992章 关注点番外6:体育课的重要性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