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超长的朝会

允熥也不废话,先把昨日的几件事情一一吩咐下去,之后就说到:“诸位爱卿,今日,朕要定下这封国之制。”

下边的大臣没有猜到让亲王们来干什么的,都惊讶不已。

但是允熥没有时间来等着他们,示意春辅官张温来主持这次会议。这种很多人参与的会议,没有皇帝亲自主持的道理,都是指定一名大臣主持,不到必要时候皇帝是不会说话的。

有几名反对实封番国的大臣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反对之意,然后允熥让他们都出去了。不支持封国的人留在这里干嘛。剩下的人,都是支持,或者至少不反对的人参与讨论。

要确定封国制度,先要确定的事情就是——礼。‘礼’的意义是定尊卑,封国与中央到底是什么关系,封国国君与帝国的皇帝是什么关系,封国国君面见皇帝行何礼等等,都包括在内。同时,‘礼’也包含以后藩属国与中央帝国的权力与义务。

‘礼’这一部分耗时很长,是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因为需要制定的东西太多了。

先确定是封国的名义。最终决定以‘尊皇攘夷’为名义,加封皇族王爵为封国国君于边地,名义上的主要责任就是教化蛮夷。

这个旗号抄自春秋时期的齐国,之后为东方好多势力所采用,通俗易懂,所以采纳。

同时允许封国立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之神,在华夏只有立了社稷才算是立国。并且从朱氏家族中单独立宗,以允熥一系为大宗,世代承袭皇帝之位;以其他各系为小宗,世袭封国国君或者亲王之位。

其次确定了封国国君相当于亲王爵,仪同亲王不变。但是没有规定一定只能加封亲王为封国国君。

然后再次重申嫡长继承法,并且强调先嫡后长,嫡长子为第一继承人,庶长子的继承顺位在所有嫡子之后。在有嫡子的情况下,除非嫡子造恶甚多,经中央皇帝批准可以立庶子以外,其他情况只要有嫡子就必须立嫡子。

然后需要确定的就是封国与中央的关系。这一部分是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麻烦的部分。

先确定封国也是一个国家,但是不是独立的国家,是从属于中央政权的。初立一国以及国君的继承,都必须得到中央皇帝的册封,否则无效,诸侯可共讨之。但是皇帝也不能无故罢去封国国君的国君之位,必须依照规定,具体规定容后制定。

随后确定了朝见制度。以西域之地偏远,准许国君五年一朝;雲南之国和东北之国俱三年一朝。朝见必须封国国君,或者确定的储君为来朝见。路上的开销依据周礼由封国负担。并且封国国君朝见,必须进贡贡品。皇帝回赐相当于贡品价值、或者价值出的赏赐。

然后是中央与封国的权力义务。封国方面,主要义务就是教化蛮夷,其次在中央之国有令之时,出兵随同中央之军征讨不臣。还有其他的一系列的义务,就不详细说明了。

权利方面,世袭封国国君之位,并且除左右王相由中央任命之外,中央不得干涉封国其他的事情。封国遭遇进攻,中央应该负责保护封国。

同时,依照周礼,给予封国国君册封世袭侯爵、伯爵的权力,不得册封世袭的公爵,并且册封世袭的侯爵、伯爵需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才算完成。但是可以自行撤封。

同时,中央有权在封国册封世袭的侯爵、伯爵,并且这种中央册封的侯爵、伯爵,封国国君不经中央同意,可以废掉世袭的侯爵、伯爵本人,但是无权削爵。找其宗族内其他人继承爵位。

允许封国国君册封世袭的官职,类似于世袭千户之类的,不需中央批准,可以自行册封、撤封。

然后确定的是封国与封国之间的关系。所有封国,不论大小,不论与中央大宗的远近亲疏,均是平等之国。大国不得欺压小国,不许擅自代行中央帝国的权力。……

封国之间不许开战,如有纠纷,请中央裁定。若是一个封国擅自攻打另一个封国,皇帝有权撤销主动进攻的封国,或者更换封国国君。同时需要保护封国不亡;若是亡国,中央有义务帮助其复国。不过允熥觉得这一条他活着的时候应该用不上。

在确定封国权力时候,方孝孺说道:“陛下,依据周礼,封国之事,所有官职均为封国国君任命,中央不得干涉,今何以由中央任命封国王相之职?”

允熥虽然嘴上说的是依据周礼来封国,但是实际上主要依照的是汉初册封子侄为王的制度。在允熥看来,封国不制衡一下是不行的,所以依照汉文帝的制度由中央任命左右王相。

允熥的心思大多数大臣都心知肚明,并且周礼确实是非常不符合现在的情况无法完全依照,所以没有异议;结果昨天才在蜀王府里接到圣旨,今日才有权上朝的方孝孺提出了异议。

不过允熥早有准备。韩王朱松说道:“方中书,天下谁能无错?若是一国之中之官员都为封国国君所任命,那在封国国君和大臣想法有差之时谁能阻止国君一意孤行?远在京城的皇帝陛下不可能很快知道的。”

“所以由中央任命王相十分重要,可以阻止封国国君的错误。”

允熥看着方孝孺陷入了思考之中,赶忙下令进入下一议题,不然要是让方孝孺提出‘皇帝怎么样怎么样’的,那有的乱了。

然后决定封国国君除每几年一次的朝贡之外,其它时间不得皇帝允许,不得离开封国。

同时规定了封国国君有对蛮夷之国开战、停战、会盟等权力。

他们同时讨论了正式的国号。最终决定,秦王朱尚炳、岷王朱楩的封号不变,正式封国以后为秦国、岷国;韩王朱松,因为允熥一想到东北地区的国家叫韩国就很是膈应,然后‘原’与‘元’字又同音,最后允熥拍板就封为英王,以后正式建国了就叫做英国。

嗯,允熥或许需要考虑给那个小岛上的国家另起一个名字了。

……

以上所有的内容,虽然包括了部分制度建设的内容,但是都可以算作‘礼’的内容。

商讨完了‘礼’,之后就是制度建设了。而制度建设最早牵扯的就是封国的位置和地盘。

尚炳的地盘是沙州,然后他可以自由的向西进;朱松的封地是开原城,然后他可以自由的向北进。

朱楩虽然也可以自由的向西、向南进,但是雲南的地理位置太偏了,又都是崇山峻岭,到底封那里可不好决定。

允熥自己思考了半天,最终决定,不给朱楩大理府,而是把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给他为府。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就在今天的保山一带,大理国时期得到开,人也不少。

金齿以西、以南的地方,缅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麓川平缅使司,孟定府,也全部交给朱楩。

然后就是官制了。左右王相已经说过了,由中央任命,从二品,左王相为武将,右王相为文臣。并且均可以开府治事。

仿京师六部设立六厅,主官称之为仆射,从三品;副官称之为谒者仆射,从四品。厅下设司,官称之为典令,正六品;副官称之为典丞,从六品。

地方官,因为现在条件所限,基本上只能设立县一级行政单位。允熥提出:“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诸位王叔、王弟又是教化蛮夷,地方官之制暂且搁置。”然后就搁置了。

另外允熥还在封国设立了类似于翰林院的教导儒学的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实际上并不重要。

说完了官制,就是选官制度了。允熥这次是独断专行了一会,要求各封国必须设立科举,并且封国的科举称之为乡试,功名为举人,与中原的举人完全相当,也可以参加中央的会试。但是允许自行确定考试内容。

允熥打算改变会试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考实用的东西,力争使封国的举人也不至于吃亏,不过具体怎样改还没有确定。

允熥认为,要想让封国的子民认为自己还是明国人或者‘华夏人’,必须维持频繁的交流,让人才可以相对自由的流动。所以允熥下令功名相等,并且允许中原的举人、秀才去各封国求官,封国国君也可以任命没有官职在身的、没有爵位在身的任何一个人为官。

不过每个封国有名额限制,以防封国国君以封官为名,呼啦啦拉走一帮人,结果到了封国当不了官,还是干本职工作。等于是以封官为名拐骗人口。

允熥反对大批量拐骗人口,少量拐骗就罢了。但是他宣布以后如果各封国需要,可以把流放犯人全部流放到封国;并且他们需要人口可以和允熥商量,允熥会酌情考虑迁徙。不过他还是希望封国国君能用优厚的条件吸引那些敢打敢拼的人主动去封国。

除了人才交流以外,保证认知的统一必须维持文化,特别是文字的统一。好在这方面汉字十分有优势,就算是生拆偏旁部另组成一个字,比如大明后期的很多藩王,新出现的字也会被认为是汉字。

而不像日耳曼蛮族攻陷罗马以后,借用拉丁字母随意组合,就成为了不同的文字。英语中的‘he11o’和德语中的‘ha11o’是差不多的意思,只差一个字母,就成了不同的语言。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制度,但是都是一些细枝末节了。这次讨论持续了一整天的时间,一直到晚上太阳西下才结束,中午的午饭大家都是对付着吃的,并且吃完了午饭以后马上转移到了谨身殿继续进行讨论。

等到最后一个事项讨论完毕,张温宣布今日的朝会正式结束,大明的封国制度也正式确立了。

第980章 唱戏第469章 坤宁宫夜话第520章 初到永明第794章 大案——广東的抓捕第1379章 偷梁换柱第1076章 决战——挡第1034章 祭奠与论功第1250章 副校长第937章 其它第170章 砸玻璃第1555章 印度之战——损失与建藩第1252章 农业改革——试点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172章 投奔第752章 南巡——随军商人第1132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哦,汉人也曾经是白人?第1464章 光荣第1358章 回到京城第344章 人选与目的第1797章 强调科学的重要与倒数第二次改革第1371章 吉哈诺与克拉维约的对话(下)第763章 李家子弟番外4:分封制的变化二第981章 本第1035章 铁门关第667章 攻缅——受卓蒲勃第778章 身边人和采生折割案的进展第674章 流放的皇族第668章 攻缅——勃固的起义第285章 意图去平江第244章 向父亲求助第817章 战安南——两个民族第915章 偶尔也有关心则乱的时候(补昨日欠更)第535章 初到苏州第1711章 疯狂的决定第706章 接见使者之前第1120章 撒马尔罕城后续——白帐与蓝帐第1814章 东方的资本主义第1189章 第一次地理大发现——发现新大陆第559章 入城第1082章 欢呼胜利!第1章 混乱的穿越者第684章 西域佛教第408章 德州之战(四)第1294章 萧家的应对第480章 懈怠弹劾第91章 允炆救母失败第1728章 无数大学生的心里阴影。祝书友们端午节快乐!第498章 任官第1094章 侥幸逃脱的人第349章 文会的意外第1449章 印度攻略—命名全世界第1113章 继续谈论番外3:分封制的变化第1429章 联姻与打通航路第694章 滇缅的询问第514章 伟大的管子第402章 吴桥第1380章 书送瓦赛第305章 见水师副将第240章 蛛丝马迹和盖棺定论第660章 攻缅——破阿瓦城与伤员第15章 赐名朝鲜第865章 在广州过年(二)第859章 南定——粮草大营的对战第799章 广州人的反应再续第1694章 朝鲜更换世子预备式第543章 拒绝与见面第772章 大案——特别的时刻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224章 皇家之人第804章 改名海南第1730章 大明也要准备起来了第349章 文会的意外第1245章 真正的学校——教育的目的第661章 攻缅——人口和规划第1271章 教子第1359章 为什么对爪哇岛这样处置第294章 四国使臣第210章 新的分析第305章 见水师副将第382章 安与郭与徐第941章 日常的事情第1002章 出马(补昨日欠更)第290章 很多人思考第506章 派出所和下一步第582章 宦官家人第261章 监局只见第1131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丝绸之路北线的意义第1248章 让他们发财第1402章 大样本双盲对照实验法第785章 大案——发现第481章 改任第1263章 首饰古董第620章 课程与世荫第1374章 日心说第659章 攻缅——沐昂和那罗塔第1763章 现代科学体系的建立第455章 答应和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