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初到永明

永明海上,数艘大船正在漂泊,驶向西面的一个地方。从甲板上向西方望去,远处的陆地越来越近,码头越来越清晰。

不一会儿,领头的大船已经停靠在了码头上,码头的苦力马上走过来准备卸货。

不过船上却马上打出旗语:本船没有运送货物。苦力们暗骂一句,走向其它运送货物的船。

又过了一会儿,有几个锦衣华服的男子从这艘船上走下来,一个身着蟒袍的少年问道:“这些苦力是什么人?孤看着,不像是女真人。”

几人面面相觑。他们也和朱允熞一样刚刚来到海参崴,对这里的情况两眼一抹黑,怎么可能知道?左相徐增寿说道:“殿下,我们几个也都是刚刚来到这里,还是等着下了船之后见到右相李庆问问他。”

朱允熞失笑道:“是孤忘了,你们也是刚来,哪里知道。”

几人下了船,朱允熞吩咐手下的侍卫去叫李庆过来,自己则出了码头在附近逛了逛。

海参崴是蒙元时期的永明城,忽必烈时代曾经在这里修筑城池,作为统治东北的重要支点。

不过随着中原烽火,蒙古人也顾不上这里了,从元至正十三年(西元1353年)开始蒙古人就没有再整修城池;之后他们彻底败退,这里重新成为了各路女真人的地盘,修城的砖石也被女真人拿去盖房子了,城池破败起来。

但是毕竟这里曾经有过城池,朱允熞从不远处望去,还可以见到高耸的城墙。

同时,朱允熞也在观察这里的百姓。那些仅仅裹了一件皮衣、长相凶恶的定然不是汉人,多半是各路女真人,也有可能是朝鲜人或者其他什么人;但穿着汉人衣服的也不一定就是汉人。

不过不管他们到底是什么人,此时都在认真的干活,一旁几个穿着大明卫所武将服饰的人手持腰刀正在看着他们。

朱允熞正看着,一个身穿从二品官服的中年男子跑了过来,对他行礼说道:“臣见过永王殿下。”

“李爱卿免礼,起来吧。”朱允熞说道。“孤有几个事情要问你。”

“殿下,还是入了城再说吧。这里,不太适宜说话。”李庆站起来之后说道。

朱允熞看了看,刚才李庆拜见的话语已经被他们听到了,几个看守和部分苦力都跪了下来,确实不适合谈话。

朱允熞让这些跪下来的人站起来,说了几句话安抚他们,然后带着人跟随李庆前往海参崴城。

此时城中九成的土地都是空地,只有为派过来的官吏、罪民和朱允熞修建的官衙、房舍和王府已经修建好了。不过朱允熞走进为他修建的王府时,一眼就看出来这个王府只是把主体建好了,不要说上漆,就算是院中的杂草都没有拔干净。

朱允熞当然不会怪罪,现在处于创业阶段,要是李庆只为他整修王府,他该上奏折请求换一个右相了。

几人在王府中落座后,允熞抿了一口茶,对李庆说道:“孤刚从船上下来时,见到了不少的码头苦力,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孤看着,不像是女真人。”

“殿下,他们确实不是女真人。这些人以朝鲜人为主,包括部分扶桑人和从国内流放过来的犯人。”李庆说道。

“朝鲜人?怎么会有这么多朝鲜人?”朱允熞惊讶的问道。

“殿下,其实朝鲜人并不多,只不过是有两千多人而已。至于为什么会有朝鲜人,是因为陛下拨给了咱们许多钱。”李庆笑道。

“朝鲜小国,一向贫穷,富裕的中农之家能有几两银子的储蓄就不错了。但是陛下拨给了咱们许多钱和粮食之后,在咱们的码头当苦力,一天就可以挣一百钱,一个月就是三贯钱,虽然当苦力得吃管饱的,但是剩下的钱也比在朝鲜当农民强得多。”

“所以这几个月已经有这么多朝鲜人渡海来咱们这里了。朝鲜东北的郡太守已经向臣提出过抗议了,要求咱们将朝鲜人都遣返回去。扶桑人也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渡海过来的。”

听到李庆的话,朱允熞也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才说道:“不必理会,除非是朱芳远亲自过来与咱们诉说。”

“还有与朝鲜划定边界的事情,可有了准信?”

“殿下,臣之前将二千多人安置在了图们江北岸的入海口处,从图们江到海参崴中间还没有朝鲜人的村落,所以以图们江为界没有问题。”李庆说道。

“那图们江南岸现在有没有朝鲜人的村落?”朱允熞又问。

“禀殿下,并无。”李庆答道。

听到这句话,朱允熞想了想,说道:“既然如此,暂且不必和朝鲜人划定边界。等着他们在图们江南岸有了村落后再说。到了那时,我要在图们江约见朱芳远。”

“是,殿下。”李庆答道。

说完了此事,朱允熞回过头对这段时日一直在主持军务的陈珪说道:“陈将军,辛苦了。”

陈珪躬身说道:“罪臣能够还为大明效力,已是得天之幸,岂有什么辛苦。”他是原来燕军一员,被发配到了此地,所以这样说话。

朱允熞笑道:“不管如何,陈将军对于我永藩国是有功的,孤绝对不会亏待你。”

陈珪又谢恩,然后说道:“殿下,既然左相大人已经到了,臣马上就将军队之事交由左相大人。”

允熞正打算说这话,见陈珪颇为识相自己提出来了,笑道:“既然如此,就从明日起让徐增寿与你交接。不过孤任命你为兵厅仆射,协助徐增寿掌管军队。”

陈珪心中大定。他之所以之前愿意出来做事,就是不想一辈子就这样永无出头之日了。况且就算他不在乎,子孙后代的前程也要顾及。所以他积极帮助李庆管理罪军,还指挥罪军打败了进犯的女真人,立下功劳。

陈珪跪下谢恩。可李庆忽然说道:“殿下,这兵厅仆射应该是文官吧,任命一个武将……?”

“现在咱们永藩国就这么几个人,还区分什么文武。”朱允熞打断道。

他说的也有道理,所以李庆想了想还是并未动用王相的封驳权封驳朱允熞的命令。

之后几人又商议了几句,李庆见朱允熞他们刚刚从辽东坐船过来,路途劳顿,就退下了;朱允熞也未挽留。

第357章 如何造反第128章 家书与离开兖州第674章 流放的皇族第48章 宫廷内外的阴谋——还是面馆第389章 兖州城下第728章 对安南的决定第208章 用方第1659章 巴布纳——击破防线第374章 遣将出征第247章 郑国公府第67章 济州岛养马第259章 土枪土炮第1337章 汉洲攻略(七)第76章 走进科学第1202章 商人的想法第402章 吴桥第1722章 文坻第939章 铸炮第641章 李常问制第1312章 船与人到京第215章 以官代吏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与自己的想法第726章 帖木儿的反应——安卡拉第125章 兖州事件——装神弄鬼第784章 大案——抄检高家番外3:分封制的变化第1010章 焦急第388章 出征与阴谋第257章 从头到尾第1266章 想法第1087章 谎言的目的第1200章 殷商后裔?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选第1655章 巴布纳——真正开战第938章 黎澄第1146章 供奉格鲁派第247章 郑国公府第117章 兖州事件——调查第100章 后续第866章 捷报第18章 重阳节——宝钞之一第1029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危急的局势第1374章 日心说弟669章 攻缅——被袭第665章 攻缅——续战第1505章 苏州惊变——转折第102章 考试第1240章 真正的学校——继续解惑第1061章 决战——阻拦第1684章 会有多少人第114章 凤阳与兖州之前第1360章 教子与新发明第1115章 撒马尔罕城之战——鼓舞第1550章 印度之战——先消灭后治理第1199章 为什么一盘散沙第359章 议进兵第983章 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第1034章 祭奠与论功悼念金庸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第1282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四)第113章 出行第868章 反应第757章 南巡——广東事第894章 现在就要开始为下一次大战做舆论准备了第1029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危急的局势第793章 大案——延后第1103章 伊吾庆功宴——朝鲜扶桑第1813章 统治阶级第462章 马六甲海峡两岸第389章 兖州城下第1395章 结果第338章 出嫁与江浙第1285章 两个想要的技术第832章 多邦城——预备第422章 洛阳发现第1376章 酝酿风暴第263章 酒与子弟第1142章 相见赏赐第1540章 其他更值得关注的事情第739章 色目后裔(完)——儒学第1007章 被夺取的乌鲁木齐(下)第178章 祭祖第225章 皇家学堂第1660章 巴布纳——妄想用骑兵来反击?做梦吧第1771章 提前放出风声第1256章 婚礼之前第1550章 印度之战——先消灭后治理第1465章 为了流传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卫第183章 准备第379章 两地的变故(五)第452章 接见使者——南洋、西洋第373章 在东平州第895章 我来也前传(祝书友们正旦快乐!)第207章 ‘西征’与‘东征’第1004章 面对危险的局势第1786章 工业时代——文垣的意见第1217章 接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