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失常的人

自从九月二十几日决定加封允熥为皇太孙开始,老朱就开始物色合适的东宫官的人选。

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少保、少傅这六个官职都是由勋贵来兼任的。太傅归了邓愈,太师是冯胜,太保是傅友德;少师是蓝玉,少傅是王弼,少保是曹震(注1)。

至于下边其他的官员,老朱可是费了一番脑筋的。为了避免东宫官僚自成体系与朝廷大臣区别太大,老朱决定按朱标例,詹事、少詹事都是兼任。为了表示对于礼法的重视,以礼部尚书李原名兼任正三品的詹事;至于少詹事,老朱思来想去,决定分别由兵部尚书茹瑺和吏部尚书詹徽兼任。其下的春坊大学士,因为是给太子讲学的官位,所以都是翰林院的文官兼任,由徐宗实和陈南宾兼任。

之后的官职就重要了,因为都是实职,辅助皇储的实职,所以老朱千挑万选。因为允熥的关系,老朱提前注意到了齐泰,然后现他从洪武十八年当官到现在一丁点儿的小错误也没有犯过,大为惊奇,提拔为正五品的左庶子;另一名右庶子任命了长兴侯耿炳文的长子耿璇。

左谕德任命了陈性善,右谕德是武定侯郭英的长子郭镇;左赞善是练子宁,右赞善是会宁候张温的长子张数。其下还有其他的官职,但是都不重要了,主要的就是这些。

这些人中,允熥知道的还是只有齐泰一个人,其他的人都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本事如何,不过本着对于老朱的信任,允熥还是大胆的让他们开始做事。

十一月初这些人到任时,是允熥开始负责讲武堂的事情的时候,马上让他们开始帮忙。在这些人的辅助下,允熥在十一月份完成了关于讲武堂的完整条陈。其中特别是齐泰,因为在兵部任主事的关系,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忙忙碌碌的十一月份过去了,允熥松了一口气,又开始了看老朱批阅过的奏折为主的日子,不过这回他有自己的智囊团了,时常会和智囊讨论问题。

在讨论中,允熥现陈性善果然不愧是翰林院出来的传统文人,一直在向允熥说儒家种种理想中的做法,对于老朱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处置也多有非议。允熥认为他和方孝孺是一路货色,不过面子上还是挺尊敬的。

耿璇、郭镇和张数都是武将世家出身,也都上过战场,和允熥说说战场上的事情,军队中的典故轶事,允熥也觉得很有收获。

给允熥惊喜地是练子宁。练子宁也是翰林院出身,但是毫不迂腐,又擅长写诗作文,允熥把他和齐泰并列为重要的手下大臣。

对于允熥来说,日子就这么按部就班的走着。

========================================================

时间回到十一月十五日,北平城。

道衍急匆匆地在燕王府中走着。刚才朱棣突然让人传他进府议事,并且催的很急,道衍也只能赶忙跟着朱棣派来的人赶往燕王府。一路上道衍反复思量到底是什么事情让朱棣如此着急找他。

刚一见到朱棣,道衍还没有来得及行礼,朱棣就说道:“大师不必多礼了,你快看这个!”说着把手中的一张写满字的纸递给了他。

道衍规矩的行完了礼,接过朱棣递过来的信纸。信上写的是关于九月二十七日吕妃行刺案的事情。说来现代人可能觉得无法想象,古代没有电话、电视,甚至连电报都没有,从京城到北平加急文书送达也得十天八天的,一般的文书都得奔着二十天去了;这还算好的,到云諵、廣西等地才要命,一般的文书得五六十天。

并且朱高炽早在九月二十九日就已经在送来的信件中写了允熥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孙和吕妃可能是策划了一次对于允熥的刺杀的事情,之后一直在寻找事情的真相,因为朱棣想知道经过。但是很不好找,朱高炽也是费尽心力才找到了一些他认为靠谱的东西然后写了下来并让人送回北平。

道衍仔细地看了内容,觉通篇都是吕妃对于允熥的刺杀的经过和现在的结果描述,不禁疑惑:这个很重要吗?事情都已经过去这么多天了,允熥也已经当上了皇太孙,结果已经不可改变了,为何这样着急让我过来?

道衍看着朱棣,斟酌着说道:“殿下,如果是在三殿下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孙之前您就知道此事,我们还有活动的用处;现在此事已经过去一月有余,为何殿下还是如此着急的把老僧叫进来?”

朱棣说道:“大师,你说咱们还能利用此事吗?允熥的三个兄弟都是吕妃之子,允熥经此一事难保不对自己的兄弟心怀芥蒂,咱们可否在京城散布谣言,促使父皇对于允熥疑虑,从而起了废除太孙的想法。”

道衍看着朱棣,心下暗暗叹了口气。自从允熥被册封为皇太孙的消息传来,非常想当皇帝的朱棣就已经精神失常了。虽然表面上无碍,处理其他事情仍然非常正常,但是一旦遇到允熥的事情就及其不正常。刚才的这个说法恐怕正常的朱棣根本不会提出,因为完全不可能。以朱元璋的坚毅,怎么会因为些许流言就撤换刚册封不久的储君。

道衍只能是小心翼翼的回道:“殿下,若是一个月以前,或许有用,但是现在已经是十一月份,时间过去已久,恐怕难有效果;并且吕妃刺杀的事情是宫廷**,知道的人极少,如果京城突然有了关于这件事的流言,陛下必然会疑虑是有人泄密而严查,殿下难以完全保密啊。”

朱棣被道衍的一番话一反驳,非常生气,说道:“孤王如此妙计,你竟然这样不以为然,来人……”

正说着,后边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殿下!”然后一名身着亲王正妃服饰的女子走出来,先对道衍福了一礼,道衍赶忙还礼,然后指使自己的太监搀扶着朱棣走进后院,期间朱棣不停地挣扎着。

这女子就是朱棣的正妻,徐达的长女,异时空当过皇后的徐氏了。她在朱棣被搀进去以后,还对道衍说道:“王爷他这几天有些急躁,还请大师见谅。”

道衍赶忙回道:“不敢。不敢。”

徐氏叹了口气,见四周除了自己的侍女以外并无他人,说道:“大师,在北平当一个王爷不好吗?我初为王妃时,也曾进宫,知道当今陛下每日十分操劳,半夜不得安歇;而这些年在北平,虽也有大小事情需定夺,但是殿下每日仍有许多空闲。若是当了皇帝,整日操劳,就一定比在北平当王爷好?”

“并且现在陛下已经定了皇太孙,王爷已无可能当上皇帝,你又何必整日撺掇着他想着当皇帝的事情。我这些日子也看了许多史书,凡是统一的王朝,除了晋惠帝是大脑有疾,让藩王窜去了皇位,其它各朝各代,哪有王爷起兵成功当上皇帝的?必不能成的事情,你们何必再想。”

道衍知道徐氏是反对朱棣想着当皇帝的事情的。当然要是朱元璋册封朱棣为皇太子肯定不会反对,但是现在却是不可能了,起兵的成功可能也是很小,确实是不应该再想了。但是……

道衍回道:“娘娘,王爷所思所想,非老僧可以左右的。”

徐氏知道他言不由衷,于是也不再和他说话,转身回去安抚朱棣去了。

道衍见到书房内已经无人了,料想朱棣一时半会也不可能出来,也就转身回了自己的寺庙。

=============================================================

注1:曹震也是大明一员大将,封了景川侯,我认为他不次于王弼或者沐英,只是一直在巴蜀、云諵一代,所以不太出名。

第940章 队列与方阵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节 )第1178章 安排第203章 昊天玉皇大帝第1349章 汉洲攻略(十三)第693章 海运和询问(求订阅!)第1243章 真正的学校——为何只招勋贵第263章 酒与子弟第111章 朝鲜之事第1528章 畅想与请求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结第1338章 南洋风雨——分析第909章 礼仪完全忘在一边第95章 一体纳粮与摊丁入亩第461章 首次拜祭英灵庙第507章 秦淮第679章 唵嘛呢叭咪吽第400章 齐王女第444章 对待扶桑与取名第1258章 婚第1075章 决战——老武器新用法第1518章 叛徒原来是自家人第952章 闲不下来第789章 大案——搜捕第1055章 最终决战——常继宗第1033章 见到之后第1807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推恩西南第1762章 与未婚妻同船第1472章 类比第1247章 允许勋贵经商?第1470章 大吵第657章 攻缅——江头城番外23:我说了真话你也不会相信的第1530章 腌菜指挥使第852章 刺激进兵第1506章 苏州惊变——尘埃落定第1285章 两个想要的技术第1524章 挂钩终于挂上了第1360章 教子与新发明第926章 场地乾清宫第1056章 最终决战——攻进大营第886章 奸细案——公开第26章 内宫之患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431章 惊到的蛇第196章 新问题第770章 大案——刺客?第579章 舅爷第746章 出巡两广——启程第243章 朝鲜的讨论第261章 监局只见第1255章 前陈后婚第1224章 军事改革——尾声第584章 奴仆第136章 袭击将至第1784章 工业时代——捣毁机器运动第1721章 商议攻打埃及 正式开始了第988章 朝鲜交锋第825章 战安南——争论第964章 钢铁厂续第404章 目眦尽裂发尽上指冠第604章 对西北卫所第1414章 李家庆贺第549章 再见与玉佩第89章 识时务的名将第1051章 最终决战——前第130章 至山海关150章 挖坑第1753章 一个人的日记——面对奥斯曼帝国的海军第446章 说话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第1552章 印度之战——阴影第170章 砸玻璃第1089章 血色(一)第462章 马六甲海峡两岸第1081章 没品与出乎预料第145章 卡廷——截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学的早晨第651章 岷州第545章 审讯缘故第1199章 为什么一盘散沙第1093章 血色——报了第261章 监局只见第1688章 商议与后患第1127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准备面圣第774章 大案——‘真’真人第1286章 活字印刷术第1239章 真正的学校——答疑解惑第1315章 金融改革——金本位第1481章 天文学大发现——夜观天文第1204章 外交无小事,还是第1391章 庭前辩论第31章 宝钞战争——立军令状第1242章 真正的学校——课程设置第441章 北巡——扶桑第1359章 为什么对爪哇岛这样处置第779章 大案——招供第381章 监国与纳妃第325章 两个皇帝的心思第1252章 农业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