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8章 迎接拜访

不过他想要完全清闲下来是不可能的。今年允熥宣召了所有封在北方的藩王入京朝见,这些藩王除了秦王之外也都没有推绝,带着随从赶来京城吃喝玩乐兼与皇上以及其他藩王联络感情。

除此之外,加封吴王的朱允炆心里大概也知晓允熥对他与对其他藩王不同,所以每年过年都入京朝贡,且每次都带上自己所有的妻妾儿女。好在杭州离着京城不远,又有水路直通,倒也不算多费事。去年允熥在广州,他担心带着孩子远赴广州再闹出病来,所以只身去的广州。今年一切如常,他自然要带齐所有人。

允炆是他的亲兄弟,又是兄长,允熥为了表现兄友弟恭,在京城只要自己有空一定会出城迎接,今年也不例外。这一日腊月二十七,允熥听报信的吴王府的侍卫说吴王殿下即将赶到京城,遂坐上马车带着仪仗赶往京城北门。

允熥带人赶到北门,稍作休整,允炆已经带领家人从船上下来向京城缓缓而行。他听到城门处有皇上的仪仗,忙从马车上下来,带着自己的正妃马氏走到允熥面前行礼道:“臣见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马氏也躬身说道:“妾见过陛下。”

“这可使不得。”允熥忙走上前,双手扶起允炆,又命宦官扶起马氏,对他说道:“二哥,咱们兄弟之间讲这些虚礼做什么?何况二哥是我的兄长,该是弟弟对二哥行礼才是。”

“国礼重于家礼,陛下为天下之君,我虽然为陛下的兄长,但也是臣,自然要向陛下行礼,又岂敢接受陛下行礼。”允炆马上说道。

对于这番话允熥很喜欢,不过还是说道:“哎,这怎么好。不过在宫里咱们私下里见面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如此,就依照兄弟们见面的礼节就好。”允炆推脱几句,也点头答应。

允熥又叫文奎上前对他爹行礼。文奎建业三年入京在皇家学堂上学,一直没有回过杭州,只是每年过年父母朝贡才能见一面。允炆与马氏每年都入京,也有思念他的缘故。

允炆见到自己的长子很激动,不过克制住了情绪,只是问了问学业;可马氏却忍不住了,一把抱住自己的儿子哭了几声,又连声询问他在京里吃的怎么样,住的怎么样,下人听不听话,等等。

允炆撑不住面子,呵斥道:“这成何体统!京里有陛下与皇后照看,岂会缺了文奎的吃得用得!”

马氏似乎有些怕允炆,闻言不得不放开抱着文奎的手,擦了擦眼泪又对允熥行礼道:“妾失礼了,请陛下恕罪。”

“二嫂子你赶快起来,家常琐事我如何能够受嫂子的礼。何况母子相沐乃是天性,有何失礼之处?”允熥忙道。

马氏悄悄侧头看了一眼允炆,见他没有反对之意,才直起身子。

他们兄弟又说笑几句,允炆忽然看着允熥身后的一个小姑娘问道:“陛下,这可是敏儿?不过二年不见,已经长这么大了。”

“不,她不是敏儿。她是梁国公蓝珍的侄女蓝思齐。”允熥笑道。

“我说呢,长相与敏儿差别确实有些大,一直不敢认。”允炆随即抬起头来对允熥说道:“陛下,来迎接臣,为何带着她来?”

允炆一直反对将思齐养在宫里,认为对蓝家荣宠过盛。不过允熥和当年还在世的朱元璋都愿意,他也管不着。但是来迎接他还带着思齐就不妥了吧。

“噢,是思齐要回家过节,正好今日出宫,弟弟就顺便带她一起出来了。待会儿弟弟还要将她送到梁国公府。”允熥说道。

“陛下,再怎么说,她也不过是臣子之女,陛下亲自将她送回府邸,不太妥当。”允炆马上说道。

“也不仅仅是为了送她。弟弟想着今年先后有四位老将军过世,深感当年为大明浴血奋战的老将军愈发少了,所以过年要前去拜访一番就选在了今日,路过梁国公府门前的时候将她放下就是了。弟本想在皇宫设宴款待兄长,但奈何拜访老将军们已经安排妥当不好更改。待明日弟在宫中设宴款待。”允熥解释道。

“陛下为国事忙碌是正理,臣岂敢因为私事耽误陛下的事情。”允炆说道。

他们二人又闲聊几句,允炆拜别允熥,带着文奎向吴王府而去。允熥也坐上马车,下令仪仗队返回皇宫,其余的人向洪武街而去。

思齐坐在车上,牙齿咬着嘴唇,轻声对允熥说道:“舅舅,是不是思齐在场,让吴王殿下有些不高兴?”

“他只是太过于守规矩,倒也不是不高兴。”允熥安慰道。

“舅舅,可是,”思齐欲言又止。

“不必担心。”允熥摸着她的头又道:“舅舅是不怕这些流言蜚语的。整天顾忌这个顾忌哪个,什么也不必干了。舅舅既然把你养在宫里,就不会在乎别人说什么。”

“是,舅舅。”思齐点头道。

不一会儿马车来到洪武街,开到长兴侯耿炳文的府邸门前。允熥留思齐在车上,自己从车上下来,命侍卫去叫门。耿炳文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的第一批爵爷,也是现存的唯一一位洪武三年加封世爵的人,资历之高在当今大明无以伦比,允熥来拜访老将,当然要头一个拜访他。

长兴侯府上的门子一开大门就知道是宫里来人,马上恭敬说道:“见过这位侍卫大人。可是陛下有东西要赏赐给我家老太爷?可有圣旨,是否需要我家老太爷到中庭接旨?”

“赶快将中门打开,皇上来拜访耿侯爷了!”张无忌伸手抓住把手,又拍了一下说道。

门子听到这话心里一颤!乖乖,皇上亲自过来了!马上答应:“就开门!就开门!”随即吩咐另外两个门子赶快将中门打开,自己一溜烟跑进了府里。

两个年纪略小的门子也吓得不轻,一时间竟然楞在原地,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张无忌又不耐烦的敲了一下门把手,他们两个才如梦初醒,忙不迭的开门。

不一会儿,耿炳文带领全家男女老少几十口子人全部穿着正装,来到门口跪下说道:“臣耿炳文见过陛下,陛下万……”

岂料他这番话还没有说完,允熥已经快步上前将他扶起来,笑道:“老将军不必行礼了。这天寒地冻的,老将军再染了风寒可就不好了。”

耿炳文知自己虽然现在还没生过大病,但身子也一年不如一年了,若是冻病了也有违皇上的本意,也就没有坚持行全礼,而是又寒暄几句就与允熥一起走进府里,在客厅落座。

允熥坐在主位,喝了一口茶,笑道:“这是洞庭碧螺春?确实不错。”

“臣对于茶是没有讲究的,能喝就成,也不管是不是茗茶,这都是臣的儿孙们寻摸来的茶叶。能入陛下的口也是它们的福气。”耿炳文陪笑道。

“茶叶又不通灵,什么福气不福气的。你也是大明的老将军了,可不能像有些人一样只顺着朕拍马屁。朕要想将大明治理的好,可不能每天只听到阿谀奉承之词。”允熥说道。

“是,是,臣知晓了,下次一定改,一定改。”耿炳文忙说。

允熥又问他身子现在如何。耿炳文答道:“托皇上的福,臣身子还硬朗,没病没灾的,腿脚也还利落,即使让臣上阵杀敌也不含糊。”

“这就好。你们这些当年跟随皇爷爷一起南征北战的老将是越来越少了,朕年纪还轻,没了你们的辅佐,遇到战事就心里发慌。”

“陛下,如今蓝珍等诸将也都显露出了自己的本事,就是臣也自叹弗如,陛下不必忧心。”

“这可不同。你们都是经过大明从弱至强之人,现在的这些将领都是一领兵大明就处于鼎盛之时,前后打的几仗也都是占尽优势,即使胜了也算不得太过本事,还需要你们教导。”

允熥这说的是实话。现在这些中生代将领,即使年纪最大的徐晖祖之流,长大领兵的时候也已经是洪武十几年了,大明早就占尽优势,除打蒙古之外的仗相当于吊打幼儿园小朋友,即使打蒙古只要带兵的将领谨慎也不至于吃败仗;最近的这次攻打安南之战虽然他很重视,但也是以众欺寡,胡季犛又即无官心也无民心,大军必胜无疑。

但即将开始的对撒马尔罕之战可不同。双方出动的总兵力不会差很多,帖木儿因为战无不胜所以军心士气也高,允熥虽然早先对于此战很有信心,但在确切消息传来后也不免惴惴不安。

而耿炳文又是大明最为出名的守将,允熥不由得在他面前就吐露出了自己的担心。

耿炳文也知道他在担心对撒马尔罕之战,待允熥说完后宽慰道:“陛下,臣等也不是天生就会打仗,也是在战火中历练才历练出来的这些打仗的本事。现在这些将领都天资聪慧,必然不会比臣要差。”

听了耿炳文的话,允熥心情稍缓,正要再说什么,忽然笑道:“瞧朕,说是来探望你的,怎么说起了这些?”随即不再提刚才的话题,改为说轻松的话。

又与他聊了一会儿,允熥起身告辞。耿炳文不敢留客,只能站起身来送他出府。允熥笑道:“不必了,爱卿虽然身子还硬朗,但也要注意防寒,不必送出门来了。让耿璇来送就好。”

耿炳文也不矫情,推脱一次就留在了屋里,让长子耿璇代替他送皇上出府。耿璇答应一声,与弟弟们一起陪着允熥向府外走去。

“耿璇,你现在中军都督府里为都督,为朕将这一府打理的甚是有条理,让朕省了不少心啊。”一边走着,允熥一边说。

“启禀陛下,臣在中军都督府里不过是依照规矩办事。”耿璇谦虚的说道。

“就是依照规矩办事才不易。”允熥叹了口气,说道。耿璇站在一旁,没有搭话。

允熥也无意对此多说,又道:“自从朕即位已来,你一直在五军都督府办差,虽然差事办得不错,朕离不得你,但一直办这样的差事,以后的史书上可就不会有你的名字了。自古以来,指挥将士打仗的将领都有赫赫威名,如卫霍、二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谁知道在他们领兵打仗之时管着太尉府或十二卫的人是谁?”

“你是朕的藩第之人,朕岂能不照看于你!所以朕决意明年派你出征西北,你可愿意?”

“臣决不辱命!”耿璇马上大声说道。他身后的几个弟弟听到这话也都十分高兴。

耿璇早就想领兵出征了,不光是为了自己以后在史书留名,更是出于现实考虑。

虽然掌管五军都督府这样的衙门也算是位高权重,但武将要显露自己的本事最直观的地方还是战场,只有在战场上立下功勋才能有赫赫威名,才能让人服气;若是没有战功,在五军都督府里也坐不稳当。他已经遇到过很多在战场上立下过功劳的将领,或许是他的错觉,他总觉得这些人对他略带轻视之意。

并且不仅是他,他的几个弟弟虽然曾在地方任职,但也没有带兵打过仗。若是长此以往,他们家有可能就败落下去。

所以他一直想要带兵出战。但是允熥不知怎么,一直没有让他出去打仗,他也不敢主动去求,一直蹉跎至今。好在皇上终于想起了他。‘这一战我一定要好好表现,立下战功,让皇上知道我还有些本事。’他想着。

“好,那朕就等着爱卿的捷报了。”允熥笑道。

第310章 内藩与外藩第1181章 军与监第275章 改革与枉法第13章 初到兵部第157章 郡主第235章 做什么买卖第1453章 孩子—教育一第384章 秦与浙第1208章 外交无小事——最终处置与三个目的第1306章 都督同知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127章 兖州事件——道教第123章 兖州事件——疑点第1502章 苏州惊变——李家的决断第1331章 汉洲攻略(四)第138章 战——两边第867章 又一份捷报第1345章 汉洲攻略(十一)第652章 岷王——过兵第610章 媒妁之言和钟粹夜话第695章 不必上朝上学的早晨第602章 开张大吉第940章 队列与方阵第544章 听到第1103章 伊吾庆功宴——朝鲜扶桑第540章 昀芷微服与宣锦衣卫问话第387章 喜欢第75章 常母密谈第1148章 佛教争端第1789章 工业时代——文垣的争论与差事第427章 高煦与渗水第1551章 印度之战——对策第1404章 医生的名字与伟大的豌豆第486章 惦记第1797章 强调科学的重要与倒数第二次改革第1002章 出马(补昨日欠更)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呐第1437章 闲聊第1443章 对欧洲的谋划—热那亚的解释和原因第817章 战安南——两个民族第551章 海务院和新市舶司第1301章 简化字与标点符号第996章 玉佩第1549章 印度之战——孟加拉人败退与朱高旭的谋划第1677章 与明国决一死战第1475章 恭贺第873章 来挣大钱的商人第401章 朱蓝第49章 宫廷内外的阴谋——半面馆半皇宫第361章 济南城外第875章 胡朝的末路——坏消息第939章 铸炮第630章 惊奇和无衣第939章 铸炮第678章 岷宁第921章 徐景昌不让人放心第1078章 最后的围歼战(一)第520章 初到永明第836章 多邦城——强攻第815章 战安南——漂泊于水第829章 多邦城——谋划献城第1278章 练子宁的新差事第782章 大案——李家的线索第1462章 爵位改革与教徒的反应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860章 南定——死人第621章 艰难的训练第44章宫廷内外的阴谋——常蓝眼线第126章 兖州事件——最后抓人第677章 送东西和邸报第712章 辨别真相——二人的诉说第1074章 决战——包围与中心开花第287章 巨大的脑补第45章 武德卫第1451章 孩子—解惑第600章 三家第383章 徐家与文官第1010章 焦急第764章 李家怀疑上一章的序号写错了,应该是871章第1074章 决战——包围与中心开花第447章 马和王景弘第80章 下基层上第1422章 朱赞仪的遗嘱与十年前的诏书第1075章 决战——老武器新用法第311章 杨栽文章相关第1331章 汉洲攻略(四)第1149章 谈笑,之后转折第1420章 解释与婚礼第1347章 汉洲攻略(十二)第1369章 欧洲的反应第1084章 最强男人对话——惊天大谎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70章 宝钞战争——应天府误事第1172章 漂的缘故第953章 婚姻第191章 国家的分析第818章 战安南——登陆第965章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