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谈到逸闻趣事

“撒马尔罕国竟然如此猖狂!”朱松顿时大声说道:“(建业)四年底在广州暗……,陛下宽宏大量不予计较,其国竟然变本加厉!陛下必须严惩其国!”

允炆听了朱松的话,张嘴欲言。其实现在的消息只能确认撒马尔罕国今年还要打仗,经过亦力把里的人分析就变成了东征,再过五军都督府之口就变成了要东征大明。不过允炆作为‘和平主义者’当然会仔细分析朝廷的邸报,看出来了撒马尔罕国是否东征大明还不能确定。

可允炆最后还是什么也没说。虽然不能确定撒马尔罕国一定东征大明,但可能性很大,朝廷提前做预备也是正理。

朱松骂了几句,又转过头来对允熥说道:“官家,可是要我英藩出力?我愿意出兵五千,跟随大军在西北与撒马尔罕国打仗。”话说的很是豪迈。

但允熥却笑骂道:“二十叔真是奸猾!”朱松见没有瞒过允熥,也傻笑起来。

朱松在听闻此事后马上反应过来,允熥是要他出兵西北跟随大军一起征战,要不然今日干嘛特意和他说?

他心里就合计开了。出兵去西北打仗他当然不愿,即使全部派出收编的蛮夷之兵也不愿意,但也知道既然允熥开口就不可能一个兵都不派。所以他在允熥正式开口前就主动提出出兵五千,以使允熥高兴之下就不让他多出兵了。不过还是没有瞒住。

“二十叔,你治下的汉人足有十万之多,更有投靠的十几万蒙古人、女真人,才出兵五千,太少!至少要出兵一万!”允熥说道。

“官家!我英藩这四年来一直攻打四平的女真部族,直到十几天以前才将其破灭,如何能够出兵一万跟随大军去西北打仗!”

“你少跟我装穷!你手下投靠的女真人、蒙古人都是青壮,足以凑出五万将士,汉人也至少能凑出三万将士,这就是八万人,还不算对你臣服愿意出兵出粮的部族,出一万将士不多。”

朱松又与他分辨,但允熥却不愿意多说了,用命令的语气对他说道:“此事不必再议!”朱松见允熥心里已决,只能躬身答应。

允熥心里松了口气。到此为止,他和所有封在北方的藩王都已经谈过了,他们也全部答应出兵西北。

他抬起头又安慰朱松道:“我也不要你出动你手下的汉人将士,全部派出蒙古、女真将士就好。你回去后告诉他们,只要在西北立功,我绝不会吝惜赏赐!况且这对你也有好处。”他把当时对允熞说过的话又对他说了一遍。

朱松听了这番话表情也松动许多,又跟允熥要好处:人口与军医。允熥与他讨价还价一番,也答应了每年给他固定数量的人口与军医。

听了这话,朱松的表情彻底恢复过来,笑道:“官家,这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了。现在刚刚占领四平这个战略要地,安排投靠的女真人守卫也不放心,有了几千百姓就可以在那里设立营寨,作为向北继续进兵的支点。”

“那些军医更加重要。东北的蛮夷,不论女真人或蒙古人的医术都十分落后,生了病除了硬抗,也就是找来萨满跳大神,在我看来和自己硬抗也差不多。”

“所以当我头一次派出军医为他们诊治时,他们立刻被军医们高超的医术所折服,许多部族都是因此臣服。”

“你属下的女真人与蒙古人不是就在辽东的北面么?离着爷爷在世时大明的地界也不远,之前不知道咱们的医术比他们高明百倍?”允熥有些疑惑。

“有些人听说过,但除了紧贴辽东的几个部族其余的都没有被咱们的医生诊治过。”

“辽东以北的大片土地还都是莽莽森林,女真人隐匿其中以打鱼捕猎为生,除了偶尔采到人参等名贵中药,或得到鹿茸等物外,住在深山之中的女真人很少出山来到汉人的地方,只有住在山林边缘的部族才会经常与汉人交易。”

“是我被封到开原后,派三卫的人马在北面伐木立寨,在地形为平原的地方开辟为农田,才与住在深山之中的女真人接触。”

“这些深山中的女真人十分凶悍,一开始经常袭扰种田的百姓,我不得已软硬兼施,消灭几个最猖狂的部族,又与其它部族做买卖,让他们以比从前便宜的价钱得到货物,才使得他们愿意臣服。”

“温言在口,大棒在手。”允熥插嘴道。

“官家所说不错,言简意赅,我在封地就是如此。”朱松又唠唠叨叨说了许多自己在东北开拓的艰辛之处。

“原来如此。”允熥叹道:“我还以为你以开原为根基向北扩地十分容易,没想到听起来也这般艰难。”

“与允熞相比自然要容易得多,我毕竟背靠辽东,若不是遇到了四平这个部族,应当已经向北至少再扩地二百里了。但东北的蛮夷众多,想要让他们臣服也不容易。”朱松又道。

“真是辛苦你们了。”允熥说道。

“虽然辛苦,但新据之地都是我的封地,新降之民都是我的子民,将来儿孙也会一直封在开原,就不觉得辛苦了。”朱松笑着说道。

允熥哈哈大笑一阵。又道:“不说这个了。大过年的,说些轻松之事。你在辽东以北,当地可有什么逸闻趣事?”

“若说逸闻趣事,也没有什么。在辽东也有归顺大明的女真人与蒙古人,习俗大多一样,没什么好说的。对了,有件事我刚见到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

朱松说道:“东北的蛮夷虽然统称为女真人,但其实有多个民族,各个民族之间习俗也各有不同。其中有一地,洪武末年被命名为建州,其地的女真人被称为建州女真。”

“这建州女真其余的习俗还罢了,唯有发式与其它女真人不同:他们头顶与前额的头发要全部剃光,只在脑后留一小嘬,不过铜钱大小。这一小嘬头发不剪不理,任由长长,待及后背便束为辫子,留在脑后。”

“这种习俗我从前并未听说过,虽然书上记载西夏的党项人也剃掉头顶的头发,但四周的头发全部留存,束一圈小辫,而非像建州女真这般脑后留一条辫子。”

朱松将这件事当做逸闻趣事说了出来,昀芷果然觉得十分惊奇:“竟然还有留这种头发的人,真是稀奇。”她随即侧头看向允熥:“皇兄,这建州女真,……”她说到一半却没声了。

“官家,可是臣说的有不妥之处?”朱松见允熥的表情忽然变得十分阴沉,不知是因为什么,忙说道。

“并非是二十叔说的不妥,只是我想到了些事情,所以如此表情。”允熥听到朱松的话,表情马上恢复正常,对他笑道。

但允熥的笑容有些勉强,即使是昀芷这般阅历浅薄的人都看得出来允熥的心情非常不好,朱松心下更忐忑不已,多次用不同的话语向允熥请罪,想知道自己到底哪里说错了话。但允熥只是说自己想到了其它的事情,与他的话无关。

朱松心里诧异,虽然能够确定不是因为自己差事办的不好导致的,但也不敢再问;又因为自己还有事,请辞道:“官家,我刚到京城就来了允炆的王府,还有些事情没有安排。”

“二十叔想回王府是吧,正好我在二哥的府邸待了这半日也想回去了,咱们这就散了,等后日我在宫里设宴招待二十叔。”允熥马上说道。

朱松躬身行礼就要退下。可允熥答应一声后,又好像下了什么决心一般:“今年你派到西北的军队,必须全部都是建州女真的士卒。”

“是,官家。”朱松听了这话这才知晓允熥厌恶建州女真,心里惊讶但面上不显,躬身说道。

说过此事,朱松告退,允熥也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与昀芷离开吴王府,返回皇宫。

路上,看着允熥的心情已经恢复,十分正常的与侍卫们说话,昀芷实在忍不得了,出言问道:“皇兄,刚才二十叔说的那番话,到底哪里引起皇兄如此不高兴了?”自从允熥继位已来,除了得知叛变的齐王三卫屠杀了许多百姓,以及前年的巫蛊案之外,还从未如此直白的表示自己心情不好,虽然只有一瞬的时间,之后马上就将情绪收束起来,但也非常稀奇。昀芷对此很好奇,又因为自己是公主即使涉及朝堂之事也无碍,所以就直言询问了。

“是因为听到了脑袋后面留辫子的建州女真。”允熥说道。

“男人脑袋后面也留辫子确实很稀奇,但也不值得这样不高兴吧。”昀芷又问。

允熥冷笑一声没有答话。他的所思所想根本没有办法与昀芷说。

昀芷见允熥不答,以为涉及到了朝廷大事,也不再问,而是又说起了别的:“皇兄,皇兄征调了整个北方所有叔叔兄长们的部分兵马,可见明年对撒马尔罕之战十分要紧;既然这般要紧,皇兄你会去西北督战么?就如同征伐安南之战一般?”

“兄长可不是去督战,而是因为许多事情留在京城处置不易,去到离着打仗的前线近一些的地方更好处置一些。”

“二者兄长也借此机会在国家北方诸地巡视一番,知晓当地的详情,对于以后处置这些地方的事情也有好处。洪武二十八年的那次出巡因为发生意外,使得只有山东与小半个河北之地认真看了,并未能够去山陕两省,这次都要细细的查看一番。”允熥没有否认自己要去西北,但否认是去督战。

不过对于昀芷来说只要知晓他要去西北就好了,到底干什么无关紧要,她马上说道:“皇兄,那去西北也带着妹妹吧。”

“你做什么去?”允熥吃了一惊。

“到西北看一看啊。”昀芷用一副理所当然的语气说道。

“不许!哪有出巡带着公主的道理?”允熥断然拒绝。

“建业二年皇兄东巡江浙之间,就带着妹妹,还带着敏侄女,这可是带了两个公主。”

“去西北如何与去江浙相提并论?西北是要打仗的!”

“皇兄难道要亲自指挥大军与撒马尔罕国的军队交战?”

“兄长当然不会亲自领兵,但未必不会去最前线。”

“皇兄若是去前线,就将妹妹留在西安好了。”

“西安现下又无册封的藩王,兄长怎么能将你一个人留在西安?”

“那让妹妹回开封也行。开封府有五叔和有炖兄长,皇兄总不会将他们都调到西北随军吧。”

“开封也不是……,不对,兄长尚未答应带你去西北,话怎么就说到了这里?”

昀芷见自己的话术没起作用,只能用出终极必杀技:撒娇。只见她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说道:“皇兄,就带着妹妹去西北吧,妹妹一直在京城待着,感觉十分无趣。”

听了这话,允熥明白了昀芷的意思:她其实并不在意到底去哪里,只是不想在京城待着,要去外地转一转。

允熥一面暗自苦笑她怎么和几个姐姐都不一样,这么想去外面跑,一面开始认真思量能不能带上昀芷。

公开以出巡的名义带着昀芷一起去当然不成,不过可以‘探亲’为名带着她一起出京,多少有个名义,文官们就不会死气白咧的进谏。

不过允熥还是觉得自己此去说是出巡,但主要目的还是与打仗有关,他这次哪个妃子都不打算带,却带着昀芷也不好。

正在思量,马车已经来到皇宫门口,从西华门驶进皇城中。允熥侧过头对昀芷说道:“这事兄长再想想,想好后再告诉你。横竖也不急在这几日。”

“是,皇兄。妹妹等着皇兄的消息。”昀芷说道。追的太紧可能会适得其反,况且即使此时哄着允熥答应了,过后也可以反悔,这又不是落在纸面上的圣旨。

第102章 考试第481章 改任第1255章 前陈后婚第904章 反游击战与中毒第1664章 巴布纳——第一声大笑第1328章 南洋风雨——借钱打仗第493章 猜到心思的人第465章 改封永王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944章 带小孩出门第64章 新的开始第697章 永问第180章 突发事件第908章 安南事情完结第1717章 远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终于要回京了第444章 对待扶桑与取名第1338章 南洋风雨——分析第1423章 一个伟人的阴影彻底结束第1142章 相见赏赐第1732章 夺回我们的财富第439章 许久之前的南洋第一战第682章 威信和武艺课第1551章 印度之战——对策第104章 鱼之有水第39章 宫廷内外的阴谋——文英的提醒第1470章 大吵第427章 高煦与渗水第405章 德州城外之战(一)第219章 技术发明第829章 多邦城——谋划献城第459章 朱橞宋王第292章 过年了第762章 大案——采生折割(补昨日欠更)第533章 府试第299章 人物太多好难选第1777章 第四件事与李泰元求见第267章 脑抽(补周六欠章)第375章 两地的变故(一)第110章 见蓝珍第259章 土枪土炮第870章 年后议事第1282章 克拉维约东游记(四)第296章 群臣宴解缙招嫉第554章 丝绸与粮食第886章 奸细案——公开第1299章 简化字第826章 战安南——慢兵第1719章 初谈进兵苏伊士第238章 杨任来沪第558章 从松江到杭州第194章 初议分封——官制和朱赞仪第247章 郑国公府第246章 接旨第802章 琼州事末开始第775章 醒来第162章 抚慰第102章 考试第210章 新的分析第606章 棘手的公主第462章 马六甲海峡两岸第1050章 最终决战——铁笼子第658章 攻缅——空虚的阿瓦城第402章 吴桥第1381章 征兆番外14:大辩论下第1137章 决心第1026章 攻城——发现机会第1457章 怎么猜到的和为什么要猜第1471章 打脸番外2:允熥的疑惑第234章 事前准备不敢懈怠第303章 戴罪立功第30章 宝钞战争——计算的投入第75章 常母密谈第1244章 真正的学校——学生会第105章 殉葬第845章 安南士绅第115章 兖州事件——开始第638章 三地的粮食第81章 下基层下第653章 岷王——孟养第1441章 对欧洲的谋划—三个共和国的要求第1731章 儿子要走了很伤心第1189章 第一次地理大发现——发现新大陆第516章 税清氓第924章 由此所引发的——等着第327章 在讲武堂听到两事第752章 南巡——随军商人第1082章 欢呼胜利!第1203章 外交无小事,么?第1331章 汉洲攻略(四)第966章 大家过年快乐第1557章 视察五城学堂第293章 接见使臣第783章 大案——李家的决断第1298章 薛熙扬的任用(五千字章节)第1095章 更加疯狂的计划第944章 带小孩出门第789章 大案——搜捕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