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载恬之殇

第三十二章 载恬之殇

“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幼年时的载湉

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光绪出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一力主战”,竭力筹划备战之策。他一面“请停颐和园工程以充军费”;一面严令李鸿章认真备战。6月25日下谕旨对李鸿章进行斥责,指出“前李鸿章不欲多派兵队,原虑衅自我开”,现在“势甚急迫……李鸿章身膺重任,熟悉倭韩情势,著即妥筹办法”。并提醒李鸿章“俄使喀希呢留津商办,究竟彼国有无助我收场之策,抑另有窥觑别谋?李鸿章当沉几审察,勿致堕其术中,是为至要”。

7月1日,光绪再次通过军机处谕令李鸿章备战:“现在倭焰愈炽,朝鲜受其迫胁,势甚岌岌,他国劝阻亦徒托之空言,将有决裂之势。……我战守之兵及粮饷军火,必须事事筹备确有把握,方不致临时诸形制肘,贻误事机”。并指出:南洋各海口均至关重要,台湾又孤悬海外,日本必为垂涎,命令各督抚“预为筹备,勿稍大意”。

7月4日,光绪又针对李鸿章乞求英国领事转请英外交部派舰队赴日“勒令撤兵一节”,发出旨意:“倭人肇衅,挟制朝鲜,倘致势难收束,中朝自应大张挞伐,不宜借助他邦,至异日别生枝节”。并告诫李鸿章,这种“示弱于人”的做法,易生后患,“著勿庸议”。14日再谕李鸿章:“倭人以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谋。前经叠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沿海各口,如旅顺、大连湾、威海卫等处,皆关重要,如何布置,均应逐一妥筹。其军火、器械、粮饷一切,均应日办齐,先期给发,方不致仓促误事”。

始终支持光绪帝抗战的珍妃

7月20日,日本应派重兵云集朝鲜,战争一触即发。23日光绪谕令李鸿章“倘倭兵逼近,已露交仗之迹,则衅开自彼,立即整军奋击,不可坐失机宜”。为加强台澎防务,24日光绪命宿将刘永福赴台湾组织战守。25日,丰岛之战爆发。光绪下令“诏免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回国”。并专谕李鸿章“现与日本业已开仗,必须厚集兵力,广筹后应”。

8月1日,光绪下诏对日宣战,指出:“日本不遵条约,不守国法,任意 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21日命四川提督宋庆帮办北洋军务,29日以恭亲王奕欣管总署、海军署事,并会同措理军务。10月13日以叶志超、卫汝贵临敌溃散,光绪将其罢职,以聂士成统两军。25日,日军强渡鸭绿江,接着连陷九连城、安东、凤凰城。29日,谕裕禄饬金州战备。30日,命提督唐仁廉募勇二十营,会安定、裕禄防剿。11月初,日军占领金州、大连,22日旅顺失陷,光绪责李鸿章“调度乖方, 职留任”。是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向总署表示,愿意为中日“调处”,恭亲王奕欣等向光绪和慈禧转达了田贝意愿。当时光绪就直接指出:“冬三月倭人畏寒,正我兵可进之时,而云停战,得毋以计误我耶?”

光绪对畏敌如虎,不战即逃之将领严加惩处。11月27日, “擅离职守摇惑人心”的龚照屿之职。12月3日,革去失金州城的副都统连顺之职,撤“救援不利”的提督程之伟和“拥兵不救”的赵怀业之职,并交部治罪。10日,鉴于奉天危急,谕军机大臣等设法调拨克虏伯炮支援。13日,海城失陷,宋庆退至田庄台。16日,谕将已因“临敌退缩”革职,析木城遇敌“又复溃退”的副都统丰升阿,记名提督聂桂林交刑部治罪。次日,又令将叶志超、丁汝昌交刑部治罪。19日复州陷敌。22日,谕军机大臣等,“亟应整顿队伍,激励将士,力遏西窜之路”。并令已 职之提督程允和、张光前和总兵姜桂题留营“带罪图功,以观后效”。同时,光绪在慈禧的压力下,命张荫恒、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但同时继续布置战事。28日,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关内外各军均归节制”。

瀛台

1895年1月,日本舰队游弋于成山海面。14日光绪“著李鸿章、李秉衡饬令各军,加意严防”。18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不久占领荣成,攻陷威海卫南帮炮台。31日光绪颁旨惩罚“临敌退缩”之辈,并令北洋舰队和陆军“奋力冲击”,“且勿再失事机,致以战舰资敌”。此后,连发上谕,令海、陆军加强战守。7日,日岛炮台失守。9日,定远管带刘步蟾自杀。同日光绪诏责李鸿章:闻各舰被击沉情形,“ 胜悲愤,北洋创办海军,殚尽十年财力,一旦悉毁于敌, 防纵寇,震动畿疆,李鸿章专任此事,自问当得何罪?”令李鸿章“力图补救”,“齐力合剿”。17日威海卫失守,不久,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李鸿章采用各种手段,以获得光绪“面谕”“让地”之权,光绪在投降派和列强的逼迫下,令奕欣代传其口谕,接受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但必须“斟酌重轻,与倭磋磨定议”。《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欣、奕 、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欣)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光绪帝受维新思潮推动,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改革。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上谕”,开始变法维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屠杀维新党人,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帝出殡

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前夕,光绪帝有“留京以镇人心之意”。慈禧太后却挟其逃往西安。光绪“力图振作”之愿望始终无法实现。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疑被毒死。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病入膏肓的慈禧太后命太监把她抬到瀛台,抬到被她囚禁了10年之久的光绪皇帝床前。病体沉重的光绪皇帝和病体更加沉重的慈禧太后沉默无语地对视着,在沉默的目光中维新派领袖向保守派首领做最后的抗争--只要能比她活得更长,就有机会实施慈禧太后所反对的维新主张。

就在这一天,光绪皇帝死了。

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放心地一命呜呼。

历史之迷就这样留给了后人:是不是慈禧太后害死了光绪皇帝?

光绪皇帝的一生,都活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

他从五岁就开始当上了一国之君,但是实权却握在"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手里。光绪皇帝即位十五年后慈禧太后假托"撤帘归政",却依然控制着政令,掌握着对大臣的任免权。

光绪皇帝终于有了亲政的机会,那时的中国在甲午战争中被强邻日本打败,饱受列强欺凌。年轻的皇帝血气方刚,表示"决不做亡国之君",毅然采纳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变法主张。从1898年6月11日起,光绪皇帝宣布变法,颁布"定国事"诏书等数十道改革诏令,力图使中国强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维新"。

权力欲极强的慈禧太后惟恐大权当真落到光绪皇帝手里,并且嫉妒仇视光绪皇帝的变法图强主张,她利用强大的保守势力发动了"戊戌政变",在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位维新志士斩杀示众,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把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同时下诏书宣称,她"经皇帝再三恳请训政,从明日起坐殿办事。"

从此,光绪皇帝失去了政治权力,也失去了人身自由。

为了防止光绪皇帝与外界联络,慈禧太后命令将围墙加修成双层。水中岛屿瀛台通往勤政殿的桥铺成活动式桥面,随用随拆,桥端设有慈禧太后亲信太监的监视房。

支持光绪皇帝变法的珍妃被慈禧太后打入冷宫。光绪身为皇帝,为了与他所爱的珍妃见一面,不得不在深夜由心腹太监冒死拉船偷渡。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匆忙中还不忘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可见慈禧太后是多么仇视一切与维新沾边的人。

光绪皇帝在囚禁他的瀛台度过了十年。凄凉中度日如年,他的健康每况日下,逐渐心力交猝,终于在1906年病情恶化。

为什么光绪皇帝恰巧先慈禧太后一日死亡呢?

作为政治权利上的死敌,慈禧太后的确有着必须让光绪皇帝先她而死的动机。所以后人不可避免地要猜测这巧合背后的真相,要相信正是慈禧太后害死了光绪皇帝。

本世纪三十年代,埋葬光绪皇帝的陵墓被盗,据说被抻到宝床底下的尸身是光绪皇帝的遗体。八十年代清理这座陵墓时检验了那具尸体的骨骼,却未见中毒成分。

难道光绪皇帝是被慈禧太后气死的?

这段公案的历史真相迄今仍然是个众说纷纭的无解之迷。

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二十三章 心潮澎湃第二十六章 天下泪海军威第二十二章 丰岛英雄的陌路第四章 园子第二十六章 天下泪海军威语论第三十一章 六个小人物第二章 刘公岛上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威严第九章 帝国最后的繁华第二章 刘公岛上第二十三章 心潮澎湃第五章 海军军费第二十二章 丰岛英雄的陌路第二十四章 天下英雄第三章 众将纷议第十章 邓世昌的愤怒语论第六章 朝廷的皇爸爸第二十三章 心潮澎湃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二十六章 天下泪海军威第十九章 驭人之道第二十九章 紫禁之巅第二十七章 威海的勇气第二十二章 丰岛英雄的陌路第十二章 帝国的尊师第三十一章 六个小人物第三十一章 六个小人物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九章 帝国最后的繁华第八章 帝国的万花筒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四章 园子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九章 帝国最后的繁华第十五章 帝国的女人第九章 帝国最后的繁华第二章 刘公岛上第二十八章 刘铭传第十五章 帝国的女人第三十一章 六个小人物第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威严第五章 海军军费第五章 海军军费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十一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第二十七章 威海的勇气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六章 朝廷的皇爸爸第二十七章 威海的勇气第二十二章 丰岛英雄的陌路第七章 暴风雨前的宁静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威严第十二章 帝国的尊师第八章 帝国的万花筒第二十六章 天下泪海军威第四章 园子第四章 园子第十二章 帝国的尊师第六章 朝廷的皇爸爸第一章 孤独 寂寞 尊严第三十章 国耻马关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六章 朝廷的皇爸爸第三章 众将纷议第三十章 国耻马关第二十三章 心潮澎湃第二十三章 心潮澎湃第十五章 帝国的女人第三十一章 六个小人物第十三章 帝国最后的威严第二十四章 天下英雄第八章 帝国的万花筒第二十二章 丰岛英雄的陌路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三十三章 叶赫那拉氏之殇第二十四章 天下英雄第六章 朝廷的皇爸爸第十五章 帝国的女人第二十七章 威海的勇气第二十六章 天下泪海军威第五章 海军军费第二十七章 威海的勇气第十章 邓世昌的愤怒第二章 刘公岛上第十二章 帝国的尊师第二十七章 威海的勇气第十九章 驭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