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决不依附任何一党

就听申用懋说道:“朝中有人议论说,王任之在山东靠得是‘杀富济贫’,用胡升、刁一民的两颗人头和曹楷的一顶子官帽,硬逼着士绅乐输。还说泰安民变时,董天常是致仕官员,作为钦差,没有及时对他保护,而是纵容乱民祸害了董家。说你此举是为了自己的官帽,极大地损害了士绅利益,没有很好地保护个人私财,让士绅人人自危,只好‘舍财求安’,这是破坏祖宗成法。等等。”

王兴听了又惊又气,问道:“岳父,说这些的想必是东林党人吧?”

申用懋答道:“不光是东林党,许多齐楚宣党的人也有这种说法,不过,东林党是主力。在他们心里,皇家跟士大夫共治天下,朝庭必须保护士绅权益。”

“那百姓的利益就不管了吗?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都不懂吗?妹夫如果不是以铁血手腕迅速稳定局势,一无所有的百姓要是闹起事来,那些士绅必然是首当其冲,泰安民变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妹夫所作所为,正是保护了士绅的利益才对。说妹夫不是的人,眼睛瞎了么?”

申绍芳愤愤不平地说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是损不足补有余。刁一民作为粮商,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一银银子一石的米,要卖到十两银子一石,利润十倍。官府下令商人不得囤积居奇,价格不得超过五两银子一石,其实已经照顾了商人的利益。可他还是不满足,竟暗中对抗赈令,伙同胡升,将粮食隐匿于官仓,如此黑心肝的官和商不杀?还有,泰安董天常,平时作威作福也就罢了,饥民齐聚泰安,对富户的不仁和官府的不作为已经很不满了,就跟一个火药筒一样,沾点火星子就会爆炸,这种情况下,他父子还不知收敛,竟发生了**生员妻子的事,生员上门理论,又把人家送进官府大狱。虽然主谋是九如山盗匪,但如果百姓不是对他们特别不满,你再多的人煽动也煽动不起来民变啊。这样的人,还要救他吗?”

王兴也被气得不轻,没想到自己做得这么漂亮的事,竟还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怪不得皇上说“以免有人不服呢”。

“是啊,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些,是选择性忽视。如果不是你迅速稳定局势,弹劾你的折子怕是会有很多。现在嘛,他们也只是私底下议论,并不敢拿到明面上来说。”申用懋说道。

“这些人只会议论纷纷,大言炎炎,只会扣大帽子、乱打棍子,让他们去做实事,却百无是处,还有脸挑妹夫的不是,谁要当我面说,看我不啐他一脸。”申绍芳跟王兴最亲近,也为有这样一个有才有能力的妹夫感到骄傲,听到有人说妹夫的不是,他情绪非常激动。

“都知道咱们的关系,哪有人会当着咱的面议论这些?我也是听别人传给我的。好了,别激动了,身在官场都会被人议论,尤其能做事的官员,有时就是在风口浪尖。好在现在东林式微,这股子暗流并不大。而且任之年不过二十,就已是正四品了,比我都高了,以后低调一些,稳当一点,入阁拜相那是板上钉钉的事,不用着急。”

申用懋现在已经起复,职务没有变化,还是职方司郎中,正五品,王兴这才入仕不久,就升了正四品,整整比他高了两级。

刚才他说的东林式微,跟今年的京察有关系。

有明以来,每六年对官员进行一次考察,根据执政功过得失,进行升转免除。考察分外察和京察,外察就是考察京城以外的地方官,京察就是考察两京的机枢官员。

今年是京察之年,主持京察的是吏部尚书郑继之、给事中徐绍吉、刑部尚书李志、御史韩浚,郑继之是楚党,李志是浙党,韩浚是齐党,徐绍吉是四川人,依附楚党。齐、浙、楚、宣等党趁这次京察,大肆排挤斥黜东林党人。

万历三十九年因京察被迫居家的礼部主事丁荐元,以“不谨”被削籍;曾上疏对齐、楚、浙三党进行猛烈抨击的原户部郎中李朴,也以“不谨”落职;刑部主事王之寀,以“贪酷例”被削籍;还有曾力攻汤宾尹的御史王时熙、荆养荞、孙居相也都列入察疏。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皇上对京察的折子全部留中不发,摆出一副看“狗咬狗”的架式,而那些被弹劾的官员也不等皇上下旨,就自动离职而去。

自此,东林党势力严重受损,几近“靡有孑遗”。

……

“是,岳父。小婿并不为官职是否升迁与否介怀,而是为朝庭衮衮诸公只顾党争,而罔顾国计民生而忧虑。”王兴语气低沉地说道。

“嗯,你太老师没有看错人。你有这样的胸怀和气度,我心甚慰啊。”申用懋手捻胡须,满意地说道。

“现在齐、浙、楚、宣党势大,恐非国家之福啊。”申绍芳叹道。

“只顾党派利益,而不顾国家民众的人,最终都不会有好下场。况这些党并非一党,没有共同宗旨,原来东林势大,他们还能抱成团,共同对付东林党。现在东林式微,没有了敌人,他们必会转而内斗。等着吧,不出一年,他们就会互相攻讦。”王兴听了申绍芳的话,给出了一个断语。

申用懋父子听了王兴的话,都觉得有道理,双双点头。

“妹夫,你是方首辅的学生,比之别人有着天然优势,为什么不依附于他?”申绍芳问道。

“大哥,我不依附任何一党,我有我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让天下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凡是阻挡我的人,我会想办法搬开,如果搬不开,那就只好被别人搬开喽。即使这样,我也不会去依附。也许,将来我也会落到被免官的下场,那样更好,正好遂了我悠游泉林的夙愿。”王兴道。

“瞧你这点出息!是谁说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申绍芳说道。

“大哥,你还记着呢?”王兴问道。

那首诗是王兴初入申家,申绍芳对他进行考较时的剽窃之作。

“那是当然。你要当我妹夫,我能不考较?”

“大哥,那时候可没我俩婚事的事啊。”

“直觉,直觉爷爷会把仪儿许配给你。”

“切!事后诸葛罢了。”

“哈哈哈……”

第九章 他的话何时落空过?第四十二章 杏榜名标(三)第五十四章 王家有子第九十三章 理想的总编人选第二十一章 如此驸马第八章 送出去的女人还能收回?第一百四十七章 山东道上(八)第三十七章 拜师第三十四章 校场点兵(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英子来了第一百五十一章 山东道上(十二)第四十一章 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第一百三十章 窥伺第八十三章 争执第二十三章 潘庄冬训(一)第一百三十六章 如此偏心亘古未见第八十六章 表态第十二章公主做媒(为不死人遗骨打赏加更)第六十九章 发昏不当死,万事须自强第一百六十七章 赈饥平乱(十六)五十四章 心机婊遇上“四大傻”第一百七十章 赈饥平乱(十九)第四十九章 丫头配小子第九十七章 真假亲兵第一百三十九章 奉旨出京(八)第三十四章 利益共享第八十五章 你看出什么了?第一百二十章 凡人仙人一线间第一百一十五章 深山出俊鸟第五十章 以死明志第三十章 丫环也有上进心第二十五章 潘庄冬训(三)第三十四章 狐狸精上身第二十三章 什么是笋炒肉?第三十一章 私会情郎第五十九章 叔侄密议第十四章 老爷疼疼我吧第九十四章 兄弟争锋第一百一十章 破雷无计(二)第八十二章 进军方略第三十四章 提学王以宁第七十六章 中秋喋血(四)第六十四章 定陕西(一)第二十五章 是奇才还是怪胎?第五十七章 头痛第九章 世上竟有如此美貌之人第五十章 麻烦(一)第十章 读书只为遮人眼第六十八章 朱由校的危机第一百二十三章 曹文诏来投第五十七章 投名状(二)第五十六章 二阉互殴第二十三章 潘庄冬训(一)第四十章 校场点兵(七)第十八章 温润君子第六十章 众鬼宴第一百三十九章 皇帝的底牌第五十七章 投名状(二)第五十一章 麻烦(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山东道上(三)第四十章 朱门人心黑第四十章 做好事不留名第六十三章 天真烂漫的雪儿第八十一章 潘寿的疑惑第五十六章 投名状(一)第三十二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第五十一章 不会放过贼子第一百二十五章 息战求和第五十八章 平衡之道第一章 进京(一)第五十一章 麻烦(二)第六章 便携式冰箱第六章 权阉初现第一百三十章 窥伺第一百一十九章 老大老三命格有变第二十四章 知音第五十四章 挑战牛皮将第三十一章 帝后同施恩第一百三十章 令人费解的旨意第三十一章 申绍仪的私心五十三章 殿试第二十一章 督帅真天人也第一百一十七章 儒与道的对话第一百五十五章 赈饥平乱(四)第二十八章 潘庄冬训(六)第十三章 吃货大会第一百二十章 凡人仙人一线间第四十四章 劫持李逢时第四十五章 杏榜名标(六)第六十七章 纳东歌第一百三十二章 奉旨出京(一)第四十七章 黎明情话(为明亮照我心的打赏加更)第五章 后宅心术第五十四章 欲杀人反被人杀第六十一章 广佑寺内佛与炕第四十七章 认义子是为占其母?第二十八章 开业大吉第四十六章 杏榜名标(七)第一百零一章 战前动员第四十五章 主事之人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