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上万名解放军乔装后秘密潜入巴基斯坦,10年后奇迹出现
1968年6月,在边境岗哨的注视下,近万名身着巴基斯坦军服的解放军战士跨过中巴边境,与他们同行的还有无数工程辎重。
此去,他们将与最险峻的山峰,最汹涌的河流战斗,与大自然角力,并在十年后于一片荒芜中开辟出一条人间天路,亦为中巴友谊之路。
解放军乔装打扮进入巴基斯坦意欲为何?这与中巴友谊又有什么关系?
中巴友谊的形成
今天我们称呼巴基斯坦为“巴铁”,以此来展现中巴之间钢铁般的友谊。
但实际上,巴基斯坦并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与我国建立亲善的关系,不仅如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巴基斯坦甚至与美国沆瀣一气,毫无保留地站在我国对立面,令两国关系一度陷入僵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影响下,我国自然而然归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
而在1947年8月印巴分治后,巴基斯坦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严峻的印巴冲突问题。
面对一个人口、土地、国力都比自身强大数倍,且具备侵略野心的庞然大物,巴基斯坦政府极度恐慌,而他所能做的便是寻找一个能够制衡印度的靠山。
恰逢彼时美苏冷战,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和苏联的发展,亟需在亚洲落子,而地处中亚的巴基斯坦完美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
于是,在经历短暂的摇摆外交后,巴基斯坦迅速站队美国,并在美国主导下先后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两大军事组织,而中巴关系也因此迅速降温。
在1952年至1954年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年度工作报告中,使馆人员无一例外地表示受到巴基斯坦政府的冷遇。
比方说巴基斯坦政府极少与我国外交人员交流,就连许多宴会都刻意不邀请中方人员参与,这种相对消极的外交态度,也是巴基斯坦对外战略的体现。
饶是如此,我国并没有放弃与巴基斯坦改善关系。
在经贸方面,我国在五十年代初期便成为巴基斯坦棉花的第一大买主,并于1953年3月与巴基斯坦签订了棉花与煤炭的贸易协议,双方经济往来较为密切。
与此同时,在外交层面上,周恩来总理与贺龙元帅等人也主动向巴基斯坦释放善意,贺龙元帅甚至开创了新中国“打猎外交”的先河,与巴基斯坦的领导人建立了较为亲密的个人关系。
随着中巴关系的缓和,巴基斯坦政府也逐渐松口,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巴基斯坦倒向美国不过是无奈之举。
尤其是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他曾直截了当地告诉贺龙元帅:“亚洲需要有一个领袖国家,我们认为中国便是这样的国家,中国就好比是亚洲的鼻子。”
不过囿于美国频频施压,致使在整个五十年代,中巴关系只能在夹缝中艰难前行,直到六十年代的到来,中巴关系才发生历史性突破。
随着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出台,中印关系迅速恶化,双方在边境冲突不断。
而美国为了进一步遏制新中国的发展,顺势借中印交恶的机会入场,向印度提供大规模援助。
向来与印度矛盾重重的巴基斯坦自然感到不忿,认为美国厚此薄彼,巴基斯坦媒体也开始炮轰美国“重印轻巴”政策,更有激进者建议巴基斯坦应该立即退出美国主导的各大军事组织。
随着巴美关系逐渐疏远,巴基斯坦亟需寻找一个强大且更加和善的战略盟友,而与之毗邻的中国无疑是最完美的合作对象。
而在1962年中印战争后,巴基斯坦更加确信,中国是绝对值得信任的盟友,巴基斯坦政府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亲中派。
在中巴政府的不断推动下,双方合作从经济领域拓展至军事领域,两国关系得到全面升华。
在1965年爆发的印巴战争中,我国不仅予以巴基斯坦经济与军事援助,并主动向印度施压,要求印度停止对巴勒斯坦的入侵行为,我国的仗义行为使得中巴友谊更进一步。
在这一背景下,一项秘密计划也随着中巴政府达成共识悄然展开。
中巴公路修建
1965年9月30日,也就是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一个月后,巴基斯坦陆军工兵司令法鲁克奉总统阿尤布汗之命匆匆来访北京,而他此行目的,是希望我国能为他们修一条公路。
其实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国就曾向巴基斯坦提出修建中巴公路,但彼时巴基斯坦担心激怒美国,所以婉拒了我国的好意。
如今印巴战争打响,巴基斯坦在后勤运输上吃了大亏,这才意识到修建公路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北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加强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掌控。
面对巴基斯坦的请求,周总理给出了令法鲁克最满意的答复:援助贵国,帮助修路。
因为修建中巴公路,对我国同样意义重大。
彼时美国在西太平洋构建的多重岛链令我国在海路上寸步难行,倘若中巴公路建成,那么我国便能从陆上通道突破美国的封锁。
1966年3月18日,中巴两国正式签署《关于修筑中巴公路的协议》,约定修建一条以红其拉甫界碑为中点,连接喀什与塔科特的公路,东西两段全长约1036公里。
为了表达诚意,修路需要的所有工程器械,都由我国提供。
在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下,中央将整个修路计划上升到冲破反华包围圈的政治高度来看待。
而且为了避免引起美国与印度的注意,中央要求对此严格保密,并将中巴公路更名为喀喇昆仑公路,生怕触动美印的敏感神经,致使修路计划受到外部势力阻碍。
1966年春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持下,3500名中国筑路队员整装待发,修路工程正式开始。
另一方面,我国承诺的钻岩机和合金刚钻头等工程器械,也通过海路和陆路运输陆续进入巴基斯坦境内。
经过两年的艰苦施工,中巴公路中国段的420公里全部竣工,可巴基斯坦负责的路段却是问题重重。
在道路设计之初,为了增加公路的隐蔽性,避免战时遭到敌军破坏,所以中巴公路基本是修建在群山之间,途经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南喜马拉雅山脉,足足要穿过11座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巍峨山峰。
这种设计固然能借助连绵不断的雪山作为公路掩体,但也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两年里,巴基斯坦工程队修成了500公里毛路,其中能够通行的道路仅仅只有25公里,对于技术、人力有限的巴方来说,他们实在已经无计可施。
无奈之下,巴基斯坦工程队只能向我国求援。
1968年6月至10月,约1万名身着巴基斯坦军服的筑路队员在兵团的统一调度下,秘密进入巴基斯坦,而他们将面临的,是一项当时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挑战。
英雄的见证
中巴公路巴基斯坦段地形条件十分复杂,水流湍急、沟壑纵横令施工队员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生命危险,而高原地形又为施工队员带来极大的身体负担。
以第一期工程为例,起点的平均海拔就达到4700米至5200米,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
根据参与工程的李华仙副参谋长回忆,当时他们的营地就修建在高原之上,许多施工队员都出现高原反应,平时在山下能扛一百多斤的小伙子,到这里连10斤都扛不动,类似肺水肿、脑水肿、昏迷等情况层出不穷。
饶是如此艰苦的施工环境,中国筑路队依旧凭借双手在这无天无地之所开辟出一条道路,为了达成这一壮举,筑路队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一些参与修路的队员回忆,每年初春,工地都会面临雪崩的威胁,比如1970年3月的雪崩,一度给予筑路队极大威胁,几乎每一天都能听到某某单位有人牺牲的消息。
据官方公布的消息,为了修建这条公路,共有810名巴基斯坦筑路队员和142名中方援建人员长眠在茫茫群山之间。
而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最终换来了中巴公路的全面竣工。
1978年6月18日,在我国代表团与巴基斯坦总统齐亚哈克的共同见证下,历经十年拼搏而成的中巴公路全线通车。
时至今日,中巴公路上车来车往,沿途风景如故。
微风捎来讯息,传颂着中国筑路队的传奇,这条奇迹之路也将如中巴友谊一般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