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女大生颅内出血 新型救命利器减缓脑伤
脑外伤急重症有救命利器,颅内压监测器能及时掌握脑部变化,抢救脑损伤。(示意图/Pixabay)
19岁女大生因机车车祸紧急送医,2小时后呈现昏迷状态,经检查后发现脑部有大量血块,必须执行开颅手术进行抢救,术后移除血块并放置颅内压监测器掌握各项指数,所幸意识逐渐恢复,后续持续检查、治疗,以避免脑部受到更多的损伤。
人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头颅像是封闭的密室,一旦脑部因为外力引起的创伤、或因脑瘤、中风、脑部开刀后等因素,颅内压力的平衡机制会受到破坏,导致脑压升高,进而造成脑组织缺血及水肿,对大脑产生不可逆的长期性损害。
马偕纪念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旭照医师表示,脑外伤病患初期症状经临床判断如无立即开颅手术必要时,会有部分病患经颅骨穿洞置入颅内压监测器,透过颅内压的变化,判断脑部损伤程度是否须进行手术,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发生;脑瘤手术后置入颅内压监测器,及也能在术后透过密切的生理数据掌握术后恢复状况。
陈旭照医师指出,临床上遇到脑外伤病患且昏迷指数GCS较低的病人,病情变化较大,就会建议置放颅内压监测器。(图/陈旭照医师、NOW健康提供)
目前颅内监测方式大致可分为脑室外引流管(同时引流脑水及监测脑压)、或是直接于颅内放入具有压力监测晶片的导管,前者为健保给付,缺点是不一定每个病患都需要引流脑水,通常颅内压高的病人脑室较小,操作的困难度也提高,且当导管阻塞或脑室坍塌时,便无法监测脑压。然而后者虽需病患自费,但能即时监控颅内压力变化,并可视病情、手术方式,选择脑室内、硬脑膜下腔、甚至脑实质内等适合放置位置,进行精确监测。
陈旭照医师指出,临床上遇到脑外伤病患且昏迷指数GCS较低(小于等于8分)的病人,病情变化较大,就会建议置放颅内压监测器,其他如脑溢血、脑肿瘤、脑梗塞等,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或病患年纪、疾病史、用药史,决定是否置放颅内压监测器进行监测。
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目前新型设计的监测器不仅能监测脑压,还加入监测脑温、氧分压、以及同时引流的功能,甚至也针对小儿有特殊管径的设计,大幅提升了不同脑伤病患术后的照护。另外,新型监测器能将监测数值与床边监视器的多种生理参数整合、纪录,大大提升的数据的方便性与应用性。
陈旭照医师强调,头部重症常引起脑压上升,造成体内血液挤不进脑内,脑组织很快会因缺血而受损死亡。颅内压监测器虽然不是唯一的指标工具,但却是最方便的测量选择,唯有精确监测提早发现异常,才能避免脑部产生无法挽救的伤害。(编辑梁惠明)